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重生南非当警察 > 2561 半成品和残次品

重生南非当警察 2561 半成品和残次品

簡繁轉換
作者:鲇鱼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7:31 来源:源1

最快更新重生南非当警察 !

冯·布劳恩的状况很糟糕,他的肩部和胳膊在转移途中因车祸骨折,受限于当时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及时治疗。

在抵达阿尔卑斯山之后,负责团队安全的党卫军官穆勒为冯·布劳恩找到了医生,冯·布劳恩这才接受了手术。

说起这事也算幸运,阿尔卑斯山是滑雪胜地,经常有人在滑雪时受伤,所以这里的医生对于治疗骨折还是很有心得的。

虽然接受了治疗,但由于拖延的时间太长,恢复状况并不理想。

冯·布劳恩不太担心自己的伤势,更担心的是团队的前途和命运。

在进山之前,穆勒考虑到几千人的目标太大,要求冯·布劳恩将团队精简到500人,这样可以更有效的躲避盟军的轰炸和搜索。

这让冯·布劳恩很为难。

数千人的团队要精简到500人,那就意味着必须抛弃所有家属,以及不重要的团队成员,这让冯·布劳恩难以割舍。

穆勒态度很坚决,他告诉冯·布劳恩,如果冯·布劳恩做不到,他就会以党卫军的方式处理这件事。

冯·布劳恩妥协了,他精心挑选了500人,将剩余的三千多人,以及携带的所有资料都留在了哈茨山。

这个决定是冯·布劳恩和瓦尔特·多恩贝格尔一起做出的。

瓦尔特·多恩贝格尔是火箭研发基地的负责人,炮军中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炮兵部队服役,18年在法国被俘,19年被释放,此后一直在德国陆军服役,专攻弹道学。

“现在的情况很不妙,柏林正在遭到俄罗斯军队的围攻,佩内明德也被占领了,幸好我们及时逃了出来。”瓦尔特是技术官员,并没有直接参与作战,所以不在盟军的清算名单上。

当然盟军不追究瓦尔特的责任,并不意味着英国不追究。

瓦尔特研究的a系列火箭,就是后来的v2。

“逃到这里,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冯·布劳恩的胳膊上打着厚重的石膏,他身上还穿着棉衣,四月份的阿尔卑斯山依然寒冷。

从36年进入佩内明德基地开始,冯·布劳恩的日常就是在研究中度过,离开研究所,冯·布劳恩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别担心,你前途远大,未来依然光明。”瓦尔特其实也很年轻,1895年出生刚满五十岁。

冯·布劳恩更年轻,现在才33岁,他曾经是瓦尔特的助手,在佩内明德基地,冯·布劳恩担任技术部主任。

“我现在最后悔的是,去年没有听你的话,将基地搬到挪威——”瓦尔特追悔莫及,德国进行核研究的很多重要设施都在挪威。

和挪威相比,德国本土更危险,从40年开始就不断遭到盟军的轰炸,所以研究所才会搬到佩内明德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

冯·布劳恩就苦笑,他根本没想把研究所搬到挪威,而是尽可能远离德国本土,寻找投靠盟军的机会。

冯·布劳恩跟小胡子不一样。

小胡子这种人,命运是和德三帝国牢牢绑定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冯·布劳恩是科学家,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这里要划重点,“科学没有国界”这句话,最早出自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原话是“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却有自己的国家”。

这句话巴斯德说过之后估计就忘了,却被美国发扬光大,打着“科学没有国界”的旗号全世界搜罗科学技术和人才,然后就给科技设置了国界。

简单说就是技术落后时,科学就没有国界。

技术领先时那就两说。

法律?

不重要,如果你需要可以给你现写。

这就是美国对于科学的态度。

冯·布劳恩还不够了解美国人,他也不是只联系了南部非洲,同时也在联系美国人和英国人,只可惜在美国人和英国人那里,冯·布劳恩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回馈。

美国人所谓的回形针行动,执行的范围比较小,了解这件事的人不多。

南部非洲搜集技术和人才,主要是通过布拉德办公室进行的。

“能不能想办法为我们的研究人员增加一些营养,他们的情况很糟糕。”冯·布劳恩很担心研究人员的健康状况。

现在的阿尔卑斯山,开发程度远不及物质生活条件极其发达的21世纪,山里的生活还是很糟糕的。

德国人对于这帮科学家还是很重视的,在佩内明德基地,研究人员们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无需为生活担心。

进入阿尔卑斯山之后,别说研究,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研究人员们因为常年工作在实验室,本来身体就不太好,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突遭巨变,进山没多长时间,已经病倒了十几个。

更要命的是,山里不仅缺乏生活保障,同时还缺医少药,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那么或许不用多长时间,团队就会彻底解散。

“我已经跟穆勒上校说过这个问题,不过穆勒上校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瓦尔特也没办法,总不能让保护他们的党卫军官兵都打猎吧。

说是保护,其实就是监视。

躲在山里等死不是冯·布劳恩的习惯,他迫切想要回到实验室,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晚上在冯·布劳恩居住的房间里,聚集了三十多位科学家,他们是这个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冯·布劳恩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村庄,说是村庄,其实只有十几户人家,无法容纳所有团队成员,所以冯·布劳恩他们这500人,被迫分散到附近的几个村庄里。

这也造成负责“保护”他们的党卫军严重分散,力量不足,所以就给了冯·布劳恩机会。

冯·布劳恩作为团队带头人,拥有整个团队唯一的一部收音机,每天晚上,团队核心成员都会准时来到冯·布劳恩的房间内听收音机,这也是他们了解局势的唯一渠道。

“南部非洲远征军在易北河和俄罗斯军队顺利会师,战争即将结束,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柏林正处于盟军的重重包围中,同盟国领导人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声明,敦促德国和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受山间地形干扰,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断断续续,围着收音机的人们,心情也随着电波忽上忽下。

