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746章:重装骑士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746章:重装骑士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9: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朱元璋摸着下巴的胡须,对于大孙方才的方案非常满意。

只是听着就清楚大孙完全可以主导全局了。

这种全局观的思维,对于皇帝来说,非常重要。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而皇帝无能,则国之大祸。

朱元璋看不到太远,但至少知道,在自己走后的数十年内,大孙必然可以让大明越上高峰。

比之秦皇汉武,亦不逊也。

“就按照大孙方才所说的安排去做吧。”

“臣遵旨。”

几位尚书在朱元璋眼神的示意下,缓缓后退离开大殿。

他们的工作就现在来说才开始。

出了乾清宫,几位尚书的神情稍微放松了一些。

“太孙真是...我等不如也,我原以为要至少须商讨半个时辰,没想到太孙把我等所想,所未想之事,尽皆已经全面然安排妥当,有时候我感觉自己这个尚书忒无用了些。”

兵部尚书茹瑺感叹着说道,他本身就是学霸,十六岁时就由贡生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

可谓是早早的介入到官场政务之中。

然太孙殿下的这些策略,比之先前改革官制,军制,还要更加来得震撼一些。

“谁言不是呢,太孙深谙垂拱而治之道,看似放手朝权,实则是让我等各司其力,由太孙主导全局。”

“诸位也莫要多言语了,赶紧是按照太孙的吩咐办事吧。”

“今夜,可有得忙了。”吏部尚书詹徽开口说道,而后加快脚步向前走去。

其他几位尚书面露鄙夷之色。

就这詹徽,不管是在任何时候,拍马屁都是一绝。

以前是拍陛下的马屁,现在换作太孙,也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流畅至极。

不过詹徽说的没错,现在正是紧要时刻。

几人的速度加快起来。

.....

乾清宫里。

朱元璋笑道:“大孙这些安排,着实不错,便是咱来做,也未能比之大孙更好。”

“詹徽那老小子倒是没说错,有大孙在,确为百姓之福。”

朱元璋亦是底层百姓出身,当然知道方才大孙的那些安排,对于河南受灾的百姓多么重要。

不过这也是建立在当今大明国库丰盈的情况下。

前些年遇到灾祸,并非是朝廷没有法子,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使不出力气来。

“爷爷谬赞了,再好的方案,也要执行的人靠谱。”

“虽说我已三令五申要杜绝官员,商人发这等黑心财,但估计必然有不少人铤而走险,悄悄伸手。”

“所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人的聪明劲全部都用到了歪门邪道上。”

“除开正常的官员外,还要派遣锦衣卫暗中监察,这才能真正的把方案落实下去。”

朱英说完,感觉有些口渴,便端起桌案上的茶杯一饮而尽。

毕竟不久之前才剧烈运动过。

“夜有些深了,咱也有些乏了,听到大孙的安排,咱这心里头也安心了不少。”

“你还年轻着,咱跟你比不了,这等事情重要,便你来主持吧。”

朱元璋打了个哈欠,他现在主打一个养生。

太医院那里专门研究养生的太医,给琢磨出个法子来。

朱元璋还想多活几年,看看大明在大孙的手中,会出现何等变化,现在经常带娃,也不怎么醉心政务了。

他知道大孙能够处理好。

“爷爷去歇息吧,接下来的事情孙儿操办即可。”

朱英点头回道。

朱元璋起身去寝宫,让大孙今日就在乾清宫办事。

这个中的意思,就是让大孙行使皇帝的权力。

朱英端坐正殿办公。

接下来就是让人把邸报司的编纂叫来。

将河南大水受灾程度之事,刊登在京师邸报之上。

现在邸报司的印刷,已经是非常完善。

采用铜版油墨,印刷速度不仅是快捷,而且方便。

如今印刷采用的还是人工手摇,就是邸报司这边写好稿子后,印刷那边排版模具。

模具的字体组成滚筒的形式,纸张推过去的时候,滚筒摇动直接就印在其上,微微晾干就已经完工。

蒸汽机才发明不久,可想在后来,当蒸汽动力供给的时候,印刷的速度还要大大的加快。

“臣袁佳驰,拜见太孙殿下。”

