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422章 :朱元璋的转变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422章 :朱元璋的转变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九州岛沿海某地。

大量的倭人,被强制征召,不断修补城池。

其中除了坚守之外,很多明军也参与其中。

城墙上,朱棣站在上头,看着下方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王爷,咱们用得着给他们那么多粮食吗,从大将军那里分的粮食,目前也只够我们一个多月了。”

“现在还要分给这些倭人,怕是一个月都撑不住。”

作为燕王麾下大将,朱能不解的问道。

前些日子,大将军冯胜,兵分四路。

燕王朱棣,晋王朱棡,齐王朱榑,分别占据一座城池。

中央则是由冯胜占据。

没有对倭国进行长刀直入的攻势,反而在占据城池后,搜集野外的倭国百姓,形成一道防线,好似就准备这么对耗起来。

朱棣便是占据了其中一座还算不错的城池。

至于这座城池,先前叫什么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朱能的语气,有些不太恭敬,有质问的感觉。

旁边的张玉顿时呵斥:“王爷如何安排,还须你来插嘴不成。”

“在王爷的心中,自有章程,我们无须多想,只要做好份内的工作就可以了。”

燕王朱棣摆摆手,打断张玉想要继续呵斥的意思,解释道:

“本王来倭国,并非是跟那些草原上的蒙古人般,烧杀抢掠一趟,扫了便走。”

“咱们在这倭国里,可能还要待许久的时间。”

“若是把周边的倭国百姓,全部都给杀光了,谁来给你种地,做饭,擦拭铠甲?”

“咱们若是想要在这里立足,就必然离不开倭国百姓,至少在明面上,不能太差。”

“况且,你要清楚一个事情,倭国百姓,自古以来,便是我神州后裔,这是临行前,父皇特意交代过的,少作杀戮之事。”

“如今,可是明白了本王的意思?”

朱能羞愧的低下头,只能解释道;“下面的弟兄,虽然饭菜上要比那些倭人好上很多,但是看着他们吃咱们自己的粮食,就心里头很不爽。”

“这些狡猾的倭人,把粮食全部都藏起来了,如今还吃咱们的,弟兄们心里头有怨气。”

朱棣闻言,沉吟一会道;“你跟下面的弟兄们去说,若是表现得好的,本王可赏赐他们一个倭人妾室。”

“另外,本王会在城内设置教坊司,有功劳者,可享有进入挑选的配额。”

朱能眼睛一亮,顿时问道;“王爷,我能去吗。”

朱棣哈哈一笑:“能,自然能,都能去的,不过,在这次数上,自然要优先有功劳的将士。”

“行了,下去通知弟兄们吧,无须等待多久的时间。”

朱能抱拳作揖,行礼过后,迅速离去。

张玉在原地有些皱眉的问道:“王爷,末将斗胆一问。”

“王爷的意思,是想要拉拢这些倭国百姓们,可若设立教坊司,这对于咱们大军的名声来说,怕不是太好行事吧。”

“如此虽说弟兄们享受了,可是倭人这边,自然会有很大的怨气。”

朱棣闻言,哈哈一笑道:“张玉啊张玉,看来你来倭国前,对于倭人了解不多呀。”

“本王来京师前,曾于李景隆曹国公多次深谈,有关于教化倭人之事。”

“其中记载最为详细的典籍,便就是曾经蒙元使臣赵良弼,在倭国呆了三年的所记所闻。”

“本来这本记载,本王一直没有找到,后来一番查询后,发现竟被兵部尚书茹瑺,收于家中。”

“后来曹国公前去借阅,本王才知道,倭国之民,竟是有这种风俗。”

说到这里,朱棣微微停顿。

而张玉已经听得很是来劲,突然被停下,不由抱拳作揖道;“还请燕王解惑。”

朱棣一笑,这才继续道;“倭人的性格,跟咱们大明可不一样,他们呀,对于强者非常的崇拜。”

“像是倭国女人,巴不得借种。”

“哪里需要什么强制,到时候本王放出点风声来,他们自然会自愿送上门的。”

张玉听到这话,感觉自己的三观都破碎了。

竟然还能是这样的吗?

