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725章:三十万秀才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725章:三十万秀才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道水师传令,让占城原本逐渐稳定的情况,顿时就变得复杂起来。

消息在市面上传播,哪怕是漕帮帮主隆冬强,也将自己得到传令的事情散播开来。

这只有一天的时间,他必须要做点什么。

面对过大明威慑的隆冬强更加清楚这里头的厉害,如果水师要对占城目前的帮派形式进行干预,那么选择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牵扯到宫廷宦官,谁也不知道这背后的意思是什么。

仅仅凭借他漕帮,根本无法对抗水师。

他需要帮手。

.....

朱英想不到自己简单的一句话,就让占城风云悸动。

这是位置太高了。

作为大明太孙,如今整个大明王朝的实际掌控者,随便跺跺脚,不仅是整个大明都要抖三抖,带来的余震也是周边国家难以承受。

不过很显然,目前的朱英并没有这些想法,或者说历朝历代,掌控着天下大权的皇帝们,也基本上不会有这样的认知。

这里头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信息传播反馈的问题。

当然,其实不管占城那边闹出再大的动静,站在朱英的角度上来看,不过是湖面的一丝涟漪,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小家伙最近怎么样了,还在一直坚持吗。”

书房里,悠闲看着各司统计数据的朱英,笑着对旁边的叶月清问道。

他现在很少去插手官员们的权力,等于是彻底的放开。

但对于整个大明的变化,还是要时刻把握住的,总体的事务减少了很多。

叶月清闻道闻言有些心疼;“不知道你给文承灌了什么**汤,每日苦苦坚持,看得我心里头难受及了。”

“我让太医院的太医时刻陪着,总是担心他会出什么岔子,你就不能想点别的法子吗。”

朱英微微摇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是未来的大明储君,好的体魄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我不希望往后的大明皇帝,一个个身体糟糕。”

“不仅是文承,以后文承的孩子,孙子,都要像他一样。”

或许原先朱英只是随便忽悠一下,后来就反应过来,这对于养尊处优的皇子皇孙们来说,其实是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古往今来,短命皇帝产生的继任问题,通常会引发整个国家的动荡,最主要是权臣的激增。

叶月清也知道自己无法干预朱英的决定,只能是叹息一声。

“这么多了?”

这时,朱英正巧是翻到统计册,不由开口说道。

叶月清好奇的看了一眼。

只见上方写着:记洪武三十一年各府州县试名单,秀才总计三十二万七千六百五十四人。

这是个非常夸张的数字。

在先前,秀才可不是什么穷酸秀才,而是真正有特权的。

见官不跪,免徭役,免赋税等等。

而明朝的科举,是按照名额录取,一期的总人数,全国上下也就四五百人,按照排名来择优而录。

自洪武二十五年,朱英被册封为太孙开始,他就一直在逐步的减少秀才,举人这些功名的特权。

同时大力开办学堂。

最开始是由群英商会出钱,筹办京师的学堂,而后开展五年义务教育制度,直接全国范围内的铺设。

自洪武二十七年,基本上全国府州已经铺设完毕,大多数的上县,中县也纳入了进来,只有一些特别贫困的下县,目前还未完善过去。

于洪武二十九年,秀才功名的特权,已经是彻底被取消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天下读书人自然有着很大的抱怨,可惜他们的意见朱英完全不在乎。

民间都是议论纷纷过一段时间,但朝廷上没有半点风声,甚至连上奏的奏章里,都从未讲述过这个事情。

对于大家族来说,秀才那点资源也不叫多大的事,犯不着为此去冲撞了太孙。

而像是地主,豪神这些,也联合不起来对抗朝廷。

越是穿鞋的,顾忌越多。

而一些老秀才,那就更不用说了,顶多是嘴上抱怨几句。

于此同时,朱英还在洪武三十年年底,颁布了一条新的规定,那就是秀才的录取名额,将不会再作限制。

这个消息其实早有风声传开,朱英也曾经在朝会上点过这个事情,不过是拖了半年到年底才进行实施。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行省都会出一套试卷,然后考生作答。

