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392章:大明春耕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392章:大明春耕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时间应该差不多了,现在我们该回去了,若是再等久些,怕是爷爷那边伤到了身体。”

玄武湖梁洲,朱英起身开口道。

大同左卫的事情,早在之前,朱英就已经知晓了。

去年群英商会大量成员,前去山西勘探开采煤矿,需要周边卫所军户的协助。

就是在那个时候,商会的成员接触到了大同左卫的军士。

正常来说,就现在的大明,哪怕是屯田兵,也不是说身体特别强壮,虽然能自给自足,但敞开肚子吃是不现实的。

即使不为自己,也要为家中妻儿考虑。

然商会的人却发现,大同左卫来的军士,一个个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显然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吃过饱饭的那种感觉。

和其他卫所对比起来,尤为明显。

反观带头的百户官员,身体都是长满肥膘,站在一起,更加刺眼。

要知道大同临近草原,大同左卫算得上是边疆军队了,不仅操练的次数要更加多,且战斗力按理说也是要足够强盛的。

一旦边境草原来犯,第一批调动的,就是大同左卫这些就近的卫所。

不得不说,朱英对于群英商会内部的思想教育还是相当到位的,商会的主事虽说没有官员,但在他们的心中,一直就是以太孙嫡系自居。

现在能够就任商会主事的,都是曾经跟着朱英从西域一起成长而来,或许他们对于大明没有什么忠诚可言,但是对于东家,个个都是信服。

换一个角度来说,曾经的东家,现在的太孙,那么整个大明,就是如同西域一般,都是东家的。

在意识到有问题之后,商会的主事便就暗中联络这些军士。

果然发现了极大的问题。

接下来的一切,便就是顺理成章了。

在大同的商会的主事,是曾经在蒙古草原上待了十多年的,正是因为对草原熟悉,才会被指派到大同这边来负责。

曾经在蒙古草原的时候,这位主事最为擅长的就是合纵连横,挑拨离间,暗中怂恿这些鬼蜮伎俩。

自从到了大同这边后,过得太悠闲了,还真有些不习惯,甚至怀念当初在草原的那种刺激日子。

好家伙,在面对这次的事件后,心下一计较,顿时有了主意。

因距离京师太多遥远,所以在把情报传递出去后,主事直接就开始策划起来。

大同左卫的百户之事,也正好给了主事机会。

包括那封送到京师来的密报,自然也是出自于主事的手笔,走的也是商会的渠道。

朱英得到密报后,思前想后。

他很清楚,想要得到老爷子的认可,对于卫所制度的改革。

如果自己去禀告,可能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

毕竟老爷子的脾性,不是一般的犟。

自己在之前就对于卫所制度有过提出,现在去说,以老爷子的性格,指不定还会猜测这一出是不是自己所导演的。

最好还是借别人的手传上去。

这目光,最后就落在了兵部尚书茹瑺身上。

茹瑺作为兵部尚书,和五军都督府属于相互制约的职位。

然实际上因为五军都督府现在的勋贵太多,公侯伯爵一大堆,贯彻整个大明军中,根本不是茹瑺这样的文臣能够有制约的能力的。

可以说在大部分时候,除了传达陛下谕旨调动,茹瑺对于军队根本没有任何权力。

从职位上说,兵部掌武卫官、土官选授考课及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仪仗、禁卫、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兵籍、武学等军事行政。

但现在这些权力,根本就落不到实处。

说得简单一点,随便一个千户所的大门,都不是他茹瑺想进去就能进去的。

所有卫所从上到下,就没人去鸟这个所谓的兵部尚书,彻彻底底的样子货。

茹瑺是个聪明人,不然做不到尚书这个职位。

当这份密报到他手里的时候,朱英就已然猜到,其必然不会在朝会上提起,而下朝之后华盖殿仪事,就是茹瑺最佳机会。

当朱英到达华盖殿前的时候,恰好是听到了老爷子那愤怒的咆哮之声。

打脸的滋味,当真是不好受啊。

“你先带着允熥,明月回坤宁宫吧。”