这是张玉所不知道,倭国崇拜中原强者,到了现在,几乎都成了一个习俗。

最为巅峰的时候,就是中原盛唐时期。

在信息交流受到极大限制的古代,倭国能够进行“大化改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遣唐使的存在。

也正是因为遣唐使的持续派遣,倭国才可能把中原文化有计划地分块切割,一船船运回倭国进行组装。

而遣唐使的存在,让倭国对唐朝的学习能够及时而准确。

在倭国学习唐朝的高峰时段,唐朝这边发布了什么新律令,有什么新举措,倭国通常也很快就会做出反应。

比如唐朝把中书省改为“紫薇省”,倭国几年后也设置了“紫薇中台”。

唐朝把原来纪年的“年”改成“载”,倭国也在十一年之后,将“年”改为“岁”。

唐玄宗赦令唐朝每户必须持有一本《孝经》,倭国也迅速如法炮制。

倭国舒明天皇时代到宇多天皇时代,倭国在二百六十四年间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除去未及成行的三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遣唐使是十六次。

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唐朝没有敕封,但是倭国却一直以中原附属自居。

包括对于宋朝,也从来都是恭恭敬敬的。

蒙元的两次伐倭,其根本的意义在于,倭国认为蒙元没有资格入住中原大地。

哪怕如此强势,也对蒙元使臣,非常之不认可。

这才导致的忽必烈大怒。

以至于到了朱元章这里,倭国觉得自己打败了蒙元,在文化上,比之明朝更为接近中原,便就拒绝对大明的称臣纳贡。

而倭寇的出现,最初的时候,并非在明朝,而是在蒙元。

说起来有些搞笑,最初的倭寇,是抱着打击蒙元,帮助宋朝的心态出现的。

从某个角度上看,是正义之师。

不过在感受到劫掠的快感后,便就逐渐走歪了路子。

哪怕是大明建国,已经止不住倭寇对于财富的诱惑了。

当然,对于强者的崇拜,倭国从上至下,皆是如此。

朱棣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记载,且在观察之后,才会生出如此心思。

“王爷大才,末将远远不如。”

张玉的马屁,适时到来,让朱棣尤为得意。

如果只是普通的征战,朱棣自然不会过多的考虑将士们的一些情绪。

但现在不同,如今是类似于屯兵的概念,而且异国他乡,将士们的情绪,很容易就会出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粗暴的教坊司,就是最方面宣泄将士们情绪的地方。

此时,一名将士突然上来汇报:“启禀王爷,有一倭人,想要觐见王爷,锦衣卫那边说,好像是知晓藏粮食的地方。”

朱棣眉头一挑,道:“让他过来。”

很快,一个看上去还算是干净得体的倭国老头,在极为军士的押送下,就来到了朱棣这里。

朱棣自然是不懂倭语的,不过在来之前,显然早就有这样的情况预料,朱元章安排锦衣卫这边,大量的懂倭语的翻译,随同前往。

那老头见到朱棣,看见朱棣的打扮,立即恭敬的趴在地上,叽哩哇啦的说起来。

朱棣皱眉问道:“他在说什么。”

锦衣卫连忙翻译道:“回王爷,他说他叫石原杜夫,是石原家的家主,他代表石原家向你问好。”

朱棣点点头,道;“告诉他,本王很好,他说他知道倭军藏粮食的地方,这件事可是为真。”

锦衣卫连忙把燕王的话翻译过去。

石原杜夫闻言,连连点头。

锦衣卫翻译:“他说粮食,就藏在不远处的三个山洞里面。”

朱棣问道:“为什么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本王。”

老头大一篇叽哩哇啦的话,就迅速的说了起来,语气中带着哭诉。

锦衣卫听着,也感觉有些头大,只好简短的翻译道:“王爷,他的意思是说,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像王爷这么好的君主。”

