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487章:朱棣回京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487章:朱棣回京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虽然就目前来说,三位藩王只是有着倭国三个城池的封地成就藩国。

可是陛下这边给予的待遇,实在是太过丰厚了。

朱英跟三位藩王所说之事,本也不是什么要保密,反而是需要大肆的宣传。

老朱家的子嗣这么多,怎么就不能多到大明疆域之外的地方去建国呢。

背靠大明如此之大的后盾,这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一时间,先前没有去征伐倭国的其他藩王,顿时就非常的羡慕起来。

虽然藩国小,可那也是拥有着相当于皇帝的权柄啊,谁还不想去试试呢,况且就大明之外来说,什么都是属于自己的。

地方小没关系,上头没限制啊,相当于有了无限的可能。

真要是哪天混不下去了,这回到大明,还是个富贵王爷。

朱英对这些是持鼓励政策的,虽然他心中清楚,其实很多人的修养并不算高,甚至于像是朱榑这样,在京师看上去如同谦谦君子,其实是因为朱元章的威慑。

实际上性子比较残暴,这些从商会那边自有消息传来。

但这些朱英不在乎。

很多时候,有些人终归是个祸害,祸害大明百姓跟祸害别的地方,这一点还是分得非常清楚的。

有坏的,自然也会有好的。

把皇家的矛盾转移出去,如果分封诸侯一般,这也算是肉烂在锅里了。

倭国这边的战事结束之后,接下来就是大批的明军安排回大明了。

就目前来说,唯一比较有战争的地方,也就是辽东草原那边。

不过倭国的明军回来之后,就不能继续打仗了,得回到各个卫所修整一段时间。

毕竟都是人,尤其在这个年代,思乡是一种难免的事情,暂时间内厌战的情绪蔓延,都打了大半年了,适当放松是必要的。

不然也会因此降低战力。

而新的大军也要开始训练了。

各个卫所再度的被调动起来,现在大明的底气很足,因为夏粮之后,打倭国的消耗,差不多又回来了。

等于说草原那边又可以继续打了。

备战草原的兵马,现在基本上也训练的差不多,接下来也是可以前往边关进行准备。

打草原和倭国又不一样,难度上自然是要高出不少。

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在于机动性。

草原的兵马,几乎清一色的都是骑兵,而大明这边,大半都是步兵。

大炮什么的,就没有太多意义了,反而会对全军进行拖累。

唯一好用的便就是火铳兵,且要是新出的火绳枪才行,这样才可有追击草原骑兵的可能。

.....

朱棣在府中有些郁郁寡欢。

便是李景隆过来陪着喝酒,也没什么心思。

前几天的时间里,朱棣对于倭国非常有积极性的,便就去各处请教大臣,对于倭国的城池,应该去怎么治理。

在去的时候,顺便也带着长子朱高炽一起去了。

然而每次去听的时候,朱棣的心里就越发的难受。

因为太清楚了,他非常清楚的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倭国那边基本上就是发展商业,工业,农业,水利,等等一系列的事情。

远的不说,按照这个规划来算,至少个三年五载的,是不太可能有战事的发生。

现在的朱棣,身强体壮,正是最为巅峰的时候,想起往后四五年的时间,都要待在藩王府去处理政务,心里就感觉非常的不得劲。

反倒是朱高炽对此非常的有兴趣,不仅在请教的时候非常的认真,还做着各种笔记。

而且回来之后,还会去群英商会,询问相关的事由。

比如太孙殿下承若的一些事情,现在都要提前进行一个对接。

细节到工人过去的住宿问题,工价问题,水泥路的打造问题,还有招商的问题。

这几天的朱高炽,可以说是非常的忙碌。

而朱棣就感觉到非常的头疼,因为长子总是问他各种各样的事情,毕竟倭国百姓现在的情况,情绪,对明军的看法,包括城池的大小,商业的建立,赋税的制定。

看着长子朱高炽那厚厚一沓的文册,朱棣就感觉到有些头昏。

这天李景隆便又来找朱棣喝酒。

倒也不是其他的缘由,只是因为现在的李景隆在京师也非常的无聊。

自从太孙殿下开始涉及朝政之后,陛下那边对他的安排,就越发的少了起来。

像是之前,他会去主持西番的贸易,马市。

也会被派到各个地方去练兵。

可是现在除了身上的官职,基本上就无事可做了。

马市的事情,先前偷偷给朱棣送马,便就已经被朱英发现了,自然没有理由说还让他去搞马市,没惩罚就已经很够了。

商贸的事情,有群英商会的存在,朱英还有那么多的弟子呢,在这块忠心和手段都不缺,自然也就没有了必要。

至于练兵,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除了大明军事学院之外,基础的练兵现在多数都是由玄甲卫出神的将士指导基层的训练。

即便是一些名义上的,也大多数是跟着数十上百的玄甲具体负责。

勋贵们的权力,正在逐渐的被蚕食,即便是有什么想法,这种钝刀子割肉,谁也挑不出毛病来,也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去跟太孙殿下闹翻。

所以李景隆便也就成了一个京师的闲人,不仅仅是李景隆,包括很多武将勋贵都处于这么一个情况。

“表叔呀,这京师生活虽是美好,可总是让人感觉不怎么得劲,若是表叔回燕国,我便也跟着去吧。”

李景隆一顿诉苦之后,便就对朱棣说道。

去倭国的事情,是在伐倭之前就已经说好了,包括现在李景隆也为朱棣物色了不少的文臣,届时一同过去。

只是朱棣闻言,喝了一口闷酒道:“倭国现在不太可能发生战事,这是太孙也是父皇的意思。”

“得先把藩国发展起来,而后徐徐图之。”

“可是我的情况,景隆你也是清楚,现在事情基本上都交给了高炽来管,我便是去了那边,也就是个甩手掌柜,顶多就是练练兵。”

李景隆闻言后随口说道:“以表叔的才能,这般待在倭国属实是浪费了,还不若跟着去辽东呢,表叔对于辽东那边极为熟悉,多年征战,现在那边也缺乏像是表叔这样的人才。”

李景隆只是随口说说罢了,毕竟燕王已经有了藩国,自然是要在藩国待着。

可是听在朱棣的耳朵里,可就不这么想了。

相比起去倭国,去辽东草原征伐,岂不快哉。

如同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顿时心里就开始盘算,自己有没有去辽东的可能。

见朱棣不说话,李景隆顿时就察觉到了朱棣的想法,问道;“表叔不会是想着去辽东吧,我方才就是随便说说,这事别说是陛下了,便是太孙殿下他....”

