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九十章 核平一城,看盛大烟火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九十章 核平一城,看盛大烟火

簡繁轉換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20 13:30:4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九十章核平一城,看盛大烟火(第1/2页)

崇祯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在又得到了一批新的物资补给之后,朱元璋再次挥师东进,向沈阳出发。

这次行军速度依旧不算快,不过好消息是雪停了。

温度虽然依旧很低,莽莽视野范围内,一片冰天雪地之景,方圆百里都没什么人烟。

但雪不再继续下,厚度就不会迭加,在行车赶路上也就没那么困难。

老朱这次没骑马,坐的是马车。

他的马车是改装过的,有避震器,里面还有保温材料,内部固定了一个火炉,让宽敞的车厢里保持温度在二十度左右,非常舒适。

偶尔他也撩开车帘,叫小朱棣及其他一些臣子进来聊几句,或者下了马车,随队伍驰骋在冰天雪地中。

而其余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坐在那,用电台和各地交流。

比如问问四川的汤和,现在四川治理得怎么样。又问问长沙的徐达,季赫过来的时候,有没有告诉他现在洪武那边是什么情况。

而问得最多的就是跟朱云峰聊。

祖孙二人说一说今年能不能回洪武过年,说一说拯救了明末,平定了这乱世之后,是不是该去现代那么养养老,享享清福。

就这样一路闲聊,虽然走得比较慢,日行十多公里,但到了十月上旬的时候,总算是到了沈阳。

沈阳城外,一片茫茫平原,即便有山,也是不高的小丘陵,郁郁葱葱的森林林木茂盛,周边栖息着大量汉人村庄。

虽然冰雪覆盖下,却依旧能看出田垄、田埂的痕迹。

据说从皇太极时期开始,建奴就多次入关,掳走大量汉人,加上与原来的辽东汉人混居,使得关外开始大规模种田。

不止是汉人,非战斗序列的女真人也会跟着汉人种植糜子、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等十余种谷物,逐渐从渔猎文明,演变为农耕加渔猎文明。

而到了皇太极后期,女真人就慢慢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基本上全都交由被掳来的汉人奴隶来做。

沈阳城外以及附近田庄其实都是满清八旗的官庄、皇庄或八旗田庄,汉人作为奴隶是不被允许住在盛京城中的。

只有极少数成为八旗的包衣奴才,如汉八旗士兵才有资格在城中的驻扎,为满八旗士兵打杂。

因此城外的这些村庄基本上都是汉人居住。

此刻村庄的汉人早就被满清转移。

多尔衮把他们也视为财产,以需要汉人奴隶运送物资为由,调走了数十万汉人。

眼下留守在沈阳城中的,就只有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以及部分属国属部落的仆从军队伍,约八万人左右。

大明队伍行军到了距离沈阳十多里外的平原上,无人机飞手们先是把放在车上晒太阳的太阳能电池包取下来,然后小心翼翼把电池储备好。

无人机在外面最重要的就是电量供应,前些天下雪,天气阴沉沉的,没有太阳的时候对于他们的电量维持便是个很大的考验。

虽然非打仗时期应该用不到无人机,然而夜视仪、热成像仪都需要电。

并且平时也需要无人机升空,时刻观察周围情况,以做到行军的时候不会遭遇袭击,因此太阳能充电板的储备电量就得随时关注。

即便是有电的时候,也要时时刻刻充电,防止长时间的阴天导致无电可用。

不过这大冬天的时候热成像仪是真的好用,无人机上装一个,方圆几公里内别说是人,就连一只野兔,一头野鹿都逃不开明军的追捕。

洪武将士们没事就打几只野兔野鹿野猪狍子之类的动物打打牙祭,生活过得有滋有润,比天天吃行军干粮舒服得多。

相比之下,崇祯朝的士兵们就辛苦得多。

以前他们是战兵,平时除打仗外其余事情都有辅兵帮忙。

现在几乎沦落为辅兵,每天基本上都在推送辎重,押运着粮草弹药之类。

但却无人有怨言,甚至全都心甘情愿。

因为老朱发响呀。

从江南掠夺了大量白银,又在北京搜刮了很多钱财,老朱拥有近亿两银子,虽然大部分都留在北京由朱云峰用于治理。

然而即便挤出一千万两白银出来,都足够这些穷得眼睛冒绿光的大明边军陷入疯狂。

正所谓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发饷之后的大明边军们别说让他们干辅兵的活,就算是给洪武朝士兵们当奴仆估计也是心甘情愿。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数十架无人机迅速腾空而起,发出低沉的嗡嗡声,然后向四周扩散而去。

这段时间雪停后太阳出来了,只是温度谈不上高。中午站在太阳底下几乎没什么暖意,风也小了许多。

诸多无人机飞手都不需要下令,直接升空观察周围敌情。

不过风虽然小了很多,但高空的冷风还是大,因此飞升们选择低空飞行,俯瞰着周围地形,山川河流,以及远处的沈阳城池。

在无人机的观察下,沈阳城中的情况一览无余。

显然建奴们也早就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城中敲锣打鼓,大量守军涌到城墙上。

城墙上堆满了炮弹、滚石、檑木、石灰等等守城器具,一门门火炮瞄准了明军来的方向,建奴军队已是严阵以待。

老朱下令先原地休整,随后通过无人机观察着城内,见到城中的景象,目光却扫视着周围地形,对蒋瓛说道:“拉高一些,在城外寻找制高点。”

“是。”

蒋瓛操纵着无人机继续往上升,虽然略显摇晃,但稳定性极佳,倒还能勉强支撑。

他一边稳定无人机,一边问道:“陛下,要不要喊话?”