袁佳驰是曾经去到朱棡府邸的食客,后面朱英看中了其才会,正是建立邸报司,便让其负责京师邸报司。

“倒是你自己来了。”朱英问道。

邸报司因为特殊的关系,是十二时辰轮班制,按照后世的算法,下午四点就下班了。

现在都已经是晚上九点。

“臣听到城内传来八百里加急的消息,当有大事发生,因此特意赶到了衙门内等候传召。”袁佳驰回道。

朱英点点头:“有心了。”

“此番是关于河南大水之事,受灾千里,约莫近百万百姓流离失所,不知被大水带走多少性命。”

“关于此大灾之详细,你且去兵部询问细节,尽快写好稿文,争取明日刊登其上。”

“对了,先前我让你准备的记录员,可是已经筹办好了。”

记录员是朱英让袁佳驰准备,类似于后世的记者。

在京师这里的最早一批记录员,特别破例也是给的从九品的待遇,这也是为了能够让记录员这个群体更好的发展。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从九品虽说是官员的最低品级,但也是属于官员。

就官员之下的吏员,寻常百姓见了那也得称呼一声爷,入了官籍,那就是真正的老爷了。

也就是这第一批,往后的记录员自然是吏员。

“回禀殿下,已然是筹办好了,现邸报司内记录员共计十七人,全凭殿下吩咐。”袁佳驰回道。

朱英吩咐道:“既是如此,那就把他们全都派遣到河南去。”

“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他们将自己所看到的事情,详细的记录下来,而后回到京师整理成文,再刊登于邸报之上。”

“河南大水事宜,不仅会有感人肺腑的相助相帮,更会有贪官污吏,从中牟取不义之财,帮我传话他们,要时刻坚守心中的信念,不要为眼前的诱惑所蒙蔽。”

“那些被撞破了好事的奸臣,已然不是我大明的官员,他们是披着羊皮的恶狼,趴在百姓的身上敲骨吸髓,我希望他们能够不忘初心,坚决与罪恶势力划清界线。”

“唯有这般,他们才能对得起朝廷,对得起黎民百姓,对得起本宫对他们的期望和栽培。”

袁佳驰闻言,心中震动。

这一番话,让他有种恍然醒悟之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说起来简单,可在面对那些形形色色诱惑的时候,谁又能一定把持得住呢。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柳下惠那般坐怀不乱。

袁佳驰深有感受,这些年来,他作为邸报司之主编,掌朝廷之口舌,其中多少人明里暗里,都在给他送好处。

即便是严词拒绝,那些人依旧是变着花样来,让人防不及防。

他的品级并不算高,可哪怕是朝廷大臣,对于他,对于邸报司,都要给上三分薄面。

这文章上的讲究,实在是太多了。

稍微引导一番,可能就是不同的感官。

在有些方面,哪怕是袁佳驰,也没忍受得住。

毕竟,他还是个血气方刚的男儿啊。

钱财能摒而弃之,可美色呢。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整个大明的官场之中很是常见,他那点事情,都不算多大的事。

朱英也知晓的。

对于邸报的重视,从来不会让朱英靠着去相信一个人,而完全信任。

是以在邸报司,当然是有暗中安排。

当锦衣卫监察百官,开玩笑的吗。

虽说没有日夜监视那么夸张,但基本上的动向都能掌控。

“臣有错,愧对殿下。”

袁佳驰突然就反应过来,这是太孙殿下在同时敲打自己。

朱英见袁佳驰领悟到了,笑了笑道:“自古圣贤谁能无错,知错便改善莫大焉。”

“为官,一直要记住自己的底线,朝廷的利益,百姓的利益,都是不可侵犯,如若一步错步步错,那就是坠入深渊,药石无救了。”

袁佳驰连忙作揖道:“臣谨遵太孙殿下教诲,必然时刻心中铭记。”

