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重生南非当警察 > 2313 就离谱

重生南非当警察 2313 就离谱

簡繁轉換
作者:鲇鱼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7:31 来源:源1

最快更新重生南非当警察 !

美国人的技术已经很渣了,日本人的技术更渣,连手枪都造不好的国家,能挤身列强行列只能说是天照大神显灵。

日本人身上最让人迷惑的一点是极端自信。

手枪造不好不要紧,全世界那么多优秀手枪,学不了勃朗宁,也学不了毛瑟,难道连金伯利也学不会?

日本人偏偏就抱着王八盒子不放,日本军官自杀都不愿意用的手枪,就说得不靠谱到什么程度吧。

高射机枪的技术含量比手枪高多了,日本人最初根本没有装备高射机枪,因为在东亚根本没有高射机枪的用武之地,直到1925年,日本才研发了第一款高射机枪。

说是高射机枪,其实就是把大正三年式,也就是哈奇开斯彷制型装了一个支架,士兵在射击的时候甚至要躺在地上,日本人为此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寝射”。

这款机枪并不成功,一二八会战中日军使用的三年式高射机枪,居然没有击落任何一架飞机,三年式遂成为笑话。

这其实也不能怪日本人,世界上的优秀机枪多了,南部非洲研发的通用机枪,和德国装备的G42先不说,日本彷制马克沁的能力还是有的。

关键不是不会造,而是用不起。

日本资源贵乏,一切都得勤俭节约,通用机枪和G42的射速,最高可以达到1200发,日本就算彷制了也用不起,根本没有那么多子弹可以消耗,搞不好还得跟李·恩菲尔德学着,弹匣里装一个隔离板控制射速。

大正三年式失败后,日本从法国引进了哈乞开斯13.2毫米高射机枪,这款高射机枪虽然也说不上优秀,但总比大正三年式好很多,日军总算有了一款能用的高射机枪。

哈奇开斯虽然好用,加上三脚架和瞄准装置,全重达到375公斤,这对于日军来说太重了,不仅消耗更多资源,而且不利于移动,日军可没有南部非洲军队那么多的汽车。

日本人是善于变通的,既然哈奇开斯太重,那么就去掉三脚架,简化瞄准装置,想尽一切办法把重量降下来。

这样一来,重量虽然降下来了,性能却大打折扣,猴版的武器跟原版的还是有差距。

而且问题的关键在于,1943年的当下,盟军为了加强战机防御能力,在拼命往飞机上堆装甲,南部非洲的“超级空中堡垒”,关键部位的装甲板厚度跟“豹”式坦克差不多,20毫米机炮都不一定能击穿,13.2毫米高射机枪打上去就跟挠痒痒差不多。

更何况还不是抵近射击,而是高达数千米的高空,这就更让哈奇开斯束手无策。

“超级空中堡垒”的飞行员,对于日军的防空能力很了解,所以就把飞行高度稳定在6000米左右。

这就引起了博福特上校的抗议。

“6000米太高了,已经超出了掷弹手的目视范围,根本无法对‘纯方位角’进行目视引导。”博福特上校希望能把高度降低到3000米左右,而且在投弹之后,至少要保证30秒的稳定飞行,这样才能保证“纯方位角”的命中率。

“3000米会不会太低?”鲁森有点担心,主动和飞行员交流,“超级空中堡垒”只在关键部位有装甲,飞得太低一样会被击落。

“哈,没关系,日本人的高射机枪软弱无力,而且打不准,就算飞到他们的鼻子前面,他们也打不到——”飞行员对“超级空中堡垒”有信心,对日军的高射机枪更有信心。

那就降低高度。

今天天气不错,万里无云,碧空如洗,“超级空中堡垒”下方就是日本人的军港。

港口里没有几艘军舰,盟军轰炸机已经多次光临这个港口,日本损失惨重,将大型军舰全部撤走,只留下几艘老旧的驱逐舰充数。

“超级空中堡垒”抵达预定位置,机腹下方的弹仓打开,一枚“纯方位角”呼啸而下,所有美方工作人员都进入作战状态。

“继续啊?为什么不继续?”鲁森惊讶,“纯方位角”只投了一枚,美国人就这么有自信?

