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大魏风华 > 第六百七十三章 边境

大魏风华 第六百七十三章 边境

簡繁轉換
作者:东有扶苏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21 02:10:34 来源:源1

初春,野狐岭以西五十里。

最后一声沉闷的火炮轰鸣仿佛还在空旷的草原上回荡,但空气里弥漫的硝烟味和焦糊气息,已宣告了这场持续半日的遭遇战的终结,铅灰色的天空低垂,压着远处起伏的丘峦线,也压着眼前这片被蹂躏过的草场,焦黑的草皮翻卷着,露出底下深褐色的泥土,几处未熄的余烬像垂死野兽的眼睛,在风中明灭不定,吐出呛人的青烟,折断的箭杆、碎裂的甲叶、散落的马蹄铁,还有那凝固的、暗红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方才的惨烈。

李易缓缓摘下那顶沾满尘土和汗渍的凤翅兜鍪,随手递给身旁的亲兵,冷风立刻灌进脖颈,激得他微微眯了下眼,一道寸许长的疤痕,自他左眼角斜斜向下,划过硬朗的颧骨,隐入下颌的线条里,非但没有破相,反而为这张尚显年轻的面孔添了几分沙场淬炼出的沉毅与威严,汗水混合着硝烟留下的黑痕,在他脸上勾勒出几道沟壑,他目光沉静地扫过战场,远处,魏军士卒正沉默地清理着最后的抵抗,收拢己方袍泽的遗体,也冷漠地给那些倒卧在血泊和焦土中的草原骑兵补上致命的一刀,偶有未死透的战马发出痛苦的嘶鸣,很快便会被利落地结束痛苦。

“报--!”一骑斥候卷着烟尘奔至近前,翻身下马,单膝点地,“禀将军,残敌溃散,大部向西北‘断魂峡’方向遁逃,约一千三百骑;另有一股千余人马,丢弃辎重,轻骑钻入了南面‘黑石林’,踪迹难寻,我军伤亡正在清点,初步估算,步卒阵亡七百三十七,重伤一百一十五;骑卒折损近三百骑;神机营炮手伤十三人。”

李易点了点头,脸上没什么波澜,只问:“可看清是什么旗号?还是散兵游勇?”

斥候喘了口气,回道:“回将军,看甲胄兵器和溃散前的呼号,像是‘克烈部’的附庸小部落,还有几个‘蔑儿乞’的散兵混在里面,没见着瀚王府的狼旗。”

“克烈...蔑儿乞...”李易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名字,嘴角扯出一丝极淡的、冰冷的弧度,“瀚王萧斡里剌那条老狐狸,逃着逃着,倒是越发精明了,自己缩在草原深处,尽驱些依附的小部落和散兵游勇来试探,这几个月,已经是第几次了?真当我们魏人的刀锋不利,还是神机营的火炮哑了?”

他身后的偏将,一个同样年轻但脸上带着几分桀骜的汉子,闻言狠狠啐了一口:“这帮草原狼崽子,跟草原上的野狗一样,记吃不记打!辽国都亡了,耶律崇那小子不知在哪个耗子洞里发抖,他们倒还不死心,仗着马快腿熟,隔三差五就来撩拨!将军,咱们不能总这么被动挨咬,末将请命,率一支精骑,直插‘断魂峡’,就算抓不到萧斡里剌,也要把那几个敢伸爪子的部落连根拔了!看他们还敢不敢!”

李易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一具被铅弹打得血肉模糊的草原骑兵尸体旁,蹲下身,用戴着手套的手拨开那尸体紧握弯刀的手指,捡起一块染血的、刻着粗糙狼头的骨牌看了看,骨牌入手冰凉,带着草原特有的粗粝感,他站起身,将那骨牌随手丢给偏将。

“没有意义--草原太大了,部落像野草,你拔掉一茬,春风一吹,不知又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一茬,萧斡里剌和耶律崇的残部现在就是那春风吹不尽的野草根,我们追得越狠,他们藏得越深,驱赶依附的小部落来送死也越频繁,王爷要的是辽境安稳,是这中京道成为隔绝草原与内地的铁壁,不是让我们把有限的兵力,都陷在这无边无际的草原追逐里。”

