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649章:发展大明的人口入侵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649章:发展大明的人口入侵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我现在的名声太好了,这会让许多人没有了顾忌。”

朱英摇头拒绝了朱元章的提议。

他知道老爷子很是爱护自己,可对于君王来说,一味的仁慈可不是什么好的事情。

让人感激的同时,也需要敬畏才行。

这次之所以直接用自己的名义来发布这个公告,很大的程度就是用之前积攒的名声强行进行对社会阶层的改革。

当皇帝彻底掌控兵权的时候,他的权力可以说是无限大的。

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君主,干出更加昏庸的事情,只要手里头有真正兵权的,不会出现任何事情。

那些之所以被扳倒的,只不过没意识到兵权的重要性罢了。

这次的事情,是朱英对于勋贵阶层发起的挑战。

古往今来,所有王朝的覆灭追究根本就是在于两点。

一是阶级固化,下层人没有了上升的空间。

二就是土地兼并了。

阶级固化目前对于大明来说算不得要紧的问题,随着海外不断开扩,即便是平民运气好的话,也能拥有很多次翻身的机会。

虽说这样的翻身不会达到很高的高度,但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从之前的吃不到一口饱饭,再转变到吃喝不愁,这就已经是天大的变化了。

但是土地兼并就完全不同。

大明现在的人口正是在不断的上涨之中,随着新生儿不断增加,预示着在未来的数十年的时间里,将会涌现出大量的年轻人。

社会是年轻人的社会,不管是做什么样的工种,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尤其是在古代这个什么事情都需要大量劳力的情况下,年轻人更加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朱英需要大明可以提供给更多年轻人机会,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从兵,海外,建设等各方面。

那么留存有足够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粮食,才是大明现在发展最好的方向。

目前吃到朱英这一批红利的人,尤其是对于勋贵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在之前,或许一些勋贵不过是个小爵位,不会有太多的钱财,仅仅只能是维持一日三餐的温饱。

但是自从海贸经济打开,高产作物大规模种植的开始,这些但凡稍微有一点身份的小勋贵,顿时就可以利用到自己的身份获取到更多的财富。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哪怕是非常基层的官员,都有着接触大量社会资源的情况,只需要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小手段,就能获取到曾经想都不敢想的钱财。

社会背景的不同。

在大明建国三十年里,许多人都是曾经经历过元末乱世的流民,他们比更多的人更加知道有一块自己土地的重要性。

即便是现在的经商环境很好,但绝大多数人在得到第一桶金后,都会选择去购买地契。

这也就导致在大明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土地兼并的问题反而是愈演愈烈。

不是说在朱英入宫后的这六年时间里,就已经严重到动摇国本了。

按照现在这样的速度,真正的体现出影响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甚至是上百年才会发生出重大问题。

甚至于土地的买卖,让许多地方官府得以缴纳出巨额的赋税,国库的收益也变得更多。

但就像是卫所制度一样,会留下巨大隐患。

朱英当然不想给大明埋雷。

如果只是在乎自己的生活,现在的朱英完全可以摆烂了。

只是大明现在都已经是这么的强盛了,朱英作为大明太孙的权势也已经是达到了巅峰。

哪怕后期作为昏君,大明也足够他祸祸一辈子。

这人啊,当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候,就会有着更为远大的追求。

朱英自然也不例外。

抱着自己的孩子,朱英虽说有着前世的记忆,但他也想让大明长存,让这最后的汉人王朝,能够更远的走下去,而不是再度复现曾经满清的朝代。

“既然大孙想好了,那咱就好好看着,谁敢在这上面闹事。”

朱元章犹自说道,只是眼底深处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丝落寞。

大孙长大了,不是像最初进宫的时候,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来操行帮忙了。

这样的情况当然是很好的,也很符合朱元章的预期,心里也比较欣慰。

可不知道为什么,难免要出现一些伤感。

换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大孙已经不是那么需要的依靠自己了,很多事情可以独立处置,这让朱元章感觉到自己的作用正在慢慢的消失。

既高兴,也伤悲。

朱英眼珠微动,敏锐的察觉到了老爷子的状态,当下不动声色的说道:“我敢这么做,自然是因为有爷爷兜着,不管是干什么事情,都敢于放大胆子去做,也不怕犯错。”

“真要是错了,爷爷就帮我擦屁股呗,还能多一些经验。”

“爷爷可是我的顶梁柱,让我没有丝毫顾忌,这些来自于朝廷的压力,基本上都被爷爷扛下了。”

“就像是今天的早朝一样,这公告在外边已经是形成了如此之大的影响,可朝廷上的这些大臣一个个就好像没看见没听到一样,根本不敢有任何的提及,这还不是爷爷的威风压着。”

“孙儿很清楚,他们不说,是因为不敢说,是因为爷爷,如果只有孙儿的话,少不得要出来一批倚老卖老的大臣来教孙儿怎么办事,按照他们的规矩和方法办事。”

“历来这些朝臣,不都是这样干的,就想让皇帝跟着他们的想法走,而他们本身考虑的利益,从来都不是在皇家,国家的本身,而是在于他们自己。”

“如今这朝廷上下被爷爷肃清一空,没有任何人敢于当那个刺头,甚至于试探都不敢,这完全是因为爷爷的威严在那里镇着。”

“所以孙儿不管是干什么事情,都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

这番话,让朱元章听得是眉开眼笑。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即便他是朱元章,即便他是大明的开国皇帝,但终究摆脱不了一个老人的心态。

许多老人到老之后,总是会感觉到自己很没用。

而朱英的这番话,是把朱元章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这就让朱元章感觉到非常的舒心了。

