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290章:朱英的杀手锏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290章:朱英的杀手锏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朱棣的脸一下子就黑了。

刚才所有的幻想,都被李景隆的这一段话,无情给浇灭。

原本以为朱英走了一步错棋,结果没成想是一步妙棋。

不过他还是没想通,怎么就五十万贯一成股,就得人人争抢了,连李景隆都要去买。

五十万贯宝钞,这是个什么概念。

平均现在一个士卒,大概每月三贯。

一万士卒,每月也就三万贯。

五十万贯宝钞,足够大明养军多久了,且这还仅仅是朱英所办五个厂其中一厂的十分之一股。

按照这个算法,一厂就是五百万贯,五厂便是二千五百万贯大明宝钞。

这完全是大明如今数年的岁入总和了。

太夸张,太夸张了!

就这,按照李景隆的说法,好像还非常的简单。

朱棣不在乎钱财,不在乎商人。

可是当金钱达到一定程度时候,这足以影响到一个王朝的兴衰。

强行平缓心中的震撼,朱棣的语气开头都带着些颤抖:“劳烦景隆给我讲述一番,长孙殿下这,到底是如何办到的。”

实话说,这还是第一次,朱棣真正的被朱英给吓到了。

二千五百万贯的财富,太离谱了,让朱棣都有一种听神话故事的感觉,心中不敢相信。

听到这话,李景隆感叹道:“讲真,像长孙殿下这样的人,在商道上,是古往今来我都不曾听说过的天才,这样的手笔,即便是曾经有聚宝盆之称的沈万三,也是小巫见大巫。”

“颇有一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感觉,也不知道大明在长孙殿下的带领下,往后将会如何,我有一种感觉,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李景隆说完,便拿出一本册子,递给朱棣道:“表叔,这便是长孙殿下在凉国公府,拿出来的册子,这里面完善的记载了,五个厂子的整体规模。”

“还有往后的发展方向,已经可能会达到的营收情况,看了这个,想必表数就完全明白刚才侄儿所说。”

朱棣将信将疑的接过那本册子,就开始翻阅起来。

对于朱英在凉国公府拿出来的册子,怎么才两个时辰不到,就出现于李景隆的手里。

这其实也是朱英的安排。

不管是蓝玉还是曹震,亦或是王弼等人,尽皆都是武人。

不说大字不识,但真正读书的日子,真就可以用手指头掰数得清,现在位居高位,都是追寻自己喜欢的事去了,哪有心思真正的沉下来读书的。

像是王弼,没整日泡在酒水里,已经算是不错了。

打了一辈子仗,现如今大明开国,当然是享受的时候。

这些册子到了他们的手里,第一时间就交给下面的人去了。

加上册子的内容,能够看懂的,自然都是读书识字的商人,在商人这个圈子里,这么大的事情,肯定都是相通的。

李景隆作为大都督府的一员,数位都督去凉国公府参加晚宴,迎接长孙殿下,他自然是知道。

好奇心驱使,也会打探一下有关的消息,在这点上,朱英本身没有封锁消息的意思,甚至暗中还加快传播。

册子只出现了八本,然而在朱英离开不到一个时辰,市场上的原版册子,怕是就出现了百八十本。

至于李景隆手中这本,到底是不是从参加晚宴的那些伯候们的手中流出来的,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朱棣翻阅完,脸上带着些迷糊和震惊。

其实朱棣本身文学功底还是有的,毕竟教导的都是名师,就是小时候听课的时候,喜欢瞌睡,要么就逃课。

加上当时朱元璋打仗,总是在军营生活,以至于文学这块,比较弱一点。

看懂是能看懂,理解的话,就有点难度了。

不过在册子后面,关于往后盈利的讲述,看完后,朱棣都有一股想要入股的冲动。

前面一大堆什么人群定位分析,市场环境分析,各种数据,让朱棣有一种觉得高大上的感觉。

而且仔细去考虑某个数据的话,似乎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这样一来,后面的盈利情况,就显得非常真实了。

“表叔,可是看明白了,这长孙殿下,真是了不得啊。”李景隆见朱棣合上册子,也没多想,便就顺势问道。

朱棣稍稍面色僵硬了下,他能说看不懂吗?

那指定是不能的,只能感叹道:“早前我在北平的时候,和大侄子第一次接触,就觉得非常不凡,现在想起来,会有如今的情况,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

“大侄子在商道上的成就,不仅是我,更是近百年以来,没有任何人可以达到,如此神乎其神的方式,可能将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这笔钱财,对于大明,对于所有将士,都是非常重要,最为主要的是,这比钱的来源,并非从百姓手里拿来,而是从商人的手中,地主豪绅的手中。”

朱棣本身的智慧是很高的,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军事方面,短暂的思索,他就明白了各中的厉害关系。

