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重生南非当警察 > 2274 胜利的曙光

重生南非当警察 2274 胜利的曙光

簡繁轉換
作者:鲇鱼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7:31 来源:源1

最快更新重生南非当警察 !

德国人在坦克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十年间从最开始的一号坦克,到现在的五号坦克,进步速度令人惊讶。

五号坦克的研发始于1938年,最初方案还是20吨级,和四号并没有拉开差距。

年初俄罗斯军队开始大量装备t34, 给德国装甲部队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德国人也不得不修改方案,五号的吨位从20吨提高到30吨,再到更高的40吨,吨位越来越重。

吨位越来越重,需要消耗的钢铁也越来越多, 德国的钢铁生产能力, 跟南部非洲和美国相比还是有差距,南部非洲和美国可以肆无忌惮提高吨位增加防御力, 德国人却做不到,40吨几乎就是极限。

最终版本的五号坦克,和南部非洲的“豹”式坦克性能指标差不多,倾斜装甲,高射机枪,铸造式指挥塔,装甲裙板等等。

值得一提是五号坦克虽然使用的是75毫米坦克炮,威力却不弱, 精度也不错,贯穿能力比88毫米的kwk36l56火炮更高。

和对技术充满热情,善于吸收先进经验的德国人相比,美国的坦克设计远远落后,以1941年的标准来说,谢尔曼都不是最出色的, 巴顿肯定不喜欢。

按照巴顿的标准,“豹”式坦克才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坦克。

如果让巴顿选择,甚至连“虎”式都不用,装甲部队只需要装备“豹”式就足够了。

这也是美国组建装甲部队的思路, “格兰特”本身就定位为战场多面手,实际上却造了个四不像,用来攻坚攻击力不足,用来防御防御力不足,用来侦查速度不够,看来看去只有警戒靠谱一点,毕竟德国人不可能无声无息干掉“格兰特”。

德国人要大量装备五号坦克还有得等,毕竟制造一辆五号坦克消耗的资源,是四号的两倍以上,德国的工业能力不允许德国人大量制造五号。

南部非洲的“豹”式坦克,保有量已经达到一万辆以上,德国工厂就算现在开足马力,也不可能生产出足够的五号装备部队。

坦克的生产能力和保有量是两码事,毕竟战场上还在不停地消耗。

“豹”式坦克的消耗量很低,毕竟南部非洲的装甲部队都没怎么打过仗,严格来说,第17师是南部非洲装甲部队在北非战场的第一次整体作战。

梁昊态度很谨慎, 作战之前首先对艾斯纳姆进行充分侦查。

结果让梁昊很不开心。

隆美尔更谨慎,艾斯纳姆德军在重创美国第2军之后连夜撤走,根本不给盟军报复的机会, 这个策略很完美,达到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效果,盟军要从西线向德意联军发起进攻,需要时间调整部署。

这个结果让亚历山大很高兴,西线暂时失去进攻能力,东线英军就可以自由发挥,蒙哥马利已经迫不及待了。

经过长达两年的作战,第八集团军现在实力空前强大,蒙哥马利手下拥有10个师和4个独立旅,总兵力为23万人,坦克1440辆,火炮2311门,飞机1500架。

和蒙哥马利相比,隆美尔布置在东线的部队只有4個德国师和8个意大利师,总兵力约8万人,坦克540辆,火炮1219门,飞机350架。

从人数上就能看出来,德国大本营给隆美尔的支持力度大大降低,正常情况下12个师总兵力大约在18万人左右,现在居然只有8万人,这意味着隆美尔近半年内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补充。

这也正常,小胡子现在把所有精力动用在击败俄罗斯上,给隆美尔的援助自然就会减少。

以德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坚持两线作战。

更何况现在还不是两线,别忘了希腊方向还有威胁,小胡子必须安排一部分兵力用于防备盟军可能的进攻。

现在小胡子是孤掷一注,如果能击败俄罗斯人,那么轴心国主力就可以掉头南下和盟军决战。

如果不能,那么就德军就只能被迫转入战略防御,丧失战场主动权。

这也意味着被动等死。

参考东线德军的部署,蒙哥马利决定从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将德意联军东线部队压迫至沿海一带,配合海军予以歼灭。

