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184章:布条归位,滴血认亲(求一波月票)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祖父或者外祖父的称呼,在如今的大明,是比较偏于官方称呼。

因为朱元璋本身的缘故,所以在皇宫里,皆是爹爹,爷爷这般较为民间的称呼。。。

父亲,祖父这般,一般是传统文人的习惯俗称。

朱允炆这一声外祖父,也代表对于这个外公的态度。

看到外祖父,朱允炆的脸色不是很好,不过还是依据习惯,向吕父作揖道:“外祖父。”

“允炆回来了呀,那我便先去了。”

吕父尴尬一笑,知道自己在外孙朱允炆心中的印象不好,急忙离开了。

待吕父走后,朱允炆皱眉道:“娘,为何叫他过来呢。”

在自己娘亲面前,朱允炆连外祖父都不叫了,直接说他。

“他是我的父亲,也是你的外公,无论曾经如何,现在都已然是改过自新,你也不必过于如此。”吕氏淡淡的说道。

早前吕氏的家里也算是书香门第,其爷爷还在的时候,家里也没出过什么乱子。

吕氏能够成为太子妃,这其中的主要还是归功于已经去世的爷爷。

不过在爷爷去世后,吕父越发放肆起来,染上了赌瘾的毛病,家里输得是干干净净。

多次劝阻也依然没用,那段时间吕氏以泪洗面。

朱标得知后,也曾去劝阻过,吕父面对朱标,当然是满口答应从此不再去赌场,不过三天就原形毕露。

最后还是朱元璋出手,将吕父接触过,欠下赌债的赌场,直接派人剿灭了。

并且传下口谕,若是有哪家赌场敢接待吕父,直接处死。

便就是这般,吕父无地可赌,就算是朋友也不敢与其赌博,也就慢慢的戒掉了赌瘾。

能够得到现在正六品的礼部主事官职,已然是莫大恩宠了。

朱允炆无意多聊关于外祖父的事情,进了后殿就急忙将刚才从皇爷爷那里听来的消息,告诉吕氏。

吕氏闻言,微微叹息说道:“虽是有所猜测,但如此看来,你大哥恐怕在很多方面,都秉承了你皇爷爷的天资。”

对于朱允炆来说,朱元璋话语中透露出的消息,只是让他有所震撼。

但在吕氏抽丝剥茧的分析中,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内涵,更是反推出了目前朱英的情况。

越是如此,吕氏就越发感觉到心累。

现在的朱雄英已经开始接触兵权了,陛下明显就是想让其先掌控大军,强势上位,到时候一切流言蜚语,都如鸡蛋碰石头般可笑。

“娘亲,我该怎么办呢。”朱允炆有些惆怅的问道。

从华盖殿到春和殿这条路上,他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越是深思,越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

虽然皇爷爷没有明说要撤去自己的太孙位,但再傻朱允炆也能清楚明白了。

“不如何,待允熥和明月回来后,你便跟他们好些聊聊,去见见你大哥先,至于其余的事情,暂且放下不提。”吕氏缓缓说道。

他没有告诉儿子自己交代父亲的事情,也没说朱雄英先天心症的问题。

自己儿子是个什么德行她最为清楚,告诉他这些,相当于又给了很大的希望,到时候儿子难免会把重点转移到朱雄英身份的真假上面去。

这种行为,没有意义,按照目前的情况,便是吕氏,也只会旁听侧敲,借宁妃之手,将这些有可能的怀疑,传递到陛下那里去。

直接和陛下对上,无异于最愚蠢的行为。

整个后宫能够和陛下说上几句的,也唯有宁妃一人了。

.....