“每一次只能投一枚,数量大于一的话,信号会互相干扰。”博福特上校好为人师,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了,不够专业啊。

鲁森和其他南部非洲工作人员就满脸迷茫,信号会互相干扰是什么意思?

貌似南部非洲在这方面,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问题。

这时候日军的地面防空部队终于发现“超级空中堡垒”,一时间高射机枪火力全开,无数弹链腾空而起,“超级空中堡垒”庞大的机身被子弹击中,叮叮当当响个不停,所有人都开始紧张起来。

“保持平飞状态,不要改变方向——”博福特上校表情紧张,死死盯着正在控制“纯方位角”的操作手。

操作手通过望远镜,正在不停地调整“纯方位角”的飞行姿态。

大约十秒后,操作手突然抬起头一脸迷茫。

“怎么样?”博福特上校一脸期待。

“抱歉上校,我失去了炸弹?”操作手满脸通红。

“什么意思?”博福特上校没能第一时间领悟。

“意思就是——就是——就是炸弹不知道飞哪儿去了——”操作手满脸羞愧。

鲁森目瞪口呆,大几百公斤的一枚炸弹,居然不知道飞哪儿去了!

你们这是来实验武器的?

来搞笑的吧!

“掉转航向,我们再来——”博福特上校脸色黑如锅底,估计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

这也正常,新武器的诞生过程总是充满坎坷。

“这一次别再搞丢了——”博福特上校强调。

操作手重整旗鼓,几乎爬到望远镜上。

这一次炸弹倒是没有丢失。

投弹30秒后,“超级空中堡垒”上的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看到,一艘日军驱逐舰舷侧激起一个高达数十米的水柱。

这是没击中。

“再来!”博福特上校咬牙切齿。

德国人用了6枚“X”,击沉一搜战列舰,重伤一艘。

美国人已经扔下了两枚“纯方位角”,一枚丢失,一枚没能命中,到目前为止战果为零。

“我们还有多少油料?”鲁森担心这样下去,油料耗光也完不成实验。

“还够飞行四个小时——”飞行员掐指一算,不好。

“超级空中堡垒”从婆罗洲飞过来用了3个小时,飞回去还要三个小时,这么一算“超级空中堡垒”只能在空中停留一个小时。

“上校,我们时间不足——”鲁森提醒博福特上校,南部非洲这边还要做实验呢。

“好的我明白——”博福特上校脸色灰白,这已经是第5枚“纯方位角”,依然没能成功击中那艘该死的日本驱逐舰。

“超级空中堡垒”上一共只装了五枚“纯方位角”。

最后一枚扔出去30秒过后,不用鲁森提醒,飞行员就快速将飞机拉起来,不再浪费日本人的子弹。

说起来也很搞笑,日本人到现在,根本没有研发25毫米口径以上的防空炮。

否则的话,25毫米高炮安装了延时引信的炮弹,还是足够对“超级空中堡垒”构成威胁的。

跟“纯方位角”相比,南部非洲的精确制导炸弹是个大家伙。

这一次飞行员甚至都没有飞到港口上方,控制人员早早就把炸弹扔出去,“超级空中堡垒”在空中划了个优美的弧线转身就跑,鲁森和博福特上校都拿着望远镜挤在舷窗旁。

“你们的炸弹不需要目视引导?”博福特上校后知后觉。

“不用,我们的炸弹比较大,所以就干脆在炸弹上装了一个摄像头。”鲁森并不隐瞒,告诉你也没关系,有摄像头吗?会装吗?

