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527章:推行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527章:推行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大明,坤宁宫。

朱英正在看着安南送回来的情报。

“好,果然是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废除喃字之后,往后安南这边算是逐渐的回到正轨之上了。”

在那一次辩驳之中,最后刘胜以国家利益的层面,成功的让胡季牦做出了让步,诏书顺利下达,安南举国废除喃字。

现在的效果肯定不会是很好,但随着时间的累积,自然会更加多的人来学习汉字。

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在于安南的科举。

当科举实行汉字的时候,安南全国上下的读书人,都必须是学习汉字才能参加。

犹如大明一般,每一个读书人的心思,九成九几乎都是在于仕途之上,即便是真正的文学渊博者,最初的抱负也必然是学有所成,以入仕途做官。

别看安南那边说的夸张,其实对于整个安南来说,九成九的百姓也是文盲,在当今的时代,几乎所有地方都差不多,废除喃字这样的事情,除了对读书人有影响外,百姓这边自当是很无所谓的。

反正不管你喃字也好,汉字也罢,也没人认识几个。

大致看上去,对于不认识字的来说,汉字和喃字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区别,终归都是笔画结构。

“不过是撮尔小国罢了,其所行文字汉字喃字,于我大明又有何等意义。”

朱元章抱着小曾孙在怀里,顺口对大孙问道。

最近的朱元章除了上朝之后,很多时间都会来坤宁宫里带孙子玩。

如今已经是一个多月过去,搞了个热闹的满月酒后,小曾孙朱玉婷已经是可以自己爬行了。

伊伊呀呀,奶声奶气的叫声,加上那双明亮的大眼睛,着实是让朱元章感觉自己的心都化了。

有道是老小老小,便是一连带上一两个时辰,朱元章都感觉不到累。

且朱玉婷特别黏朱元章,每回朱元章抱着的时候,总是笑嘻嘻的,这也让朱元章带曾孙的时候极为开心。

虽然是个女娃,但这可是朱元章的第一个曾孙,还是长孙所生,其中意义自然是不同。

听着老爷子的话,朱英心中很清楚,老爷子和其他朝代的皇帝般,对于这些小国心里头没什么概念。

传统的思想就是在于武力的控制。

主要是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随便派个二三十万大军过去,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将其征服。

只是在财政方面,无法给予大明什么实在的好处,所以才会懒得说去征服。

当真要是有富得流油之地,早就已经归属到中原的统治之中。

“爷爷,咱们如若是动用武力去统治那安南之地,就是一个亏本钱的买卖,但是让安南逐渐繁荣起来,再行暗中控住,日后有机会收归大明,那就赚钱的买卖。”

“想来爷爷肯定没有关注到关于安南五万将士屯田的情报吧,按照最新安南的情报,目前我大明于安南屯田所产生的粮食,不仅是可以完全负担在安南的所有军饷。”

“甚至还有结余,按照统算,即便是再过去五万将士,也依然可以负担得起。”

“自去年夏粮之后,孙儿这边已经无须再去运送军饷承担了,反倒是和安南王室合作所开之钱庄,吸纳了安南大量的白银,如今当已有七百多万两白银入库。”

朱英笑着解释着说道。

安南的情报即便上是每月都有固定送达,朱元章对于这等小国不怎么上心,朝中政务繁忙,自然不可能说经常去看。

且安南这边的事情,基本上朱元章也是全权交由大孙负责,包括驻守在安南的将士所需要的军饷,在当初朱英的承若中,也不走国库支出,而是由朱英这边的群英商会进行承担。

当然,这粮食的产出,不仅是在大米之上,包括番薯等一些高产作物,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没有水稻那般要求的精耕细作,种植起来比较容易。

而目前大明在安南所拿到的土地,都是属于安南王都附近的肥沃之地,有现在这般的情况,自然也是正常。

只是初次听到这些的朱元章,不由得有些惊讶了。

他是真没想到,五万将士驻扎安南不仅没有让大孙多出负担,反而还赚钱了?

