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218章:我怎么有种被拍卖的感觉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218章:我怎么有种被拍卖的感觉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汝阳县属于上县,县城内人口将近十五万左右,商业也算是比较发达。

但是四万大军就在城外几里地内扎营,这可是给了汝阳县很大的压力。

县城内府衙。

包含知县在内的数人,聚在一堂,商议城外之事。

县衙旳官吏设置基本上是按正官、佐贰官、属官、教职、杂职、吏典、差役的顺序编排的。

佐贰官是县丞、主簿,分掌粮务、水利、河防等事。

此刻除了知县,主簿,县丞等人外,典吏作为属官,也在其中。

“袁大人,据说外面率领大军之人,乃是当今长孙殿下,不知长孙殿下如此尊贵的身份,怎么会来到我们这里。”

“说是为了瘟疫过来。”汝阳县丞有些疑惑的对着知县问道。

袁知县闻言,眉头微微一抬,却没有去回答县城的话。

袁姓在汝阳是大姓,先祖能追溯到三国末期的袁术,袁绍之上。

袁知县这个知县的位置,也不是靠功名来的,也是通过举荐的道路。

一年才出多少举人,进士,明朝的大量官员,基本上都是通过举荐的形式当官。

其实朱元璋能够有这般的威信力,甚至中后的大明,烂到根子上,都还能维持下去,并且很是得民心。

和朱元璋所任用的举荐制度,分不开干系。

朱元璋的举荐制度,可以看做主要是对于地方富民的拉拢。

洪武六年朱元璋就下诏说道:“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举荐推举贤才的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

洪武时期举荐的范围很广,主要是鼓励百姓在道德上升华自己,对于孝子表彰的就很不错。

诸如易州涞水县民李得成冒着严寒“卧冰求母尸”,被举为孝廉,被朝廷任命官职,后来官至布政使。

以举荐制度来看,明太祖朱元璋更加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德,而不是能力,是想通过此举,将社会风气带向好的一面,并且培养出一批忠君爱国的官员。

朱元璋大搞举荐制度,甚至直接从富民中选用官吏。

对于地主阶级的拉拢,可谓是不遗余力。

如洪武三十年,明朝政府调查浙江等九地布政司,还有南京十八府州田地在七百亩以上的地主,共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一户,编成花名册,分批召见,直接录用。

有了地主阶级的拥护,大明自然极为稳定,尤其是这些拥护的地主们,极为崇尚忠君爱国的思想,算是正能量一系。

这就不难想象朱元璋在民间的威信了,他们当然是会说朱元璋的好话。

像是贫农,基本上也得靠着富民生活,能够当选官吏的富民,在当地的名望肯定是很不错的,也很得到当地贫民的拥护。

至少在有什么灾祸的时候,通常都会以身作则,出来救济四方。

所以贫农对于朱元璋也是同样的拥护,认为这是个真正的好皇帝。

有拉拢便有打压。

对于支持明朝统治的地主阶级,朱元璋自然是笑脸相应。

对于不支持,不配合的,甚至当地名声差的地主,文人,那叫一个杀伐果断。

诸如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诛而籍其家。

像是那些地主势力更加强大的,更加要狠一些。

江南的地主豪强势力最为强大,这些地主豪强拥有大量土地,还鱼肉百姓横行霸道,甚至隐藏人口和土地,向农民转嫁赋役负担,使朝廷的统治延伸不到基层,偶尔还来个起义啥的,也是这些人在背后支持。

朱元璋便几次下令将曾经依附于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江南地主豪强,还有忠于元朝的孤臣都迁到凤阳。

使其远离家乡,没有根基,方便控制之余,还可以开发开发凤阳老家。

其中一些较为大头的,还被迁移到南京在,就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生活,美其名曰:以壮京畿。

便就是这般刚柔并济的手段,才能奠下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国祚。

不然大明中后期的那些奇葩皇帝,早把大明给完犊子了。

后面朱棣三次亲征,搞得大明一穷二白,也是因为地主阶级的拥护,才没有动摇到统治的根基。

袁知县,便就是这地主阶级中的一员,所以他对于朝廷,尤其是朱元璋那是极度的拥护。

河南这边赈灾,可是实实在在出了不少的钱粮。

闻言,袁知县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回答,而是沉吟过后,这才说道:“长孙殿下能够来我们汝阳,是对汝阳的重视。”

“既然长孙殿下来了,那我们汝阳也得拿出诚意方可。”

