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638章:洪武大典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638章:洪武大典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洪武大典?”

朱元章有些诧异的开口问道。

在刚才聊完关于神话体系编纂的事情后,他突然听到大孙要以自己的年号为名,编纂一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为一束,母厌浩繁。

编纂完成后的典籍,便叫作洪武大典。

朱英点头道:“孙儿想要拿出一万万贯宝钞经费用作于此事。”

“不仅仅是大明国内的学术知识,包括海外各国,也都纳入其中,孙儿将会传令此番下西洋的官员中,让他们也进行收集和辩证。”

这是永乐大典来的灵感,但朱英可不想仅仅只是按照永乐大典的方式。

这次要修建的洪武大典,并不会有完成的日子,而是会一直的编纂,不断的更新,累积全世界的知识纳入其中,打造出一本世界概念的百科全书来。

朱元章拍了拍大孙的肩膀,心里中很有感叹。

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大孙为自己所做之事,命名洪武大典,是为他的名声。

“这是个好事,倒也不必安排在咱的头上,咱的名声是怎样的,咱自己心里知晓,也无所谓了。”

“有时候太顾忌这些,反倒是让自己束手束脚的,不若是放在大孙你的身上。”

朱元章很清楚,编纂大典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且还要把海外的知识都纳入进来。

单单是大明国内,知识就已经如烟浩瀚,更别说海外了。

其中翻译就是个很繁琐的问题。

只是听着大孙的想法,就知道这本大典编纂出来之后,就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如果要来类比的话,已然是相当于泰山封禅了。

当然,这个泰山封禅对比的是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而不是宋真宗把泰山封禅拉低逼格后。

且就本身的意义来说,大典更具有实际作用。

在文化的传承之中,于信息并不发达的现在,很多典籍在出版之后的数量并不多的,有些甚至只有手抄的股本,并非是什么书都会大量的拓印。

包括大明如今,因为经历元末乱世的缘故,导致大量的书籍损坏,遗失,许多珍贵的知识传承就此断绝,或是在断绝中。

其中主要是经、史、子、集中,一些曾经博学大家的注释。

而天文、地志、阴阳、医、卜这些,更是孤本传承,最是容易遗失。

全部收录起来之后,首先就是这些知识更加容易传播了,甚至于可以分类之后大量拓印,让学习其中知识少走很多弯路。

文化知识,才是文明发展的基石。

只有强大的文明,才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寿命。

定下为洪武大典,则洪武之名必然传响千古,乃至于后世万代。

这份荣誉,朱元章更希望留给大孙。

朱英语气坚定的说道:“爷爷不必这样,此书孙儿有生之年,会一直的编纂下去,则便就相当于孙儿的名讳也会记载到历史之中。”

“这本就是现在洪武年间编纂的大典,自然是以洪武为名更为合适不过。”

“此事爷爷就不要跟孙儿争了。”

朱元章没得办法,只能是听从大孙的安排。

这件事在第二天的早朝上就进行了宣布,并且要刊登上邸报传告天下。

在洪武大典这件事上,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编修人员。

翰林院可算是有事情做了。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总编是解缙。

现在的解缙已经是跟随朱允炆一起去到了占城。

解缙去占城,是黄子澄劝说去的,本身现在还有些好大喜功的解缙,自然想要更加放开的施展心中抱负。

有了前面倭国的见证,解缙自然也想如同夏原吉那样。

虽说去了还有黄子澄压在头上,但定然也是顶尖的官员。

朱英其实也可以把解缙给召回来,跟历史上编纂永乐大典那样,不过仔细的想了想,还是觉得没啥必要。

因为按照朱英的想法,对于这次的洪武大典要更加的精细。

总编的事情,朱英是打算交给刘三吾。

就现在的文人来说,不管是资历还是名头,包括是自身的文学涵养,刘三吾可谓是无出其右。

即便是现在的刘三吾年纪已经是很大了,可是他的眼神里并没有浑浊之感,头脑也很是清醒。

且到了这个年纪,大半截身子都入了土,唯一执着的就只有学问二字。

想来他会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放入其中。

接到任命的刘三吾,整个人可谓是感激涕零。

奉天殿上,当朱元章说让他来总编此事时,刘三吾整个人都在颤抖。

这般大的年纪,真担心就会这么抖出问题来。

刘三吾行五体投地大礼,语气坚定且激动,发出如同誓言的声音:“洪武大典之事,臣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时候的刘三吾,如同是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光荣。

他一辈子钻研在学问之内,从元朝到如今的明朝,历经几乎一个世纪。

所有的文官,都对刘三吾投去羡慕的眼光。

同时也大概意识到,当这洪武大典编纂完成之后,以刘三吾现在的年纪,大约就是刘三吾去世之时了。

就这样来说,对于刘三吾可谓是真正释放了生命中所有光芒。

确定刘三吾为总编后,剩下的就是各科主编了。

永乐大典没有这个分类主编的搞法,但是朱英要搞出来。

经、史、子、集倒是好找,毕竟是属于官学体系,人选基本都在翰林院里。

麻烦就是百家之言了。

其中医道这块,朱英还是让周王朱橚来干。

毕竟现在的医学堂发展得很是不错,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军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行军医学知识的建立,让许多战场上负伤的将士得以保存下性命来。