来安县,属南直隶,接壤南京西北,是京师最近的县,为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

目前也是以工代赈的重点施行点。

便是今日,数十名锦衣卫将来安县县衙团团围住,众多巡捕战战兢兢。

在锦衣卫面前,他们不可能有反抗的心思。

为首的锦衣卫千户,率领数人直接而入。

收到消息的知县,立刻出来,见此状况皱眉沉声说道:“各位大人,不知道来本官县衙何事。”

锦衣卫千户冷笑道:“莫要装聋作哑,锦衣卫办事,自然是证据确凿,怎么说,是本官亲自让人给你带上镣铐,还是你自己跟本官走上一趟。”

知县面色阴沉,呵斥道:“本官乃是朝廷命官,从六品上县知县,尔等若是认为本官有罪,当通过刑部下达驾贴,方可除去本官头上乌沙。”

“直接让人上门,莫当本官好欺负不成。”

说到这里,知县冷声警告道:“本官能做到来安县上县知县,自是朝中有人,尔等私下行事,可莫要后悔。”

知县对于锦衣卫,不但没有丝毫惧怕,反而开始威胁恐吓起来。

不过他本身也确实有这个资格,作为凉国公蓝玉义子,淮西勋贵集团的中坚力量,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可能瞒过他。

哪怕是在刑部,他也有曾经袍泽数位,真出了大事,必然会有人通风报信。

唯有锦衣卫这种臭名昭著,直接就行事。

看着周围十来名锦衣卫,知县已经心里谋划,怎样才能先逃出去,然后召集人手反击。

捕快肯定指望不上,不过他还是有一些曾经的麾下跟随过来的。

哪怕是几十个锦衣卫,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看到知县四下张望,目光闪烁,锦衣卫千户哪能不明白他的想法。

冷哼一声,对麾下说道:“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请凉国公过来吧。”

凉国公三个字,犹如一道惊天霹雳,直直的轰击在知县的脑门上,瞬间就呆滞了。

凉国公跟着来了,这意味着什么,他的心中顿时清醒,本来自信满满的神情,一下子就变得惶恐不安起来。

心中还妄想着,或许是自己听从,或许是锦衣卫在吓他。

但接到命令的锦衣卫,出门后很快就回来,带过来的那人,知县一眼瞧去,吓得那叫一个肝胆俱裂。

“义父。”没有丝毫犹豫,知县单膝下跪,如同在军中一般,向蓝玉行礼。

蓝玉见此,本想严厉的训斥一番,不过想到自己这名义子的结局,只能长长一叹,说道:“跟锦衣卫去吧,连以工代赈都敢插手,此事本公也救不了你。”

“本公已经求情,此事归咎于你一人,妻儿尚可无恙,归还所有贪到的钱财,安心上路吧。”

知县听到这话,一脸的不敢相信,曾经的他可是为蓝玉出生入死过的。

“义父,救救我,我再也不敢了,救救我,再给我一次机会,官职我不要了,只求一条生路,哪怕是贬为庶民也好。”

“不,流放,义父看在往日的情面上,再帮我一次,只求能够有一条活路,便是流放也可,义父求求你了。”

知县哪还有丝毫反抗的心思,连蓝玉都来了,他顿时明白所有的一切已然是不可挽回。

现在别的不求,只求能够保下自己的卿卿性命。

蓝玉微微摇头,说道:“没用的,莫要作这些小女儿态了,能够保下你的妻儿,已经是本公能做到的最大的程度。”

“怪只怪,你不该在这上面动手的,此事干系过大,任何人也保不住。”

“你曾经也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本公知晓,可你已经是上县知县了,曾经的功劳已经用完,此次无法再相抵。”

听到义父这般话,知县顿时面若死灰,到了这一刻他也算是领悟了。

没有再次开口求饶,因为他知道,当义父亲自赶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此事的严重性,已然超乎了他的想象。

他没有去辩驳,或者叫冤这般,就像是蓝玉所说,临死前,莫要作那小女儿态。

唯有慷慨赴死。

只见他转身走回大堂,摘下头顶乌纱放下,而后向锦衣卫千户伸出双手,随即两名锦衣卫过来,为其带上枷锁。

看着自己曾经勇猛的麾下,落到这般田地,蓝玉的心中极为难受,但他能多的意识到一个问题。

长孙殿下和陛下不同,自己除了是外戚以外,和长孙殿下的交集根本没有,之前在书房的时候,蓝玉也想说些什么来挽留麾下性命。

然而想了许久,却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可以跟长孙殿下述说的地方。

若是陛下,自己还可说是为其血战沙场,希望留些情面,但这些对长孙殿下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认识这些麾下,也不知道他们的过往,甚至不了解当初的一些情谊。

在长孙殿下的眼里,自己这名义子,就是一位贪赃枉法的官员,而不是一名曾经为大明征战过后的将士。

就是因为知道这些,所以蓝玉才会特地过来陪同锦衣卫一起。

不过知县对锦衣卫说的也不无道理,理论上来说,锦衣卫抓捕知县,是需要刑部的驾贴,或者陛下的口谕,谕旨之类的。

朱英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官方身份,他所以处理的奏章,不符合大明的律法程序。

不过这些重要吗?

