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703章:想出战的徐辉祖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703章:想出战的徐辉祖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中山王府。

“魏国公,此番请战茹尚书说太孙殿下那里应了,这边只要魏国公稍微发力,必然可以担当这领军统帅。”

“现在凉国公去了真腊给太孙殿下办事,还不知道要多久才回来,如今咱们五军都督府,唯魏国公您马首是瞻了。”

朱寿,洪武二十年封舳舻侯,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历史上受蓝玉桉牵连至死,不过现在因为朱英的关系自然还活得好好的。

此刻在中山王府对着魏国公徐辉祖劝说道。

徐辉祖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自然是朱寿的直属上司。

身高八尺五寸的徐辉祖闻言,微微摇头道:“我哪里能跟凉国公相比,不过这去吐蕃,确实可以争取一番。”

“只是你也知道,如今太孙殿下的军事学院人才辈出,也不见得会选择于我。”

徐辉祖自然是想去的,他的爵位世袭而来,功劳太少不足以服众。

能当上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那也是受了先父门荫。

除了练兵这块有点履历,唯一称得上功劳的,也就是燕王府的阿鲁帖木儿别有所图,被他抓捕诛杀了。

五军都督府大权旁落,跟以往大不相同,除开蓝玉跟太孙熟稔外,其余人就相差很大了。

“魏国公可别说这话,谁不知道如今太孙殿下极为宠亲锦妃,还为太孙诞下一子,只要锦妃开口,这统领之位谁还能争。”朱寿笑着说道。.

徐辉祖微微点头。

对于自家妹妹能够嫁给太孙,一直都是整个徐府的骄傲。

如今的徐府,可谓是大明的顶级勋贵家族,真正的皇亲国戚。

大姐徐仪华嫁于燕王,二妹为代王妃。

而对于徐府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三妹徐妙锦,虽说是太孙侧妃,但就地位而言,远高于大姐,二妹。

太孙殿下的权势太高了,在许多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陛下,才会给人这样的感受。

“行了,此事我自会想办法的,如若能去,自当带上朱佥事。”徐辉祖承诺道。

朱寿闻言大喜,起身拱手道:“先行谢过魏国公。”

院子里。

待朱寿离开后,屋子里走出一人,身穿丝绸长袍,正是徐辉祖二弟徐膺绪。

“大哥,那吐蕃又远又偏,累死个人,何必去遭这个罪,待在京师享受一番不好吗。”

徐膺绪走到院内的凉亭里,端起茶水喝了口说道。

先前他一直都在屋子里偷听。

徐辉祖摇头道:“今日不同往日,咱们徐府看上去极为尊贵,可实际上什么情况,你大致心里已经清楚。”

“太孙执掌兵权,改革军政,自京师军事学院成立后,威严更甚,无人敢不听从。”

“现在的五军都督府,位置已然极为尴尬,上不可上,下不能下。”

“本来按照曾经陛下定下的规矩,你这尚宝司卿的位置也要往上提一提,在五军都督府干个都督佥事不成问题。”

“然如今我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尚未满员,可吏部那边完全就没有要通过的意思。”

“原以为三妹嫁给太孙殿下后会有所好转,然实际却未有任何变化。”

尚宝司卿掌宝玺、符牌、印章,正五品官。

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然遥不可及,是真正的大官,但对于徐府来说算不得什么,更别说徐府自中山王徐达,也算是将门,贵为徐家二少,却干了这算闲职的文官叫怎么回事。

徐膺绪倒是不在乎。

“我觉得尚宝司卿挺好的,平日里也没啥多少事情,清闲得很,平日里喝喝小酒,听听小曲,很舒服呀。”

“大哥,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是你想太多了,咱们徐府一家谁不给三分薄面,还要去争那些干嘛。”

“不统兵也是个好事,至少不会引起忌惮。”

徐辉祖摇摇头:“这跟忌惮没有关系,看似我徐府得莫大恩宠,然而实际上已经逐渐边缘化。”

“父亲留下的门荫已经逐步殆尽,若是我徐府再无军功,则只会留下魏国公这么个空名头。”