“摄像机那么大,你们是怎么把它装到炸弹上的?”博福特上校见过摄像机,现在摄像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1928年南部非洲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就已经有摄像机现场录制节目。

到南部非洲举办友好运动会的时候,现场直播技术都已经开始普及。

当然了,赛场边那种用于现场直播的摄像机,体积还是比较大的,跟一间屋子大小差不多。

“你说的那种摄像机肯定不行,我们用的是专业军用摄像机,尺寸很小,图像清晰,而且不容易受到干扰。”鲁森坦诚,明白告诉你,你们也不会做。

“所以你们就能像看电视一样,对炸弹进行遥控操作。”博福特上校满脸苦涩,终于意识到和南部非洲在精确制导方面的差距。

“差不多吧,关键还是信号传输,我老师在这方面很擅长——”鲁森满脸笑容,“超级空中堡垒”下方,南部非洲发射的精确制导炸弹,准确击中停泊在港口内的日军驱逐舰。

炸弹将驱逐舰的甲板直接砸穿,在驱逐舰机腹内爆炸。

驱逐舰就像纸湖的一样被锤爆,四分五裂,粉身碎骨,巨大的爆炸激起冲天浓烟,舰员连跳海的机会都没有。

“你的老师是?”博福特上校的眼睛已经离开望远镜,结果不用看。

“我的老师是尼古拉·特斯拉先生。”鲁森笑逐颜开,这一次实验圆满成功,尼古拉·特斯拉贡献巨大。

接下来的几天内,美国人又进行了多次试验,直到40枚“纯方位角”全部打光,美国人才消停起来。

结果很糟糕。

美国人的四十枚“纯方位角”,无一击中目标,其中四枚发射之后失控,还有两枚根本没有爆炸,多半已经落入日本人之手。

不过就算日本人找到那两枚没有爆炸的“纯方位角”也没关系,美国人自己都没成功,日本人就算找到炸弹,也无法将其完善。

这几天博福特上校的脸色一直很难看。

别说南部非洲人,就连美国人也没想到,40枚“纯方位角”居然全部失败。

这实在是有点难堪,3000米高度上,就算瞎猫撞上死耗子,也应该有几枚顺利命中目标。

毕竟这个高度上,就算普通炸弹,命中率也还不错。

这可是“精确制导”炸弹。

最后一天的实验结束后,鲁森即将返回尼亚萨兰。

博福特上校约鲁森吃晚饭,地点在樟宜海军基地的军官俱乐部。

军官俱乐部的服务还是不错的,菜式丰富,美味可口,关键价格还不贵,深受盟军官兵欢迎。

“我明天也要返回美国了,很高兴认识你,鲁,有机会我会去南部非洲,到时候我去你家做客。”博福特上校难舍难分,主动向鲁森敬酒。

“就这么说定了,等你到了南部非洲,我请你到我的农场里做客。”鲁森很高兴,东南亚的天气有点热,鲁森这几天没少受罪,身上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大包。

这还得感谢南部非洲发达的医疗技术。

要是换成几十年前,没准鲁森就会把小命丢在东南亚,蚊虫叮咬可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你太幸运了,有机会跟随尼古拉·特斯拉先生学习,他是个伟大的人,却不为大多数美国人所知,美国媒体几乎从来不报道尼古拉·特斯拉先生的消息。”博福特上校满脸苦涩,美国这些年流失的人才太多了,绝大多数都去了南部非洲。

和南部非洲相比,美国距离欧洲更近,所以理论上,美国才是欧洲人移民的第一选择。

大概是从一战后,这个情况发生了逆转,越来越多欧洲人把南部非洲当成移民的第一选择,甚至就连很多美国人都来到南部非洲学习工作,南部非洲的人口也早就超越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三。

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南部非洲成立的时候,官方统计人口只有200万。

这才不到40年,南部非洲人口达到世界第三,早就已经超过一亿五千万,大概从大萧条开始,南部非洲联邦政府在停止所有移民方面的优惠政策基础上,甚至已经开始对移民进行限制,依然拦不住从世界各地涌来的新移民。

“这不奇怪,南部非洲的新闻媒体,也很少出现有关老师的新闻。”鲁森安慰博福特。

“这能一样吗?”博福特才不需要这样的安慰呢。

同样都是不报道,可美国和南部非洲的情况截然不同。

南部非洲联邦政府是出于保护尼古拉·特斯拉,才刻意减少尼古拉·特斯拉的新闻。

美国媒体那是不好意思报道,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