“凉国公,还有两人需陪同一起去吗。”锦衣卫千户看着知县被带出去后,对蓝玉问道。

今日需要抓捕的共有三人,基本上都是县城的官员,且这三人还都跟蓝玉关系匪浅。

锦衣卫千户之所以这般问,也是因为凉国公和长孙殿下有着外戚关系,当不能同等对待。

“不了,你们去吧,本公只是过来看看。”蓝玉淡淡的说道。

面色上没有丝毫的表露,现在的蓝玉,想的地方可不少。

......

城郊京营。

最近三天的时间,朱英就一直住在军营里,和五千士兵共饮共食。

这些士兵均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兵,不管是个人作战经验,还是当兵的年月,远不止新兵蛋子可以相提并论的。

在朱英皇明长孙身份的压制下,哪怕是老兵油子,也不敢有丝毫逾矩,老老实实。

只是这些在朱英看来,还是不够,他要打造的,不是一个五千人的作战队伍,而是五千个非常懂得军事作战的军官。

这五千军官,将会作为他的核心,逐而进入到大明的体系之中,带动整个大军军队的升级。

军纪自不用担心,但军中的思想主旨才是现在朱英尤为在乎的。

便是在第二天,朱英就已经招募了许多读书先生,这些读书先生并不是什么取得功名的秀才之类。

朱英也不需要受到儒家学说熏陶的文人来教书,找来的人,基本上就是普通有基础教学能力,识字就行。

不能盲目追求士兵一下子就成为军官级别的人才,一切都只能先识字开始。

教学识字的时间是在晚膳过后,在这个时间段朱英也会开始批阅奏章。

更多的时候,朱英还是会直接参与到士兵的训练中去。

训练的内容,当然不是说拿火绳枪或者火铳来,而是从列队开始。

古代士兵列队的时候当然会整整齐齐,但一旦动起来,完全就是一团槽了。

在三国时期还比较讲究军阵,但是在如今的大明就没这么多讲究了,毕竟朱元璋也不是军户出身。

而目前朱英的要求比之曾经的军阵要更高,是参考后世的一些列队标准。

其实也不算太高的要求,达到他后世军训时候那样的程度,在朱英看来就差不多了。

常规的军训,一般就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基本上都能达到很好的程度了。

第二天,朱英最先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军姿。

站军姿是一切的开端,站军姿,就是锤炼士兵的顽强意志,磨练士兵的不屈毅力,炼就钢铁般的纪律。

“眼睛平视前方,不要左右乱看,眼睛要有神。头摆正,不要缩脖子。鼻子嘴巴不能乱动。”

“肩膀要放松,不要一高一低,双腿伸直,不等弯曲。”

烈日之下,朱英行走在士兵的队列之中,大声讲述军姿的要求。

众多的士兵虽然不理解这样站着有什么意义,但也没有怨言,选择服从。

不过很快,随着一个时辰过去,不断有士兵已经开始坚持不住了。

很快就有士兵软倒在地。

“倒下地上的将士,就趴在地上,不准站起来,等到所有人结束后,才可起身。”

朱英没有去训斥或者责备,或者说上军棍如何,只是让那些倒了的士兵,就继续趴在那里。

不过这般的命令,让那些倒在地上的士兵,面色感觉非常的羞愧。

这些士兵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和普通的士兵已经完全不同,一些朱英想象中的闹事,或者是受不了埋怨,甚至那些交头接耳的行为,并没有发现。

这些都是老兵,没有新兵蛋子,有些士兵甚至参加过蓝玉的成名战,捕鱼儿海战役。

那么恶劣的环境都挺过来了,意志早就得到了大规模的升华。

两个时辰后,朱英看着依然有大量站立的士兵,不由为大明如今军队的战斗力感到震撼。

两个时辰折合后世,就是整整四个小时没有动弹,已经可以明确的看到,所有的士兵浑身已经被汗水侵湿。

在他们的身上,可是全身都披着甲胄。

明初的甲胄还是比较沉重的,和宋朝时期的六十多斤不能比,但也有四十斤上下的重量。

这些士兵有着很好的耐力训练,本身在大明能够被称为精锐者,其中耐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行军都是长途奔袭。