朱英微微点头:“行了,时候也不早了,忙去吧。”

“是,殿下。”

袁佳驰躬身离去。

河南这边的事情,也算是暂且有了个了结。

天灾无情,人力渺弱。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年代,说要对抗难从下手。

后世面对大水,地震,依旧不可避免,现在的百姓,又哪里能有什么法子,无非就是祈求老天保佑。

若是身死,则命该如此。

“对了,你让人传话去梨园,明日小玉入宫之事暂且搁置。”

朱英对旁边的郭忠吩咐道。

“是,殿下。”郭忠恭敬的回道。

朱英想了想,解释了一句:“跟她说明一下,现在河南大水蔓延几乎全境,不计其数百姓受灾,不是入宫的日子,待得灾情过后,再来安排此事。”

“老奴明白。”郭忠眼神微动应下。

就先前的话语,他还以为太孙对那戏子不感兴趣了。

也是朱英曾经跑走私的时候,和那些贪官打交道,最是清楚这些人喜欢胡乱揣摩,真真假假。

如果单纯一句搁置,还以为是失宠了。

戏子在当今为贱籍,很多人心里有膈应。

可朱英并没有,毕竟在后世,这些所谓贱籍的戏子,那可是明星啊。

而朱英也知道,随着大明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满足的同时,精神食粮越发重要,这些戏子的地位,当会慢慢的拔高。

大明末期的秦淮八艳,说是贱籍,实则地位已然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拟。

可能是知道现在的太孙还未歇息。

兵部那边又将吐蕃的情报送了过来。

其实两个情报是差不多同时抵达的京师外驿站。

不过在遇到八百里加急的时候,其他信文都要给其让路。

徐辉祖发的也并非是加急传文,不过军事情报的传递只要送到驿站,起步就是三百里每日的标准。

现在官道修建,达到这个速度并不算难。

徐辉祖已经去了几个月了,现在抵达吐蕃也应有两月余。

传信自然比行军要快上许多,朱英看到的情报,大约是半月前的。

和徐辉祖估计的差不多,蒙古铁骑的支援,显然很是自以为是,觉得在吐蕃这样的平原地区,十万铁骑足以横扫。

徐辉祖劝说无果,也只能听之任之。

帖木儿那边显然是派了精锐统帅,很早的就设下了埋伏,等着对明军或者蒙古军的收割。

前面取得小胜的蒙古军贪功冒进,很自然的就落入到了帖木儿军队埋伏中。

蒙古军当时是兵分三路,直接强攻。

三路都遇到了埋伏,倾泻的火炮如同雨点般密集。

他们忘记了,帖木儿的军队,可不是只有刀剑弓弩,还有跟大明一样的火炮。

三路大败,后路被截。

还是靠着明军的接应,这才挽回了不少损失。

收拢兵马后,十万大军赫然是足足少了三成。

那蒙古统帅几乎差点要自刎谢罪了。

这可是随便征召的散兵游勇,是真正的蒙古精锐骑兵啊。

毕竟这次大明给的钱粮足够多,北元那边也不好意思糊弄。

其中十万军中,单单就有三万是拱卫北元王廷的铁骑,清点后发现亦是损失七千余。

能够拱卫王廷的勇士,每一个拎出来,都有是有着草原‘巴图鲁’称号的勇士。

他们死得太惨,太窝囊。

根本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勇武,就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身亡。

为此,蒙古统领要承担大责。

假若不是明军接应,怕是此番损失还要更大。

毕竟蒙古骑兵深入太多,后路都被断掉了,是明军跟上硬生生打开的缺口。

而这次,也是明军跟帖木儿的军队第一次交战。

徐辉祖在信中写道。

帖木儿的军队,并不弱于明军,其奴隶军亦是军纪严明。

装备火器上,也不比我军逊色太多。

尤其是在其贵族盔甲,比之大明盔甲还要有更为出色防御。

其少量精锐,浑身披甲,犹若铁桶,火器亦不能伤。

朱英看到这里就知道,徐辉祖说的,正是历史上极为出名的板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