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88章:先谈招安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388章:先谈招安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在蓝玉的分析下,朱权对于目前的情况逐渐清晰。

反贼藏匿山中,易守难攻,只能以计取之。

现在无非就是暗通曲款的事情了。

可以想象,那么多的平民,肯定其中有不少人会选择弃暗投明。

现在对于彻底处理反贼,倒是没那么紧迫,完全可以慢慢来,毕竟春耕已经开始在进行了,农田也没遭到什么破坏。

京师这边。

随着时间流逝,正当大道的水泥路面,已经开始逐渐凝固起来。

不过为了能够彻底的硬化,朱英还是下达令旨,须满一月,方可行走。

京师皇宫。

“老兄弟,来,喝口热茶,这天气,明明已经立春,却还如此之冷。”

“谢陛下。”

乾清宫中,朱元璋和汤和一起,喝茶闲聊。

汤和来皇宫,自然是朱元璋特意招过来的。

一口热茶下肚,汤和感觉身体的寒冷被驱散不少。

虽说住在内城,但上次来皇宫的时候,还是太子朱标逝世。

正旦因病疾复发,只能卧病修养,最近才堪堪好转。

“汤和兄弟,最近朝堂上的事情,可是有所听闻。”

朱元璋笑眯眯,颇有些眉飞色舞的问道。

汤和心中一惊,忙道:“老臣最近一直躺在床榻,对于朝廷之事,未有丝毫耳闻。”

朱元璋有些不悦的说道:“正阳大道重新修建,这般大的事情老兄弟都不知晓吗。”

汤和快速回道:“此事老臣倒是听家中奴仆提起过,不过臣当时迷糊着,也没听得清楚。”

朱元璋再问道:“那入皇宫的时候,总该看见了吧。”

汤和再道:“这风不大,可老臣的身子骨忍受不住,自打房门口上轿,就没朝外看过。”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顿时一滞,着实是拿汤和没办法了。

只好解释道:“咱这大孙呐,从欧巴罗那边找来一批工匠,研发了一种叫水泥的玩意。”

“这玩意合了砂石后,就跟稀泥一般,但不出两个时辰,便可坚硬如岩石。”

“是以此法,再造正阳大道,,自正阳门下于承天门前,左右扩宽三十丈,那一眼望去,真就有当初去草原那股子味道。”

“可惜老兄弟你没看见,不过也不急,待会出去的时候,可得好好看看。”

汤和闻言,脸上震骇之色非常明显,而后作揖道:“恭喜陛下,太孙殿下如此聪慧,更兼之能懂中外之利。”

“往后大明繁荣昌盛,可堪万世矣。”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哈哈大笑起来,非常开心。

而后不由说道:“还是老兄弟你懂我。”

汤和不愧是历史上唯一得善终的开国功臣。

就这份揣摩心思的本事,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匹敌的。

朱元璋明明是说正阳大道如何好,如何宽阔,对于大孙只是提了一嘴。换作其他臣子,定就逮着正阳大道一顿夸赞了。

而汤和一下子就把握了关键点,对于正阳大道只字不提,就是单聊太孙的优秀,还有对大明未来的憧憬。

这一招,恰恰就是入了朱元璋的心窝子里。

“太孙殿下能够回归,当真是我大明之福。”汤和瞧着陛下心情好,适当的再补上一句。

朱元璋感慨的点点头:“大孙能够回来,确实是咱没有想到的。”

“只是这般多年,咱心里头愧疚呀,当初若是好生再检查一番,大孙就不必受那流浪之苦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有些叹息说道。

汤和见此,连忙宽慰道:“陛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太孙殿下能有今日之成就,想来跟当初流浪边疆所分不开。”

朱元璋闻言,点头道:“老兄弟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只是咱大孙太优秀了,咱都不知道如何去弥补他。”

“你看最近,自从大孙入宫之后,户部越发充盈起来,内帑更是有着使不完的银子。”

