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55章:朱元璋的杀心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355章:朱元璋的杀心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早前吕氏在宫中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也没有特意去勾心斗角之类的。

因为没有必要。

她是太子妃,朱允炆又是嫡孙,皇位便不是在丈夫身上,就是在儿子身上。

地位堪称稳固。

后来朱英出现,一切就变了,本来每天就过好自己的吕氏,感觉到了危机,只能想尽办法来帮助允炆。

现在嘛,她终于发现,自家儿子,好像没想象的那么优秀。

不可否认,在才华上,朱允炆还是很出色的,可是这性格,城府太浅,没有主见,容易听信他人。

为了自身着想,吕氏也只能亲自上阵了。

“允炆这边指望不大,能够争取一个好的地方就藩,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文臣武将这边,大概只能靠自己去拉拢。”

心中思索着,吕氏便唤来宫女,让其去父亲那里传信。

父亲当官不行,但在经商上面,还是一把好手,现在自己和允炆面临无人可用的状况。

想来父亲也是愿意跟随自己一同去新的藩国。

想到这里,吕氏就有些后悔,因为从没考虑过这块的事情,且之前跟父亲闹翻过,所以导致现在跟娘家的关系,普遍不是很好。

在多数人的心中,离开大明去海外藩国,跟流放大致没什么区别,一般都会心中抵抗。

思来想去,吕氏最后把目光放在了宁妃娘娘那边。

她跟宁妃娘娘的关系是极为不错的,毕竟后宫说起来,就这么大,能够有些权力的,无非就是宁妃和她了。

宁妃的娘家,郭英麾下,将领极多,若是宁妃肯说上一二,网罗一些将才,希望还是很大的。

......

一晃三日过去。

坤宁宫中,朱英正在看着面前的地图。

这份地图和大明的地图有很大的区别,更加类似于后世的地图。

当然,能够画出来,自然不可能是朱英,若是朱英来画,怕是哪跟哪都不了解。

乃召来最顶尖的宫廷画匠们,然后根据目前大明的地图,加上朱英自己前世的记忆,废了数十稿后,终于成形。

而目前朱英便是在研究,关于辽东,奴儿干,以及倭国那边,该是如何动军。

朱英当然不是独自一人,在他的身边,还有叶月清陪着。

现在天寒,群英商会这边虽然热闹,但实际上需要负责的事情不算多。

奏章基本上也很少,所以相对来说要清闲许多。

前面宫殿,老爷子正召集各部尚书,学士,在讨论关于来年粮种如何安置的问题。

包括一些新的布局,赋税,等等情况。

战争一开始,后勤的保障,就绝对不能出问题,如何让现在国库供给前军,和夏粮之间的衔接,这些事看似琐碎,却极为重要。

“殿下,道衍大师那边有信传来,说是已经解决了粮食的问题,明年征伐倭国,当为先锋,帮大明这边,牵扯倭国兵力。”

叶月清说道。

朱英听着这话,稍稍有些好奇的问道:“道衍是怎么将粮食问题解决的。”

叶月清听到这话笑道:“道衍大师不拘泥于颜面,直接传书李成桂,若是不给足够的粮食,他就只能带着大军,回王都过正旦了。”

“李成桂听到这话,吓得连夜安排粮食筹备,第一批粮饷在接到传信的第三天,就已经开始出发了。”

朱英闻言也笑了,道:“道衍此人,不问民生,只言胜败,这李成桂也算是识趣,若不然道衍绝不会有半分犹豫,强行调集兵马回高丽王都。”

“李成桂心里头清楚,一旦道衍返回,一场大战在所难免。输赢且放在一边,以道衍的性子,定然会一路抢掠过来。”

“真到了那时候,李成桂哪怕是赢了,整个高丽也算是千疮百孔,这代价,李成桂他承受不起。”

打蛇打七寸,道衍这是拿捏住了李成桂的弱点。

现在的李成桂,只想坐收渔翁之利,肯定不能跟道衍对着干。

高丽这边的事情解决,朱英也算是心中落了地,虽然他知晓道衍肯定会有办法。

“殿下,倭国那边有情报传来,似乎对于明年我等征伐之事,已然得到了消息,便是现在这个时候,都已经开始征兵。”