至少不会说出现历史上,那种储君一直想要当皇帝的想法,和皇帝本身出现尖锐的矛盾。

“真是咱的好大孙。”

朱元章非常的开心,这种和睦的气氛让他极为舒适。

只是心里头总是感叹自己这个大孙什么都好,就是备懒了一点。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太子不是好太子。

都已经把权力都给大孙了,可大孙就是想推开,朱元章也有着一丝无奈。

“我可要爷爷一直帮衬着呢。”

朱英笑着起身,两人谈了这么久了,他便走到老爷子的身后,帮着按捏一下肩膀,舒展筋骨。

虽说这些事情一般都是刘和在做,但更让体现朱英的孝心,让老爷子开心。

感情从来都是相互的,不管是爱情,友情,亲情。

朱元章对于朱英极度的宠溺,甚至于愿意改变自身先前的一些脾气。

这跟大孙自己从小带着有很大的关系,且对于朱元章来说,失去了大妹子和大儿子后,大孙是他最重视的人了。

朱英在感受到这样的慈爱之后,对于老爷子的反馈也非常及时,时刻都把老爷子摆在很重要的位置。

从来没有因为得到大量的权力之后,就叛逆老爷子的想法。

即便是在一些政见上跟老爷子有些许冲突,也是朱英先行选择妥协,或者是暂且放下想其他的法子,而不是一定要跟老爷子对着干。

当朱元章和大孙合力后,这朝野上下,谁敢违逆爷孙俩的意思?

谁也不能,谁也不敢。

隶属于开国皇帝强大的权势,正在发生平稳的过度,奉天殿上的大臣亦是被拿捏得死死的。

出乎朱英意料的是,关于公告两条规矩后,虽说民间有着不小的怨言,但并没有形成太大的风气。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好像大家就都接受了。

看似有些不可思议,可仔细想想却发现合乎情理。

虽说这涉及到许多地主阶层,勋贵大户的根本利益。

尤其是关乎限制粮食的个人囤积方面。

但如今的大明赚钱的地方太多了,不像是从前,这些是他们主要的敛财手段。

这个事情朝廷既然不让干,干点别的事情也能挣钱不少。

况且随着工厂林立,大量的纺织品,丝绸,茶叶,甚至是手工业品的畅销,使得土里刨食并非是大多数百姓的唯一选择。

而且因为朱英对于粮价的重视和限制,做的别的活计,买卖,可要比土里刨食来钱快多了。

尤其是在许多家族里,新崛起的青年和村里的族老看法完全不同。

许多年轻人觉得只有走出去才是机会。

看过了大城市的繁华,哪里想要待在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上。

外头的世界更加的精彩。

随着衣锦还乡的事情变得普遍起来,这也更加的刺激了许多留守村中的青壮年群体。

“爹,我早就说了,别总是盯着那几亩薄田,现在好了,太孙殿下都下令旨了,买地有了限制,囤积粮食你也不得超过三年,就莫要指望着了。”

“你看大伯家的二哥,就去跟着海船上跑了一年,回来就置办了大房子,据说在城里头都准备购置房产了,媒婆都快踏破了家里的门槛。”

“我已经跟二哥讲过了,下个月他出去的时候,我也跟着一起去,才不要在这土里刨食,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好机会,决不能错过了。”

某个村子里,一青年对着自己老爹认真的说道。

曾经老爹限制长子外出,想要其继承自己的家业,好歹也是三十亩的良田,保个吃喝不愁绝对不是问题。

因为早年一些关系,自家也就这么一个儿子,当然不想让其跟着出去冒险。

这海上的钱是来得快,可风险也大,真要出了什么变故,可就不好说了。

这本也无可厚非,虽然青年心里头有想法,但也没跟老爹对着干。

可就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原本村里头有些贫穷落魄的大伯家,因为次子的回归,一下子给翻了身。

那是因为早期出去自己找活计,毕竟家里头的家产基本上都是长子继承,次子们得自力更生才行。

现在回来不仅造了大房子,还给祖祠都修缮了一遍,豪掷百贯宝钞,这在往日贫穷的村子里,可是了不得大事。

据说祖祠都要把大伯次子的名字刻在祖宗牌坊上,真叫一个扬眉吐气,也惹来了许多人的羡慕。

“爹,我知道咱家就我这么一根独苗,为了好生养我,爹你这么多年也未再娶。”

“我已经是找了东边的媒婆,明日就给你上门说亲。”

“爹你今年才四十有五,再生一个儿子完全来得及,这身边没人陪伴也不行。”

青年眼神很是认真的说道。

在这一点上,老爹的面色一下子就变得多了几分羞红。

他已经有十几年没婆娘了,现在儿子竟然反着过来给自己说亲。

“要你多管闲事。”老爹呵斥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色厉内荏的味道。

青年哈哈笑着:“爹你就放心吧,姨娘我已经是见过了,你肯定会满意的。”

父子俩之间发生的事情,只是偌大的大明一个小小缩影。

类似于这样的情况,正在大明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这跟朱英在京师邸报里不断传播的潜移默化有着很大关系。

大明需要人口,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新生儿,外来人口只是暂时的解决燃眉之急,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想要发展海外,首先就是要有足够多的移民,引导大明百姓多跑海外,才能不断扩张大明的影响力。

人口的因素,向来是最为重要的。

当一个地区有了大量汉人存在,那么这个地区自然也就会慢慢的演变成大明的属地。

比如安南,占城。

现在这两个国家,就好像是如今的云南一样,正有着大量汉人的不断涌入。

尤其是丰厚的福利待遇吸引着汉人的定局,使得目前两国的汉人数目,正在飞速的上涨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