群英商会属于朱英,这些钱财,自然就流入到了朱英的口袋,以朱英现在的身份,这么大一笔钱,自然会成为大明内帑的收入,这是显而易见的。

李景隆赞同的点点头,长孙殿下最优秀的地方在于,这些钱财完全没有涉及到百姓的利益。

看似简单,可只有真正了解的才明白是多么的困难。

当今天下,从上到下,哪怕是大明国库的岁入,也是来源于最基层的百姓。

即便是地主乡绅,官员俸禄,边关军饷,国库岁入,皆是如此。

那些大发横财的商人,哪个不是囤货居奇,投机倒把。

这般对比起来,就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不管是李景隆,亦或是朱棣,也可谓是大明顶尖的勋贵,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去,事情自然完全不同。

“明日就是阅兵,景隆对于阅兵这块,可是有什么了解,我听长子高炽说,似乎昨日大军入城,京师卫所的将士们,给了百姓很大的改观。”

朱棣转而说道,他已经不想再聊钱财的事情了,对比商业,更多的兴趣还是在于军事。

听到这话,李景隆的面色开始变得肃穆起来。

稍稍沉吟后说道:“这些将士们的变化太大,我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表叔不用着急,明日阅兵就能看到了。”

“这次的阅兵,不管是对于京师的百姓,还是那些来京的外臣,亦或是朝堂的大臣们,都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那般军纪严明的将士,似乎从兵法上走出般,一举一动,皆是威慑。”

李景隆想起昨日,亲眼看到的大军。

整齐的方队,目不斜视的眼神,一人人如同行走的雕塑,那种迎面而来的冲击感,这天下间,不知有什么军队可以抗衡。

朱棣听到这话,沉默了下来,心里头五味陈杂。

虽然并未亲眼见到,但从李景隆的神态眼神中,他完全能猜测到,朱英操练出来的军队,绝对是非常的强悍。

李景隆可不是没见过世面,自身多次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

对于军队极为熟悉,且还立下了不少功劳。

能够让其发出这般惊叹,可见被朱英操练过的军队,有多么骇人。

朱棣端起茶杯,眼神闪烁。

这一切,到了明日,自然就知晓了。

.......

日落月明,京师万家灯火。

此时乾清宫中,朱元璋正和宁妃品茶交谈。

“咱大孙果真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这五厂开办,不但可解内帑紧缺,便连国库,都能有很大的帮助。”

“最近宫中用度,咱已经连升三个等级,在这方面,宁妃可得好好感谢大孙一番。”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在他对面,宁妃的案台上,摆放着的正是朱英所办厂宣传的册子。

此时宁妃已经看完,眼中已是异彩连练,听到朱元璋的话,不由说道:“雄英那孩子在商道上的成就,着实让人叹为观止。”

“照妾身看来,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了,更多的涉及到我大明之根本。”

“这么好的孩子,竟是在外流落了十年,现在想想,真是可惜,若是早些回到宫中,或许应该还会好上许多。”

朱元璋摇摇头道:“这也未必,对于大孙这般天资,宫中便如同囚笼一般,限制了其的发展,咱当初这么一路走来,也是阅遍江河,脚量群山。”

“罢了,现在说这些已经无用,终究是回来了,咱在这晚年的时候,能够有大孙的陪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宁妃听完,也是轻轻点头。

对于陛下,这些年来宁妃一直陪在身边,点滴生活都很是了解。

在陛下心中,她当然没有马姐姐那般地位,有些朝廷上的事情,也说不上话。

不过现在宁妃掌管后宫,对于朱英的婚事,还是比较关心。

明日便是太孙册封大典,今夜过来,就是想找陛下聊聊关于太孙妃的事情。

见时机差不了,宁妃就开口说道:“陛下,雄英这孩儿,妾身没记错的话,当是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七日生吧,至今,当是有十八了。”

朱元璋道:“没错,说起这事,早前大孙还欺瞒咱,说是二十了,哈哈。”

这让朱元璋想起来当初,在平安茶楼,自己刚刚认识大孙的时候。

不能说认识,是十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那时的自己,还抱着怀疑的态度,试探大孙的生辰,结果蹦出来个二十岁,相差两岁,这让他都觉得是不是搞错人了。

想起相识的过往种种,朱元璋不由嘴角带笑。

“陛下,雄英都十八了,明日就是太孙了,妾身觉得呀,是应该定下太孙妃的人选了。”

“俗话说得好,成家立业平天下,这成家,是排在第一位的,陛下难道不想抱重孙嘛。”

宁妃轻声的说道。

平日里没啥事,对于各家皇子,皇孙的婚事,宁妃想来看得比较紧。

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在这方面,宁妃也是希望老朱家能够香火旺盛,百子千孙。

朱元璋听到这话,也是赞同的点点头,问道:“爱妃可是有什么看上的人家,不仿说出来听听。”

“只是这人定了后,咱们还是要跟大孙说上一声,或者让他也瞧瞧是否满意。”

“大孙的性格呀,爱妃可能不清楚,类咱,固执己见,有些事情就是咱都没办法做他的主。”