朱英看了眼身后,吓得瑟瑟发抖的朱允熥和朱明月,便就对叶月清吩咐道。

两小心中对于皇爷爷的害怕,那是打小就有的阴影。

在皇爷爷发怒的时候,哪里还敢去见。

华盖殿中。

朱元璋眼神略带一些阴鸷的看向刑部尚书杨靖,问道:“按大明律,大同左卫这些军士当如何惩处。”

刑部尚书杨靖心里咯噔一下,怎得这军中的锅,就甩到我这里来了。

这个问题真是不好回答。

若是说军士以下犯上,反抗违逆,势必要遭陛下训斥。

若是说军士无罪,都指挥使咎由自取,那更是打脸陛下。

可谓是猪八戒照镜子,左右不是人呐。

就在杨靖额头上都开始冒冷汗的时候,门外宦官i禀告:“启禀陛下,太孙殿下求见。”

听到大孙来了,朱元璋的眼神变得温和许多:“快让大孙过来。”

刑部尚书杨靖长舒一口气,救星来了。

其他大臣也心中一松,不然上头的陛下,谁也讨不得好。

朱英入殿行礼。

目光四周扫了一圈,顿时就明白现在的情况。

“听说大孙去玄武湖游玩了,怎得这般早就回来了呢。”朱元璋笑着说道。

语气之中,没有刚才丝毫的愤怒。

下首群臣都产生一种错觉,若不是后背的冷汗,案台上的密报都在,好像刚才一切都是假象。

感受到老爷子温和的语气,朱英心中微动。

微微停顿后才道:“孙儿的心不静,装的事情太多,倒是不符合玄武湖平静的感觉。”

“适才孙儿路过殿外时,听见爷爷龙颜大怒,便赶来看看,只愿爷爷不要气坏了身子。”

听到大孙提起,朱元璋招招手让大孙坐到自己身边来。

而后将案台上的密报递过去。

朱英接过,认真的阅读起来。

当然,这封密报中的内容,朱英是早就看过的。

假模假样的看起来,皱眉震惊不能少。

“大孙,如何。”旁边一直关注着朱元璋开口问道。

朱英语气带着很是明显的愤怒,斥责道:“我泱泱大明,竟有如此恶劣之事发生,简直是难以启齿。”

“孙儿算是明白,为何方才爷爷如此震怒了,简直是骇人听闻。”

朱元璋点头后又问道:“大孙觉得,这些犯罪的军士,当如何处置。”

这话一出,台下的杨靖首先就松了口气,随即有些好奇的看向太孙,会如何回答。

朱英没有迟疑,反而诧异道:“处置,什么处置,他们又无罪,受了这么多年的委屈,应当是好生安抚才是。”

“边疆的保卫,还需要这些军士们镇守呢。”

朱元璋不动声色道:“可他们杀了自己的长官,触犯了大明律法。”

朱英反驳道:“那是这个叫李林的都指挥使罪有应得,他能够坐上都指挥使的位置,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底下这些为他搏命立功的弟兄。”

“从咱们朝廷的角度来看,这李林祸害军户,贪污无度,欺上瞒下,吞吃军饷,哪一条都足够他凌迟处死,剥皮充草了。”

“最为恶劣之中,是整个大同左卫战斗力急剧下降,若是草原犯境,这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军士,用什么来抵抗。”

“若因此边疆失守,那又将会有多少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这些军士的行为,孙儿看不仅不存在罚,更是要赏,重重的赏。”

“尤其是这名百户,当直接提拔为都指挥使,为我大明效力,要让所有的军士知道,如若他们的长官,有祸害我大明根基,贪赃枉法,投效敌军等类似的举动。”

“那这等长官,便就不再是长官,更是敌人,该是狠狠的砍下去,不要有丝毫犹豫,我大明在后,强力支持。”

朱英慷慨激昂的话语,在整个华盖殿中回荡,朱元璋更是眉头带笑,这显然是说到其心坎上去了。

实则在朱元璋看来,将士首要忠诚,但这个忠诚,不是对他们的上官,更不是对某个将军,统帅。

更应是对大明,对皇帝。

“好,大孙说得好,那这件事,便就按照大孙所言去办。”