他抬头,望向西北那片苍茫的、此刻正吞噬着败兵的天际线:“传令,打扫战场,收敛阵亡将士遗骸,伤者立刻送回后方大营医治,将斩获的敌酋首级,筑成京观,立于野狐岭隘口最显眼处!尸体...就地焚烧,派快马,将战况及敌踪飞报定北府枢密院,同时通告陈平所部,警惕南面‘黑石林’方向可能的渗透袭扰,”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让随军书吏拟一份详细的奏报,着重写明此番袭扰者的身份,以及...金军在草原作战越发懈怠的消息,一并呈送王爷。”

偏将听到“金军”二字,眉头狠狠一皱:“这帮女真人...说什么要三个月擒获耶律崇,结果到现在都没个像样的消息,而且已经有好些时日没送回来军报了,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来草原打仗的还是来游猎的。”

李易摇摇头,语气也带上了一丝凝重:“如今女真诸部被圈在辽阳顺义川,看似温顺,但猛兽关进笼子,只会更加焦躁,枢密院前些日子送来一封密信,完颜阿骨打留在辽东的心腹,近来与几个被圈禁的部族首领秘密接触频繁,似有串联,他本人如今带着精锐在草原深处追剿耶律崇残部,行踪飘忽,数月未有确切战报传回定北府...这本身就不寻常。”

偏将倒吸一口凉气:“将军是说...完颜阿骨打可能...?”

“王爷说过,人心最难测,尤其是一个曾经称王、又骤然失去一切的人,”李易打断了他的猜测,“如今辽境初定,咱们做军人的,不能如同那些文官一样处理政务、安抚人心,但草原上的风,辽东的暗流,便是我们要警惕的东西,如今我们守好中京道,隔绝草原,就是为王爷稳住后方,让王爷能腾出手来,梳理辽境,消化辽东,这才是根本。”

他拍了拍偏将的肩膀,“让将士们动作快些,天快黑了,草原的夜风能冻透骨头,传令下去,回营。”

......

这支坐镇前辽国中京道--如今该称定北府与草原边界的魏军回营的路上,暮色四合。

绵延的魏军营盘依着一处背风的山坡扎下,灯火星星点点,如同散落在地上的星河,营盘布局严谨,壕沟、拒马、瞭望塔一应俱全,外围游弋着精悍的骑兵斥候,戒备森严,空气中飘荡着炊烟、草药和牲口粪便混合的气味。

李易没有直接回自己的中军大帐,他先是去了伤兵营,营帐里光线昏暗,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和金疮药的味道,痛苦的**和压抑的咳嗽声此起彼伏,他放轻脚步,一个个营帐看过去,不时停下,俯身询问伤兵的伤势,查看军医的处理是否妥当,看到一个年轻的炮手胳膊被流矢擦伤,包扎得有些潦草,他皱了下眉,亲自唤来随营的老军医重新处理。

“疼就喊出来,不丢人,”看着炮手咬牙忍痛的模样,李易温声道,顺手从怀里摸出一个小油纸包,里面是几块硬邦邦但带着甜味的麦糖,“含着,能好受点,我听说过你,你是神机营的宝贝,最准的炮手,以后要是还想手稳打得准,今天军医说什么,你都得照做。”

炮手受宠若惊,眼眶微红,呐呐地谢过将军。

从伤兵营出来,李易又去了辎重营,检查粮草储备和马匹的草料情况,这样的巡营,从他被调入两浙成为能独自领军的将领开始就持续了下来,已经成为了习惯,最后,他走向一处普通步卒的营区,正值开饭时分,篝火在深秋的草原寒夜里跳跃着,努力驱散着从四面八方裹挟而来的冷意,橘红色的火焰舔舐着干燥的木柴,发出噼啪的脆响,腾起的火星如同细小的萤火虫,短暂地升腾,随即湮灭在沉沉的夜色里,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围坐在火堆旁的脸庞--年轻的面孔上带着初经战阵的紧张与疲惫,沧桑的脸颊则刻满了风霜与麻木,粗糙的双手捧着粗陶大碗,里面是热气腾腾、却寡淡得几乎看不见油星的麦粥,碗沿磕碰的声响夹杂着吸溜吞咽的声音,还有牙齿费力撕咬硬邦邦、冷得快硌掉牙的炊饼发出的闷响。

看到主帅过来,士卒们纷纷起身行礼。

“都坐下,吃饭。”李易摆摆手,很自然地走到一堆篝火旁,挨着一个看起来不过十七八岁、脸上还带着稚气的新兵坐下,亲兵立刻端来一碗同样的麦粥和一个炊饼。

“将军...”新兵有些手足无措,捧着碗不敢动。

李易笑了笑,拿起炊饼掰开,泡进粥里,很随意地问:“哪里人?吃得惯这北地的麦粥炊饼吗?”

