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22章:绝声卫上门求支持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322章:绝声卫上门求支持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同年,官至翰林学士。

期间呈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此后不久,再次呈上《太平十策》进言。

不过解缙为人年轻气盛,无官场之圆滑,肆无忌惮,早同僚诬陷,很快就惹得朱元璋不喜。

被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朱元璋处死,解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

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怀恨在心。

朱元璋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虽然解缙离开了,但他在京师的名声也算是打开了。

吕氏之所以提到解缙,也是因为解缙的学问非常深厚,在诸多方面都有涉及,尤其是在律法这块,曾经得到过陛下的奖赏。

现如今看到自己儿子在律法修订上遇到了难题,所以就提到了此人。

朱允炆也是听说过解缙的名声,闻言道:“只是娘亲,我与此人不熟,贸然去请的话,是不是过于唐突了。”

吕氏笑着笑道:“炆儿却是钻了牛角尖,无论如何,你都是当今皇孙,往后亲王,一介书生,且无官职在身,还没到亲自去请的地步。”

“这文人跟文人之间,多数都是相熟的,你且让黄子澄修书一封过去,自然就知晓了结果。”

“只是这解缙年少轻狂,在朝堂上有不少对手,若是真请来,极为容易被上奏针对,这些你可要想好了。”

“在这一点上,你定然要跟太孙殿下讲述清楚,否则到时候你作为举荐者,也容易被牵扯上,遭陛下训斥。”

“陛下去年责罚解缙回乡,你找太孙殿下举荐的时候,也当说明此事,莫到时候出了岔子,让太孙殿下误会,坏了兄弟间的关系。”

女子的心思,向来要比男子细腻许多,更何况如吕氏这般精明。

一句句条理清楚,不仅把握个中关键,还使得朱允炆与此避开干系,更为重要的是,吕氏抓住了太孙殿下求贤若渴的想法。

解缙在很多官员的眼中,可不是什么好人,仗着自己的才学,肆意批判,不留余地,弄得本来就人人自危的朝堂,更加惊险。

这当然是要抱团干他。

吕氏眼中光彩流转,提出这个法子,也不知究竟如何作想。

朱允炆听完后,恍然大悟,而后随口赞许道:“娘亲对这朝堂上的事情,真是清楚。”

“还好有娘亲,不然孩儿都不知道如何下手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吕氏微笑的面容,顿时有些僵硬起来。

后宫不得干政。

这是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不过马皇后是个例外。

而在吕氏成为太子妃的时候,自然就把自己当成未来的马皇后。

所以对于朝野内外的事情,颇多关注,偶尔与父亲的见面,对于政事也有不少了解。

吕氏看了看朱允炆天真模样,心下思索一番后,笑着说道:“娘亲哪里了解朝堂上的事情呢,不过这解缙过于出名,在京师的声望可不小。”

“娘亲也是去年正旦,在对联的时候,听说了解缙小时候的故事,这才尤为印象深刻。”

朱允炆闻言,想了一下道:“娘亲说的是那竹子和书的对联吧,我也听说了,这解缙的确才思敏捷。”

这个故事在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中进士的时候广为流传。

解缙小时候家境贫寒,七岁那年正旦,解缙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外千竿竹,屋内万卷书。

这副春联对仗工整,文笔端庄,吸引了不少读书人。

隔壁家的富绅见穷人比他还神气,憋了一肚子气,竟派人把竹子都砍掉了,想给解缙来个难堪。

解缙当然明白富绅的用心,随即取来笔砚,在春联下各添了一字,变成:门外千竿竹短,屋内万卷书长。

富绅更加恼火,干脆叫人把竹子连根挖掉了,心想,这回看你这个毛孩子还有什么能耐。

聪明的解缙连想都没有多想,在春联下挥笔又添了两字。

这两个字一添,富绅直接傻眼,再也想不出别的鬼点子了,只好自认倒霉。

解缙添的两个字是“无”和“存”,这幅对联就成为:门外千竿竹短无,屋内万卷书长存。

也是因此,七岁神通解缙之名,开始广为流传。

直到中了进士后,这件事便成为京师个茶酒楼争相谈论的焦点。

吕氏深知自家孩子的脾性,若是跟他将什么大道理,或者叮嘱不要外传什么的,反而容易引起相反的效果。

于是就借助这件事,将朱允炆的注意力转开。

这般一来,即便是朱允炆被问起,也不会被关注到自己的身上。

“行,这几天孩儿找个时间,去问问大哥看看可行与否。”

......

“弹劾大孙麾下商会的奏章还有多少,全拿过来。”

华盖殿中,朱元璋冷冷的说道。

今日在早朝的时候,他就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虽然很细微,可干了二十五年皇帝,在这奉天殿中,早朝,午朝,晚朝。

少则一次,多则三次。

已经是召开了上万次朝会的朱元璋,对于每个细节,已经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而今日的早朝,明显有些异样。

果然,下了朝会后,大量的奏章呈上。

这些奏章,并没有在早朝前过来,而是在早朝后才过来,其中的意思非常明显。

那就是要避开大孙。

这些奏章,并非是朝堂上的大臣上奏的,而是来源于大明全国各地。

而不同的地方,就能约好了一样,几乎所有的奏章,都是在今日呈现。

这就是约好了。

内容大同小异,清一色弹劾群英商会与民争利,不当得利,违法乱纪,囤货居奇,投机倒把......

几乎跟商人有关的罪名,全都给按上了,一些朱元璋自己都从大明律中忘记的,也都给挖出来了。

真可谓是,极为细心。

随着陛下的吩咐,大量的奏章都被搜集过来,刘和安排着宦官进行清点。

“总共有多少本弹劾大孙商会的奏章。”朱元璋冷冷的问道。

刘和听着这语气,就知道现在的陛下,已经是处于盛怒之中了,连忙道:“回禀陛下,总过有八百六十七本。”

朱元璋厉声道:“好,好,好!”

“咱大明,郡县共计一千四百二十七座,弹劾咱大孙的奏章,就有八百六十七本,这都已经是过半数了。”

“这天下,还是咱大明的天下吗!”

“看来大孙的商会,是触动了不少人的钱袋子,他们开始慌了,他们要集结所有的力量,来对抗咱。”

“那就让咱看看,你们,到底是有多么厉害!”

与此同时,坤宁宫中,朱英也得到了不好的消息。

“殿下,先前联系的那些贵族,突然开始反悔,咱们在大明之外的商会分部,多地遭到打压。”

“有人已经将群英商会为殿下所掌的事情,传遍西域,大漠,草原各部。”

“现在外界留言,群英商会便是大明用来打探各部的细作,在域外的买卖,已经受到了很严重的干扰。”

叶月清是第一次,面色如此焦急的汇报。

显然这次的事情,出现得非常突然,以至于没给到任何的反应时间。

尤其是之前联合各贵族给高丽输送粮食的事,现在大概率要黄了。

朱英闻言,眼神中闪过一丝狠辣,语气极为平静的说道:“看来这是有人,不想让咱们好过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