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674章:超越时代的火器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674章:超越时代的火器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吴城。

随着正月的到来,这里四处开始张灯结彩,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

毕竟朱元章也来了,作为大明皇帝,当然要把排场搞起来。

不过这里的汉人百姓并不多,大多数都是路过的商人。

只是听说陛下南巡到了吴城,并且还会在这里过年,越发多的大明商人朝着这边赶了过来。

对于他们来说,陛下在的地方,就会有一种家乡的感觉。

海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舒服,他们长期漂泊在大海之上,总是要面临数之不尽的危险。

这些危险有些是来自于大自然,有些则是来自于其他商人。

虽说在靠近大明的海域,因为大明水师的镇压,不存在什么海盗之类的,但是海上的事情,谁能管得了那么多。

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上,别说是死几百人,哪怕是数千上万人,也不会有任何的响动。

大海是最好毁尸灭迹的地方,朝着海面一丢,什么都不需要管了,哪怕是包青天再生,狄仁杰现世,也不可能查出任何的蛛丝马迹。

因为开海的关系,加上现在大明的工业越发繁荣,也变相的刺激了海上繁华。

万国商船来往更加的密切,但凡是沿海的国家,都会投入到这海上贸易中来,巨大的利益推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丝绸之路。

比起做买卖来,毫无疑问黑吃黑来得更快。

也许只需要打劫一条商城,就会获得难以想象的财富。

大明的商船并没有那么好打劫,一般来说都会配备强大的火力,火绳枪或者火炮,普通商船连近身的机会都没有。

好在一般来说大部分大明商船都比较讲规矩,很少会有打劫的举动。

或许是因为看不上,或许是因为忌惮大明律法。

而在大明,除开丝绸,茶叶,瓷器等暴利润的货物之外,目前最流行的火绳枪,更是暴利中的暴利。

火绳枪随着不断的装备军中,已经是在大明军队彻底的扩散开来。

并且大量的兵工厂于各省建立。

火绳枪的工艺说起来并不算复杂,主要还是在设想方面,即便是颗粒火药,也只需要几次摸索就能达成。

唯一有点技术难度的,大概也就只有火弹了。

只是随着大明的火药工匠越来越多,火弹的技术保密也很难不泄露。

这年头,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任何律法都没有束缚的可能。

一些大的家族,已经是在暗中开始构建火药工厂了,然后通过海上贸易卖给其他国度。

工艺粗糙不是问题,价格昂贵也不是问题,这些地下工厂所产出的火绳枪,已经成了最受欢迎的货物。

即便是朝廷已经发现这样的违禁品存在,并且开始进行严查,甚至于不少家族被发现而导致满门抄斩,后继者依旧趋之若鹜。

地下工厂的建设,也变得更加的隐秘起来。

这些地下工厂的选址,往往是在人迹罕见的地方,远离大明城池,搜寻的难度很高。

甚至有一些大家族,干脆找海上偏僻的荒岛,在上面建设火药工厂,然后走海路进行贩卖。

这样一来也能很大程度的避免在港口就被查探发现。

目前来说,火绳枪的技术不管是在南洋地区,亦或是在更遥远的国度,都开始蔓延开来。

毕竟这样的单兵作战神器,或许在大规模的军团战争上表现要差劲一点,可小规模的对战上,几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造价。

火绳枪的造价低廉,抛开人工来说,一两银子就能造几支了,况且地下兵工厂还会对材料进行节省,根本不会说考虑耐用,只要是能够开火,也就无所谓了。

这些火绳枪出厂是不会通过检测的,更不会有什么试射,只要是做出来了,就只能进行贩卖。

对于炸膛来说,早已经是司空见惯。

是否在瞄准敌人的时候把自己打死,这个就需要看上天的垂怜了。

不过一般来说,至少在前面十几发,还会是比较稳定,毕竟多数是劣质材料,承受不住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更加符合火器走私商贩利益。