这个计划并不是蒙哥马利原创,而是前尼罗河集团军总司令韦唯尔在任期间制定的。

韦唯尔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北非英军和德意联军的实力差距太大,韦唯尔空制定出计划,却无力付诸实施,结果让蒙哥马利捡了便宜。

蒙哥马利也是很谨慎的,在战役发起前通过部队伪装和错误情报,使德军对英军的进攻方向和战役发起时间做出了错误判断。

9月13号,在这个西方人普遍认为不吉利的日子里,北非英军向德意联军发起进攻。

德国人的情报工作虽然并不好,隆美尔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布置,德意联军采取纵深梯次配置,依托支撑点式环形防御,和大面积布雷相结合的坚固防线,阻滞和粉碎英军进攻。

这个战术是有效的,蒙哥马利在之前虽然派出飞机对德军阵地进行了三天的轰炸,战役发起前又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炮击,不过英军在突破了德意联军的前沿阵地之后,进攻速度就开始放慢,整整一夜都没有击穿德军防线。

隆美尔确实很过分,安排在第一线防御的部队全部都是意大利人,德军部署在纵深阵地。

意大利军队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都有问题,隆美尔为了增强德军部队的实力,将德意联军所有坦克都集中配备给德军部队,油料也被集中起来,意大利军队装备的军车,甚至都因为缺少油料无法启动。

对于隆美尔来说,意大利人唯一的作用是警戒,提醒德军即将遭到英军的进攻。

蒙哥马利手下的坦克虽然数量更多,隆美尔手下的反坦克炮也不少,而且蒙哥马利对于装甲部队的使用有问题,不能发挥出装甲部队的全部战斗力,这就让进攻英军步履维艰。

不同环境下,装甲部队的使用方式是不一样的。

俄罗斯战场那种残酷的城市攻防战,装甲部队必须和步兵互相配合,才能保证装甲部队不会遭到无谓损失。

北非这边是沙漠戈壁,坦克手油门一脚踩到底可以随便飚,伴随步兵也就失去意义,严重拖累装甲部队的攻击速度,继而影响到英军部队的攻击效果。

这要是换一个对装甲部队理解更深的将军,放弃步坦协同,把所有坦克集中起来重点突破,虽然会遭到一定损时,但肯定可以攻破德军阵地。

战术顽固不化的结果很严重,整整四天,英军都没能攻破德军阵地,仅仅向前推进7英里。

这当然也和第八集团军的配置有很大关系。

第八集团军人数虽然多,大部分部队都是英印部队,这就决定了第八集团军的上限不高。

武器装备再先进,也得看使用武器装备的人是什么人。

战役发起之后,第八集团军右翼的澳大利亚第9师进展顺利,顺利突破前沿阵地后,接下来是德军布置的雷区。

负责排雷工作的印度第四师。

众所周知,排雷是个辛苦活,危险不说还没多大功劳,其他部队报战功都是俘虏歼灭多少多少敌人,击毁多少多少坦克,缴获多少多少物资。

负责排雷的部队是排了多少多少颗雷——

我看你就像个地雷。

和狂飙猛进的澳大利亚部队相比,印度第四师排雷的进度就像是蜗牛在蠕动。

德国人也过分,雷区的纵深超出预料。

第四师的工作也不彻底,在一块被第四师宣布安全的区域,一辆新西兰军队的汽车被地雷炸毁,车上的三名军人全部死亡,这件事甚至引发了两支军队的口水战。

新西兰人怪印度人工作不负责,地雷还没有排干净就宣称是安全区域,这简直就是谋杀。

第四师的士兵是印度人,军官都是英国人,英国人也擅长甩锅,把责任甩给狡猾的德国人,又抱怨排雷的工作太繁重,没有适合的工具,部队官兵对于排雷工作的抵触很高等等。

口水归口水,部队的进攻不能停。

左翼的印度第11师在进攻鲁韦萨特岭的时候,遭到德军顽强狙击,部队损失惨重,在损失达到百分之五的时候,不得不撤出战斗。

接手的第10装甲师在进攻的时候,又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迎头痛击,部队装备的“格兰特”和“斯图亚特”全部损失殆尽,其中很多是被英军主动抛弃的。