下方的县丞闻言,面色有些忧愁的回道:“可是大人,今日殿下并未回应,而是交代明日再看,这其中是不是殿下对我们有什么看法呀。”

袁知县摇摇头,道:“不要肆意去猜测长孙殿下的想法,本官听说,陛下已经定下,将于九月举行册封太孙事宜,长孙殿下此刻前来,定然就是为了处置瘟疫此事。”

朱雄英的存在,就算是朝廷重臣,几乎都不知道,就连皇宫里,若不是老一辈的,也不清楚。

所以袁知县下意识的以为,就是朱允炆。

在袁知县说完后,数位官员纷纷点头赞同,典吏则开口道:“知县大人,长孙殿下驾临,我等如何也得组织县内的大户们,共同表达出诚意吧。”

袁知县不言,其他官员纷纷出声赞同。

典吏作为知县属官,像是这种知县不方面开口的话,自然要效劳一番。

显然这个典吏还是很懂味的,袁知县也投去赞许的目光。

这体现的诚意,在袁知县看来,自然是越大越好。

这可是不久后的太孙殿下,大明未来的皇帝陛下,若是能够有幸让其对自己对上几分好的印象,还愁以后官路不同。

在袁知县看来,长孙殿下的到来,简直就是自己这一生中最大的机遇。

所以昨天长孙殿下刚到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拜访。

现在想起来,是自己有些孟浪了。

不过殿下既然没有明确拒绝,那肯定就有戏,且看这情况,长孙殿下应该不止待上一两日。

“大人,这诚意,大概在一个什么范畴之内呢。”

主簿有些迟疑的问道。

能够干到主簿,他自然是有足够的情商。

主簿并非汝阳本地人,在这里没什么根基,不过也干了七年多了。

和袁知县的举荐不同,主簿是通过举荐和科举外,由国子监选拔为官。

属于学院提拔。

举荐,科举,国子监,这也是目前大明当官的三个途径。

且主簿的出身,不算富裕,其父母曾经更是佃农出身。

佃农,在元朝的时候,曾经算是和地主为依附关系,更是主仆,元朝律法规定,佃农要对地主向主仆之礼。

这跟奴隶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朱元璋建国大明后,下诏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礼行之”。

佃农与地主从元朝的主仆关系,到了明朝成为少长关系,地位提高了不少。

更难得可贵的是,因为元末延绵的战争,以至于民不聊生,甚至很多老百姓逃荒时干脆卖身为奴。

对此朱元璋下诏:“凡战乱中势弱力孤或贫乏不能自存,于庶民之家为奴者,诏书到日,即放良”。

在这基础上,还进一步决定由朝廷出钱,赎还因饥荒为奴者的自由。

洪武十九年,光是河南布政司就赎还了典卖为奴者男女二百七十四名。

往小了说,这是把最底层的贫民地位给提升上来了。

往大了说,这就是奴隶解放。

到如今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已经没有为奴者的百姓。

在地主阶级和贫民阶级面面俱到,这些举措下去,尤其都还是朱元璋的谕旨直接下达。

加上那大白话一般的谕旨内容,更让听不懂雅文的百姓不仅清清楚楚,更是有很大的亲切感。

朱元璋曾经农民的身份,更是让广大农民内心产生强大的认同感。

杀贪官污吏这些,越发如此。

且要知道,大明如今的军队,八成都是屯田兵,平时都是干着和农民一样的活计。

所以对朱元璋的个人崇拜,是深入到大明上下各个阶层,那些上层阶级的达官贵人们,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各个方面,才是构成朱元璋有如此威慑力的重要结构。

尽管大肆屠杀功臣,尽管历史上蓝玉案一万五千多中层军官被牵连诛杀,但是这对于朱元璋个人的威严,没有丝毫的影响。

纵观古今,也唯有朱元璋将开国功臣杀了大半,还能皇权依旧稳固。

早知道可不仅仅是功臣,在此之前,官吏都杀了好几轮了。

所以在县衙的这些官员中,无论是地主出身的袁知县,还是佃农出身的主簿,亦或是军户出身的县丞,都是朱元璋的坚决拥护者。

汝阳县衙,只是大明一千多个县的缩影,几乎大部分的县衙,都和汝阳县衙的情况大同小异。

这般深入的统治力,谁还能撼动朱元璋?