“回...回将军,”那个被李易问话的新兵,看起来顶多十七八岁,脸上还残留着未脱的稚气,此刻紧张得声音都有些发颤,捧着碗的手指关节捏得发白,“小的...江南苏州府人,”他顿了顿,似乎觉得不够确切,又小声补充了一句,“吴县,甪直镇下塘村的...”

说完他才猛然发觉将军怎么可能听说过那么个小地方,随即有些羞赫地挠了挠头,但报出家乡那个小小的、具体的地名这样的举动,却让他在这陌生的苦寒之地汲取一丝微弱的安全感。

他偷偷抬眼觑了一下坐在自己身边的将军,这位在军中威望极高、传说中跟着靖王爷从江南一路打到北境、让辽国大将都闻风丧胆的人物,此刻竟和自己一样,捧着同样的粗陶碗,吃着同样的硬炊饼,新兵的心跳得更快了,既惶恐又带着一丝莫名的激动,他咽了口唾沫,努力组织着语言:“这饼...是比家乡的米饭硬些,硌牙,但顶饿!扛时候!”

“苏州...”李易咀嚼的动作,在听到这两个字时,极其轻微地停顿了一下,那硬实的麦饼渣在齿间研磨,发出的细微声响仿佛被无限放大,这两个字,像一枚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平静的心湖深处,激荡起一圈圈久远而温柔的涟漪。

遥远的追忆如潮水般涌来。

他仿佛瞬间被拉回了那个水汽氤氲的江南小城,清晨,薄雾笼罩着粉墙黛瓦,石板路被昨夜的雨水冲刷得清亮,空气中弥漫着河水、青苔和栀子花混合的湿润气息,码头上传来船夫悠长的号子,临河的茶馆里飘出碧螺春的清雅茶香,母亲在灶间忙碌的身影,锅里蒸腾出的、带着独特甜香的米饭蒸汽,弥漫了整个小小的院落,那是真正的“香软”--晶莹剔透的米粒颗颗饱满,带着新稻的清香,无需任何菜肴,空口吃上一碗,都是齿颊留香,温润熨帖到心窝里,常年留守军营只有偶尔才归家的父亲,带着一身汗水的气息,坐在小竹凳上,就着几样时令小菜--或许是清炒的河虾仁,或许是咸鲜的笋干烧肉,或许是自家腌制的酱瓜--扒拉着香喷喷的米饭,那满足的咀嚼声,是李易童年记忆里最安稳的乐章。

那时的日子,清贫却安稳,父亲军职不高,也没有立功的机会,日子过得有些紧巴,李易那时候对未来所有的想象,不过是子承父业,在苏州城守着城门,每日看着熙攘的人流进进出出,守着一份微薄的俸禄,闲暇时,能娶个温柔娴静的邻家女子,在河边的小院里,听着吴侬软语,看着孩子绕膝玩耍,吃着那碗永远温热的、香软的米饭,平淡终老。

然而现在舌尖传来的,是北地麦饼那不容忽视的粗粝感和淡淡的、原始的麦香,带着一股子与江南稻米截然不同的韧劲和筋骨,这味道,混合着草原夜风的凛冽、篝火的烟熏、以及空气中若有似无的血腥与汗味,构成了他如今生活的全部底色。

他眼中的那丝极其遥远的追忆,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开来,却又在触及现实的堤岸时,温柔地平息了,他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感伤或失落,反而在嘴角漾开一个极其温和、甚至带着暖意的笑容,这笑容冲淡了他眉宇间的杀伐之气和那道疤痕带来的冷硬感,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宽厚的长兄。

“是啊,”李易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竖着耳朵倾听的士卒耳中,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硬些,但顶饿,”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篝火旁每一张被火光映照的脸,那些脸上有稚嫩、有沧桑、有迷茫,也有和他一样来自天南地北的印记。

“江南的稻米,香软温润,那是水乡的恩赐,是鱼米之乡的魂魄,”他仿佛在描绘一幅画卷,“北地的麦子,劲道扎实,饱含着风霜的磨砺,是这片辽阔大地的脊梁,它们,都是咱们大魏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好东西!是养活我们,养活爹娘妻儿,养活这万里河山的根基!”

