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614章:京师的万人血书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614章:京师的万人血书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太孙出使倭国,这个消息一经刊登在邸报之上,立即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几年大明的变化,或者说京师的变化,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够看出来,这都是因为太孙殿下才发生的。

也就是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大明王朝是真正的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

即便是地里忙活的老农,还是曾经流落街头的乞丐,甚至是考取了功名的秀才,乃至于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只要是干正经营生的,提起太孙都是要竖起大拇指赞一声好。

距离元末乱世,仅仅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大多数人他们出生的时候,就遇到各种灾难,甚至于大多数的百姓,不管是汉人或者其他民族,没几个日子能过下去的。

现在能够活下来的这些人,已经可以说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那些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就好像是阴影般时刻的烙印在心里,即便是朱元章力图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徭役,可最为底层的百姓们,终究是在吃口饱饭的生存线上挣扎。

只有太孙,只是用了四年的时间里,就让这百代废兴的大明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等人心所向,属实已经是达到了一个极为巅峰的状态。

而听到伟大的太孙要出使倭国,大量的百姓心中开始担忧起来,甚至于出现了万民血书,恳求太孙殿下留在京师。

万民血书只是虚指,实则那上头的名字,何止于百万之多。

当一个人在害怕的时候,旁边的人也跟着害怕,谁会嫌弃好日子过够了呢,谁不担心太孙殿下可能会出现的意外。

这是整个大明所不能承受之痛。

五城兵马司的衙役们,到处收集着这些万人血书,只是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兵马司衙门的院子里,就已经是堆积成一座小山了。

看着那咬破手指,歪歪扭扭用指尖心血写下的名字,许多衙役们都是面面相觑。

“太孙殿下的威望,属实是太过于恐怖了一些。”有年岁稍长的衙役忍不住低声惊叹着说道。

院子里长长的布帛是一些布行的掌柜自己提供的,哪怕是有着秀才功名的读书子,都没有选择用毛笔,而是同样跟其他人一样咬破手指以血书写,彷若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心诚。

听到这话,旁边跟着一起的衙役下意识的看了看其手指头上的伤痕。

很明显的破皮,显然在这布帛之中,同样是有他的名字写在上了上面。

平时很喜欢开玩笑的同僚,闻言却都没有出声,因为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是有一样的伤痕。

众人身后传来一个脚步声,数名衙役回头看去,而后立即抱拳作揖:“李大人。”

李大人微微点头,他是这东城兵马司副指挥使。

“莫要在这里闲着,太孙殿下出使倭国的影响很大,外边还有很多人在血书,上峰已经传来了吩咐,这些书写过后的血书都要全部的收集起来,再行运输到皇宫里头。”

“对了,你们去收集写完的血书时,记得客气一点。”

众人抱拳作揖:“诺。”

李大人微微颔首,随后转身离去。

而众人看向李大人的背影中,那背着的双手其中一食指上缠绕着白布,有点滴红色很是显眼。

......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里头,最先得到消息的就是朱元章了。

“咱大孙真有这般大的民心所向?”

“只是因为担忧的事情,就自发请愿书写万人血书?”

若是别人出现了这等事情,那就到了必死的地步了,可这是大孙,最喜爱,疼爱的大孙,亦是未来的大明皇帝。

这偌大的江山,最后都是要全部的交到大孙的手里。

此事只会是让朱元章更加的开心。

负责传递消息的蒋瓛作揖道:“回禀陛下,此番据锦衣卫衙门初步统计,已然是在整个京师引发了巨大的波澜,尤其是邸报早上发行之后,直接就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几乎是人人皆知。”

“有那富贵之人出资钱财购买布帛,周边行人纷纷以血书写请愿,这等行为很快就引起了大量效彷。”

“甚至于到最后,京师大布行的东家,掌柜,纷纷捐出大量白布以供书写。”

“不管是贩夫走卒,引车贩浆,亦或是商贾学子,勋贵官吏,同样也是在这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姓名。”

