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401章:倭国地图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401章:倭国地图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普及教育,文字,知识,律法等。

是一件非常漫长的时间,六千万余众,文盲达九成,在即便是朝堂上武官都过半大字不识的情况下,远比想象中的要艰难。

明初,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为白纸的时代。

曾经的山河破碎,让汉文化在这里断代,或许后世严查典籍就会发现,在明之前的许多历史,几乎是由明在继往开来,或者说,填补。

京师邸报的发行,在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很大的层面。

那就是思想和教育的普及。

更深层次,便是:开民智。

在明初这个年代,开民智是一件正确的选择吗。

如果这个问题,去问那些饱读诗书,豪门贵族,世家子弟,勋贵大户。

他们会毫不迟疑的告诉你,不可开民智。

尤其是主流思想,为儒独尊的儒家吗,更是倡导不可开民智。

儒家的理想是士人和贵族垄断国家权力,下层人当驯顺的牛羊就行了,所以儒家称自己的理想是“代天子牧民”。

一个‘牧’字,极为惹眼。

在大明如今,学习知识需要准备笔墨纸砚一整套文房四宝,这是贫穷农民所负担不起的。

古代那么多的文化博学之士可曾想到这一点?

他们想过,只是不愿。

在大名如今,郡县守令都有推行教化之责,可他们劝勉的都是那些上得起学的人

例如家中至少有几十亩地者。

他们可曾想过为那些上不起学的人做些事?

没有。

在大明如今,活字印刷术已经发明了很久很久,然而几乎整个文化圈子都在排斥他。

斥责这般印刷出来的书籍,没有灵,没有神,无法感受先贤精义。

他们可曾想过,去改善,为下层百姓制造出更为廉价的书籍吗。

没有。

不管他们是否臣服大明,不管他们是否臣服陛下,这并不影响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站边。

即便是现在,京师邸报在大明京师广为传播的如今。

大量的奏章,密疏,不断出现在朱元章,朱英的桉头。

里面大量的分析,大量的预估,大量的劝谏,都是在讲述国家大事,怎可让百姓知晓。

“他们在怕,他们怕百姓们懂事了,为官时不好贪污了,不好欺上瞒下了。”

“他们想拦,但这是他们能够拦住的吗。”

“他们口口声声说,民智开了,百姓就不顺从了,可咱也是从最底层的百姓里走出来的,他们骗得过历朝历代的皇帝。”

“可唯独,骗不了咱。”

“即便是咱当了皇帝,咱心里头也非常清楚,百姓们造反,并不是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并不是因为明了事理,听过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是,他们已经饿到吃不上饭了,看着父母,妻儿饿死在自己面前。”

“躺在床榻上,连呼吸都在小心翼翼,生怕动作太大,就更饿了。”

“易子而食,何其惨也,那人间炼狱。”

“在那穷途末路之际,还能不反?难不成就要活生生去死吗???”

乾清宫中,爷孙俩一起批阅奏章。

连续十多本,都是在弹劾邸报之事。

这让朱元章破口大骂,而后开始讲述起来,也是在教导大孙。

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大臣们一致就是对的。

朱英道:“从古至今,从来不是因为识字明理,便就喜欢造反,反而是那些不明事理的百姓,更为容易被撺掇,盲从。”

“每逢王朝末年,多少豪杰,都是在为国努力,迄今思曹操一生,哪怕地盘再大,人马再多,也是汉朝丞相,而不是魏武帝。”

听着大孙感叹,朱元章唏嘘道:“说实话,当年咱也不是说想着当皇帝,哪怕这肚子都没饱过,也不是说一定要加入红巾军中。”

“汤和老兄弟邀咱一起加入,咱当时在寺庙里,虽说吃不饱,但也饿不死,本想拒绝,奈何有人要诬陷咱,逼着咱逃走。”

“若是没人逼咱,说不准这个时候,咱还在寺庙里讨生活吧。”