“不要觉得有世袭就能如何,如若我徐府对于朝廷无有作用,那国公的名头只会让太孙觉得是个蛀虫,空耗官粮。”

“前些日子传言有言官提出,要削减亲王勋贵俸禄,你当以为是空穴来风吗。”

徐膺绪不由回道:“这件事不是被陛下呵斥驳回了吗。”

徐辉祖看自家二弟很是无奈,只得讲述道:“那些言官,自从禁止风闻奏事后,现在安分了不少。”

“可即便在最嚣张的时候,哪里会对这俸禄之事有说法,都不是傻子,怎会平白无故得罪人,还捞不得半点名声。”

徐膺绪睁大:“大哥,你的意思是说,这事后边是...”

徐辉祖摆摆手:“心里知晓就行,不必说出来。”

“正是由于这件事,我才有所担忧。”

徐辉祖脑海中清晰记得,朝会上那言官出列,详细的列出各家勋贵,亲王俸禄,加起来每月足以有十数万贯之多,一年便是近两百万贯。

这可比整个大明的臣子加在一起还要多。

之所以有这么高,当然跟太孙的俸禄改制有关。

单独某个亲王,亦或是某个勋贵来说不算高,可加在一起就有些惊人了。

其实俸禄这块不算什么,如果朝廷只是俸禄这块降低,谁都不会在乎。

在此前,徐府的魏国公俸禄为五千石,也是国公中最高的,这自然是因为徐达功劳的缘故。

俸禄改制后,折合宝钞两万五千贯,不再发放大米,丝绸这些。

然而这些都是小钱。

大头在于田产,房产。

即便是前些年因为太孙的关系,上交了不少田产,现在徐府下边至少还有良田近千亩。

房产那就更多了。

如今只说在京师店铺的租金,每月就能收取到上万贯宝钞,还不论徐府所参与的经营买卖,这方面更多。

即便是啥事都不干,徐府保守估计每年进项都有近百万贯。

之所以这么高,自然还是因大明现如今的发展有关。

可徐辉祖很清楚,这些可以说都是权力的附属品。

国公是名头,真正的权力在于他的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虽说没以前那么威风,但也只是体现在太孙那里,比起其他官员来说,完全不是同一档次。

至少这让徐辉祖不虚各部尚书。

这一代自然没问题,可下一代呢。

太孙殿下如今的行为,没陛下那么狠,但也是钝刀子割肉。

让勋贵们的钱多了,权少了。

不管是其他勋贵还是徐府,若对朝廷没了建树,那跟吃空饷有啥区别,还能守得住这滔天财富吗。

历史上,当勋贵家族没落后,财富被他人吞噬,可不是什么新鲜事。

徐膺绪可以无所谓,但徐辉祖作为徐府现在的带头人,考虑的地方自然多些。

“我明日入宫见三妹,请求吐蕃之事。”徐辉祖语气肯定说道。

徐膺绪双手一摊:“大哥你决定就好。”

徐辉祖看了看这不成器的二弟,颇有些无奈。

四弟徐增寿随燕王朱棣去了倭国,估计这跟分家差不多的意思,往后若是没有特别的许可,大概是很难回来一趟。

不过也好,至少徐家在倭国也能开枝散叶。

.....

帖木儿进军吐蕃的事情,已经上了京师邸报。

大多数百姓对于吐蕃并没有多大的概念,只知道特别远。

至于帖木儿是谁,那就更加不知晓了。

但这并不妨碍百姓们的愤怒之心。

各酒馆茶楼议论纷纷。

“哪里来的小瘪三,竟敢犯我大明,是马尿喝多了不知爹是谁吧。”

“估计是穷疯了,跟曾经的草原蛮子一样,想来大明打秋风,不过话说回来,吐蕃是哪啊,我怎么之前好似未曾听说过咱大明有这地方。”

“吐蕃可不小,听说比咱们大明任何个布政司都要大,不过地方穷得很,与云南差不多,都是些土蛮子。”

“可别小瞧了,邸报上说了,要整兵三十万呢,还要请北元出兵,估计是场大战。”