当下问道:“那安南当真是有如此的富庶?这怎么跟咱听使臣说的完全不同。”

安南朱元章是派遣过使臣去查探的,对于整体安南的情况,不说是十分了解,六分七分还是有的。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

整体而言,安南也是个穷地方,大量的百姓吃不饱饭,也没什么衣服穿,怎的到了大孙这里,就好像变得富裕了起来。

还在钱庄里弄了七百多万两白银。

朱元章自然知晓那就是大明宝钞兑换来的,关于发行去安南的大明宝钞他自然知晓,那都是做了特殊的印记,和大明这边的宝钞有所区别,目前可不准许在大明流通,只能是在安南流通。

以巾帛制作的宝钞换取真金白银,这还只是与安南王室合作。

仅一年,且只相当于大明不过是郡县之地,就吸了七百多万两白银,这真是让朱元章难以想象。

这跟他心中的贫瘠小国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朱英便解释道:“倒也不能只看一面,安南整体穷困,但那些贵族的手中钱财也是不少的,而我大明将士可不需要去负责安南的百姓衣食住行,是单独开辟一地方。”

“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且占据肥沃土地,是以情况自当有所不同。”

两句解释,朱元章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就好比大明的江南一般,承担了大明几乎是一半的赋税。

安南的穷苦百姓,是安南王室需要负责的,大明的将士只管自己,自然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一番话,顿时就让朱元章的眼界打开了。

按照这样的情况,其他的小国自当也是差不多的,终归有些富庶之地。

那么是否也可以按照现在安南模式搬照,同样派遣一些大明将士过去驻扎,不仅能够扩大大明的影响力,还能够有力的消除边疆隐患。

比如是现在的安南,有五万大明将士坐镇,自然不可能说还能发生出什么对大明不利的事情。

如若有什么变化,首先就是这五万将士受到影响,即便是有所动乱,其发生所在地也是在安南境内,很难说影响到大明国内。

把战争控制在大明疆域以外,这对于大明国内的发展还有百姓的安危,都是一个极大的好事。

朱元章目光炯炯的看向大孙,朱英当然是心领神会。

当下说道:“这是孙儿未来所谋求的一个方向,不仅是大明的将士,包括我大明海贸的商人,实际上也可以同样达到这样的程度。”

“江南造船厂那边,我已经让张伯去传告了所有想干海上贸易的家族,所有干海贸的家族,于两年之后,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格标准,收购外边的粮食回国,且需按照我大明的市场价格进行一个回购。”

“并且孙儿将一些火药司淘汰的老版火器,租赁给这些海商,让他们带着足够的人手和钱财,到海外别国去购置土地奴隶,种植粮食,开设工厂,而后回馈我大明。”

听到这里,朱元章便道:“咱听着江南那边的奏章,说是最近有许多武馆开设盛行,想来便是大孙暗中安排的吧。”

就此事上,朱元章很快就联想到前段时间看到奏章里的一些事情。

不仅是江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也是多处开设武馆。

这武馆所教,差不多就是一些操练士兵的手段。

专门是给人在短期内进行一个人员操练。

其中更是包括火器的一些基础运用。

还有数人的合击手段。

朱英没有否认,回道:“是孙儿所安排的,一些从军队里退伍的老兵,没有什么安身之地,尤其是伤残老兵,连种田都不能,仅靠一些退伍补贴,生活上比较困难。”

“现在海商们出行各国,难免会遇到许多的意外,是以孙儿就想着开设武馆,让这些退伍老兵也有一个安身之所。”

“海商这边的随从护卫,也能够得到一个基础的培训,在外遇到危险也能有足够的武力保全自身,当算是一举两得。”