两三天就能打完的战役,奔袭个一两个月,实属正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所留下的百战精锐,有着超乎后世人难以想象的耐力。

见识到将士们耐力情况后,朱英也要开始进行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对于大明如今的将士来说,是受到很大程度的掣肘,其中主要的方面还是营养问题。

朱英已经吩咐张伯去采购大量的肉食,为将士们的力量训练进行保障。

列队行走这块,最麻烦的就是左右不分了,暂且来说也是只能慢慢的形成习惯。

百人一个方队,五千将士划分成五十个方队开始进行操练。

站在点将台上看着这一幕的朱英,感觉还是很受震撼的,虽然目前总是会有些乱。

站有站姿,坐有坐姿,不仅仅是在操练上,对于内务整理这一块,朱英也是亲自视察。

古代士兵兵舍的脏乱差,简直超乎了朱英的想象,几乎进去就是一股子特别浓厚的味道。

“本宫说着,张伯记载。”

朱英对着旁边的张伯开始讲述作为将士内务的要求。

包括被褥怎么叠,物品如何摆放,兵器该放置何处,屋内的卫生保持,一条条过去,凡是能想到的,朱英都说了出来。

“吩咐下去,每日都必须进行内务整理,凡是不合格者,早晨列队时,予以通报批评,择每日最优者三人,进行通报表彰。”

这一次朱英没有搞军饷或者其他的实物奖励,直接从精神上出发,他不想打造出来的将士,一心都钻到钱眼里去。

目前的待遇已经足够高了,更多的还是在思想教育上的灌输。

这些精锐士兵一个个本来就很是自傲,当在全军面前受到批评的时候,自然会有所改观。

朱英从没有下令用过军棍,哪怕看到有想法子偷懒者,也只是批评教育。

就是这样简单的行为,却被所有的士兵认为是爱民如子。

要知道在别的将领下,动辄打骂甚至杀头,二十军棍更是常事,对比起来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连着三日,朱英一直在维持着基础训练,甚至连拉练负重跑都没有进行过,每天也是米饭管饱,肉食管够。

本来便是精锐的将士们,仅仅三天的时间,本来就精神的面貌,在整体气势上更上一层楼。

值得一提是五个千户。

这五位千户的表现比一般士兵都更加优异,几乎所有的体能训练都算是完全达成。

哪怕是曹炳这样的军二代,也从来没有叫苦过一次,最累的时候都在咬牙坚持。

询问过后朱英这才明白,原来所有的千户,包括大部分的百户,本身就练有武艺。

像曹炳这种,自小就被父亲曹震训练,站军姿在他看来,比练武时候站桩要轻松太多了,对于这样的训练根本没有需要提出异议。

操练的顺利,和这些千户,百户带头因素分不开来。

这着实让朱英非常省心。

.......

“大孙在军营里,今日是第几天了呢。”

晚膳过后,朱元璋批阅奏章之前,对一旁的刘和问道。

“回禀陛下,算上今日,已经是四天了。”刘和躬身说道。

“咱就知道,咱这大孙对于军事这方面的兴趣,远远要大于处理政事,平日里批阅奏章的时候,总是想着法子如何躲懒。”

“现在去了军营,天天就干操练的事情去了,不过咱看了昨日送来的奏章,大孙在政事上的处理,也越发熟悉了起来。”

朱元璋先是埋怨了几句,而后又忍不住夸赞起来。

“长孙殿下文成武就,这是秉承了陛下的天赋呢,在臣看来,日后必定是英明神武。”刘和奉承着说道。

显然对于夸赞大孙这套,朱元璋很是喜欢,眼角的皱纹都笑得堆在了一起。

闲聊几句后,朱元璋就开始批阅奏章。

只是没过多久,蒋瓛就过来了。

“禀告陛下,有关于以工代赈的三名涉事官员,已然全部逮捕,还请陛下示下。”

听到这话,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还示下什么,审讯过后,直接处死,而后将其罪行,传告至所有郡县。”