“将军的武士们,总是欺辱他们,吃最差的食物,干最多的活。”

“王爷来了之后,没有把他们当做奴隶看待,反而拿自己的粮食,分给他们作食物。”

“所以他们决定告诉王爷,倭军们藏匿粮食的地方。”

听到锦衣卫翻译这话,一旁的张玉,顿时目瞪口呆。

不由道:“王爷真是神机妙算。”

先前张玉虽然呵斥朱能,其实心中也在想着,把将士们的粮食分给倭国百姓,也是一件不怎么好的事情。

哪里知道,反转来得这么快,这才仅仅两三天的时间,倭人就把粮食的藏匿地交代出来。

之前严加审讯了那么多倭人,都没半点用处。

对于这件事,朱棣其实也是非常意外,没想到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粮食的问题,就这么得来了。

倭国的那些武士,别的不说,骨头还挺硬,打死都不说出来。

或许有些是真不知道。

反正现在既然到手了,那就问题不大了。

“告诉他,若是能找到足够的粮食,本王特别允许,准他入我大明户籍。”

朱棣高兴之余,对其说道。

锦衣卫翻译把燕王的话说给石原杜夫听。

石原杜夫听完之后,纳头就拜,连连磕头。

其实对于百姓来说,不管是倭国的百姓也好,大明的百姓也好,并没有太强的国家概念。

是谁来统治自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吃上一口饱饭。

石原杜夫说是一个家主,但区分倭国贵族高低的,是中原官话。

不会说官话的,自然层次非常之低。

石原杜夫磕头完之后,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又叽里呱啦的说了一大堆。

朱棣皱眉道:“这家伙难不成还要跟本王提条件不成?”

锦衣卫连忙翻译道:“回禀王爷,他说的是关于修建城墙的事情,他希望王爷能够停城墙的修建。”

朱棣本欲训斥,不过突然想起,这边的城墙似乎有些特殊,也就压制下来,说道:“让他说说,为什么要停止修建城墙。”

锦衣卫把话翻译过去后,石原杜夫便就开始讲述其中缘由来。

原来倭国早期,是没有城建的,是类似于据点或者聚落壕沟的防御工事,这便是倭国城郭的雏形。

而在大化改新之后,历代天皇学习中原皇帝营造宫殿,开始走上了真正的城郭都市的道路。

建立了诸如小垦田宫,冈本宫,百济宫大大小小类似于宫殿一般的都城。

这些建筑,受到唐朝的影响,几乎完全复刻唐朝时期。

包括城墙和都城,都是如此。

像是现在朱棣所占据的城池,从外观上看,跟大明的没啥区别。

倭国多丘陵而少平原,又处于地震带上,高大的城墙,随便一场地震过来,就有可能导致坍塌。

所以才会如此低矮。

石原杜夫就是想告诉朱棣,不要过于耗费劳力,去兴建高大的城墙。

听到这里,朱棣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在他这么多年的生涯中,是经历过地震的发生的。

从翻译的话中,他也听到了,倭国这里,本身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方。

连稍微高一点的城墙,都无法抗住地震,可见其有多么危险。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消息。

非常重要。

之所以冯胜要安排兵分四路,先行屯兵镇守。

就是为了摸清楚倭国的情况。

除开蒙元早期,可是说冯胜等人,是大明第一次,也是历史上第二次,中原对倭国用兵。

在大明人这边的眼里,除了知道倭国是一个岛国之外,完全就是一无所知了。

就连地图,也只是非常粗糙的地图。

这对于用兵,是一个非常大的忌讳,因为你连路都不熟悉,这么大的地方,指不定连倭军的位置都找不到。

倭国又是多岛之国,如果不谨慎进军,指不定就是被一波埋伏。

像是地震多发这种消息,前沿的大军,包括冯胜在内,根本不清楚。

其实朱英也是交代过的,只是大家没什么感觉,即便是现在来到了倭国,也从没重视过这个问题。

朱棣亦是如此,才会先行修建城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