“往年京师,哪有这般热闹,治国治军,咱大孙那都是没得挑剔可言。”

“这就让咱,没得地方去使劲呀。”

汤和听着这话,笑着说道:“陛下,莫怪老臣多嘴,像是太孙殿下如此,别人求都求不过来,现在有太孙帮衬,陛下自当是颐养天年。”

“便就早些把太孙殿下的婚事给办了,到时抱着重孙,岂不快哉。”

朱元璋听到重孙,笑呵呵的说道:“老兄弟说得在理,来,咱们便以茶代酒,共饮。”

汤和端起茶杯:“谢陛下。”

朱元璋茶水入肚,是甘甜美味。

汤和这里,可就是满嘴苦涩了。

汤和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汤鼎在随军征战云南的中途去世,而后几个也是早逝。

最小的儿子汤醴,通过努力成功升到了左军都督的位置,但是在征讨五开的行军中去世。

等于儿子全没了,就剩下两个孙子在,可谓是子嗣凋零。

在陛下面前,也只能是强颜欢笑。

随后朱元璋来了兴致,便就拉着汤和一起畅谈往事。

就朱元璋来说,目前身边能够聊的老人,也就剩下汤和一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要把汤和安置在皇宫内城的最大原因,还特地准许坐轿入宫。

门口,

“爷爷是跟谁在里面聊呢。”朱英对小宦官问道。

小宦官道:“回禀殿下,陛下正和信国公饮茶。”

朱英稍稍犹豫了一下,便就决定不再去打扰了,难得老爷子有这般兴趣。

回了坤宁宫,朱英把大明第一版的邸报拿出来查看。

经过数日时间,在袁佳驰等人日夜加班的努力下,邸报第一版总算是完成了。

只需要朱英确定,马上就可以大量印刷,然后发行。

目前在整个京师,已经有二十个店面,都是为邸报准备,所有的人员,都已经安排就位。

铜活字模板的制作,也在加急进行之中,只需要朱英一声令下,两天时间,就可生产出二十万份邸报出炉。

邸报是舆论掌控的最大利器,在这一块,朱英自然是非常在乎。

哪怕是赔本,也得要普及开来。

便就在书房思索后面的路子时,门外有声音传来。

郭忠进来禀告道:“允熥殿下求见。”

朱英点头。

随后看到朱允熥进来,笑着问道:“怎么今日到为兄这里来了。”

“是不是又碰到什么事情了。”

朱允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这不是想大兄了吗。”

朱英道:“得了,你那点心思为兄还能不知道吗,说吧,什么事。”

朱允熥有些尴尬的说道:“是姐姐怂恿我来的,她想请大兄令旨,也想去看看正阳大道。”

朱允熥目前是可以随意出宫,但是朱明月作为女子,却没有这个权力。

朱英一笑,道:“哪里是见什么正阳大道,便是想着去幽会情郎吧。”

说到这里,面色故作严肃,道:“耿璿那小子,倒是给咱妹子灌了什么**汤,我若是没记错,上月元宵灯会的时候,就已经见过吧。”

“这才过了多久,又惦记了?”

“莫不是有了情郎,把为兄都给忘记了吧。”

“还有你,当时早知晓此事,这般帮着她,还来欺瞒为兄。”

朱允熥连忙叫冤:“大兄,是姐姐逼着我来的。”

朱英见此,笑道:“行了,我这里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晚点你来让她亲自来一趟。”

听到这话,朱允熥只能是垂头丧气的离开。

待朱允熥走了后,朱英笑笑,继续开看起邸报来。

邸报想要得到通传全国,目前主要就是关乎到驿站。

大明如今的驿站制度是朱元璋一手制定的,并基本沿用明清两朝五百年。

贫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是生活在蒙元,而蒙元恰又是驿站发展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元朝的驿站较之于金、宋,大不一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范围急剧扩大,机构和运行流程完善。