围坐的士卒们不知不觉停下了咀嚼,碗筷的轻微磕碰声也消失了,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自家将军身上,这样平易近人、与最底层士卒同食一锅粥、同啃硬面饼的将领,莫说是在等级森严的军中,便是在整个大魏,恐怕也找不出几个,更何况,将军此刻的话语,没有高高在上的训诫,只有一种朴素的、接地气的、却能直抵人心的共情与力量。

篝火依旧噼啪作响,跃动的火苗在士卒们年轻或饱经风霜的脸庞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同样跳动的火光,也清晰地映照着李易的模样,此刻他端着那粗陋的陶碗,喝着寡淡得几乎能照见人影的麦粥,吃着需要用力撕咬才能下咽的硬实炊饼,动作却自然得如同一个服役多年的老兵,没有丝毫的做作与勉强。

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股力量,是温和的,如同春日的暖阳,消融着新兵心头的惶恐与不安;是坚定的,如同磐石,让老兵们麻木的眼神里重新燃起一丝微光,这股力量并非源于他显赫的军职或彪炳的战功,而是源于他内心里那份毫无虚假的、经历了许多考验的--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守护的信念。

李易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年轻的苏州新兵脸上:“等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你,就能回到你的甪直镇下塘村,安安稳稳地吃上你母亲煮的、香喷喷软乎乎的米饭。”

他环视四周,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穿透寒夜的力量:“你们所有人!无论是来自烟雨江南,还是来自黄土高坡,是生在繁华都城,还是长在边陲小镇--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在这片我们亲手守护下来的土地上,安安稳稳地耕种、劳作,吃上自家田里长出来的、热腾腾的饭菜!”

“但是,现在!”他的声音陡然沉了下来,“我们得先把把这片土地--这片我们脚下的、浸染了袍泽鲜血的土地--死死地守住!守得固若金汤!守得海晏河清!”

“我们在这里啃硬饼、喝冷风、枕戈待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我们的父母妻儿,在后方能睡个安稳觉!是为了让江南水乡的稻米,能安然飘香!是为了让北地平原的麦浪,能自由翻滚!是为了让后面的人--无论是江南的还是北地的,无论是汉人、辽人、还是其他任何在这片土地上安分守己的百姓--都能安安稳稳地吃上自家的饭,过上好日子!”

“这,”李易重重地将最后一点饼屑塞进嘴里,用力咽下,他的眼神在篝火的映照下,亮得惊人,“就是我们现在站在这里,握着刀枪,忍受着北境风霜的意义!”

在远离家乡万里的地方。

在随时有草原骑兵绕圈奔袭的地方。

在寒风里,在烈阳下,在这个仗已经打完,辽国已经灭了时刻,仍然有这么一些人,守在国境的最北方。

大概是因为,背后就是家吧。

......

李易回到中军大帐的时候,夜已经深了。

帐内燃着牛油大蜡,光线明亮,地图、沙盘、堆积的文书卷宗,让空间显得有些逼仄,亲兵端来热水和简单的饭食--这虽然是身为将军该有的加餐,但依旧是麦粥、夹着肉的炊饼,外加一小碟咸菜而已。

李易脱下沉重的铠甲,只着内衬的棉袍,坐在案几后,拿起筷子,一直沉默跟随的亲卫队长,一个跟随他从江南打到北境的悍卒,终于忍不住开口,语气带着明显的不忿:

“将军!您今日何必...何必对那些小卒如此?您是坐镇一方的大帅!是王爷最器重的大将!当初在江南,在苏南,在真定,在燕山,哪一场硬仗恶仗不是您冲在最前?没有您步步为营锁死草原,王爷哪能放心去打上京?可如今...如今上京都改叫定北府了,陈平将军坐镇上京道南面清剿余孽,风头正劲,杨盛将军在西京道也是威名赫赫,可您呢?王爷就把您放在这草原边上,天天跟这些打不完的草原耗子纠缠!兄弟们心里都憋着一股气!凭什么?凭什么最苦最累、最难见功劳的活儿,就落在您头上?”

