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175章:爷孙辩论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175章:爷孙辩论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这是从古至今,所有掌权者,最为担心的问题。

类似这样的思想,不仅仅是在儒家论语中,在更多方面书籍典故均是如此。。。

何以朱英要冒这天下之大不为,掀起打开民智的口子。

其实在朱英看来,所谓的思想禁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唯一得到好处的,并非是皇权,而是群臣,文人,乃至于地主乡绅。

他们垄断了知识,如同雅文一样,官方下来的告示,解释权却在他们手里,反正普通的老百姓也听不懂。

这是对皇权的阻断。

朱元璋当然很清楚这里面的条条道道,所以他的谕旨才会以大白话的形式传达,让别人没有可趁之机。

只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考虑过开民智的事情,他现在是皇帝,属于既得利益者,当然是先维护自己的利益。

然而,民智开了,就真的会造反不断,社会动荡吗。

朱英并不这么认为。

后世的经验告诉他,那些最喜欢造反的,恰恰不是读书人,反而是一些愚夫莽夫。

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明事理的读书人,反而更为容易维护社会的治安。

在后世某段时间,暴力大行其道的时候,往往就是那些撤学的孩子,最为喜欢冲动,沦为打手一流。

老老实实在学校上课的,有几个天天出去鬼混,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在乖乖读书。

俗话说得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读了书,有了知识的人,会更加的去维护皇权,甚至于读书的人多了起来后,贪官污吏都能减少很多。

大家都懂律法了,当官的胡作非为,都可以直接上告,而不是被欺瞒。

朱英想到这里,便是要琢磨如何说服老爷子了,微微沉吟过后,便开口说道: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爷爷是从蒙元末期走到如今的,亲手经历过那段混乱的岁月,孙儿请爷爷回想一下,那些带头造反的,一个个都是读书人嘛。”

“还是说这些读书人,闹得最为欢腾。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儒家的学问源自春秋时期,但我神州,自始皇一统后,便在不断的进步。”

“我大明如今,堪称最好的时机,没有世家士大夫这些人指手画脚,可谓是百待废兴,在一片白纸上作画,想如何做,就如何做。”

“远的不说,爷爷看隋唐宋三朝,便是皇帝本人,哪个不是束手束脚,受到诸多掣肘,皇权不下乡,都成了潜在的惯例。”

“所谓皇室,也就是最大的那个世家罢了。”

朱英苦口婆心的说道,其中的目的,就是想让老爷子认可自己的思想。

改革为何如此艰难,最为重要的便是传统思想的改变,走不同的道理,但是这天下间,无论是文人的思想,还是帝王的思想。

都是被前人所制约着,后世之所以有那般大的转变,并非是本身的变革,而是受到了世界的冲击,不得不变,不得不改。

君不见,单单后世主流思想的改变,那也是多少大学生,先进分子用血和生命换来的。

朱英在这个点和老爷子说这些事情,其实有些急了。

但明初这个时候,尤其是洪武年间,真的就是华夏古今最佳的时机。

从来没有过,像是明初这般好的时候了。

曾经没有,往后也不会有。

朱英也曾经想过,等自己登临皇位的时候,再来改革这些。

自己真的能和老爷子相提并论吗,朱英的心里没有把握,终究他是没有当过皇帝的,也不知道未来的路会是怎样。

但是他心中非常清楚,假若在这一方面,老爷子能够支持他的想法,那么整件事情将会变得更加的简单。

以老爷子目前的威势,这天下哪有反对的道理。

朱元璋听完后,面色认真的开始思索起来。

大孙说的这些事情,是朱元璋这辈子,都没有想过的事情,虽然第一反应,朱元璋的心中有些抗拒,这和他的思想,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了。

在朱元璋的心中,或者说在朱元璋之前,秦始皇之后所有皇帝的心中,所谓家国天下的帝王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