朱元璋在建国即位的当月便下令重建元朝时期遍布全国的驿站,而这个时候,明朝连元大都还没拿下。

朱元璋在即位之后,认为轿子是“以人为畜”,所以明朝有个坐轿子的规定是“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轿,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

轿乘在明朝并不属于驿站体系的一部分,文官只有京官三品以上可以乘轿,三品以下文官以及所有的武官,出门一概骑马。

所以后世影视中,知县这种七品官,应该是翻身上马前往案发现场,而非坐轿。

驿站大致分为三类、四种。三类,也就是水马驿、急递铺、递运所。

四种,则是因为水马驿又可细分为水驿和马驿。

目前朱英的准备下手的地方,就是在急递铺这一块。

南北官道的建立,同时也要对驿站的体系进行一个扩充,最好是这个阶段,对于大明十三省,同时修建一条快速的直道。

这个工程,完全可以作为南北官道的一个延续。

而在这个其中,朱英下一步的准备便是,驿站民用。

大明的驿站很多,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全都是处于一个闲置的状态。

像是用得最多的,便就是急递铺了,这里主要通行的,便就是地方官员的奏章,还有往来的军事情报。

而驿站本身所需要的花费,全是由朝廷在负担开支。

若是放到后世去,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庞大的体系,没有一点自给自足的能力,彻底的负担在大明户部的身上。

每年的开销,简直是难以估量。

朱元璋军户制度,把将士们的粮食这块,进行了转移,但驿站的负担,每年都要拿走大明财政将近三成的岁入。

这就是为什么大明建国至今,每年都是入不敷出,需要印刷大量的宝钞进行亏空的弥补,一直到后面的宝钞崩盘。

当然不可能说,所有的驿站都给民用,这里就需要划分一个分界线出来。

将民用和官用,进行一个区分。

区分之后,就是如何赚钱的方式了。

这一点,对于目前的朱英来说,要非常的谨慎。

因为这已经触及到老爷子那里了。

想要盈利,那么就避不开将老爷子的定下的政策进行改动。

那就是朱元璋定下的职业分配制度。

职业分配制度,将整个大明的人口,限制流动,而现在朱英就是想要办法让人口流动起来。

朱英知道,在老爷子看来,百姓们安安分分的待在本地,不要四处乱跑,那就是大明的安稳。

可朱英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弊端,若是在开国之初,自然是利大于弊,但是休养生息二十六载的今天,已经是在阻碍大明的发展了。

更别说现在番薯等新作物的出现,将会极大程度的解开劳动力,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劳动力出现。

这些闲置的劳动力,在得到温饱之后,肯定会想着谋取更多。

尤其是已经成长的青年一代更甚。

就在朱英想着如何跟老爷子述说的时候,门外传来响动。

朱英抬头看去,只见老爷子带着信国公汤和出现。

“大孙,怎的到了咱门口,都不来看咱。”

朱元璋有些不开心的说道。

朱英到了乾清宫门口这事,自然不可能瞒过朱元璋。

朱英连忙赔笑道:“爷爷,孙儿在门口就听到了爷爷的笑声,难得见爷爷如此开心,便就忍住不去打扰。”

朱元璋闻言道:“你这孩子,咱还能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不都是在聊你吗。”

朱元璋一边说着,一边就自顾自的坐在大孙的旁边,同时也招呼汤和入座。

朱英只能是尴尬的赔笑着。

“大孙这是在写什么章程呢,拿过来给咱看看。”

朱元璋扫到案台上,方才朱英自己的一些记录,便就随口说道。

朱英心里头咯噔一下。

书案上写的文书记录,便是刚才朱英对于驿站的改造,还有关于驿站民用,以及如何盈利的方案。

朱元璋见大孙没动静,也没多想,直接起身拿了过来,开始观看。

看着看着,眉头就皱了起来。

汤和坐在旁边,很是安静,跟透明人似的。

半晌,朱元璋才把上面的记录看完。

出乎朱英的意料,这次老爷子并没有发怒,而是问道:“驿站民用,大孙可是想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