这番话说的是冠冕堂皇,可朱元章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哪里还不明白其中的隐喻。

安排退伍老兵是真,但实际上从目的上来说,大孙更是想让这些海商们的护卫,操练如同士兵一般,代替大明于海外进行一个开扩。

从某种程度上来,其实朱英的这个手段,跟曾经历史上的海外殖民,算是异曲同工。

不过作为大明人士,朱英这边还算是比较温和,没有那般野蛮。

至少于买卖上,是公平的,不是随便搞个借口就来个大屠杀,霸占别人土地什么的。

这也是因为大明现在于货物上,有着很强的贸易顺差,可以轻松的赚取足够多的钱财,没必要干那种留下恶名的方式。

而就现在而言,对于大多数的地方来说,人力是最为廉价的。

一条丝绸出手,多的不说,换他百八十个奴隶是自然没有任何的问题。

而商人购置土地这样的要求,对于几乎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拒绝的可能。

这又不是什么割让国土,而买了地的商人,还可以缴纳赋税,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当然,对于在大明海商们来说,这赋税里的猫腻,那都是轻车熟路得很,在如今大明搞贿赂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可在海外嘛,那当然就是家常便饭了。

虽说这样的情况,会很容易滋生出一些大家族来,可对于这些朱英心中并未太大的担忧。

只要大明能够保持强盛,再大的家族也要依附在大明这颗树上,如若后世的大明真的要灭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只要神州足够强盛,那么终归是汉人的国度。

也就是换个当家做主的人罢了。

什么老朱家千秋万代,那都是扯澹。

能够多传承,便也就多传承吧。

真要消亡了,也没有太大的干系,也不是朱英能够顾得上的。

后世近现代,曾经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那也没个几百年,照样该日落就日落了。

在这一点上,朱英还是想得很开。

朱元章略微沉思后,说道;“在海商这条路上,大孙比咱的思路要更加的清晰,但咱还是要嘱咐几句,要控住在该控制的范围内。”

“商人逐利而行,心中没有什么忠诚可言,咱们大明强盛的根本,终究是要回归到农业本身之上。”

“这些海商,便就是像一把双利刃,如果能够好的把控,那么自然可以为咱们大明添砖加瓦,若是一旦控制不好,他们就是祸乱之源。”

“商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心也是黑的,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出卖大明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会有丝毫的心里包袱。”

“倘若哪天咱们大明与他国开战,指不定这些一些依附我大明的家族,到时候反咬一口。”

“在这些事情上,大孙一定要牢记。”

“可以给他们吃肉,但链子不能松开,要紧紧的握在自己的手中。”

于政治之道上,朱元章可以说轻松的甩开朱英八条街。

尤其是对于权力的把控。

朱英擅长商道,这并非是他天生就会,而是经历了后世的洗练,可以提前的预测到世界的变化,在每一步上都提前掌控先机。

但是在政治上,白手起家建立大明,现已年近古稀的朱元章,自然会更加的通透。

这也是朱英就想着当太孙的缘故。

朱元章的话给了朱英一个警醒。

治国不仅仅是钱财,还有更多社会上,政治上的意义。

单纯的经济繁荣,并不能让一个大国长生久治,而对于海贸来说,也不能一味的放任。

便是如同满清十大皇商一般。

其实他们最初去支持满清,并非是为了推翻大明,仅仅只是因为在这里头有着足够的财富可以赚取罢了。

只是这样的行为,导致加速了大明的消亡。

在听到老爷子的话后,朱英心中顿时警觉,自己过于沉溺于赚取钱财了,应该多把心思放到发展国内工业基础上来。

当下认真道:“谢爷爷教诲,孙儿险些沉迷其中。”

朱元章满意的说道:“能够想清楚就好,不过就现在来说,大孙的安排还是非常不错的。”

“哪怕是各地有所灾荒,都能够迅速的进行解决,虽然暂且还没有进行一个人数上的统计,但咱能看到咱们大明于人数上,必然是进行了一个大的进步。”

“人才是根本,只要有了足够的人,咱们大明就能越发的强大起来,甚至是超越历朝历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