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244章:醒来的朱元璋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244章:醒来的朱元璋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曹国公府内,李景隆苦笑着看着周边的士兵,还有坐在对面笑意盈盈的凉国公蓝玉,心里头唯有无奈。

因为和朱允炆最近没什么联系,所以李景隆对于皇宫最近旳消息没怎么关注,以至于陛下昏厥的事情,还没有传到李景隆这里来。

不过现在知道了,面前的凉国公也说得很清楚。

“最近几天还请曹国公在府内多多歇息,本公也清楚,现在的曹国公心中极为悲痛,不过还是要注意身体,多多修养才是。”

蓝玉的语气,带着安慰的口吻说道。

李景隆拱手道谢:“多谢凉国公的关心,在下近几天正是在家中读书,绝不会轻易外出,有关都督府的事情,就麻烦凉国公了。”

蓝玉闻言,看向桌案上李景隆所在看的兵书,说道:“兵书这玩意,最是费心,曹国公最近是需要静养的时候,可不要如此耗费心神。”

“如若有兴趣的话,还是多看看其他方面的典籍比较好,长孙殿下最近一直在关注作物的事情,并且还举报了农学堂。”

“本公觉得吧,曹国公可以多向这方面去琢磨琢磨。俗话说得好,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吃食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若是曹国公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可是了不得的大功德,大功劳。”

李景隆闻言,先是微微沉默了会,而后才说道:“多谢凉国公提醒,在下近端时间,倒是可以在府内对此琢磨一番。”

“看兵书只是在下从小养成的习惯,这个是陛下都清楚的,倒是没有其他的意思。”

听到李景隆的解释,蓝玉也是微微点头。

李景隆喜欢研读兵书的事情,基本上大明朝堂的大臣还有皇室都是清楚。

陛下也不止一次在朝堂上就此事夸奖过李景隆。

怎么说都算是皇亲国戚,蓝玉自然也不会过分为难,稍稍思索后,蓝玉便问道:“不知曹国公近段时间研读兵书,可是有什么收获。”

“不如说出来,咱们共同探讨一番。”

听到这话,李景隆有些诧异了。

对标蓝玉的话,李景隆在功勋上,那自然是相差巨大。

蓝玉目前可谓是大明第一大将军,行军打战无人能及,是真正的一代名将。

李景隆虽然表现得也不错,但是在各方面和蓝玉的差距,那可不是一星半点。

虽然不明白蓝玉是什么意思,李景隆在思索过后,还是回道:

“在下近段时间,一直在看兵书中关于行军布阵的方式,同时也在思索长孙殿下的操练方式,还有和火绳枪的搭配使用。”

“越是深入的琢磨,在下就越是发现,长孙殿下对于将士们的操练项目,看似简单,甚至有些不太实用,然而实际上,侧重方面和我等以往的想法,完全不同。”

“长孙殿下操练的兵,所有的操练准备,都是在为了火绳枪而预留的,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

“当这些将士们,全员装备上火绳枪后,他们所带来的杀害,真的是难以估量。”

李景隆的声音中,带着很强烈的感叹,在这一方面,他如今已经被长孙殿下完全的折服,极为想要率领火绳枪兵,去干上那么一场。

蓝玉的面色有些惊讶。

他没想到李景隆竟是想到这么深入进去。

关于操练,其实在最初朱英开始的时候,蓝玉就表达过自己的疑惑。

因为那样看上去威风,但或许对于实战上面,会有些欠缺。

后来还是长孙殿下给他详细的讲解了关于火绳枪的搭配用法,这才了解。

没成想到,李景隆竟是直接就想到了。

“既然曹国公已经了解到这些了,那么就应当清楚,有些事情,不要再去多想,有些事情,到现在已成定居。”

“识时务者为俊杰,本公相信曹国公不是这么迂腐的人,再者说了,这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事情,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符合法理。”

“我想曹国宫公,应该明白其中的意思。”

蓝玉缓缓说道,在说这个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李景隆的面部,似乎想要从中看出一些什么。