“喊什么话?”

老朱沉声道:“在宁远喊话,朕是看有许多无辜的将士被吴三桂蒙蔽了而已,军中小卒懂什么国家大事?谁给他们发响他们就跟着谁罢了。但这沈阳城中全都是建奴,朕要他们死光。”

“是。”

蒋瓛明白了圣意,便立即操纵无人机寻找制高点。

很快他在距离自己这边约三里,位于沈阳南城东南角距离城池约七八里的地方找到了一个丘陵高坡。

那小山坡其实不高,也就十多丈,不到四十米高的样子。

但它好就好在坡顶是一块巨大的平地,能够在上面摆大量的火炮,形成一个炮兵阵地。

因此蒋瓛马上对朱元璋说道:“陛下,这一块不错,炮火应当能涵盖整个城池,上面的坡地也大,足以摆得下所有火炮。”

“嗯,先过去看看。”

老朱没有立即下令,而是选择先去实地考察一番。

当即明军大队伍停留在原地继续扎营,老朱则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一路来到了远处的山坡上。

上了小山坡后他发现这里确实不错,周围林木应该早就被附近的农庄给砍伐一空,山顶没有多少树木,眼下被积雪覆盖,一些地方露出枯黄的杂草。

“不错。”

老朱见地形很好,拿出对讲机对那边正在统领着将士们的朱棣说道:“到这边来,先安营扎寨,把所有的炮推到山上。”

“好。”

朱棣那边应了一声,随即下令全军转向,向远处小山丘而去。

没过多久,明军抵达了山丘下,开始安营扎寨。

本来按照朱棣的想法是到了直接攻城,不用安营,晚上住城里就好。

但老朱的意思却是打算平了整个沈阳,以后再建新城,因此今晚上还是得住在城外面。

明军忙碌起来。

洪武朝的两千士兵们在周围警戒。

王家彦等文武臣子则指挥着将士们安营,朱棣则调出一部分人马,开始往山上推送火炮。

速射炮数百公斤重,虽然有橡胶轮子,然而只能在雪地中艰难推动,人拉马拽,靠着在雪地中铺干草、木板,一门一门地上山,进度并不算快。

而就在明军这边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城头上的满人则一直警惕着他们的行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十章核平一城,看盛大烟火(第2/2页)

南城墙上,济尔哈朗和豪格等人远远地观望着明军,身后大量汉八旗及其余仆从军正在搬运着守城物资。

特别是火药。

明末清初时期,火枪技术很差,原材料也不太行,加上明军内部**严重,火铳火绳枪之类的火器炸膛率太高,神机营都不敢用。

但火炮却是双方的主战武器,甚至不止大明和满清,就连李自成张献忠的流寇部队,都有大批缴获自明军的火炮。

这次为了守住沈阳,满清把压箱底的火炮全部拿了出来,各类火炮达到了上千门之多。

当然。

大部分都是缴获自明军的虎蹲炮、翼虎炮、威远炮、神机炮等中小型火炮。

稍微大一点的是佛朗机炮和大将军炮,加起来有二百多门。

其中真正的大杀器则只有一个——红夷大炮。

这是满清压箱底的东西,松锦之战中当时满清只有三十七门,全部投入战斗,大幅度压制了明军火力。

而明军在松锦之战中投入战斗的十五门,除了几门损坏之外,都被满清缴获。

加上后来满清又陆续打造,如今已经有六十三门。

它的有效射程达到了两公里左右,最远射程甚至有四五公里的记载,并且威力巨大,杀伤力惊人,在这个时代属于大杀器。

不过杀伤力大就代表着口径大,需要的火药数量也更大,因而城墙上的火药储备已经堆积如山。

满清士卒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火药,不允许有任何明火出现在附近。

此刻济尔哈朗豪格等人立于城头。

他们看到明军在远处小山丘附近安营扎寨,处于他们火炮的射程之外。

豪格嗤笑道:“我还以为那什么明太祖真有本事呢,到了之后一样还得安营,估摸着他们过几日才会攻城。”

“你看天上。”

济尔哈朗皱起眉头,指着天上的无人机道:“那些在天上飞的,黑色的东西,是不是就是天神使者?”