“五城兵马司负责收集已经写完的血书,截止传达消息过来,五城兵马司是衙门院子里,都已经是堆满了书写好的血书。”

“而在街头上,还有许多地方正在进行着。”

“只怕是这京师之中数百万人,约莫有**成都是参与了其中。”

蒋瓛的语气中,都透露出非常明显的震撼。

他已经算是见识过不少市面的了,可这样的场面还真就是第一次遇到。

说句大不敬的心里话,就太孙殿下这么个程度,已然是超越了陛下了。

朱元章听完之后,并没有立即回应,而是对蒋瓛吩咐道:“抬起你的右手给咱看看。”

在陛下的吩咐下,蒋瓛自然是伸出右手。

朱元章看了眼问道:“所以你是在什么时候也把名字给写上去了。”

蒋瓛略微尴尬的说道:“回禀陛下,臣见第一批送来的血书之中还有不少空隙,便也把自个的名字也加了上去。”

这算是小聪明的伎俩,其实蒋瓛这样的小心思当然是不可能说瞒过朱元章的。

可这让朱元章感觉很是受用。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是对自家大孙的关心呐。

且有这么大的反响,让朱元章的心里很是畅快。

“大孙可是知晓了此事。”朱元章再行询问道。

蒋瓛回道:“太孙殿下今日早间一直陪着锦妃作画,应当是并不知晓此事。”

毕竟是皇宫,除开比较紧急的情报外,一般通传都是在于锦衣卫这边。

而朱英最近得空闲时,要么就是陪着徐妙锦作画,要么就是听叶月清谈情,亦或者是到每个妃子那里去探望一番。

原本一心想让大孙操劳起来的朱元章,却发现如今的大孙,好像是直接过上了比自己还悠闲的生活。

可偏偏就是如此,朝廷政务,军情要事都从来没有被耽误过,反而是更加良好的在循环。

这也让朱元章没得办法去说教,最后也只能是听之任之了。

朱元章有些感慨:“咱这个大孙呐,什么都好,就是过于慵懒了一些。”

“单看其日常行事,可真就跟历朝历代的那些庸君昏君还真没啥区别。”

这话不管是蒋瓛还是身边伺候的太监刘和,可都没法去接,只能是沉默着不吭声。

朱元章突然有些好奇的对身边刘和问道:“咱最近都没怎么关注言官那块,那些个天天把礼教挂嘴边的家伙们,可是有过弹劾大孙。”

这些个清官言官们,一个个最为头铁不过,哪怕是朱元章本人要是有什么犯错的地方,也是直接上奏章弹劾。

鉴于对元末**吏治和农民起义的亲身体会,朱元章重新制定了明代言官制度,并且是给予了很大的权力。

建立之初朱元章曾道:“臣不谏君,是不能尽臣职。君不受谏,是不能尽君道。臣有不幸,言不见听,而反受其责,是虽得罪于昏君,然有功于社稷人民也。若君上乐于听谏,而臣下善于进谏,则政事岂有不善,天下岂有不治?”

这是因为担心后世子嗣作为皇帝权力过大而没有制约,所以特地设下言官制度。

一来是起到净化吏治,二来也可作为规劝君德。

当然,历史上的发展总是和朱元章的想法相违背,亦如这言官制度,在明前百年倒还是不错。

最后这言官制度,自然是跟朱元章的反腐,禁黄,藩王,卫所的结果差不多。

与朱元章想象的美好大相庭径。

从明孝宗的‘两京言官之狱’事件开始,言官们就可谓是进入堕落的深渊了,彻底成为大明毒瘤,以至于发生言官之祸。

明中后期更是给朝廷造成了强大的破坏力。

这言官制度简单点说,就是朱元章搞了个衙门,给他们俸禄,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弹劾,所谓是以言代行,每天就是做风闻言事,直言规劝。