只要你达到了甲等的分数,那就给你秀才的功名。

不过现在这个功名,比之前显然是有些水分的,而且试卷的难度,并不算高。

一下子冒出来三十万余秀才,看似有些惊奇,实则也是正常情况。

不过这样的事情,在历朝历代,古往今来,还是头一遭。

因为收集数据的统计,延迟,去年的事情,到今年才算是彻底统计完成。

“这么多秀才,要如何安置呢,总不能就放着吧。”叶月清有些疑惑的问道。

朱英笑道:“所以啊,现在是该对大明的官员体系,进行一番大的改革了。”

在对于官员体系改革上,其实朱英一直就有想法。

如今大明有多少人?

随着大明经济的发展,在上一次的人口统计中,就已经超越了八千万了。

这几年太平稳定,朝廷鼓励多生,人口更是不断上涨。

婴儿的出生数目,恐怕已经来到了非常之高的界线。

别说现在温饱较为普遍,哪怕是先前吃不上饭的时候,那也从来都是怀了就生,生了继续生。

而反观大明的官员,总计才多少人?

根据现在的户部统计,在官籍的人数,总共二万八千余人,连三万人都没有。

而这三万的官员,要管辖大明八千万人口。

哪怕是军政分离的情况下。

一个地方父母官的知县,几乎掌握了所有的民生大权,这简直有些离谱。

但凡有些懒政,整个县城的经济就完全处于停滞状态,政务堆积如山。

底层百姓的诉求,根本得不到解决。

或者说哪怕是现在,大部分百姓更多是听着族里的安排。

皇权依旧难以下乡。

这时,一个宦官前来禀告:“启禀殿下,陛下召见。”

朱英对叶月清笑了下,已经猜到是关于三十万秀才的事情了。

当即就起身前往华盖殿。

华盖殿中。

朱元璋正在呵斥礼部尚书任亨泰。

“简直是胡闹,这等大事,为何不早些跟咱说,你礼部尚书到底是怎么当的。”

“咱大孙不懂这些,难道你在礼部这么多年,都不懂得科举的关键吗。”

“三十万的秀才,也真是敢给啊,什么时候,咱大明的秀才,如此不值钱了。”

朱元璋的心都在滴血啊。

每个秀才都要赏赐田产,最少都是十亩良田了。

三十万秀才,这可是三百万亩良田,疯了吗。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其实并不知道秀才的特权已经取消了。

自从小文承出生后,大部分的皇权已经逐步的移交到了朱英手上。

这些权力属于朱元璋跟朱英共同持有,相当于都有决策权。

自从对朝廷大臣们放权开始,朱元璋逐渐对于大孙的安排,也减少了过问的次数。

一来是朱元璋年纪大了,精力有些跟不上。

二来也是对大孙的放心。

这样的行为也算是皇权的平稳过渡,至少在他驾崩后,整个大明不会产生多大的震荡。

对于大臣们来说,太孙令旨跟陛下谕旨,基本上没有了区别。

朱元璋也不是完全不过问,只是兴趣多是集中在赋税,军事,火器,还有一些万国事务上。

礼部尚书任亨泰整个人都是懵的。

他可是按照太孙的要求办事啊。

还不告诉太孙,他怎么告诉?