医道这块目前人员和体系比较完善,只需要整理汇集。

但是像天文,地志,阴阳,玄学这些,就麻烦许多,现在也只能是多多召集民间能人异士。

还好现在的钦天监发展不错,玄学就由刘日新负责。

神话体系也是在洪武大典里面,现在姚广孝还在从草原到京师的路上,等他回来再行负责。

这一块朱英要亲自参与其中。

前世的小说看得不少,尤其对于洪荒体系极为熟悉。

把后世小说里的洪荒体系搬到现在的神话体系中来,对于如今世界的神话体系都是个巨大冲击。

况且洪荒体系,是真正的把佛道诠释了出来。

尤其是那句佛本是道。

等于是给了大明去吸收海外佛道的大义之名。

除开地方书籍的收集,其实编纂洪武大典还有个非常麻烦的地方。

那就是对于民间知识的收集。

要知道现在很多绝学手艺,并不记载于册,还有个传承的方式,叫作口口相传。

往往涉及到口口相传的知识,则更加的宝贵,也更加有门户之间。

在朱英的要求里,是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全部的上交朝廷。

而这其中,武学也是包括在内的。

这也就是说,位于民间各门派的武学典籍,也是涵盖在内。

这算是朱英的私心吧。

在后世,所谓的武林秘籍早就成了传说,人们对于所谓的武术,已经是完全不相信。

当枪炮盛行之后,中华武术因为敝帚自珍而导致彻底的没落。

于后世民国时期绽放出最后的光芒后,就等于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五千年的技艺传承,就这么消失,确实挺让人惋惜。

所以即便可能这道令旨,可能会在当今的江湖中掀起腥风血雨,朱英也不在乎了。

站在朱英的这个高度上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对错已经不能用现在来定义,只能是让时间来证明。

此事,交由宋忠负责。

坤宁宫中,朱英对宋忠交代道:“江湖中的三教九流,各门各派,对于将自家的典籍交出来拓印,自然会非常抵触,这件事对于你来说还是有很多阻碍的。”

“但即便是阻碍再多,也是要将其完成,虽说你是按照本宫的令旨行事,但也不要太过于行杀戮之事,搅得整个江湖风声鹤唳,这里头具体的分寸,要好生的把握清楚了。”

“尤其是一些两三人的小门小派,祖上光荣过的,则更加要讲究方法,不要动辄就给人灭了传承。”

“且你要讲述清楚,这些秘籍拓印之后,并不会公布于天下,只会存留在宫廷之中,对他们各门派没有影响。”

该说的事情,还是要说在前头的。

其实朱英也知道,当这件事交给锦衣卫来做的时候,已经是代表了什么。

本身江湖门派对于朝廷就有天生的排斥感,更别说是要他们吃饭的家伙事了。

这是天然就存在的矛盾。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便就是这般道理。

“请殿下放心,臣必定遵守殿下的吩咐。”宋忠恭敬的回道。

听到这话,朱英微微犹豫之后,还是说了句:“在保障性命的前提下,用一些手段也无可厚非。”

宋忠闻言,心里头顿时就明白了太孙殿下的意思,当下恭敬的回道:“臣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朱英明白,当这道令旨下达之后,锦衣卫本来就臭名昭着的名声,会变得更加恶臭了。

而与此同时,可能自己也会有‘狗太孙’老爷子也会有‘狗皇帝’的名头。

当然,就现在的大明治安环境来说,这些所谓的武林人士,也只敢在心里头骂骂,图个痛快,真要是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大不敬之罪,按照情节责罚,涉及到皇家名誉,十年劳役起步。

未来的江湖,注定是要迎来一场狂风暴雨了。

这些事情放在国家的层面上,倒是显得有些小了,注定是影响不到朱英这里来。

哪怕是武功再高,在数十支火绳枪下,也没有任何可蹦跶的地方。

三月后,已然是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十八。

这天是朱元章的诞辰,亦是李景隆下西洋的日子。

历朝皇帝对于自己的诞辰都是相当重视的,即便是朱元章也是如此。

在朱英还没有进宫前,那个时候的朝廷官员们一年只有三天休息,除开正旦,冬至外,就是朱元章的诞辰了。

这次下西洋的意义重大,所以朱元章特别定在了自己的生日这天。

实际上说是官员放假,但陛下诞辰谁还敢不来祝寿?

哪怕是病卧在床,那也得是要从床上爬起来才行。

宫廷大宴百官,李景隆因为担任下西洋统帅的关系,有幸是坐在了朱元章这一桌。

其实朱元章这一桌没几个人。

基本上就是朱元章,朱英,还有郭宁妃,叶月清几人。

像是朱元章其他的贵妃,包括像是朱英的侧妃,都是不能坐在主桌上的。

今天则就加了刘三吾,李景隆,还有朱橚,以及朱权。

其实在下西洋的人选中,朱英也是考虑过宁王朱权的,只是因为姚广孝要回京师的关系,所以朱英决定让宁王朱权前往高丽。

高丽那边也是相当重要,需要一个有才能的去镇守,而思来想去,宁王朱权是最为适合的。

本身宁王现在还没有海外封藩,这两年一直是在大明军事学院深造学习。

现在时机上也是差不多了。

朱英觉着还是让其到高丽比较好。

次子朱文高现在才堪堪出生呢,总不能等个十几年。

高丽虽说不大,但也不算小,容纳两三个藩王问题也不大,现在主要是先把高丽整合到大明的直接统治下来,而教化的工作相当重要。

即便是次子朱文高长大了,地盘上有个藩国问题也不大,也好是相互牵制一下,不至于乱搞,或是说能互相帮助,这个就没得定性了,只能是看缘分。

“景隆啊,你是咱一直看着长大的,这次下西洋的重任交由于你,咱这心里也放心。”

“此番前去数年光阴,多是辛苦,但也能开阔眼界。”

“来,且共同举杯,咱祝你此行,当一帆风顺。”

朱元章笑哈哈的端着杯子说道。

李景隆闻言连忙起身双手端杯:“谢陛下吉言,臣亦祝陛下万寿无疆。”

随着李景隆举杯,后边的文武百官皆是起身恭敬喊道:“臣等祝陛下万寿无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