“若不是咱大孙仁慈,这些个官员个个都该死,咱就听大孙的意思,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此番过后,若是还有人从中贪污钱粮。”

“无论多少,尽皆处死。”

朱元璋没好气的说道,其实早在锦衣卫上报关于地方郡县,在以工代赈这块,官员们情况的时候,朱元璋第一反应就是杀。

不过看到那些上奏的内容,就决定考校大孙一番,而后被大孙说服,目前只诛杀几个贪得厉害些的,其余先放上一放。

“咱大孙这次,可是要失望了哦,咱也得让他清楚,这些个贪官,一旦贪了第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

“有的时候,单纯的仁慈,只有助纣为虐的可能。”

朱元璋冷漠的说道,之所以不杀,当然不是朱元璋改性了,只是借用这次机会,让大孙明白对于贪官要如何去处理。

说完后,朱元璋又问道:“关于被贪墨的钱粮,可都追回来了。”

蒋瓛道:“回禀陛下,三人所贪墨的钱粮全追回来了,甚至比我臣等锦衣卫记录的还要多些。可能是因为凉国公出面的缘故吧。”

“算他们识相。”朱元璋闻言说道:“按照他们这般贪墨的数额,便是满门抄斩都不为过。咱这大孙什么都好,在这方面像他奶奶父亲一般,过于善良了一些。”

按照原本的律法,这些贪官的妻儿都会受到连坐,妻妾女儿直接罚入教坊司,儿子等人则流放边疆。

但在商议的时候,大孙坚持罪过全部归纳到官员本身之上,这才让朱元璋退步。

作为后世来人,对于连坐制这等律法,心底里并不能接受。

当然完全放过贪官也肯定不行,至少贪官的家财大半都要充公。

“陛下,锦衣卫来报,长孙殿下先前通过驿站文书,下令到西域去取的物件,如今已经抵达京师。”

蒋瓛再次禀告道。

朱元璋闻言,眼睛顿时一亮,忙道:“快,立即派人去取,马上送到咱的面前来。”

“臣遵旨。”蒋瓛闻言,顿时出门急速离去。

朱元璋当然知道这次送来的物件是什么,便就是大孙所提到到的,关于自身被救时候,那破碎的布条。

要知道那可是能够证实朱英身份的铁证。

虽说现在直接让朱英上位,册封太孙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但若是铁证如山,信服者自然多谢。

这些证据,并不是朱元璋要展示给大臣们看的,那些个文臣,也没啥否认的资格。

主要还是展示给自己的皇子皇孙,以及诸多藩王塞王。

在朱元璋的心中,还是希望整个老朱家大家庭要和睦起来。

朱英的出现,冲击最大的就是这些亲王了,或许明面上不说,心底里很可能不认可。

当有了布条作为铁证的话,这般大家就无话可说了。

等待的时间总是要过得慢些,朱元璋已经没有心思再去批阅奏章了。

总是下意识的看着门口,是不是的端起茶杯喝上一口,哪怕他明白,蒋瓛出门还不过十来个呼吸。

左顾右盼良久,蒋瓛终于手提一麻布包裹的木盒赶来,便是如同武艺高强的蒋瓛,此刻也忍不住喘着粗气,显然全程都在奔驰之中。

看着蒋瓛手里的木盒,朱元璋直接起身,不待蒋瓛回话直接按捺不住走了过去,拿过蒋瓛手里的木盒。

看着手中的木盒,朱元璋的情绪都变得有些动荡起来。

本身朱元璋的性格,就是猜忌,多疑。

只是对大孙的爱,把这一切都压制下来了,同时也控制心中有不好的想法,甚至自我催眠,大孙就是真大孙,绝不可能是假的。

孝陵陵墓挖掘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朱元璋,让他越发认定大孙的真实身份。

现在再加上布条的佐证,便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这一刻,朱元璋拿着木盒的手,都忍不住微微颤抖。

打开布条后,里面出现了一个精致的木盒,上面的雕纹表示着本身的不凡,放在民间也算是名贵之物,少说也得数两白银才能买到。

从这上面,朱元璋可以看出大孙对布条的看重程度。

如同捧着瓷器一般,朱元璋轻轻的打开,生怕自己动作不当导致里面的东西给碎裂开来。

实则哪怕是直接摔在地上,一块布能有多大的损伤。

木盒无锁,直接就能开启,打开后,一块有些老旧的绸缎,出现在朱元璋的眼前。

“没错,没错,是它,就是它。”