“管这些做甚,只要明人敢来,就让他们死。”

豪格平静地说道。

济尔哈朗抬起头看着那些盘旋在沈阳上空的黑点,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有种不祥的预感。

就好像远处的明军在安营扎寨,一点都不像今天要攻城的样子。

可他就是觉得明人肯定会攻城。

最主要的是,由于离得远,他们看不清楚明人在远处小山丘上做什么。

但光看上面密密麻麻的小黑点,似乎很多人在搬运什么东西,就让已经熟知火炮作战的济尔哈朗本能觉得,对方是不是在布置火炮?

只是离得实在是太远了。

七八里开外,看人基本上只能看到小黑点,根本不知道对方的意图,令济尔哈朗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

‘算了,可能是我想多了。’

济尔哈朗摇摇头。

在他的认知当中,这世上怎么可能会有射程如此遥远的火炮?

所以他最终把想说的话咽下去,对豪格说道:“还是谨慎一些,即便今日明人应该不会攻城,但还是得小心他们趁夜偷袭。”

“嗯,我知道。”

豪格点点头。

当下他们又加紧布置,多多搬运火药上来,以备不时之需。

与此同时。

远处山顶上,他们的行动被老朱他们看得一清二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到了下午时分,在近万明军前仆后继的努力下,上千门速射炮总算是运到了山顶上。

由东到西,排列成三排,每排三百余门,密密麻麻地挤在山顶。

“父亲,建奴的火药库已经标记好了。”

朱棣拿着平板电脑,通过坐标计算,将各个火药库的位置全都点明。

他们没有信息化能力,也没有GPS或者北斗自动定位,因此放炮全靠人工进行炮口调整。

不过他们有个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无人机来观察敌人位置。

这样有经验的炮手就能够定位坐标,在保证误差极小的情况下,精准打击敌人。

听到儿子的话,老朱点头道:“嗯,炮兵阵地都布置好了吗?”

“布置好了,所有火炮都已经就位。”

朱棣说道。

“炮口调整呢?”

“现在正在调整。”

“嗯,快一些。”

老朱应了声。

没过多久,传令兵听到对讲机里的声音,报告道:“报,炮口都已经调整完毕。”

“哈哈哈哈哈哈。”

老朱忽然大笑了起来。

朱棣纳闷道:“父亲在笑什么?”

“我在想。”

老朱非常开心,笑容满面地指着远处城池道:“我在想,这几百轮火炮下去,加上城内堆积如山的火药,那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想必会十分绚烂。”

朱棣听到父亲的话,也想到了那个场景,顿时也笑了起来。

“嗯,老四。”

老朱止不住地笑容。

“孩儿在。”

“传令,给朕开炮!”

“是!”

朱棣看向不远处传令兵,大喝道:“陛下有令,开炮!”

“开炮!”

传令兵拿着对讲机,对着里面大吼道:“陛下有令,开炮!都开炮!”

“开炮!”

命令传达到了每个炮兵队长那里。

所有的队长对着身边的炮兵将士们喝道:“给我开炮!”

阵地上呐喊声音此起彼伏,所有人都听到了命令。

霎时间,整个阵地两千名洪武士兵,全都动作整齐划一。

一门火炮由两人操纵,一人迅速把火炮塞入炮膛,另外一个人则直接拉动炮闩。

“砰”的一声,火炮出膛。

但将士们没时间看结果,上一颗炮弹出膛,下一刻负责上弹的士兵就把后膛拉开,把炮壳退出,马上又塞入下一颗炮弹。

负责发动的士兵则用力再拉炮闩,新的一颗炮弹紧随着前一颗再次发射了出去,整个过程就只有几秒钟。

而且这个速度还在持续,几乎每过七八秒钟就有一颗炮弹倾泻出去。

无数枚炮弹如雨点般向着沈阳轰来。

城中的建奴士卒还在城墙上远远地观望明军动向,忽然就听到“砰砰砰砰砰砰”的不知道多少声巨大炸响。

他们还在纳闷的功夫,又倏地听到“咻咻咻咻咻咻咻咻咻咻”的破空声音。

于是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抬起头看向天空。

然而炮弹的飞行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他们只看到一个残影划破虚空,根本看不见炮弹的身影。

还未等他们想明白发生了什么,紧接着就感觉一股巨大的冲击力在自己身边涌现,眼前一黑,就再也没有知觉。

“砰砰砰砰砰砰砰砰”!

城墙内外顷刻间炸起上千堆爆炸,城上火光四起,砖石迸溅,大量建奴士卒直接被当场炸死。

烟尘涌现了出来,把整个城墙都遮蔽。

然而这还只是开胃菜,短短一两秒钟之后,更恐怖的爆炸就袭来了。

炮弹引燃了城中储备的火药库。

“轰隆!”

“轰隆!”

“轰隆!”

随着一声声巨响。

沈阳南城竟然出现了三朵恐怖的蘑菇云。

尘烟滚滚,即便是离着四五公里外的明军营地,都能够感觉到大地刚才颤抖了几下。

而轰鸣声甚至还在持续,因为明军炮兵阵地依旧在持续不断地轰炸。

远处城墙早就倒塌,滚滚浓烟覆盖了整座城池,城中除了没有停的爆炸声之外,即便在无人机的观察下,都好似没有了人影。

沈阳城池,都被轰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