说着这话,朱元璋也有些无奈。

其实按照朱元璋的脾气,这不管是谁,哪怕是曾经的大妹子,也是只能劝慰,太子朱标就更不用说了,不听话那就是棒下出孝子。

可是对着大孙,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年纪也大了,最是疼爱大孙,若是因为什么事情,遭大孙埋怨了,朱元璋那就是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宁妃听着陛下的嘱咐,顿时更加了然朱英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一块陛下也是看得很重,现在到了朱英这里,就给自己破例了。

心里头稍稍琢磨后,本来想说的话,有改变了想法,转而说道:“陛下,对于雄英的婚事,臣妾倒也没敢乱点鸳鸯谱,就是怕遭了雄英的埋怨。”

“在早前,臣妾也差人打听过一些情况,这中山王有一女,名为徐妙锦,刚刚到这出阁的年纪。”

“雄英还没进宫的时候,就与其还有老四的长子高炽,一同在秦淮游玩过,倒是挺相处得来。”

说到这里,宁妃脸上露出几分惋惜,道:“只是这徐家闺女太过顽皮了些,前段时出了那般事,虽说没甚事情,可多少损了些名声。”

“这般跳脱的性格,不够端庄贤淑,若往后为国母,感觉还差上几分。”

朱元璋也是比较认同。

在他看来,能担任大孙的正妃的,就应该是像大妹子那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能为夫解忧,女子亦能独挡半边天。

只是当今世道,这样的女子太难找了。

想着想着,朱元璋突然想到一人,那就是时常陪在大孙身边的叶月清。

于是便就对宁妃问道:“咱大孙旁边跟着的女子,不知爱妃可是有印象。”

“那女子咱觉得不错,或许出身低微了些,但能在方方面面,都帮得上大孙,倒是和大妹子的处事风格,有几分相似之处。”

宁妃心中了然,对于叶月清,其实她早就有打探,甚至连高丽公主赵香熙的事情,也是了解个透彻。

虽不为皇后,但现在宁妃掌控后宫,实则已有皇后之权,这些消息,还是很容易就能查到的。

朱英在这方面,也没怎么捂得严实。

所以宁妃这次过来,便就是想看一下陛下对于叶月清的态度。

眼看陛下率先提出,宁妃这边就好说话了。

“此女仪容不俗,眉目清明,当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或许不过是家道中落。”

“虽无十分姿色,但也有其动人之处,臣妾看着呀,属实是讨厌不起来,心里头也是喜欢得很。”

“加之这月清时常陪在雄英身边,定是个得力助手,陛下也觉得不错的话,依臣妾看,不如就定这姑娘了。”

朱元璋听着,也觉得是这个道理,想了想便道:“咱觉得可以,恰是明日大孙大典,祭祖祭天。”

“咱看呀,不若让这姑娘也陪着一同去,也算是先定下个名分,反正也是迟早的事。”

“若是她的话,就不必跟大孙提前说些什么了,便就当个惊喜吧。”

说到这里,朱元璋顿时有些愁眉苦脸:“咱这大孙什么都好,怎就不好女色呢,整日跟个和尚似的,不是研究什么火器兵法,就是看古籍文章。”

“咱曾经是当过和尚,可那是假和尚。”

“咱大孙没当过和尚,却是个正和尚,咱这辈子,一个重孙哪里够呢,不得是七八十来个的。”

“脚下一堆喊着叫着太爷爷,那才叫个安详万年呢。”

在这方面上,朱元璋是伤透了脑筋。

他当时查朱英底细的时候,还觉得很有可能查出个重孙来。

也曾嘱咐过锦衣卫,看看大孙曾经和那些女子有过交际,是否诞了孩子。

毕竟大孙都十八了,正常来说,十六岁的男子,就当成婚生子。

别人不成婚,那是找不到好的女子。

大孙集自己,还有大妹子,长子之所长。

生得是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在朱元璋的眼中,比那李景隆也不逞多让。

有颇有钱财,虽是商人,可在西域那等地方,地位可不算低。

哪怕是弄几个外种的,朱元璋也不嫌弃,至多不入嫡系即可,好歹也是个重孙。

谁曾想,到了如今连一个都无,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宁妃听着陛下的抱怨,不由掩面一笑,而后道:“陛下但请放心,臣妾看雄英,应当是没尝过个中滋味,若是品了滋味,招他如今这龙精虎猛的劲道,夜御数女都不在话下。”

“到那时候,陛下的重孙,怕是抱都抱不过来呢。”

听着宁妃的话,朱元璋也是同笑了起来。

再聊了会,宁妃便就请辞离宫了。

她如今也是五十多了,年老色衰,自不会侍寝。

宁妃走后,月色正明,朱元璋想起明日大孙册封,还有阅兵盛况,扬大明国威。

倒是有些睡不着了。

本意想去后面坤宁宫瞧瞧大孙去,又怕吵了大孙。

思索一番后,便就对刘和吩咐道:“通知后宫,今日让张美人过来侍寝吧。”

说完后,朱元璋突发奇想。

大孙今年当是要给咱生个重孙了。

现在咱也还算是宝刀未老,不若给将来的重孙,生个玩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