这大明,是老朱家的,现在是,未来也必须是。

朱元璋定下的制度也好,屠杀功臣也罢,或者是各方面的安排,都是为了让这个家能够不断的维系下去。

但是大孙的话,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需要披荆斩棘,甚至是充满危险的道理。

他看不到在这条道路上,成功的风景,因为这没有任何的先例。

朱元璋能够看到的,只有数之不尽的危险,动摇老朱家大明根基的危险。

这般去做,按照大孙的想法,自然会使得整个大明腾飞起来。

大孙在做这些话的时候,朱元璋也能感受到,那言语间充满的自信,仿若能够看到未来的大明。

可是这么做,冒如此大的风险,真的值得嘛。

大明已经很大了,大到无论是谁,一辈子都走不完大明的疆域,这么辽阔的疆域其实朱元璋已经满足了。

所有属于汉人的地盘,都已经归属在了大明直接统治的麾下。

以现在大明的百万雄狮,征战几回,毫无疑问还能获得更多的疆域。

朱元璋自信,自己只需一道谕旨下去,以大明如今的军事情况,就没看到可以相提并论的对手。

只是疆域过于辽阔,在统治上也更为艰难,甚至会让大明国库的负担变得更重。

在这个时候,朱元璋犹豫了。

哪怕是最爱溺爱的大孙,他也只是保持沉默,而不是力挺大孙。

朱英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失落,虽然这早已经在预料之中,但老爷子的缄默不语,让朱英也明白了老爷子的想法。

原本不打算表态的朱元璋,看到大孙眼中的那一丝落寞的神色,突然就感觉到心疼起来。

这一刻的朱元璋,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他老了,没有年轻时候的那般冲劲了,安安稳稳对于自己来说,似乎更为重要。

但是大孙不是,大孙才十八岁呢,且大孙的想法智慧,远胜常人。

从之前的诸多建议,学习情况,包括十岁以来的辉煌成就,都足以证明大孙在很多方面,并非是夸夸其谈,而是很认真的去思考,去琢磨。

大孙这般优秀,自己为何要拦着呢,哪怕是改革失败了,难道自己输不起吗。

想到这里,朱元璋对着朱英沉声说道:“大孙的想法,咱从未听闻过,也不清楚往后如何,但咱是你的爷爷,咱身子骨还硬朗着。”

“不管大孙有什么想法,都放开胆子去做吧,咱在后面支持你,即便是失败了,咱这个做爷爷的,来给你擦屁股。”

说到这里,朱元璋突然就笑了起来。

大孙约莫三四岁前,很多自己都是自己这个爷爷,亲自动手给大孙擦屁股呢。

现在长大了,自然还是得自己这个爷爷,给大孙擦屁股,别人也没这个资格。

朱英略带惊讶的看向老爷子,他都已经放弃了,没想到峰回路转,老爷子突然就同意了自己的想法。

“爷爷还请放心,不管是在哪方面,孙儿绝不会大刀阔斧,影响大明根基,当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着来。”

朱英郑重的说道,他本身也不是冒失的人,自然不会轻易去影响过于重大的改革,而是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来的。

之所以在第一时间发展火绳枪,而不是去进行农业的制造,就是根据现如今大明的国情出发。

在朱英的想法中,太大规模的战争不能打,但是小规模的战役,完全没有问题。

这般就能将大明内部的矛盾,逐渐的向外转移,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可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没有经历过打仗洗礼的士兵,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新兵蛋子,一旦遭遇到紧急情况,跟老兵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而且有火绳枪,也可以快速平定大明内部的一些小的动乱。

听到大孙的回答,朱元璋轻轻点头,对于大孙沉稳的性子,他还是很放心的,如今的大孙,根本没有给他任何年轻人的冲动,血性。

反而跟自己这个六七十岁的老家伙一般,过于老辣。

心下微微叹息,朱元璋知道如今这般的性子,皆是大孙生死之间换来的,经历的事情太多,自然就会变得沉稳起来。

既然得到老爷子的认可,朱英也不想在这方面谈论过多,气氛过于沉重了些。

转而问道:“爷爷,如今的国库的收入,是不是负担比较大呢,现如今大明的良田也不在少数,为何有种捉襟见肘的感觉。”

