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742章:准备召开全国第一届将领大会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742章:准备召开全国第一届将领大会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蒸汽铁甲船的航行成功,意味着蒸汽机的成功使用。

这是朱英强行拔高的科技树,实际上在蒸汽机运用到蒸汽铁甲船上外,还没有人意识到这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

实际上等到蒸汽机开始越发普及开来的时候,即便是朱英不说出来,别人也会想到。

只是朱英完全可以让这个时间缩短。

在上海县这里住了一晚后,爷孙俩就再次乘坐定海舰返回了京师。

回到京师后,朱英并没有急着去进行石炭开采,而是把刘三吾召了过来。

“拜见太孙殿下。”

刘三吾的脸上带着几分憔悴。

朱英关心问道:“最近可是在筹办大学上太过于劳累了,不必这般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刘三吾作揖回道:“谢太孙殿下关心,臣最近一直在与其他学士一起编纂关于课本之事,因此多损耗了些精力。”

朱英点点头,这编纂课本确实要麻烦。

毕竟朱英要求的,可不是之前的那些四书五经,还有许多关于其他学科上面的课本。

刘三吾作为大学校长,所有学科都要稍微有些熟悉,这般大的年纪了,自然会有些劳累。

“这次叫刘尚书过来,是关乎到蒸汽机的事情,想来刘尚书已然是知晓了吧。”

朱英开口问道。

刘三吾现在也属于尚书行列,因此从曾经的刘翰林改为了刘尚书。

刘三吾点头回道:“臣听闻昨日陛下及太孙去了上海县,今日又回了京师,这蒸汽铁甲船的速度,当真是可见一斑。”

“往后我大明有这蒸汽铁甲船,运输速度更为快捷,国力升腾,此为盛世之兆也。”

蒸汽铁甲船在整个京师沸沸扬扬,朝廷里的官员虽然没有参与,但哪家不曾听说。

尤其是京师邸报,更是所有官员必读的刊物。

现在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英,对朝会开始逐渐的放权开来,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很多事情都摆在朝会之上讨论。

比如关于到军队的事情,现在已经不是其他官员可以随便议论了,也且只有兵部这边对陛下或太孙单独进行汇报。

而民生之类的事情也差不多,基本上各部自行消化,若是像从前那样拿到朝会上,不仅要遭受到其他官员的嘲笑,也会被陛下训斥办事不力。

在这样的转化下,皇帝对于臣子显得越发神秘起来。

威严反而是在不断的加深。

同时也少了很多聆听圣恩的机会。

揣摩圣意,这是能够上奉天殿所有大臣都要做的事情,而京师邸报上的风向,无疑是代表了最新的政策方向。

朱英讲述道:“蒸汽机之作用,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船舰之上,你可以把他当做一个不知疲累的仆从,只要有合适的方式,他就能一直帮着去做事。”

“比如采矿,织布,纺纱,甚至于在农业之事上,也可有着极大的作用。”

“现在的蒸汽机,在很多方面依旧是有着不小的缺陷,比如耗费的石炭过多,散发的热量太大等等,所以我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实现对蒸汽机的改良。”

“蒸汽机,这不仅是影响到当今的时代,更是在未来数百年,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与提高。”

“因此我决定在大学之中,开设关于蒸汽机的学科,这是目前大学的重中之重。”

“此番叫刘尚书过来,就是要督办此事。”

刘三吾年纪大了,对于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变差,但他知道,这是太孙殿下极为重视的事情,必不可疏忽。

当即回道:“请太孙殿下放心,臣必然全力督办此事。”

朱英点点头,而后道:“也不用你太过于操心,什么事情都抓在手里,是办不好事情的,这就跟曾经的朝会一样。”

“刘尚书可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来解决有关于蒸汽机学科之事,刘尚书主要负责把握方向跟进度即可。”

朱英稍微提点了两句,他也担忧刘三吾这般年纪,耗费过大一不小心就给猝死了。

刘三吾自然也听懂了,当下回道:“谢太孙关心,臣自明白。”