说道这里,朱元章便就笑了起来。

一些曾经的往事,在脑海里闪烁。

朱英道:“这是老天爷的意思,就算是爷爷一次不去,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这天下江山,需要爷爷,也且只有爷爷,才能扛得起这般拯救汉家之重任。”

朱元章笑着摇头道:“王朝更替,即便没有咱朱元章,也会有那李元章,刘元章,咱也只是恰逢其会罢了。”

朱英听到这话,顿时就想起了西欧分裂,坚定不移的说道:“这天下,没有,也不可能有李元章,刘元章。”

“不是每个人,都能斗过张士诚,陈友谅的,爷爷有没有想过,若是这天下,被他们所拿,还能有大一统之王朝吗。”

陈友谅骄傲自大,张士诚就想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

若是没有朱元章,这破碎的山河,真能重拾吗?

朱元章听到这些,并没有太多的表示,只是微微仰头,嘴角上翘。

这等奉承话,大孙不是第一个说的。

自从大明建立,一统天下后,丰功伟绩这些,那些文人说得更加高雅,更加雄伟。

刚开始还不错,天天听,早就腻歪了。

耳朵都已经起茧了。

然大孙口中说来,这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邸报这边,咱定然是要全面推行的,谁也阻挡不了,这些个上奏的,他们的名字咱都会让锦衣卫记下来。”

“好好查一查,看看是否有什么贪污违法的。”

“过两天伐倭大军就要出征,大孙这两天多去看看。”

“钦天监那边,咱便让刘日新跟着带队过去给大军辨别气象。”

“此次伐倭,必定要一举建功。”

朱元章讲述着对于征倭的安排。

朱英听到刘日新的名字微微一顿,这才想起这个年头的风水师,可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只是用他们来预测天气,靠谱吗?

虽说有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情在前,不过怎么想,感觉都有些怪怪。

想到这里,朱英还是觉得自己得亲自去问问刘日新。

......

邸报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整个京师内,几乎都在围绕着邸报上所写的东西在述说。

在这个缺乏娱乐的年代,邸报这种新鲜玩意,足以让所有的士子百姓为之着迷。

即便是卖菜的老农,也会去茶楼里听上一段。

从前的国家大事,哪里会跟他们这些穷困百姓有什么关联,那都是官老爷的差事。

听到太孙婚典,老农也要拍手道一声好。

对于太孙,很多百姓都是感激涕零,因为在治安司的介入下,京师的商帮几乎消失殆尽。

与之带来的,便是小贩们不需要再去缴纳保护费了。

就连管辖市场的五城兵马司的巡捕大爷,突然间就变得客气了许多。

曾经哪个不是白吃白拿,现在就是小贩们赶着送,那些巡捕大爷都不敢去接。

太孙大婚,老百姓们是由衷的从心里头感受到祝福。

还有那学堂。

聆听邸报的老农,就有一小儿子在太孙的学堂求学。

这可是家里头,未来的希望啊。

若是能够学出身来,如果能有个生员的功名,对于老农来说,都是祖宗保佑。

每次小儿子回家,老农都会严厉训斥,必须要在学堂跟着先生好好学。

同时什么农活,哪怕是春耕都不会让小儿子去碰。

这可是改变命运的时候。

“话说在咱们大明立国之前,蒙元统治,咱们这些汉人,尤其是南人,那就是四等民。”

“什么是四等民?便就是跟鸡狗差不多的地位,哦,这般说不太准确,在元大人的眼里,咱们可是连狗都比不上,想当狗可没那资格。”

“这中原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咱汉人天下,洪武爷立下大明,才算是给了咱们真正的栖息之地,否则那等日子,何异于炼狱般。”......