“格兰特”坦克跟南部非洲坦克相比差距巨大,英军装甲部队官兵无比痛恨“格兰特”,所以在遭到德军攻击的时候,就主动将“格兰特”抛弃,这样部队就可以换装南部非洲坦克了。

蒙哥马利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却没有太好的办法。

英国政府试图找平衡,士兵们却会用脚投票。

美国人把部队现役的坦克卖给英国,这难道会是好心,美国人什么时候这么高尚了?

现在蒙哥马利终于明白了,要击败德国人还得依靠澳大利亚军队。

于是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休整还不到24小时的澳大利亚第9师重新回到前线。

澳大利亚部队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毕竟装备的是南部非洲坦克。

第9师回到前线后,顺利攻破德军阵地,第八集团军终于得到了突破点。

不过紧接着,第9师就遭到德国第7装甲师,和第15装甲师的夹击,战况焦灼。

真正的拐点来自9月21号。

前面说过,隆美尔北非军团的补给严重不足,尤其是油料。

坦克部队作战对于油料的依赖是很严重的,从13号战斗爆发到21号,北非军团的油料已经即将耗尽,隆美尔一天五个电报请求运送更多油料支援,最终等来的却是油船被击沉的消息。

第八集团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地中海舰队也加大了对意大利本土和北非之间的封锁,巡洋舰和驱逐舰24小时不间断巡逻,保证没有任何一艘船抵达北非。

小胡子知道隆美尔的情况,督促胖光头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对北非军团的补给。

意大利的油料也已经下降到危险线以下,强大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因为缺少油料连门都不敢出,就算有油也因为缺少护航力量,要时刻面对盟军战舰的威胁。

纵然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胖光头还是派出油船,试图在夜间向北非送油。

胖光头现在还没有对小胡子彻底失望,只要俄罗斯战场没有决出胜负,轴心国就有胜利的机会。

如果隆美尔在北非失败,那么盟军随时可以在意大利本土登陆。

跟英印部队相比,皇家海军还是靠谱的,毕竟大英帝国就是海盗——海洋起家。

油船被击沉,为隆美尔北非军团敲响了丧钟。

缺少油料的隆美尔,不得不减少装甲部队出动的频率。

这是饮鸩止渴,隆美尔最擅长的就是运动战,一旦待在原地被动防守,隆美尔迟早会被蒙哥马利活活推死。

既澳大利亚第9师之后,23号第30军终于从中路突破德军阵地,将德军防线从中间切开,首尾不能兼顾。

25号,第13军也从南路突破德军阵地,德军开始后撤,战役向着蒙哥马利最初计划的开始发展。

隆美尔不甘心失败,组织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型装甲师向第30军发起反击。

这次反击彻底失败,从埃及境内及时赶来支援的南部非洲第21师及时堵住缺口,彻底粉碎了隆美尔反扑的希望。

到27号,隆美尔手下可以使用的坦克只剩下200辆,不得不全面撤退。

此时第八集团军还有大约800辆坦克没有投入使用。

所以真不是隆美尔打不过蒙哥马利,而是由双方的实力决定的,隆美尔拥有的资源太少了,对面也不是蒙哥马利一个人,而是盟军这个整体。

撤退过程中,还有各种插曲出现。

为了尽可能保存实力,隆美尔将所剩无几的油料全部集中起来供应德军部队,意大利人再次被抛弃。

蒙哥马利这时候全力以赴,派出所有飞机,对正在撤退的德军进行狂轰滥炸,和澳大利亚第9师作战的德国第164师全军覆没。

奉命断后的意大利第10军也大部被歼。

整整两年,北非战役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