听到这话,朱元璋不由说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若是风调雨顺,以大明如今的情况,当然不是问题,只是这老天爷太过于不作美了些。”

“你是不知道呐,现如今每年,各地灾荒不断,赈灾的钱粮,几乎都占据了国库岁入的一半,便是说河南布政司吧,单单从今年二月黄河决堤至今。”

“这前前后后,赈灾的粮食就运了至少有百万石之多,如今秋粮未入,皆是存粮,恰好卡在这个点上了。”

听到老爷子的解释,朱英表示能够理解,今年河南是属于重大受灾地区,灾荒不断。

而且这样的维系,可不仅仅是现在,河南的秋粮肯定是大幅度的下滑了,到了冬季,也只能指望朝廷从各地调集粮食支援,才可能撑得过去。

要一直维系到明年的夏粮收割,才能稳定下来。

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灾情得过去了才行,不然又来一波,相当于雪上加霜,情况将会更为艰难。

“家大业大,便就是如此了,明日咱让户部将国库的情况拿过来给大孙瞧瞧,自然就明白咱这心中的苦衷了。”

“那些个开支哦,咱看了都得头疼。”

在大孙面前,朱元璋说话就放松很多,也没什么好顾忌的。

大明去年岁入大约是三千多万石税粮,看似巨大无比,但开销也是非常大的。

其中最大的开销,自然就是在军备这一块。

一个士兵每月需要两石三升,一年便是二十七石六升,如今大明常备军大约在一百二十万。

不打仗的时候,将士们屯田,大部分自给自足没问题。

只是这般大军,局部作战也是几十万的调动,每年至少都是千万石以上的军饷。

这还仅仅只是按最低的大头兵口粮核算,实际上按照军中等级,中层军官当然会更多。

每年的岁入税粮,约莫一半要用到军饷上面。

然后是官吏的俸禄,还有庞大的其他方面开销。

其实这般算来,好像还能剩下一些,但实际上这已经是目前最高的岁入了,在大明建国的那几年,税粮少得可怜。

现在的岁入,还得去还前面的亏空。

像是河南,这般大的灾荒,今年只能大范围免税,维持到灾荒过去。

河南一年也才两百多万石的税粮,现在就单单二月至今不过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掉了二百多万石过去赈灾。

其中还有赈灾军队的损耗,等于是灾民目前无法创收,只能靠朝廷养着。

“其实关于在税收这块,孙儿有些不同的想法,爷爷听下,看是否能够施行。”朱英斟酌了一下,开口说道。

“大孙快些说来听听。”朱元璋眼睛一亮,顿时问道。

关于征收税粮这块,朱元璋可谓是伤透了脑筋,在实行方面也是反反复复进行修改。

现如今大明实行独特的‘粮长制度’。

在洪武四年的时候,朱元璋令户部计算州县田赋,以纳粮一万石为一区,选其中‘田土多者’的地主,担任粮长,负责该区田赋的督收和缴纳。

粮长征收田赋,分为“存留粮”和“起运粮”,存留粮由本地州县开支,起运粮运往外地。

其中运往京师的称为京运,运往外地卫所的称为“对拨”,“京运”部分则是由粮长亲自押运。

粮长待遇极为优厚,凡粮长按时运粮到京师的,朱元璋往往亲自召见,谕劳嘉奖,有才能者还能留下做官。

如乌程粮长严震,“每岁率先输粮”,得朱元璋嘉赏吗,目前授布政司参政。

在洪武八年的时候,朱元璋还给粮长以律法上减罪的特权。

粮长可不仅仅是运粮,还负责当地跟耕种有关的其他职能。

朱英对于大明现在的赋税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今天他想提到的,便是关于丁银制度的问题。

没有迟疑,朱英郑重对老爷子说道:“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