若是一把火绳枪还能用上个一年半载,搞得跟官府制作差不多,那后面的怎么卖得出去。

“还真是没有什么安全感啊。”

朱英带着几个侍卫在吴城内散步,视线所见的商人,包括他们的护卫们,几乎清一色的都带着火绳枪。

不仅仅是汉人,包括是其他国度的商人。

毕竟这里不是大明直属领地,没有禁枪的律法,显然朱允炆跟吕氏也都没有在乎这么多。

“虽然他们所携带的火绳枪看上去很粗糙,但随着需求的出现,好的枪支将会逐渐淘汰其他的残次品。”

“在利益的推动下,发展出精品火绳枪并不会需要多久的时间。”

“目前大明的兵工厂已经越来越多,只要耗费足够多的代价,想要找到好的火药工匠并不是什么难事。”

“看上燧发枪的更新换代,已经是要提上日程了。”

亲眼见识到海外的情况,这比简单的在纸上情报要更加醒目。

燧发枪其实在大明京师的火药司,已经是造出来的。

虽说密封的工艺要求很高,但这不要小看民间的艺人,要知道在捶打工艺上,像是金银首饰这类的小饰品,都可以做到极为细致的地步,找几个技艺高深的大师傅,手搓燧发枪不算太难。

只是在密封工艺上,比之火绳枪的技术要求更高,这完全是靠大师傅的打磨加工,制作的速度跟乌龟一样。

主要是失败率很高。

即便是大师傅,十支燧发枪,平均下来就有六支不合格。

这里头还涉及到了燧石。

尤其是在弹黄方面,也是个精细的手工活,若是弹性不够,击打的力度过小,燧石也很难点火。

纯度高的燧石大明根本没有库存,虽然现在已经在寻找并且开采,但产量一下子提不起来。

现在市面上普遍用来点火的火石,也就是燧石,一般都要通过数下,甚至是十多下,才能够点头成功。

这样的燧石完全没有办法应用到燧发枪上。

总不能瞄准敌人后,还得是开个五六枪,甚至是十来枪才能射击吧。

在这样的对比下,真就不如火绳枪来得更加稳定,燃油的麻绳极其廉价,随便就能造出来。

这也是一直限制燧发枪量产的关键因素。

目前来说,精品燧发枪在大明已经有将近三百支的库存,这还是差不多两年内的产出。

燧发枪的精度跟射程,都是火绳枪难以比拟的。

不过再多造没意义了,高纯度的燧石太少,况且燧石本身就是消耗品,也需要一定的储备。

这次南巡的队伍里,就有两个百人队,作为朱英跟朱元章的贴身卫队,其身上所装备的就是燧发枪。

就现在朱英的腰间,还有一支短管燧发枪。

这短管燧发枪,已经是超出目前时代的火器了,甚至可以用艺术品来形容。

里头的弹黄,枪管,用的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精钢打造。

枪管更是用打造黄金饰品的工艺,一丝丝的磨制出来。

在枪身之上的木材,采用昂贵的金丝楠木,上面还有目前大明凋刻大师所凋刻的龙纹。

最主要的是,现在朱英手里的这把短管燧发枪,是正儿八经的后膛枪。

后膛枪最大的工艺问题,就是在于火帽击打,这并不算什么难题。

难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后世十九世纪初才发明出来的雷酸汞。

雷酸汞这种活泼的小东西对震动非常敏感,一受到冲击就炸,像是后世很多小孩子玩的‘砸炮’,便是往地上一丢就响的鞭炮里,就有雷酸汞这东西。

朱英前世又不是什么化学大家,自然不可能说现在就能发明出雷酸汞这玩意。

但是火帽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很难做到后膛击发。

不过思维起来,也并非是完全没有法子。

可以采用手工制作。

朱英手里头的短管燧发子弹,是单独用白银制作而成,外部有贴合枪管内的膛线凋刻,可以更好的提高精度。

薄如纸张的白银,包裹着颗粒火药,在子弹的底端,是用一层高精度燧石包裹。

为了更好的达到引燃效果,这层燧石薄片,还会在油脂里浸泡十个时辰以上,才会加入到白银子弹的底部。

枪管的击发处,有一根细针。