听着说书先生在台上的话语,老农的心里头,也有一股异样的情愫在产生。

今年的老农,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真正在‘元大人’下讨过生活。

那时,他之一家,便就是‘元大人’家奴。

过着连狗都不如的日子。

曾经的往事被勾起,老农不由握紧拳头,一股叫做愤怒的情绪诞生。

听到洪武爷立国,又缓缓松开,脸上不由洋溢着笑意。

现在虽然也累,但至少能活。

有着三个儿子的老农,哪怕是在村里,也是受人尊敬。

想起村里头传的‘摊丁入亩’。

老农突然想到:赋税少了,也能多养活几个。

据说种下的那些新作物很是高产,怕是以后都能不挨饿了。

或许,回家找婆娘再生几个娃?

想到这里,老农心里头一阵火热。

....

钦天监。

在外人心中,这里应该是非常神秘,带着如同神话般的色彩。

朱英来之前,也是这么想的。

之所以没有传唤刘日新,而是亲自过来,也是想到这神秘之地看看。

然而真正到了后,说不上失望,却和想象中的相差很大。

说是钦天监,但感觉却跟翰林院没有太大的区别。

随处可见的是各种钦天监官员埋头苦读。

甚至还有许多钦天监成员,看着典籍书册,时而抱着珠算不断拨动,时而在纸上急促写写画画。

就好像在做术算题般。

若不是还有一些风水罗盘,铜钱木剑存在,朱英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了。

有见到的官员,想要参拜,被朱英抬手阻止。

“带本宫去刘日新所在。”

“遵令。”

刘日新作为钦天监监正,自然有单独的院落大堂。

朱英直接走了进去,刘日新正在研读书籍。

听到有人进来,头也不抬的说道:“我不是说了,每天这个时候不要来打扰我吗。”

朱英笑着说道:“许久不见,刘大人果然改变不少。”

这熟悉的声音,让刘日新顿时抬头看去。

这一看,连忙起身,纳头就拜:“臣刘日新,拜见太孙殿下。”

朱英道:“行了,都是老熟人了,便就不用讲究这些虚礼了,起来说话。”

刘日新起身作揖:“谢殿下。”

朱英打量了一番周围,而后道:“看来最近刘监正的小日子,还算是过得不错嘛。”

这话让刘日新冷汗都冒出来了。

实话说,现在的刘日新,真是舍不得如今的生活。

从前知晓陛下性格,怕死,所以只想远离朝堂。

现在真成了钦天监监正,这待遇可不低,还不用管太多的事情。

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老婆也接了过来,孩子已经怀上。

要是得罪了太孙殿下,这一切可就如梦幻泡影般破碎。

想到这里,刘日新就想再次磕头。

朱英自然察觉到,一手托住道:“别搞这么严肃,我今日过来,是有其他的事情跟你聊聊,可不是要责罚于你。”

刘日新总算是心里头石头落下,不过动作也更加谨小慎微了。

朱英见此,也懒得叙旧什么的了,直接开门见山的将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

最后更是点明,若是没那个本事,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

伐倭在朱英看来,自是极为重要之大事。

在以战养战的策略下,哪怕是打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也得把倭国彻底给教化了。

这一切,或许别人看来耗费过大,但在朱英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些东西,只有知晓了,才会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刘日新倒是没有多想,连忙表示道:“请殿下放心,这次臣将率钦天监中所有懂得气象学问的官员,一同前往,为大明东征效犬马之劳。”

朱英反而有些愣住了,问道:“你们真能看懂天象?”

刘日新解释道:“人力不及天变,然风云变幻,不出五行八卦,在易数之内,前人之总结,便有七分定理,六分准确。”

这话朱英倒是听明白了,大概就是说预测的结果有六七成的把握,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不见得每次都能算准。

朱英好奇问道:“具体是怎么个测算法子呢?”

刘日新爽快道:“大安阴晴日,清风送爽杨柳枝。留连雨绵绵,旱苗喜雨在禾田。速喜霓虹现,艳阳高照在人间。.......”

“停!”朱英听着头大,连忙喝止。

他就知道这些东西可没这么通俗易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