“不过现如今倭国那边的日子也不算好过,连年大战,兵员紧缺,且目前冬季,比我们这边可冷得多。”

叶月清简单的讲述着倭国那边的情况。

现在的倭国,在大明这边的看法中,应该是处于一片恐慌中。

毕竟他们本来人口就不多,还因为内战损耗之大,刚恢复不到一年。

然实际上,倭国的百姓不谈,上层的贵族们竟然极为兴奋。

他们相信有神庇佑,看似强大的大明军队,绝对会被台风毁灭,高丽那边,倭国从来就没输过,哪有什么担心的。

反倒是很多流浪武士,感觉这是一个机会,在这次战争中,不仅能够掠夺足够多的功劳,后面还能入侵大明,夺取财富。

而且,朱英从来不曾小看倭国武士的实力。

盲目不大不可取,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因为倭国所在岛屿,多为火山爆发地带,所有的倭人,心中就有一种危机感,好似明日整个倭国就要彻底沉没了一般。

加上各种神神鬼鬼的传说故事,基本上一个村就有一个神灵供奉。

这这就导致了倭国武士的特殊化,类似于欧洲骑士般的概念。

另外,倭国由于孤悬海外,因此在历史上,很少有依附关系。

虽然受到了中原王朝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中原王朝强加上去的,皆是倭国自己来求取的。

虽然他们一直以来,试图奉大陆中原王朝为宗主国,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种情况其实很少实现,也就是个名义,实际上往来很少。

似乎历史上,倭国从来就没有被入侵过,那是因为在中原王朝看来,倭国完全就是一个蛮夷之地。

而且,倭国的位置,太优越了。

在古代航海技术的不够发达,去了大海,基本上就是一个模糊的方向航行。

例如在盛唐时期,最为出名的鉴真东渡。

鉴真受到倭国遣唐使普照和荣睿邀请后,就不断尝试,想前往倭国。

他的前五次东渡,均以失败告终。

最开始他尝试从扬州出发,失败后转战至福州,但海风把他们的船吹到了海南,离倭国越来越远。

后来邀请他的遣唐使荣睿都离世了,鉴真也几乎失明,但还是坚持尝试。终于,他的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到达倭国。

由此可见,从大明出发去倭国,其中的难度非常大。

蒙元时期征伐倭国,其中若不是铁索连船,怕也不知道去哪了。

其实就算是倭人自己从大明劫掠后,想要带着物资返回倭国,很多情况下,也是需要看运气的。

对于真正的倭寇来说,干的就是九死一生的买卖。

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更为狠辣。

便就是这种狠辣的性格,让大部分的倭国武士极为坚毅,于个人武力上,也有很大的成长。

“有前元之鉴,虽然现在看似朝堂上一团和气,无有大臣敢在老爷子面前说些什么。”

“可若是首发失利,那么反对之声,将会响彻整个奉天殿,各种劝谏。”、

“在打倭国的这一步上,必须要稳,不得有丝毫的懈怠,也不可贪功冒进,先把根基扎下来,将整个倭国,都拉入战争的泥沼之中。”

“让他们双面对抗,自顾不暇。这是一场长久战争,最为主要的是,一定要在海上,开辟一条稳定的航行,包括对大风的钻研,都是重中之重。”

“若是在航海上,大风上有特殊人才,一定要厚待,不吝赏赐。”

朱英皱着眉头,缓缓说道。

从整体的军事实力上来说,大明对于倭国,自然是碾压。

可这天下对于征伐倭国,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抗拒的心态。

在大家的想法中,那等蛮夷之地,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下来,有什么意义?