亲卫队长越说越激动,脸膛涨红:“还有那女真!完颜阿骨打算个什么东西?当初在狼头山,要不是咱们魏人,他不得被辽人包了饺子?结果这王八蛋还背信弃义,想要先打上京,也就是王爷念他有点苦劳,才没砍了他,结果呢?这养不熟的白眼狼!现在还敢在草原消极怠工,在辽东搞小动作!要我说,当初就该趁他病要他命!何至于现在留个祸患!将军,王爷...王爷对您,是不是...是不是...”

“住口!”李易猛地放下筷子,声音不大,却瞬间让亲卫队长噤声,后面那句大不敬的话硬生生咽了回去。

帐内一时寂静,只有牛油蜡烛燃烧时细微的噼啪声,李易没有看亲卫队长,目光落在案头那柄被擦拭得锃亮、却显然很久未曾出鞘的佩刀上。

他伸出手,拿起那把刀,手指缓缓抚过冰冷的刀身,眼神变得悠远而温和。

“还记得这把刀吗?”他轻声问,像是在问亲卫,又像是在问自己。

亲卫队长看着那把刀,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记得...当年在两浙,您在余杭把那几个天师赶下海喂鱼的时候,缴获了这把刀,您想献给王爷,最后王爷又还给了您...”

“是啊,”李易的嘴角弯起一个浅浅的的弧度,“那时的我,被调入两浙,面对不想作战的上级,畏战如鼠的士卒,毫无办法,又因为不会拍马屁阿谀奉承,困顿交加,而更早之前,我不过是个守城门的队正,前路茫茫,最大的愿望,不过是立点小功,给以后的孩子换个好点的前程。”

他说:“我第一次见到王爷,是要护送一队读书人,去苏南清理屯田,当时的我心想这或许是我爹一辈子都没遇到的立功机会,说不定我去一趟苏南,回来就不用守城门,可怎么也没想到差点死在那儿。”

“我被调入两浙,镇守临安,又带军入北境,收复真定、河间,坐镇灵丘飞狐的长城,白沟河战后收复幽燕,血战燕山平定中京,我跟着王爷,从江南打到北境,这把刀很少有机会砍人--因为王爷给了我更大的刀,给了我统兵的虎符,给了我坐镇一方的权柄,他教我打仗,教我做合格的军人,教我...什么是真正的担当。”

李易抬起头,看向一脸不忿的亲卫队长:“你觉得王爷把我放在这草原边上,是委屈我了?是忘了我的功劳?”

他摇摇头:“你错了!恰恰相反,王爷是把最重的担子交给了我--中京道是什么?是北境的门户!是隔绝草原群狼的铁闸!是王爷新政得以在辽境推行的屏障!这里看似没有攻城拔寨的显赫战功,只有草原骑兵烦不胜烦的骚扰,却关乎整个北疆的安稳,关乎王爷平定天下的根基!”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北疆舆图前,手指点在中京道的位置:“你看,上京道有陈平,西京道有杨盛,雁门关有赵裕,辽阳有李正然,而我这里,就是连接他们的脊梁!草原不稳,则辽东、上京皆受威胁;辽东有变,则草原残寇必趁机作乱,王爷将这里交给我,不是疏远,是信任!是把他的后背,把整个魏军在北境的布局,托付于我李易!”

“至于功劳?王爷当初在真定城下对我说过,‘功业自在人心,不在封赏簿上’,我跟着王爷,从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是为了江南不再被白莲教荼毒,是为了河北的百姓能安心春耕秋收,是为了这辽阔的北境,从此真正成为我大魏不可分割的国土,子孙后代,永享太平!这才是大功业!”

他走到亲卫队长面前,拍了拍他结实的肩膀,语气重新变得温和:“至于完颜阿骨打与金国...王爷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岂是你我能妄加揣测?他若有异动,自有雷霆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守好这帝国的边界,让王爷无后顾之忧,以后这种话,休要再提,传下去,约束好下面的人,谁再敢妄议王爷决策,动摇军心,军法从事!”