太孙直接就是一道令旨过来,难道要让他抗旨不成。

此刻的任亨泰也不敢去甩锅到太孙身上,那只会是死得更快。

只能趴在地上不断磕头:“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伴君如伴虎,他真怕陛下直接一道谕旨让锦衣卫给拖出去砍了。

别说,现在的朱元璋,还真有这个想法。

这时,宦官来报:“启禀陛下,太孙殿下来了。”

“让他进来。”朱元璋的脸色不怎么好看。

门外的朱英也没多想,直接走了进来。

看到大孙,朱元璋肃杀之气顿时消融,不过还是有些生闷气的感觉。

“爷爷,今天可是有个大好消息啊,咱们大明去年的秀才人数,直接破了三十万。”

朱英笑着对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闻言,脸色一僵。

有心发怒,却又压制住。

只能说道;“大孙,三十万秀才,这给咱大明国库,带来多大负担啊。”

这话一出。

下面磕头的礼部尚书任亨泰一下子就愣住了。

旁边恭敬站着的户部尚书赵勉,吏部尚书詹徽,也愣住了。

他们此刻才意识到,陛下竟然是不知道秀才功名特权被取消的事情。

礼部尚书任亨泰心里憋屈得很。

无妄之灾啊。

朱英顿了顿,解释道:“爷爷,前年年底的时候,我就已经传了令旨给礼部,让他们把秀才的功名特权,已经是全部取消了,现在的秀才们,也就剩个功名在身而已,其他的朝廷是不管的。”

“去年,我让礼部对秀才的录取,取消了名额的限制,以考卷标准答案为准,但凡各府州能够达到甲等分数者,皆赐予秀才功名,这才有三十万秀才的由来。”

朱元璋闻言这才知道,自己好像是错怪了礼部尚书。

不过作为皇帝,难道礼部尚书就没一点错吗,他不应该提前跟咱说吗。

“起来吧,没用的家伙,连这点事都说不清楚。”朱元璋再次呵斥了一声。

“谢陛下。”

这也让礼部尚书任亨泰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

后背被冷汗湿透。

如果太孙来得再晚一些,说不定他就这么冤死了。

想了想,朱元璋摆摆手:“尔等先出去。”

六部尚书躬身行礼,而后缓缓退了出去。

明显陛下要跟太孙单独聊,刘和跟蒋瓛也自然走了出去。

“大孙呐,你怎么一下子给这般多秀才功名,从此之后,这秀才岂不是烂大街了。”

朱元璋原先对于科举本就不怎么重视,中间还停止过几年取消科举,后来才恢复。

跟历来朝代的皇帝一样,朱元璋也觉得官不能多给。

太轻易让人当官,别人就不会珍惜,也会让皇权变弱。

所以官员的总体数目,是有很大限制的。

虽说是求贤若渴,可你搞个三十万秀才,这也太夸张了吧。

“这事,本该孙儿早些跟爷爷说的,倒是忘记了,不过现在也来得及。”朱英开口解释道。

朱元璋在大孙这里就没啥脾气,因此点点头,招呼大孙坐下说。

朱英也没啥好客气的,直接端起朱元璋的茶杯喝了一口,这才开始说道:

“咱们大明现在,已经有八千万口计了,这还是先前的数目,估计破万万,不过就这两年的事情。”

“如此庞大之数,而观我大明官员,总计不过二万余人。”

“像是京师,还有各地高官在内,真正去处理百姓事情的,怕是连两万人都不到。”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他们要处理的政务太多了,以至于稍有松懈,百姓的问题就得不到及时处理,且真正为民办事的官员,还是少数。”

“大多数的官员,即便他们没有去收刮民脂民膏,也是在自己的官位上没有多大的作为。”

“况且,对于地方官来说,他们的权力也过大了,从细微的角度上看,这已经影响到了朝廷的威严。”

朱元璋点点头,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每个朝代都很常见。

不过一味的增添官员数目,也不是什么好事。

主事的人太多,这就让地方更乱,而且增加了朝廷的俸禄负担。

只是对于如今的大明来说,官员俸禄这块,已然不算多大事了。

朱英继续道:“如今的官员体系,从根本上,还是承接前朝,乃至于宋朝而行,这里头的弊端,从未有得到过解决。”

“因此孙儿一直在考虑,如何对大明的官员体系进行变法,后来才想到,增添官员数目,细致化管辖职责,或许是个不错的方式。”

“这才想要放开秀才名额的限制,增添基层官员数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