主簿开口的意思,也是想让袁知县把基调定下来。

不过众人还是小瞧了袁知县的手段。

汝阳袁姓人氏,都是认为是书香门第,钱财这般俗物,怎么自己开口了,那岂不是和那些贱商一般。

“待会通知县城内的各个大户,今夜本官就准备个晚宴,长孙殿下过来,可不能疏忽大意。”

“至于这诚意,各家的情况皆有不同,当然没个准数,出多出少,都是看自个人来,本官还能强求不成?这岂不是坏了本官的名声。”

袁知县说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这才补充说道。

“倒也不能让大家失望,传告出去,到时候诚意最大的,本官可酌情带上几人,随同本官一同去得见长孙殿下的圣颜。”

袁知县此话一出,顿时场面就有些热闹,尤其是典吏,眼神中更是透露出惊喜之色。

消息但凡灵通一点的,都知道长孙殿下就是未来的陛下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若是能在长孙殿下面前露个脸,哪怕只是报上一句自己的名讳。

在未来的时候,那就有了青云直上的可能。

这如今的大明,这等机遇,那真的是万般难得,而且是真正可能出现的。

长孙殿下久居深宫,若是看到熟悉的姓名,自然会多留意几分,这是再多钱财都换不来的。

典吏性周,是汝阳本地人。

周在汝阳,可是大姓,溯源甚至能到商周时期。

是极为古老的姓氏。

周姓在《百家姓》中名列第五,后世有这么一句话:望族出汝南——天下着姓必称周氏。

后世所说的汝南,就是大明目前的汝阳县。

其中经过多次改名。

作为汝阳大姓,周典吏背后的支持力量可不小,加上和袁知县的关系,这让周典吏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这个诚意,定要远远超出其他人家。

想到这里,周典吏就有些坐立不安,他想要急着回去跟族内的耆老们商量一番,绝不能错过这次的机会。

众人的神情被袁知县尽收眼底,能够当上知县,并且稳稳干了这般多年,袁知县当然是有几分手段的。

“诸位就先散了吧。不过此事有些匆忙,大伙可别催本官,怕是到时候来得人有些多,本官得安排厨子们多准备一些佳肴。”

“依本官看,便就先暂定在戌时半更天吧,想来时辰上也差不多了。”

袁知县算是给足了时间,定下晚上八点开宴席。

听到这话的官员们纷纷赞同,现在距离戌时半更天还有两个多时辰,足够他们去商量这件事了。

定下基调后,袁知县也不废话,让大家散开,通知大户人家的同时,也回去商议自家该出多少诚意。

长孙殿下驾临汝阳县旁的消息,顿时就在城中大户人家中传开了。

几乎所有的大户人家,晚膳都不吃了,直接就召开家族会议,开始尽可能的商讨出,这个诚意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在长孙殿下面前,有露脸的机会。

而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城里群英商会的人知晓了。

像是汝阳这种大县,自然也有群英商会的负责人驻扎。

早在朱英过来前,就已经开始沟通了。

虽然群英商会在汝阳入驻的时间不长,但因为雪花盐的生意,也算是有足够的面子,至少销路上不用愁。

雪花盐虽说是官营,但朱英从中得到的利润,自然主要还是以走私为主。

这也是为何朱英目前一直都没把雪花盐直接并入到官营里面去。

私盐才是利润来得最快的。

加上饥饿销售,虽然群英商会在汝阳入驻短,但地位可不低。

袁知县传播开来的这些消息,连半个时辰都不到,就传到了朱英这里。

朱英闻言,颇有些无奈。

这感觉,和后世的那拍卖会般的天价午餐,似乎没啥区别。

若是朱元璋,亦或是大明同时代的人,在知道这些情况后,定然会心中不爽,甚至暴怒。

但作为后世过来人,朱英对其却是感到很有兴趣。

甚至对于群英商会的负责人问道:“到时候你也会过去吗。”

负责人是个中老年男子,闻言低头恭敬道;“回禀殿下,老奴自然是可以去的。”

朱英微微一笑,道:“到时候,把这个价格,往上抬一手。”

“唔..若是过低,那可就打我的脸了,这个你到时候在宴会上,一定要提出来。”

“借此机会,你也试探一下城内各家的底细。其中具体详细,都要好好记录下来。”

负责人闻言,心下轻轻松了口气。

其实在来的时候,他还是有些惶恐不安的。

在他看来,自己的东家,大明的长孙殿下,其身份是多么的尊贵,这等形式岂不是对殿下的玷污。

哪能用钱财来衡量跟殿下见面的标准,应该是以德行。

只是朱英,又怎么会在乎这些连底层下的面子工程呢。

多得些钱财救治瘟疫,才是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