说到太孙殿下,李景隆顿时就卡住了。

他原本是觉得太孙殿下应该不会同意,可是想着想着,又感觉太孙殿下并不见得。

好似是那么有一点犯忌讳,可是太孙殿下给人的感觉,是真的不是那么在乎藩王的关系。

李景隆可是听说了,在最早的时候,陛下是不同意给藩王这么大的权力,哪怕是海外藩国,也应该是加以限制,更别说要粮给粮,要人给人。

帮着发展商业不说,还给那么多的优惠政策。

是太孙殿下一力坚持的。

这么说来,还真就有一定的可能,朱棣也可以去辽东。

两相沉默间,朱棣开口道;“我若是去求太孙,你说这事,能不能成。”

李景隆沉思了一下道:“说不定太孙殿下,还真的会答应表叔过去。”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头立即下了决定。

次日,朱棣就请求到太孙的坤宁宫去。

朱英对朱棣的到来,也显得有些诧异,便就笑着说道:“不知四皇叔来找皇侄,可是有什么事情。”

在这个时候,朱棣干脆就直接说道:“太孙殿下,我听说明年开春,就要去开发辽东。”

“现在辽东草原上局势比较混乱,因此我便想着去辽东草原,对于内政这块,我实在是不怎么想去。”

“还请太孙成全。”

朱英有些失笑,没曾想朱棣会因为这个时期来求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朱棣这么一个军事天赋极强的藩王,若是待在倭国,真就是一种浪费。

当下就表态说道:“既然皇叔想去,那皇侄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说起来皇叔在北平待了那么久的时间,大小战事上百余场,若说对草原的熟悉,这大明天下也找不出几个可以和皇叔比肩的。”

朱棣眼中惊喜,不由开口道:“太孙此话当真。”

话一出口,顿时就有些后悔了,如此询问显得有些无礼。

朱英倒是无所谓,笑着说道;“这等大事,我怎么会跟皇叔开玩笑,自然是千真万确的。”

“若是皇叔觉得没什么问题,今日我便跟爷爷说上一番,想来爷爷也是会同意的。”

朱英主动就把老爷子的事情,给揽到自己的身上来了。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头极为激动。

原本对朱英心里头的一些间隔,顿时全部都消散,在这一刻他才觉得,朱英这个太孙是真的最为合适。

设身处地来想,朱棣觉得自己肯定不会答应,甚至是海外藩国这般事情也想不到,即便是想到了,也不会实施。

朱英也不开玩笑,到了晚间吃饭的时候,便也就跟老爷子说了此事。

“大孙当真觉得让老四去辽东这事可行?”朱元章听完之后,略微沉思问道。

这话下的意思,朱英当然听得明白。

那就是对朱棣难道没有三分忌惮。

要知道立下功劳这等事情,有时候会对兵员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兵权的变化。

在如今这个时候,军士只认将军不认皇帝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

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战场下,和将军一起同生共死过的军士,往往在皇帝的命令和将军的命令中,自然是听从将军的话。

自古以来那么多造反的,起义的,甚至是逼宫的,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而在倭国那边发生的攻城之事,已然是传到了大明京师。

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合纵连横,攻破倭国两座严防死守的城池,更别兵力上都没占据绝对的优势。

这等战绩虽然大明京师肯定不承认,但才能可是体现了出来。

别的不说,跟着一同去攻城的那些将士,绝对对燕王朱棣极为崇拜。

只是朱英对于这些,真的不担心。

他不怕朱棣能打,就怕他不能打。

别说是草原了,往后南洋,西洋,只要朱棣想去,全都允许。

朱棣再强,又能影响到多少军士呢。

十万人?二十万?还是说三十万?

这又如何。

在如今最新的操练方式来说,大量的中层军官已经被朱英牢牢的掌控在手里。

加上大明军事学院的产出,也就是说除了大将军这块没有办法,下面的基本上在进行着不断的替换。

军士,不再仅仅是愚昧的跟从,在解开思想的情况下,他们非常的清楚自己要忠于谁。

大明经济的腾飞,对于军士的保障,声誉,荣誉,都在朱英的一手策划之下,而这名头,朱英当仁不让的揽在自己的头上。

只要自己还在,不管朱棣怎么取得大的功劳,都没有半点反水的可能。

朱棣什么年纪,三十来岁,自己才十九岁,相差十几岁。

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朱英是最为清楚了,长命百岁不在话下,怎么朱棣都耗不过自己。

而且长途跋涉,领军作战,对身体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而朱英在京师养尊处优,这身体怎么比都比得过。

“爷爷只管放心吧,四叔这边,孙儿自当是能够压得住的。”朱英轻声的说道,语气中的自信极为明显。

朱元章其实并不想这样,不过想着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便也就觉得关系不大了。

因为单单一个老四,是没没办法跟现在的大明相比的。

朱高炽是个老实孩子,也不会说继承老四这样性子,那便就关系不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