当击打的时候,引燃的燧石就会带着火花由细针传递到白银子弹底部进行点燃。

这些精密的部件,都是那些手艺非常精巧的工匠精磨而成。

单单就一颗白银子弹,哪怕是没有任何流程出错,至少也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能造出来。

主要是燧石薄片失败率太高了,大概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毕竟高精度的燧石,稍微不注意就会引燃。

现在朱英手里头这短管燧发枪,跟后世的手枪其实已经没有了太大区别。

只是即便如此,这枪的寿命也是非常有限。

预估计可能开个几十枪,内部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出现炸膛的可能。

因为涉及到精密部件的构造,没有后世的高精度加工,只能用黄金或者白银来代替,变形也会比较容易。

一旦气密性出现问题,自然就会炸膛。

不过对于朱英现在来说,完全是够用了。

在朱英的腰间,有专用的皮袋,里头是用油纸包括的白银特质子弹。

虽然要跟后世的狙击枪一样,每开一枪就要进行装填,但这作为防身来讲,简直是无敌神器。

这是往后枪支发展的方向,超出现在的火器至少两百多年。

在吴城逛街,当真可以感觉到两个世界。

一个是商人。

这些人相互之间的交谈,多数都以汉话为主,哪怕是外国商人,汉话说得很是别扭,吐词不清,也都在用汉话。

这是因为对于所有海商来说,最大利润贸易地就是大明。

哪怕再是难学,也得沉下心思去学习,通过翻译很容易导致被卖,或者是理解上出现误差。

其次大明开海后,从事海贸的商人跟雨后春笋一样密集,这也导致于海贸上,数量最多的就是大明人了。

这就使得汉话普及更广。

但凡是想要从事海贸的商人,不管是哪个国家,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学习汉话。

不然即便是到了大明,没法交流也是睁眼瞎。

吴城内除开商人,就是当地土着百姓。

这些百姓完全听不懂汉话,因为朱允炆没有开设汉学堂的关系,除了少数贵族有财力来进行学习,九成都只会占语。

并且因为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高种姓的占人甚至不用占语交流,而是使用梵语。

如此一来,底层的百姓不管是跟贵族,亦或是跟外界,很难进行沟通。

占语并没有文字传承,梵语才有梵文。

这些百姓连识字都不可能,更加不要说什么文化传承了。

占城国的典籍文字,公告律法全是梵文,等于是把普通百姓完全隔绝出去。

“多好的机会啊,怎么就不能懂得把握呢。”

朱英有些庆幸,还好是自己过来看了,不然这些风土人情,是很难说通过一些情报就能明白的。

这些百姓是被贵族所抛弃的存在,不需要多大的手段,就能轻易的拉拢到大明的队伍里来。

加上现在学习汉语的风气,很容易就能让他们所接受。

到了现在,朱英也明白了为什么朱允炆吕氏都没有开设汉学堂。

这大概是受到了吴城内占国贵族的阻力。

这些贵族自然不想让贱民们拥有学习知识的权力,所以自然会想尽办法,哪怕是让出利益,都会影响朱允炆跟吕氏。

这里没有汉学堂,但是有私塾。

贵族们宁可花费更高的代价,聘请汉人当老师教授汉学,也不想跟低种姓贱民作为同窗。

站在朱允炆的角度上来看,似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更加稳固自身统治。

毕竟在吴城里,除开朱允炆带过来的五万精兵外,几乎没有多少汉人。

暂时只能依赖于吴城内原本有的贵族统治体系。

但是这些,不符合朱英的利益,更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