亲卫队长为自己的莽撞感到羞愧,他猛地挺直胸膛,抱拳沉声道:“末将明白了!是末将糊涂,鼠目寸光!请将军责罚!”

“责罚就不必了,”李易笑了笑,“去把今天的军报再核对一遍,尤其是女真异动和草原部落的关联,务必详尽,另外,传令各营,加强戒备,尤其是夜哨和外围游骑,提防那些钻了‘黑石林’的耗子夜里摸营。”

“得令!”

帐内恢复了安静。

李易重新坐回案几后,拿起那块已经彻底凉透、硬邦邦的炊饼,他并不在意,只是慢慢地、用力地咀嚼着,仿佛要将这北地的粗粝一同咽下,化为支撑这副躯壳的力量,烛光在他脸上跳跃,勾勒出棱角分明的轮廓,那道自眼角斜下的疤痕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深刻,像一道凝固的烽烟,无声诉说着这些年从尸山血海中趟过的路,他的目光,沉沉地落在悬挂的巨大北疆舆图上,聚焦在那片用赭石色重点标注、代表未知与危险的广袤草原。

或许是之前与那个同乡士卒的对话,莫名让李易又想起了江南水乡稻米的软糯气息,苏州...那个他长大的地方,那个他曾经以为会守一辈子城门、娶个邻家女子、生儿育女终老一生的地方,从什么时候起,故乡成了记忆里一个模糊的、带着水汽的剪影?

衣锦还乡?他从未想过,王爷登高一呼,他便提刀相随,从江南的烟雨打到北境的朔风,从籍籍无名的守门卒,到如今手握数万雄兵、坐镇一方、名字足以让草原部落首领夜不能寐的魏国大将,这条路,他走得义无反顾,却也走得...孤身一人。

温润如玉的性子下,是沙场淬炼出的习惯和作风,他并非不向往寻常人家的温情,只是乱世未靖,山河待整,他这把王爷亲手磨砺出的刀,便只能悬在北疆,饮风啖雪,娶妻?成家?那些属于太平盛世的安稳,似乎总被一场接一场的战事、一份接一份的军情文书推得更远,他偶尔也会想,若真有尘埃落定那一天,自己会是什么模样?或许,那时的他已习惯了边关的冷月,习惯了与士卒同饮一锅粥的滋味,习惯了肩上这副沉甸甸的担子,故乡,成了回不去的远方;家室,成了无暇顾及的奢望。

这大概就是为将者的宿命--当初王爷说出来的话,好像又一次应证在了实处。

视线重新回到舆图上那片令人心悸的草原,李易的眼神变得凝重,萧斡里剌和耶律崇的残部,如同附骨之疽,驱之不尽,剿之不绝,他们依仗着对草原的熟悉和部落的庇护,不断袭扰,消耗着魏国的边防力量,每一次小规模的冲突,都意味着袍泽的伤亡,意味着粮草军械的消耗,作为直接面对这片苍茫、深知其险恶的统兵大将,李易内心的主张异常清晰:不征!至少,在可预见的数十年内,绝不宜大举征伐草原!

王爷雄才大略,志在天下,或许有朝一日会兴起征讨漠北、犁庭扫穴之念,但李易深知,对于一个刚刚平定大半辽国、百废待兴的帝国而言,深入草原作战,无异于一场倾尽国力的豪赌,胜则名垂青史,败则动摇国本--因为草原太大了,部落太散了,没有城池可攻,没有要害可守,只有无尽的追逐和消耗,补给线漫长脆弱,气候恶劣多变,再精锐的步卒,再犀利的火器,在那片天地里,威力都将大打折扣,而草原部落,生于斯长于斯,来去如风,聚散无常,纵能击溃其主力,也难以根除其部族,反而会激起更深的仇恨和持续不断的袭扰,将新朝的北疆拖入永无止境的流血泥潭。

所以作为坐镇帝国边界的主帅,他的主张,是筑城!屯田!锁边!依托修缮一新的长城防线,在关键隘口筑起坚城要塞,如同楔子般牢牢钉在草原边缘,效仿王爷在遂城、定北府的做法,迁流民,实边地,让戍边将士家眷扎根于此,让土地产出粮食,让城池成为抵御风暴的堡垒,同时,利用枢密院的新政,尤其是那《军功授田令》和《举报告赏令》,持续分化瓦解草原部落。让归顺者得利,让摇摆者观望,让死忠者孤立。