到时候说不准还要大明这边,经常运送粮食各物过去,这不是给自己找个累赘吗。

所以,只能胜,不能败。

现在靠着老爷子的威名,包括银山之事,朱英强行开启了对倭国的征伐。

看似风平浪静,但后面反噬,也是很难受的。

叶月清皱眉道:“殿下,我们在倭国的细作,因为这次的缘故,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甚至有许多已经收买的,也开始反悔。”

朱英点点头,对于这一点,他并不意外。

因为从未有过宗属的关系,所以倭人的团结,其实比之大明还要来得更加强烈一些。

虽然倭国也是经常内战,但那些主要中端阶层,即倭国武士,最为讲究的就是信念,亦或是说对于天皇的忠诚。

剖腹自杀,在倭国是一种武士荣耀。

在目前强大的外在压力下,自然开始抱团起来。

倭寇在大明这边,甚至包括高丽那边,也都是有奸细隐藏,而大军调动,囤兵沿海这样的大动作,自然很容易就能知晓。

等在倭国先行打下一块地方,到时候再进行情报收集,就要简单许多。

......

燕王府中。

朱棣的面色并不好看,在昨日早朝时,父皇再次确定征伐倭国的大将名单,其中他赫然在列。

这岂不是说明,辽东奴儿干跟他毫无关系了?

谁想去倭国那等地方呢,之前是没有办法可言,能够自立为王,不受拘束,也算是不错了。

但现在,北平那边的肥肉,朱棣他是真的想去咬一口。

关键是,他确实最有资格。

父皇用藩王分走淮西勋贵的兵权,这一点朱棣非常的清楚,包括他麾下的一些将领,也是属于淮西勋贵一系。

“父皇这般做,就不担心淮西老将们做大吗,那里天高皇帝远,父皇怎能放心。”

朱棣狠狠说道。

说完,端起台案上的高度白酒,一饮而今。

这些白酒,是朱英分发给所有皇室成员的,朱棣这里也得了两大桶。

开始他还不是很在乎,甚至不想喝。

直到昨日此子朱高煦,把酒桶打开,被那酒香迷住,几杯下去,就直接醉倒了。

这才让朱棣重视起来。

在品茶过后,朱棣最后的选择,自然是真香。

一杯烈酒下肚,感受到腹中暖烘烘的,朱棣的面色才稍有缓解。

酒杯是很小的那种杯子,旁边的徐仪华,为其倒上,并言道:“殿下无须如此担忧,依臣妾看来,此事并非无回转余地。”

朱棣闻言眼睛一亮,道:“莫非是宫中又有了新的消息?”

徐仪华摇摇头,朱棣有些失望。

而后才说道:“其实征伐倭国之事,跟镇守辽东奴儿干,并不是太过于相干,陛下想要打倭国久矣,这次终于成功,无人祖浪,心中也担忧前元之鉴。”

“是以若臣妾没猜错的话,这次征伐倭国,定然皆是精兵强将。”

听到这话,朱棣点点头。

此番征伐倭国,共有六路大军。

一路水军不谈。

除他与朱棡,还有朱榑外,另外两人,便是冯胜,傅友德。

让这两人过去,可见父皇对于征伐倭国,是多么的重视,这可是成名老将,在冯胜和傅友德的面前,他朱棣也只能是后辈。

“按照爱妃这个意思,便是说在征伐倭国之后,我不一定会被直接册封在倭国,当还有回来的可能?”

朱棣心中琢磨了一番后问道。

徐仪华点点头,回道:“辽东奴儿干开荒之事,不同于打仗,乃是日久经营。”

“这其中涉及百姓,将士上百万人,但草原诸部可没那么好说话,哪怕是打不过,也会经常侵犯。想必之下,北平的压力将会减弱。”

“只需殿下在倭国大胜,携带功劳,或者说在倭国的声势浩大,三哥所不能及,那么这一切,便就会重新考虑。”

“到了那个时候,殿下自然就有机会回来,挽救辽东局势。”

朱棣闻言,深深点头。

这次出征名单中,淮西勋贵几乎没有什么人,包括更为年轻的蓝玉,也不在上面。

充分的说明了父皇对于淮西勋贵的忌惮。

冯胜,傅友德,虽然也是淮西一流,但跟蓝玉这边的淮西勋贵集团,并没有太多的接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