如果是从前,听到打仗的消息,百姓们自然肯定会非常的惊慌。

因为这意味着要服兵役。

但是现在就完全不同了,对于现在的大明完全没有任何担心,甚至于帖木儿,吐蕃这些事情,会成为他们的饭后谈资。

哪怕是现在的娱乐活动已经比之前多了不少,但关心国家大事,依然是许多百姓们的喜好。

没有人会觉得,帖木儿进犯吐蕃,会对大明产生多大的影响。

尤其是京师现在,可谓是万国来臣,让百姓对大明有非常强的归属感,自豪感。

自然,虽说已经宣布了出兵,但实际上还是要等到明年开春。

现在已经是入冬了。

出兵是要看季节的,一般来说小战无所谓,大战则集中在春秋时节。

沙场秋点兵,便是有这般描述。

气候对于大军来说非常重要,更别提吐蕃那等地方,昼夜温差极大。

而且吐蕃还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高原反应。

朱元章曾经之所以不直接统治吐蕃,跟这高原反应有很大的关系。

当初的使臣进入到吐蕃后,就有许多人上吐下泻,恶心头晕极为严重。

这更不要说普通士兵了,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打仗,存活都是个问题。

三十万大军过去,也是个筛选。

实际上能有二十万兵不受影响就已经不错了,其余的基本上就充当后勤。

在这里头,乌斯藏的卫所将会是主力。

目前大军的统帅,将军这些人选还没有定下来,不过大致将会是以年轻将领为主。

上了年纪的,不适合去吐蕃。

皇宫里。

徐妙锦正在给朱英捏肩。

“说罢,是有什么事情。”朱英半躺着,眯着眼睛问道。

徐妙锦特意把宫女支开,自己亲自上手,朱英就知道肯定有事。

“哎呀,我就是想给你按按嘛,这些日子看你挺辛苦的。”徐妙锦撒娇着回道。

朱英笑道:“我还不知道你,快些说吧,若是不说,可就不许说了。”

徐妙锦无奈,只得是说道:“好吧,昨日我大哥过来,想让我找你应下让他出战吐蕃的事情。”

朱英倒是没想到徐辉祖想去吐蕃,那可不是啥好地方。

“吐蕃遥远且艰辛,大舅子确定想去?这可不是啥好差事,你就没劝劝?”朱英问道。

徐妙锦说道:“我也想劝啊,可惜大哥应该是要去,我有什么办法。”

对于去吐蕃的人选,朱英倒是无所谓。

便道:“行,既然大舅子想去,那就去呗。”

徐妙锦也没想到朱英会答应得这么痛快。

昨日大哥可是跟她说了许多,尤其是关于徐府的,这让徐妙锦都觉得似乎朱英正在设计针对勋贵们。

现在看来,是不是大哥想太多?

“那我就替大哥谢谢你了,嘻嘻。”徐妙锦很高兴,不管怎么说大哥都是自己家人,现在能够得到太孙认可,当然是好事。

其实对于徐家,朱英还是有很多好感的。

只是徐辉祖也没想错,朱英是准备对勋贵阶层下手。

也不能说下手,只是想把他们的权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削弱,尤其是在世袭这块。

世袭没问题,但只能是爵位,而不是权力。

现在资本萌芽已经逐渐开花,朱英不想大明内部再出现什么庞大的世家出来。

如果想要更多的东西,那就凭借自己的本事去外边取。

比如大明远洋贸易商会类似的体系,这些自然没得问题。

最近朱英就想着,把大明目前的勋贵二代们,都赶到外边去。

比如南洋,或者是更远的地方。

这些话不能明说,现在大明经济繁荣,建设极快,尤其是京师,亦或是各地府城。

比起大明来,其他国家简直就是个蛮荒之地,目前多数勋贵,世家,都是派人去海上捞钱,实际上自家很少有嫡系子弟过去。

像是徐家,也就是徐增寿跟朱棣关系好,跑去了倭国。

如果把徐膺绪放到南洋,那么徐府对朝廷的影响就会减弱许多。

朱英突然想到,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把勋贵家的各个儿子们弄到海外去,本身在大明的影响力就减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