李景隆能够把话说到这份上,暗中的意思,蓝玉自然也是能够听出来的。

所以才会这般坦率。

李景隆的眼神没有闪躲,也没有避开蓝玉的目光,即使是抱拳作揖的时候,也是直视蓝玉。

看上去有些不礼貌,但其实就是蓝玉的表达。

“在下近月以来,除了早朝后,都没有去过春和宫看望允炆殿下了,若是凉国公得空,或是路过的时候,还请凉国公帮忙探望一番。”

这话一出,蓝玉的脸上就出现了满意的神情。

他知道李景隆在这方面,没有瞒骗自己的必要,所以这意思就很明显了。

这是代表着,李景隆已经了解个中的情况,不打算跟随允炆殿下,当是要弃暗投明。

“即是如此,那么本公就不多叨唠了,如今这个情况,还有其他事务需要打理,都督府那边,曹国公这里两日就不用担心了。”

“在家好好修养一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我当有共同作战的可能。”

到了现在,蓝玉也比较满意了,只是说完全相信,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李景隆作揖道:“那便谢过凉国公了。”

蓝玉点点头,客气一番后,便直接离开。

不过曹国公府的前后门把守的将士,可没有离开的意思。

李景隆虽然感到有些憋屈,但也只能无奈接受。

......

朱元璋昏厥的事情,在这个关键点上,让皇宫内外颇有一种暗流汹涌的感觉。

其实朱英倒是觉得没啥,手里有兵,心里不慌。

关键就是怕自己没事,蓝玉等人给闹出事情了。

得到郭忠的复命后,朱英也有些庆幸,还好自己提前安排了一手,不然可就麻烦了。

次日,朱元璋终于醒来。

睁开眼睛,便看到守候在床边的大孙,还有宁妃。

稍稍回忆下,朱元璋就想起了之前的事情。

看着眯着眼睛靠在墙上歇息的大孙,朱元璋不由有些感动。

终究是孝顺的大孙呐。

“陛下。”

宁妃看到陛下醒来,连忙过来问候。

“辛苦你了,咱这是睡了多久呢。”朱元璋问道。

“陛下是昨日下午睡的,并没有多久。”宁妃回道。

听到这个消息,朱元璋轻轻点头,还算是比较满意。

感受了一下,身体也没什么不适,伸了个懒腰,就准备起床。

动静不大,不过朱英还是醒了过来,

“爷爷,身体可是好些了吗,刘和,快把太医叫来。”

听到大孙的关心,朱元璋笑着回道:“咱身体硬朗得很,这就是睡一觉,哪有什么事情。”

朱英不同意,坚持要让太医过来复诊。

朱元璋笑呵呵的答应了。

很快,太医就被传唤过来,把脉之后,表示并无什么问题。

“咱就说了,能有什么问题,咱自己的身体还能不清楚嘛。”朱元璋说道。

朱英回道:“爷爷,你的身体,可是关乎天下安危,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容不得丝毫疏忽大意。”

朱元璋闻言回道:“行,咱都听大孙的,咱现在也醒来了,大孙你好生去歇息一番,莫要累着了。”

“爷爷,孙儿不累。”朱英回道。

他这个是实话,以朱英现在的身体素质,一天一夜不睡觉,还真没啥感觉。

“莫要和咱犟,听话,歇息去。”朱元璋似乎有些不高兴的说道。

“好吧。”

随着朱英的离去,朱元璋让宁妃也离开了。

“说说吧,咱昏厥的这一天一夜,宫内外可是有什么动静。”

朱元璋对蒋瓛还有刘和问道。

刘和道:“回禀陛下,长孙殿下除了守候在陛下身边,没有任何其他的指令,倒是宁妃娘娘来了后,下令所有人只能在殿外探望,不得入内。”

“宫里的殿下们都过来了,其他人没有特别的,唯有允炆殿下,在回春和宫不久后,就直接去了宗庙,给陛下祈福。”

朱元璋闻言,有些感叹的说道:“允炆真是个好孩子,有孝心,咱是没看错他呢,这个孩子,像他父亲心胸宽广。”

“本来咱都定了他当太孙,现在他大哥回来,咱还以为他心里会对咱有意见呢,如今看来,是个好娃。”