拿起布条的那一刻,朱元璋整个人都开始颤抖起来,情绪也变得激动非常。

在旁人眼中这只是一块破布,但朱元璋看着上面金丝的绣字,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大妹子,一针一刺的绣出来的。

当时大妹子在刺绣的时候,因为病倒的缘故,所以除了简单的三个名字,并没有其他的图案。

要知道在很多小孩的肚兜上,多数都是有着大量刺绣的图案,这件白色的肚兜则是完全不同。

粗糙的大手,抚摸着布条上的金丝刺绣,感受丝滑绸缎上的金丝,在朱元璋的眼中,曾经的大妹子模样,仿若浮现在了眼前。

一些零碎的回忆,在脑海中不断的闪过,所有的一切,恍若便是昨天发生的事情。

就好像现在的朱元璋,去到坤宁宫里,大妹子正在等着自己一同就寝。

良久回过神来时,此刻朱元璋的脸颊,已然是老泪纵横。

旁边蒋瓛控制着自己的呼吸,刘和也是静悄悄的。

作为陛下的贴身侍卫和贴身太监,他们对于陛下现在的情况非常理解,也见过了太多次。

皇后驾崩后,每到深夜,陛下经常会嚎啕大哭,悲伤不已。

在太子殿下薨逝后,突然又变得极为冷漠,任何时候都像是万古不化的寒冬般。

直到长孙殿下的出现,才让陛下重新恢复了笑容。

“快,叫宁妃过来,宁妃和大妹子最为熟悉,这上面的刺绣手法,宁妃定然清楚。”朱元璋突然说道。

得到谕令的刘和,赶忙安排宦官传唤宁妃。

“前些日子宁妃对大孙还有些怀疑,待看了这刺绣后,想来便可以直接认定了。”

朱元璋口中念叨着。同时摸着手中刺绣,这样让他好像是感受到了大妹子的存在。

此时的后宫中,宁妃正在寝宫里,看着一些太医院的相关记载。

那泛黄的纸张,表达出经历过的年月,这些记载皆是十年前太医院的存根,是跟当时朱雄英有关。

是宁妃安排人,从太医院取出来的。

宁妃心思缜密,在知晓了朱雄英的存在后,心中有些怀疑但没多想,本意就是打算按照陛下的吩咐,见到朱雄英后再说。

但在吕氏的提醒下,就感觉到了不对劲。

这些猜测宁妃当然不敢和陛下直接说,只好自己从太医院将曾经有关朱雄英病症的记载调取出来。

这十多张纸上,就是当时十多位太医诊断朱雄英的结果。

其中无一例外,诊断结果均为眼中的先天心症。

翻开一旁的医书,宁妃借着烛火仔细研读,上面正是关于先天心症的描述。

“先天心症,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可养之不可断之。”

意思便是一旦发作,当天就没了,只能疗养但没有办法根治。

一旦患了这等病症,一辈子都是如此,稍有不注意,就会死亡。

看到这里,宁妃的眼神变得有些深邃起来。

就在此时,屋外有太监禀告,陛下急召。

宁妃闻言,立即起身,在宫女太监的随同下,朝着乾清宫过去。

从后宫到乾清宫不算远,没多久宁妃就过来了。

进门就看到陛下手里正拿着一块破碎的布条,书案上摆放着一个木盒。

“宁妃,快快过来,你给咱看看,此物是不是大妹子亲手刺绣而成的。”朱元璋急切的招呼说道。

在刺绣这方面,宁妃也算是大家,很是懂行。

宁妃虽然不明白陛下的意思,不过还是走上前接过布条,仔细的查看起来。

“这,这怎么可能。”