“茹尚书,可是听清楚了。”

?朱元璋赞同完大孙的话后,对茹瑺说道。

“臣遵旨。”茹瑺作揖回禀。

?这件事看似就这么落实了,可朱英却不想如此。

要是这么简单,他何必绕这么多弯去将密报转手到茹瑺这里来。

稍稍停顿片刻,朱英继续道:“爷爷,这件事,让孙儿心中有一个担忧。”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眼大孙,顺着道:“大孙说来听听。”

只是这个眼神,朱英就已经知晓老爷子明白自己心中所想了,因此直接坦言道:

“爷爷,大同左卫的事情,通过密报之中所了解到,已然发生有将近二十载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上下,却一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那么李林这样的行为,究竟是个例,还是已经形成了许多人暗中行为的动作,目前没有调查,不得而知。”

“然若是许多卫所的行为,即便在程度上没有李林这般严重,但却是真正的在挖掘我大明根基。”

“内政发展得再好,国库再是充盈,哪怕是粮食都足够百姓温饱,但对外的将士们,却是羸弱不堪,毫无战力可言。”

“我等大明,又与前宋何异。”

这番话,算是对老爷子的直接冲击,下首群臣,包括蒋瓛刘和在内,一下子连呼吸都停歇了。

是因为只有朱英这般聪慧,才能想到这个问题吗?

不,并非如此。

恰恰相反,当众臣看完密报后,朱英的这个想法,直接就在脑海中呼之欲出了。

知道归知道,即便是五部尚书,也没人敢去提出。

朱英从玄武湖赶过来,为的就是提出这个建议。

“大孙的意思是....”朱元璋斟酌的问道。

朱英目光清明,沉声道:“彻查大明卫所贪污之事。”

朱元璋没有立即回答,反而是顿了下道:“大孙不怕引起哗变吗。”

朱英摇头道:“不怕,贪污的,必然是军中长官,而其中军士,便是他们所剥削奴役之对象。”

“可是他们忘记了,他们的战力来源,便就是这些平日所剥削奴役之对象。”

“这般景象,犹如元末明初之乱世,这些军士,渴望着的是大明朝廷,为他们撑腰。若是这些军中长官敢于叛乱,孙儿相信,只需要爷爷一道谕旨传达。”

“那些曾经被奴役的军士,自然会自发聚集,拨乱反正。”

“目前尚且不知,大明天下有多少卫所如此,孙儿自然希望越少越好,可若是事态严重,那也是不得不行。”

“今日不彻底根除,来日必将成为我大明颠覆之患。”

?朱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后世大明,因卫所制度三百年来所遗留的问题,越发严重。

以至于喝兵血,吃空饷,在边军已经成了普遍正常的现象。

军队之中,贪污之风比之官吏,严重何止百倍。

即便是立下功劳,没有向上头的孝敬,这生死拼杀得来的功劳,也是给别人做的嫁衣。

长久以往,哪还有什么将士敢拼命舍身,官职完全变成明码标价。

朝廷发放的军饷,层层剥削后,落到底层将士这里,连温饱都是问题,提什么沙场搏杀,谁拼命谁是傻子。

即便是有想法要建功立业的将军,首先面临的就是将士军饷。

没有钱财,连将士都不能养活,朝廷那边更是没有任何指望可言。

朱元璋听完大孙的话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应。

而是开始沉思起来。

他很清楚,大孙的话中,还要另外一层意思。

那是对目前整个卫所制度的推翻。

现在的彻查,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一个大同左卫,这般恶劣的行径,却发生了二十多年,没有任何风声的传出。

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都指挥使就能办到的。

中间牵扯到的人物,极为广阔。

谁来清查,就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卫所如今自给自足,外人想要探查个中的真实情况,可不是那么简单。

普通的巡查御史,根本无用。

曾经蓝玉那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强占东昌民田,连御史都给直接打出去,不给丝毫颜面。

就怕这番清查之后,那些漏网之鱼,多不胜数。

就算是改变了现在的情况,按照目前这样的发展趋势,不需要多少年,暗中又会有大批的军中长官,再行贪污之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