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八十九章:皇宫小霸王朱雄英(求订阅求月票)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昨天,朱英刚从孝陵回来。

对于孝陵的情况,记忆犹新。

自古帝王家对于风水极为关注,作为皇家陵墓,孝陵被重兵把守。

几乎有着自己单独的体系,不受到任何人的节制,直属皇帝管辖。

当时和锦衣卫宋忠一起过去的时候,还只是接近钟山,就已经遭到了孝陵卫的盘问。

到后面更是层层关卡,制度森严。

孝陵卫看似是给皇帝守墓,实则地位极高,俸禄从来不缺。

孝陵卫内并设经历司,在职官兵编制五千六百名。

一卫中有五个个所,每一个所中有一千一百二十人。

这些官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挑选出来的,其中又挑选了五百名精兵,作为孝陵卫核心战力。

御赐斗牛服,绣春刀,地位极高。

精兵的选择标准是,能骑马扬鞭,飞速奔驰,还要骑马跨过一道壕,越过一堵墙,并在马上开弓射箭,三箭中两箭者才为合格。

这些精兵每五年进行调整考核一次,并实行末位淘汰制。

不能胜任的人,就可以令他们的儿子来继续帮着守陵。如果没儿子顶职的士兵,就可以领着俸禄回乡养老去了。

这是孝陵卫才有的特殊福利,跟后世的养老退休金一个道理,可见大明对于孝陵的重视。

孝陵卫也从未让皇室失望,自明初到明末,共计二百七十六年,孝陵卫驻扎了二百六十七年。

看似有十年的相差,但实际上,孝陵卫是在洪武十年,才正式驻扎到孝陵。

这意味着,一直到明朝灭亡后,孝陵卫才被迫解散,此后孝陵不再有驻军把守,遭到严重的破坏。

老爷子说他的大孙,葬在钟山附近。

这钟山孝陵,还能有别人敢随意安葬?

何况老爷子还是朝堂大臣,他的大孙死后,能偷偷的葬到钟山去?

在大明这里生活十年,朱英非常清楚如今的风俗。

未出嫁女子,横死者,终身未娶男子,早夭,皆不可入祖陵。

对于皇家来说,祖陵自然就是孝陵。

按大明习俗,未满十六岁身死,便算作夭折。

老爷子的说法,他的大孙十年前,才刚刚八岁,就已经早夭。

连入祖陵都没有资格。

更何况还是钟山孝陵。

哪怕天大的功劳,和陛下再好的关系,也不可能。

就算是陛下亲生的皇子皇孙,也......

想到这里,朱英思维顿时僵住,眼眶微微扩大,瞳孔紧缩。

皇明嫡长孙,朱雄英,虞王殿下。

洪武七年生,洪武十五年薨逝,八岁早夭,葬于钟山。

呼.....

热闹的街道上,朱英深吸一口气,而后缓缓吐出。

这一刻,他似乎有了什么了不得的发现。

“东家。”张伯的声音传来,将朱英从思绪中拉了出来。

朱英回过神来,眼神中带着少许的复杂,微微沉吟,而后说道:“没事,回去吧。”

刚才朱英突然停住脚步,在这街道上站立了许久,张伯不知情况,这才出声提醒。

......

大明皇宫,奉天大殿前广场。

朱元璋向着华盖殿走去。

因为朱元璋本身也是从沙场拼杀出来,最是看不得懒惰和懈怠。

还有那奢华的作风。

因此规定,紫禁城内禁止骑马坐轿,要求所有官员一律步行上朝。

现在所指的紫禁城,可不单单是内城,而是包括外城一起。

这可苦了上朝的官员们,因为只能不行,不管风雨雷电也是如此,夏天还好,一旦到了冬季,那可是真的要命。

早前就有官员因为住得比较远,因为是寒门出身,有些营养不良,患有夜盲症。

摸黑赶早朝,摔入内城的护城河,差点溺死,最后得侍卫救上来。

因受到惊讶和风寒,足足在家里躺了半个月。

“陛下今日带着茹尚书一同前去,昨日长孙殿下又去了虞王陵寝,以长孙殿下的聪慧,怕是有可能猜到了陛下的身份。”

蒋瓛见陛下心情愉悦,因此开口提醒着说道。

“猜到了好呀,咱还怕他猜不到呢。这个小兔崽子,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啥事都不听咱的呢。”

“咱对大孙,又不忍心责怪,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

“咱记得大孙小的时候,最是顽皮捣蛋,借着他奶奶护着,简直是无法无天,这要是打了,骂了,咱下去也没法跟大妹子交代。”

“嘿嘿,他要是把咱的身份猜出来了,想必日后定然会老实许多。”