朱英心中一动,微微皱眉,随即对郭忠吩咐道:“去将锦妃叫来。”

锦妃就是徐妙锦。

郭忠当即领命去往后殿叫人。

刘三吾有些迷茫,不知道在这个时候太孙突然叫来锦妃作甚。

他当然是不知道,朱英的毛笔字写得并不好,在往前下达令旨,基本上都是以口谕为主,方才突然发现,这样并不是很好。

口谕的传达,很容易出现错误,而且也很容易被人所改用。

白纸黑字,盖上印章,才应该是正确的流程。

然而在宫廷里的这些宫女宦官,包括是郭忠在内,基本上都是不识字的,即便有些稍微懂一些的,写出来的字估计连朱英都不如。

这可是太孙令旨,怎么能如此随便。

所以朱英就想到让徐妙锦代笔。

在书画这块,即便是叶月清,也没有徐妙锦写得好看。

没多久,徐妙锦就过来了。

“殿下。”

徐妙锦见有外人在场,便盈盈施礼道。

“过来,帮我写一道令旨。郭忠,笔墨伺候。”

郭忠连忙去拿来丝帛。

丝帛上有特殊的暗纹,这是当今这个时代的特殊防伪标记,大明宝钞上也有这样的防伪标记。

“授教育部尚书刘三吾,全权督办大学内蒸汽机学科相关事宜。”

“洪武三十二年,六月十七。”

朱英口述,徐妙锦当即书写上去,用的是楷书。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而徐妙锦书写之下,又多了几分秀美。

“写得不错。”朱英夸奖道。

“谢殿下赞美。”徐妙锦笑嘻嘻的回道。

刘三吾看了一眼,沉默不语。

他是真正的书法宗师,这字体在他的眼中,当然还是有许多的瑕疵。

不过他不会蠢到在这个时候搞什么教书育人。

那就不是教学了,是找死。

即便头顶都要入土了,可刘三吾还想着多活两年呢。

刘三吾领着令旨走了。

朱英笑着对徐妙锦说道;“以后你就在我身边,给我写令旨吧。”

徐妙锦闻言很是开心:“好啊。”

突然又想到:“可是这样会不会让其他姐妹觉得我占据了殿下的时间啊。”

朱英笑道:“这有什么关系,你就是给我写个令旨,又不是天天守着,再说了,这是白天的事,不是晚上的事情。”

随后对郭忠吩咐道:“你们都出去吧。”

郭忠躬身遵令,而后带着宫女宦官出门。

看到人都走了,徐妙锦也不藏着,直接就贴到了朱英的身上。

“好舒服。”

徐妙锦不由轻声道。

大家都知道,太孙的身上冬暖夏凉,最是舒适了。

搂着徐妙锦朱英问道:“最近后宫这块,可是有什么八卦啊,说与我听听。”

徐妙锦想了想:“多数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最近大家有说,陛下太孙都不怎么管理朝政,也不知会不会影响到皇家威严。”

朱英摇头道:“她们不懂,皇帝手中,兵权才是关键,现在实行军政分离,文官们再也没有干涉兵权的能力,这可跟以前不同了。”

“不过这么说起来,最近倒是确实要加强一下对兵权的把控了。”

朱英一边说一边想着。

他先前就准备筹办大明各卫所都指挥使大会。

这主要是对现有的将领进行一个教育培训,也是思想建设的关键。

大明的军队,主要为京军跟地方军两大块。

京师这边的士兵,在这数年的改革之下,已经基本上演变成了职业军的概念,他们的军饷由国库负责,平时只需要不断进行操练,无须去进行屯田。

这也是大明最为精锐的军队。

尤其是在实行退役制度后,让许多京军中的年迈士兵去到了各地区治安司,治安所。

像是京军这边退役的,基本上九成多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即便是有些因个人情况无法安置的,津贴上也是相当丰富。