要以强大的边防为后盾,以经济、利益的纽带为绳索,再辅以精准的情报和雷霆的打击,将草原的威胁牢牢锁在长城之外,使其从心腹之患,逐渐降级为疥癣之疾,时间,会站在根基稳固的魏国这边,草原部落的内部矛盾、天灾**,终会消磨他们的锐气,而大魏,则能在安稳中积蓄力量,等待真正能一劳永逸、成本可控的时机,这才是持重老成、为国惜力的长久之计,这,也是他李易坐镇于此,日夜殚精竭虑的终极目标--为王爷,为大魏,铸就一道真正的北疆铁壁,赢得喘息与发展的宝贵时间。

夜越来越深,这种位置越高,想得就越多的日子,李易已经习惯了,而飘飞的思绪,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落在那位追随了许多年的背影上。

顾怀,王爷,这个一手将他从泥泞中拉起,赋予他荣耀与使命的人。

李易的唇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极淡、却很温暖的弧度,随即又被更深沉的复杂情绪覆盖,就算他是统兵之人,除了对辽国的战争、对草原的防范之外,不应该考虑其他东西,但天下大势,如同奔涌的江河,已不可阻挡地汇聚向一个方向,连他这种军人都难免受其影响--在辽国覆灭,两京四道尽入大魏的此时,那张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又会引起怎样的变故?

李易是跟随顾怀最久的将领之一,几乎是追随着王爷的脚步,完整地经历了平定江南白莲、鏖战河北真定、奔袭辽国上京、鼎定北疆的每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王爷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他更清楚王爷的性格--王爷有担当,天大的责任也敢扛在肩上;王爷有智谋,再复杂的棋局也能破局而出;王爷重情义,对追随者信任有加,但李易也敏锐地察觉到,王爷内心深处,似乎对那繁复的宫廷礼仪、无休止的权力倾轧、以及龙椅带来的无边孤寂...未必喜欢,那是一种超然物外却又不得不深陷其中的矛盾。

王爷会选择坐上那个位置吗?

不知道。

面对这种似乎任何人都会毫不犹豫做出选择的问题,李易居然得不出一个答案,他知道为了责任,为了这片刚刚从战火中挣扎出来、百废待兴的土地,为了那些追随王爷出生入死的将士,为了江南的稻香、北境的炉火能真正安稳地延续下去,王爷或许会选择坐上去。

但那只是出于责任。

他偶尔会想起当初在苏州城第一眼见到的那个少年郎,那时谁会想到一个赶鸭子上架的读书人,一个守城的卑贱士卒,最后居然会走到如今这一步呢?然而也正是因为从那时开始就已经彼此熟悉,所以李易才知道,从当初两浙的战事开始,那个曾经会为了一趟出行背着刀箭、穿着断袖箭袍,笑得张扬而洒脱的少年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

一个走得并不开心,却依然坚定走下去的人。

可如今似乎已经走到尽头了,辽国已灭,辽东俯首,大魏内部虽有天灾**,却无大规模的起义叛变,外部高丽西夏倭国都没有异动,如果是当初那个少年,是不是他会选择潇洒地摆一摆手,然后就一溜烟跑没影了?

想象着那个画面,李易的嘴角微挑,他突然觉得刚才那种对于王爷会如何选择而衍生出来的猜测,实在是很没必要,因为无论王爷最终做出何种选择,是顺应天命,还是另有考量--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对于李易来说,他的位置永远只有一个--坚定地站在王爷身边,做他最忠诚的盾,最锋利的剑,士为知己者死?这早已不够,他要为这份比山重、比海深的信任和知遇,活出一个擎天保驾的将帅风范,王爷若为君,他便是镇守国门的柱石;王爷若是想要跑,那么他再守几年国门,等到一切都安稳下来,再回苏州过安宁日子,也不错?

他缓缓起身,走到大帐门口,掀开厚重的帘幕,帐外,北境深秋的夜空格外高远,星河璀璨,清冷的月光洒满寂静的营地,他极目南望,视线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落在那座名为定北府的雄城。

“所以,王爷,”李易笑着,无声地问,“您到底会,怎么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