“南部非洲远征军的随军记者在汉堡,对来自维尔西茨的马格努斯先生进行了采访,马格努斯先生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主动站出来,为结束这场战争贡献自己的努力——”

新闻里的一则采访引起了冯·布劳恩的注意。

维尔西茨是冯·布劳恩的家乡,马格努斯这个名字冯·布劳恩就更熟悉了,这也是他全名的一部分。

“太棒了,马格努斯已经和南部非洲人取得联系,我们有机会离开这里了——”冯·布劳恩很兴奋,这是属于他的曙光。

“我们要去南部非洲了吗?”“那些监视我们的军人怎么办?”

“我总觉得南部非洲不如美国,在美国我们会受到更大的重视。”

团队核心成员们七嘴八舌,既有对未来的向往,也有担忧。

这也正常,不管南部非洲还是美国,对于这些德国科研人员们来说都是陌生的。

当然相对来说,他们对于南部非洲会更熟悉一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部非洲在德国已经完成了一轮搜刮,很多德国科研人才移民南部非洲。

这部分移民南部非洲的德国人,和德国国内的朋友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毕竟所谓科技圈其实也就这么大。

通过来往的书信,以及报刊杂志的报道,德国人对于南部非洲其实是很了解的。

尤其南部非洲各级联邦政府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也让德国国内的科研人员羡慕不已。

重视了,才会给与足够的支持力度。

德国也不是不重视,关键在于跟南部非洲相比,德国国内的资源太少,给与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就不太足。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德国开始研究原子弹的时间,跟南部非洲差不多。

那为什么进度却差了这么多?

南部非洲的原子弹都能应用到战场上了,德国却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德国人技术不行,也不是小胡子的支持力度不够,而是德国缺少进行研究所必需的原材料,也就是手头没矿。

研究原子弹,没有原材料你还研究个得啊。

说到矿产资源,南部非洲认第二的话,没有其他国家敢认第一。

就算南部非洲没有,南部非洲也不缺。

就是有这个底气!

“美国有的,南部非洲都有——美国没有的,南部非洲也有!”冯·布劳恩用一句话终结讨论。

作为一个德国人,冯·布劳恩有足够讨厌美国的理由。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干得那些个事,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

之前冯·布劳恩在南部非洲和美国之间摇摆不定,那是没得选,待价而沽。

现在既然马格努斯已经和南部非洲取得联系,那么冯·布劳恩也就不再犹豫,否则搞不好好处捞不到,还会有杀身之祸。

真当南部非洲人都是救世主呢。

“比利,你明天下山,看看能否和南部非洲人取得联系。”如果可以,冯·布劳恩很想自己去,可惜情况不允许,肩膀和胳膊还打着石膏呢。

“好的——”比利时冯·布劳恩最信任的助手,很聪明机灵的年轻人。

“我需要两个人帮我。”比利需要人帮他摆脱守卫。

这点事不难,能当科学家的脑袋没一个笨蛋,每一个都聪明绝顶。

转天一大早,比利在同伴的帮助下,骑着一辆自行车下了山。

此时战争还没有结束,山外就有盟军驻守,不仅有南部非洲远征军,同时还有美军。

比利刚出山,就遇到一支美国人的巡逻队。

巡逻队惯例对比利进行盘查。

比利的英语不错,顺利应付了美军的盘查,继续寻找南部非洲远征军。

也不难,远征军的三色旗,跟美国人的星条旗差别巨大,很快比利就找到目标。

“布劳恩博士在哪里?”接待比利的远征军军官很激动,一开口比利就知道自己找对了。

“布劳恩博士的情况不太好,他的肩部和胳膊粉碎性骨折,刚刚接受了治疗——”比利刚开口就被打断。

“这些情况我们路上慢慢说——”军官带着比利上了一辆装甲指挥车,带着一支车队迅速出发。

真的是车队,摩托车打头,装甲车十几辆,后面还跟着坐满步兵的卡车。

比利注意到,车队最后方还有几辆救护车,这让比利很高兴。

进山的路很不好走,这时候的交通远没有后世发达,山里没有公路,还好有一条用石子铺成的便道,装甲车凭借强大的越野能力,勉强穿行。

“我们一共有500人,还有三千多人被迫留在哈茨山,哈茨山还有我们携带的所有研究资料,都埋在一个煤矿里。”比利知无不言,投降就得有投降的样子。

“德军的数量有多少?”马尔利少校更关心团队的安全状况。

资料什么的,对南部非洲来说不重要,远征军甚至对v2火箭的实物,都没有多大兴趣。

德军撤离佩内明德基地的时候,将整个基地全部破坏,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南部非洲远征军在了解到冯·布劳恩团队已经从佩内明德撤离后,就对佩内明德失去了兴趣。

俄罗斯人锲而不舍,几乎将佩内明德地翻三尺。

还别说,真让俄罗斯人找到了一些东西。

德国人在研发v2火箭的过程中,有过一些半成品和残次品,这些东西都被丢弃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无人问津,甚至连看守都没有。

德国人破坏佩内明德基地的时候,忽略了这些半成品和残次品,于是这些东西就被俄罗斯人找到。

俄罗斯人如获至宝,将这些半成品和残次品运回俄罗斯,试图从中得到v2火箭的秘密。

南部非洲不需要,因为手里有更好的。

德国人的技术还是不够好,英国就有没有爆炸的v2火箭,南部非洲相关人员,早就知道了v2火箭的秘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