只是入眼,宁妃顿时就惊呼一声,语气中充满着不可置信。

“如何,如何,是不是大妹子绣的那块。”朱元璋见到宁妃有些失态的惊呼,赶忙追问道。

“陛下稍等,待臣妾好生观摩一番。”宁妃听到朱元璋的声音,这才从震撼中回过神来。

借着烛火的光芒,仔细向着刺绣的针线手法看去。

刚才之所以有被震撼道,完全是因为这块破碎布条,对于宁妃来说无比的熟悉。

当年为朱雄英尸身更换衣物,宁妃对于那块白肚兜再为熟悉不过。

当时马皇后病倒在床上,坚持自己给孙儿绣字,宁妃陪在身边,多次提出自己帮忙,被马皇后拒绝。

对于这块白肚兜,宁妃远比朱元璋要更加的熟悉。

尤其是刺绣所涉及到的阵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表现的形式完全不一样。

刺绣是所有大家闺秀必须学会的一门手艺,在后宫刺绣更是尤为重要。

刺绣针法中极为繁杂,有抋绒针,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

又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四大名绣,在此之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等。

也就是说,每个人刺绣针法的习惯,将会因为自身的喜爱和习惯,刺绣的表达将会完全不同。

在刺绣高深大家眼里,甚至能通过刺绣的手法,辨认出所属传承。

如宁妃马皇后这等刺绣大家,相互之间更是极为熟悉。

现在宁妃所查看的,正是这金丝刺绣上的针法,下针,收口等等方面。

仅仅这个有些损坏的‘英’字,就让宁妃足足查看了半盏茶的功夫,这是因为宁妃的反复推敲,也跟不够明亮,眼神近视有关。

当宁妃将布条放下后,便郑重的对着朱元璋说道:“陛下,这布条上的刺绣,便就是姐姐所绣,这块布,是当年雄英薨逝,臣妾亲手为其换上,绝不会有假。”

听到这话,朱元璋忍不住问了一句:“宁妃可能确定。”

“万分确定,绝不会有差错,这般技艺除了姐姐,这世上臣妾再未见过,且还是白肚兜绣字,世上独一无二。”

宁妃语气肯定的说道。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笑颜逐开,脸上带着泪痕,却高兴地如个孩子般。

而后对宁妃说道:“你可知道咱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个布条嘛。”

宁妃只是微微沉吟,就开口问道:“莫非是雄英那里。”

“没错。”

听到宁妃的疑惑,朱元璋直接肯定回道,而后有些感叹般的说道:

“咱最初跟大孙见面的时候,但见容颜便极为震惊,立即询问大孙的情况。”

“当时的大孙谨慎,假意告诉咱是有父母的,还说自己已然二十,和大孙的年龄不符,咱自然不能相信,便就安排锦衣卫详细调查。”

“果真被咱给查出来了,大孙只是那家的养子罢了,且就是在南京城外,长江边上被捡到的。”

“当时大孙还跟咱争执,说是咱大孙是埋在土里,他是给人沉了江,不相同。”

“这不,孝陵陵墓挖掘出来后,咱大孙就无话可说了,嘿嘿嘿。”

朱元璋像是对着宁妃说,又像是对着自己说道,语气极为得意。

看着陛下惊喜激动,仿若证据确凿,没见过朱英的宁妃,眼神中闪过微不可查的怀疑。

因为没见过朱英的长相,对于陛下口中的极为相似,宁妃不明白是什么样的感觉,尤其是在刚才。

宁妃正好在看关于先天心症的记载,怀疑的种子已然是种下。

只是现在的宁妃,也不知道怎么跟陛下去述说。

布条是真布条,雄英就一定是真雄英吗。

这个时候的宁妃,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若是有人在河边发现了雄英,且也发现了雄英的身份,且这人还是大明的敌人。

而后寻一个年岁差不多,和太子差不多模样的孩童,最后制造出这么一场惊天的阴谋。

之所以用了十年,待太子薨逝才过来,于宁妃看来,便就是因为一直在人海茫茫中寻人,寻到之后,定然暗中进行培养。

不过即便如何代替,那先天心症可是替换不了的。

“宁妃,在想啥这般出神呢,是不是现在就想见着雄英这孩子了,你先别急,咱本想让他快些过来,不过之前咱给了大孙五千人马,大孙此刻正在军营里。”

“待他处理完军营的事情,咱就立马让他来见你。”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听到这话,宁妃正欲开口,突然脑海中灵关闪过,转而说道:

“陛下既然早就知道了雄英所在,为何不滴血认亲呢,若是能合,谁还敢说闲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