感叹了几句后,朱元璋把目光看向蒋瓛。

宫内的事情,自然是刘和负责,宫外的事情,便是由蒋瓛负责了。

蒋瓛行礼道:“回禀陛下,文武百官们皆是没有其他举动,唯有凉国公蓝玉,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等人相聚一堂。”

“个中商议何事,臣不得而知,外有侍卫把守,无法听到,不过长孙殿下派秉笔太监郭忠过去传令,责令其不得轻举妄动,查看京师各卫所行事。”

“而后凉国公等人分头行事,按照长孙殿下的指示,其凉国公在商议结束后,带了卫兵去了曹国公府。”

“与曹国公相谈两炷香的时辰后,便离开了,不过现如今曹国公府被凉国公带去的卫兵把守,看这情况暂时不会撤离。”

朱元璋听完,冷哼一声。

“这些个蛮将,最是喜欢搞事情,还是咱大孙有远见,不然这些个家伙,还不得捅翻天。”

“商议,商议个什么还用想么,无非就是带兵入宫那点事情,咱还能不明白。”

“看似是为了拥护大孙,实则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生怕被触动了。”

“这些人,看来必须要好生整治一番才行,否则到时候大孙或许还要费上许多手脚。”

说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已经开始沉思起来,该要如何整治。

杀现在倒是不用杀了。

大孙的能力完全可以镇压得住,大的风浪也翻不起来,但还是需要好好打磨打磨。

思索了一番,朱元璋还是决定这件事交给大孙处理。

而后继续问道:“曹国公那边,现在是个什么情况,这些时日,他和允炆见面次数可多。”

蒋瓛回道:“陛下,曹国公近月以来,没有和允炆殿下再见过,而且这次陛下昏厥,曹国公也没有人传告消息。”

“曹国公得到消息,当还是凉国公过去才知晓的。”

朱元璋点点头,对于李景隆他很是欣赏。

首先是外甥的儿子,也属于一家人,在忠诚上面,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模样也长得不错,天生贵胄,和他父亲,包括大多数的武将完全不同,颇有些文臣的风骨在其中。

这些年交给他的事情,练兵亦或是茶马互市都处理得不错,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朱元璋是想要着重提拔。

只是因为允炆和其的关系,朱元璋担心两人相互勾结,达成密谋,所以对于李景隆回京后,一直都是冷处理。

“景隆这孩子,咱打小就看好呀,现如今看来,也是知进退懂分寸的,很不错。允炆和景隆,都是好孩子。”

“到时候咱要跟大孙好好说说,这些自家人,也不能太过忽视了,该用还是都用。”

“明年征伐倭国的事宜,也让景隆去见识一番。”

朱元璋随口说着,不过说到倭国,倒是想起一件事情,便对蒋瓛问道:“高丽那边,不是咱大孙派过去的道衍法师,成了高丽国师,还整了十五万大军。”

“不仅仅扫荡高丽沿海倭国,还要征伐对马岛,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了。”

对于曾经朱棣麾下道衍这个人,朱元璋几乎没怎么关注过。

当初大孙对其重视的时候,他还有些疑惑。

一介和尚,有啥需要这般重视的。

现在事实证明,大孙看人的眼光是真的准,这个和尚,是真的能搞事情呀。

看目前这个架势,怕是大明还未出兵,倭国就已经被其搞得不得安宁。

蒋瓛道:“回禀陛下,目前在高丽那边,道衍法师大力造船,不过赶工出来的船只,远海怕有些不足。”

“抵达对马岛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进攻倭国本土的话,就有些力有未逮了,照臣看来,更多的可能,就是占据对马岛,而后屯兵其中。”

“主要的攻势,也应当是在明年,配合我大明大军,对倭国进行夹击之势。”

朱元璋点点头,高丽单凭一国之力出征倭国还是比较难的。

主要是因为倭国长期在海上,战船很多,而且士兵们也很是熟悉水性。

虽说现在刚刚平息,可也不是高丽能够打下来的。

“看来大孙在高丽那边,应该还另有安排,不然道衍这个和尚,十五万大军应该是撑不到明年去了。”

朱元璋战争智慧卓越,非常清楚十五万大军对高丽的负担。

没有外来支持的情况下,道衍也很难一直强行掌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