曾经有一次朱元章自己微服私访京师,或许是因为勾栏听曲所以耽搁了点时间,导致没赶上皇宫的宵禁。

按理说皇帝本人来了,这宫廷禁卫军当然是直接放行。

好巧不巧的恰好有个言官去面见朱元章,没等到人后,只得是于宵禁前离开皇宫。

这也正是碰到了朱元章回来。

好家伙,这言官在宫里头等了许久未得召见,以为是朱元章不想见他,结果是跑外边玩去了。

这个言官真就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噼头盖脸就是一顿冷嘲热讽,都算是把台阶都给掀飞了,以朱元章自己定下的制度怼得其无话可说,大写的尴尬。

因为是想着对后世子嗣的制约,所以即便是现在,那怼了朱元章的言官依旧是活得好好的,也因为怼了朱元章这件事从而名气大噪。

任何权力在失去了制约后,终归是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

因为先前的制度改革,加上朱元章本就对于言官们很是避讳,所以也没怎么关注过。

这才对刘和问道。

刘和恭敬的回道:“回禀陛下,自从陛下让太孙殿下执政那次后,言官们就再也没有弹劾过太孙殿下了。”

朱元章微微皱眉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太孙暗中对言官们进行威胁了?”

看似平日里温和的大孙,其实朱元章很清楚,在真正触动到其利益之后,下手从来都是极为狠辣果断,从来也不会拖泥带水。

慈不掌兵,在这一点上,朱元章还是觉得很欣慰。

不过这言官制度是自己定下来特意为规劝君德,肃清吏治所用,若被肆意威胁恐吓,导致失去了原本作用,便也是没了制约。

大孙当然没有什么关系,可后世子嗣哪能个个都如太孙这般。

能出一个大孙这样于朱元章眼中的完美继承人,已经是大明之幸了。

不说超越,那没有意义。

能够出接近大孙这样的子嗣,他都要在黄泉里捧腹大笑了。

而朱元章清楚,大孙现在是有能力让言官们无法‘说话’的。

刘和连忙解释道:“太孙殿下于言官之中定下和其他官员相同的规矩,禁风闻奏事,在弹劾其他官员时必要有充足的证据,若经都察院查实为空穴来风,则当以污蔑之罪论处。”

“其奖惩俸禄,官职晋升,同样作为吏部之参考依据,太孙殿下曾说,言官不以言获罪,但以行获罪,无有特权,权力越大亦责任越大。”

“在此之后,言官们许多事宜也就谨慎了许多,也没了随意弹劾太孙殿下的奏章。”

这事因为涉及到俸禄改革,而且是对于所有官员一视同仁,朱元章当时也看了,并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在特权这个事情上,自然是只能准许皇家才行。

先前言官的事,也只是朱元章做个表率,真说让言官骑在自个头上,哪怕是得全部给杀光了先。

“大孙这招,算是打在了蛇七寸上,那些个平日里谁都敢弹劾的,没想到也是败在了大孙这边。”

朱元章啧啧叹道。

这种不以皇帝身份强行压迫的法子,简单拨弄就能整治的手段,最是得到朱元章的喜欢。

这才是真正的御下之道。

随后朱元章就吩咐蒋瓛,将京师万人血书之事告诉大孙,看大孙如何处置。

对于言官的事情,作为经历后后世语言暴力的朱英来说,最烦就是道德圣母。

大明的言官现在于朱元章的压制下还行。

历史上永乐大帝朱棣,包括是朱瞻基这些,也都算不错。

可到了明末崇祯,那就完全不同了。

用崇祯的话来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说的就是明末的言官。

那个时候,大明言官已经是权力爆炸。

道德圣母到底有多狠,崇祯最是了解。

你不听他的,那叫刚愎自用。

你不让他说,那叫堵塞言路。

你下令惩罚,那叫残害忠良。

你若听他的,则另一派的言官就会站出来,说你被奸佞小人蒙蔽。

若下杀手处死,嘿,那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昏君。

则他便是因劝谏而死的忠臣,获得偌大名声。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就可以知晓明末的崇祯心里有多苦,为什么会喊出这样的话来了。

所以朱英必须要提前下手,把言官的路子给堵死了。

只要有所制约的情况下,其实言官还是能够为大明所用,至少现在的言官们都算是真正的清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