毕竟能够作为京军,大部分都是从前开国有过功勋,亦或是父辈有功勋门荫者。

明初的时候,京军这边共有四十八卫,这些年随着国库丰盈,则不断进行扩兵,已然有七十二卫。

一卫五千六百编制,京师有四十万士兵拱卫。

不过实际上已经没有四十万了。

海外藩王那里去了四万,吐蕃去了五万,安南去了将近三万,远洋舰队去了一万余。

京师缺人自然就会募兵,加上正在招募训练的,如今京师大约在三十万兵。

每逢战事,一般是京军出小部分精锐,地方军的大头。

像是徐辉祖去的时候,京师这边安排五万精锐先行,他自己带了数千亲卫,军官,然后地方军凑二十多万兵,这般进行组合。

朱棣等四藩王也差不多,京军配一万人,然后地方军配数万人。

地方军主要分为三大块:卫兵,边兵,民兵。

卫军主要是在大明内陆各重要军事重地,大部分就是屯田兵,战时参战,农时忙农。

一般出现战事,主要调动的就是卫兵。

边兵则是指大明各边关驻扎的士兵,他们可以说是卫所军中的精锐所在。

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的边兵便是。

这是比较出名的,也是大明最主要的边兵。

其他像是乌斯藏,广西,云南,在边关地带同样有边兵。

剩下的就是民兵了。

这些大多数是地方势力合法建立的非常规兵种。

后世叫民兵团,现在称呼为义勇军。

西北地区有土兵,云南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还有比如少林寺的僧兵,采矿的矿兵,盐司的盐兵。

他们不在军户体系中,但有战事也可征召,平时操练由各自出钱粮,没有军饷,但立下军功也能得到封赏。

还有水师。

这一块跟卫所差不多,先前朝廷不重视,现在随着海贸发展逐渐扩大,已然有超越地方军的声势。

水师目前总兵力在二十万左右,朱英准备扩军到五十万。

也就是比现在翻个倍还要多。

之所以需要如此多人,自然是关乎到大明对海上的掌控。

水军跟陆军不同,很多陆军并不能直接当成水师,否则就会出现当初蒙古人征讨倭国的情况。

蒙古人那个时候,直接就是将不懂水性,晕船的士兵硬塞上船,强行征伐。

这样士兵在抵达目的地时候,战斗力严重下滑。

所以朱英要召集的水师,首先就是要懂得水性,并且培养一定的海上应急知识,比如遇到风暴时的紧急应对演练,接舷战的操练等等。

朱英对军队的改制,主要还是集中在京军这块。

地方军目前虽有很多改革下去,但屯田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粮食的问题,也是目前大明需要考虑的问题。

直接取消卫所制那是傻子才会干的事,要知道在卫所中,除开士兵外,还有大量的军户。

目前大明外卫总计有三五百出头外卫,千户所两千五百余。

当然,不是所有卫所都是满员编制五千六百人,但这也有将近两百万的数目了,加上军户一起,超七百万人。

他们的生活都依赖于卫所制上,贸然进行大的改革,极大可能会让大明全国动荡。

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至少目前在朱英的不断干预下,卫所里已经不再像是从前那样贪腐横行,军户的生活好了许多。

“殿下为何皱眉,可是有什么烦恼之事。”陪在朱英旁边的徐妙锦柔声问道。

他看到朱英有些出神,而后眉头微皱。

朱英有些郁闷的说道:“我准备召集大明所有千户开一次军中大会,可是这其中至少有千人参与。”

“届时开会,我岂不是要扯着嗓子大喊,让人传话也太过于麻烦了些,很耽误事。”

这就是没有喇叭的痛苦了。

徐妙锦闻言开口说道:“我这里倒是有些想法,先前未入宫时,我经常去戏园子里听戏,因女眷的关系,只能是在楼上的包间,离得比较远。”

“大的戏园子里头一场也有数百人,多时过千,那些戏子也不是扯着嗓子大喊,我却能听得清楚。”

“或许可以参照一番。”

朱英闻言眼睛一亮道:“好想法,明日我便去瞧瞧,如若可行,则将东宫改造一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