朱元璋笑着说道,很是开心。

这宫里,随便换哪个儿子孙子,还能和他对着来么。

自大明建国以来,唯一一个敢在他身上拔胡子的,也就大孙子了。

调皮捣蛋得很。

朱元璋还记得清楚,当时在坤宁宫里,晚上不肯睡觉,非得要玩。

没得办法,朱元璋只能屏退所有宫女太监,然后伏地,让大孙子玩骑马马的游戏。

等大孙子玩累了,也就可以睡觉了。

这天底下,敢骑在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玩骑马马游戏的,恐怕也就朱雄英这么一个宝贝大孙了。

朱雄英还在的时候,在皇宫里可是名副其实的小霸王。

偶尔去一趟皇宫学府,整个学府都要抖三抖。

七岁多,身体还健康的时候,就是亲生父亲朱标看见了,也得绕道走。

要是被朱雄英缠上,那可就不好受了。

随便说上几句重话,朱雄英直接到皇爷爷面前哭闹,少不得一番训斥。

那种溺爱,管你什么理由,无脑站边。

朱元璋其实也很无奈,哪怕他不想站边,马皇后也由不得他。

就连朱标都这样了,更何况其他皇子皇孙。

这也是朱元璋见到朱英后,什么事情都让着,哪怕在朝堂是个忌讳的倭国。

在朱英说起的时候,朱元璋也得忍着,只能好言劝说。

这是来自大明皇帝的隔代溺爱。

也就唯独朱英一人了。

这话要是朝臣提出。

呵呵,家里可以吃席了,当场给你赐死。

朱元璋想着大孙小时候的往事,嘴角不由微微翘起,走起路来都健步如飞。

“对了,传咱的谕旨,跟孝陵卫那边交代清楚,咱大孙的陵墓,得多安排些人镇守,莫要给咱出什么乱子。”

“老四那混蛋玩意心中咋想的,咱这个做老子的还能不清楚。呵,这些民夫估计早就被他安排了人手。”

“指不定就是想坏咱大孙的陵墓,让孝陵卫给我看管严实了,若是出了什么差错,咱拿他们是否。”

朱元璋突然想起陵墓的事情,脑海中微微一转,就猜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猫腻。

大孙本来游走西域,草原。被老四朱棣直接带到京师来。

在锦衣卫发现了两个大孙子养父亲子的坟墓后,这点小道道,岂能瞒得住朱元璋。

要是连这点猫腻都猜测出来,他朱元璋还能拿得下这大明江山?

这也就是因为老四朱棣和朱元璋的性格极为相像,就目前而言,算是自己儿子中军事天赋最为出色的那个。

前年还立下了泼天功劳。

加上目前大孙子的身份,还没真正的铁证支持。

不然就这一手,都足够朱元璋将朱棣的藩地收回,削除王爵了。

“臣遵旨。”蒋瓛在一旁躬身说道。

眼睛里闪过一丝喜色。

他现在非常庆幸,当初得到消息之后,冒着得罪太孙朱允炆的风险,也要将此事单独向陛下汇报。

当然他心中也清楚,太孙朱允炆对于他这样的锦衣卫头目,早就看不顺眼。

长孙殿下,才是他唯一的出路。

长孙殿下目前没有其他势力可言,他只需要提早进入,日后长孙殿下即位,便就相当于从龙之功了。

朱元璋吩咐完后,又说道;“对了,帮咱把信国公接来。让光禄寺准备些酒菜,就到后花园吧。”

“臣遵旨。”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汤和到京师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症,不能说话。

朱元璋即日亲临探视,长久叹息之后,让他返回故乡。

待汤和病稍好一点时,朱元璋又命人将他接到京城,让他坐轿进入内殿,设宴慰劳,关怀备至,并赐黄金、布帛、御膳、法酒等等。

现在的汤和,正是一直居住在皇宫的内城中。

这么多年过来,朱元璋身边的老朋友,也没几个了。

关于大孙的喜悦,朱元璋迫切的想找人分享,这就想到了这个昔日的老大哥。

汤和对于朱元璋有知遇之恩,不过曾经在常州镇守的时候,经常因为酒醉犯错。

在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答复后,酒后失言,埋怨的话被朱元璋知道。

以至于平定中原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以汤和征闽时释放陈友定的余孽,使八郡重受骚扰。

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二名指挥使为由,不封汤和公爵。

汤和伐蜀回来后,朱元璋又当面数落其逗留之罪,汤和顿首谢罪,此事才作罢。

哪怕被封为信国公的时候,朱元璋仍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之上。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不愿兵权被诸多勋贵将领长期把持,还没公开收回兵权的时候。

这个意图被汤河察觉到。

汤河自幼和朱元璋一同长大,对于朱元璋的脾性非常了解。

尤其是封信国公的坎坷经历,让汤河更加明白,现在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儿时的朱重八了。

尤其是胡惟庸案的出现,朱元璋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让汤河明白,如若一直把持着兵权,只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

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赐宝钞五万,在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两人这才重归于好。

至今,朱元璋身边唯一剩下的老朋友,也只有汤河一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