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八十章 老朱到北京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八十章 老朱到北京

簡繁轉換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20 13:30:4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八十章老朱到北京(第1/2页)

下午时分,建奴彻底退出了东罗城和威海城,退至了北面的威远城防守。

威远城位于燕山山脚,在东罗城的东北方,独立于山海关的长城体系之外,有自己的城墙与护城河,明军无法沿着城墙进攻。

明军也没有展开追击。

这次周安他们过来,属于轻骑行动,就带了自动步枪以及腰间挂了一些手榴弹,连迫击炮都没有,没有攻坚能力。

打完此战后,周安接管了山海关的防御。

他召集诸将,枪毙了几个如王承胤、姜襄、许定国等后来投降建奴的将领。表彰了几个死战殉国的将领,随后安排守城任务。

等做完这一切,他又立即通过短波电台向北京城报告了这件事。

现代短波电台其实不大,某宝上售卖的5000元左右的短波电台主机重量才900克左右。

朱云峰买的都是几万一台的高档货,总体重量也就四五斤。基本上明军千户人手一台,几名主将也都有。

百户级别则只有像周安这样出外勤的会分配一台出任务,主要是为了防止同一频率上,多个电台同时发射信号导致相互干扰。

要是老朱的洪武军队百户都分配的话,五十多台要是遭遇突发情况,纷纷向老朱汇报,收信会变得极差,因而必须要严格控制这东西的数量保证通讯。

朱棣在得知事情情况之后,就马不停蹄地收拾好东西,辞别了朱云峰,匆匆忙忙出了北京城,向着山海关的方向进发。

朱云峰无奈,也只能让他离开。

好在他们在北京已经待了十多天,朱云峰每天坐在乾清宫内处理国事,不仅已经把北京城内甲申屠官的后续事情处理完毕,同时还扩招了新军。

孙传庭更意属秦军,也就是陕西人从军。

但现在北京城内人口众多,流民也众多,招募他们能够维持秩序稳定。

因此朱云峰让孙传庭以秦军为主,新军为辅。

新军大概三万人,加上锦衣卫再次扩张,足以让朱云峰手里有支军队解决安全问题。

当然。

新招的军队和锦衣卫内部肯定良莠不齐,因此就交予孙传庭以及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与锦衣卫同知王国兴处理,好好整饬一番。

如此目前北京城内朱云峰手里就有四万军队,以及五千多锦衣卫,牢牢控制了整个北京城的治安、情报及城防。

短短十多天的时间,朱云峰深信刀杆子里出安全,要想维护稳定,首先就得抓紧军队的建设。

至于其它出政策,搞治理,那都是空话。

眼下大明其实也就南方基本归附,老朱在南方杀了大半年,光杀的人保守估计就在二三十万以上,这才能把南方收拾得服服帖帖。

北方局势糜烂,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在这次小冰河时期属于重灾区。又经过流寇和建奴肆掠,人口大幅度下降,治安和治理趋于野蛮生长状态。

朱云峰自己处理奏折,地方上奏折就经常说北方当地民生凋零。

很多地主有钱人被流寇屠戮,耕地无法维持生计,百姓有的背井离乡,有的打家劫舍,还有的干脆参与起义。

善良的人都死光了,能活下来的都不是善茬。

而且就目前的气候来说,并不算单纯靠重新分配土地,杀贪官污吏,革除弊病就能解决北方的问题。

南方冬天都把运河和许多河流冻住,北方夏天还在下大雪,就已经很能说明事情的严重性。

因此朱云峰认为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于是派人给长沙的徐达送了书信,让季赫在现代多运输点红薯、土豆之类的作物,先在北方推广。

明末其实已经有红薯土豆了。

但一来这些东西还未全国推广,只在南方地区少量存在。二来16世纪的红薯土豆尚未经过科学育种,产量低下。

所以从现代拿来现成的高产红薯土豆,再辅佐农家肥的制作方法,就能够让北方有所产出。

这样一来,南方在小冰河时期夏天至少有一季度的水稻,北方在春夏秋季节可以想办法种种小麦和红薯土豆,兴许就能缓解目前崇祯朝极大的粮食危机。

而就在朱云峰在北京当皇帝的时候,老朱依旧龟速前进,现在也才刚刚进入河北,预计至少要到七月份才能抵达北京。

除了他带了大量辎重比较慢以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在沿途没处理的事情他要处理。

包括处决叛国投降官员,杀大量地主劣绅,解放生产力,分发土地给百姓,将查抄的所得用于赈灾,并且鼓励当地流民开荒,兴修水利等等。

这些东西其实不能完全解决大明现有的问题,但却可以简单粗暴地把主要病根给除掉,之后的一些小病小患便能慢慢休养。

因此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却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毕竟相比于在原本就腐朽破败的房子上缝缝补补,当个水泥匠。拆了重建,显然要比前者划算得多。

数日后,到六月二十日,朱棣快赶到山海关之时,多尔衮撤兵了。

此次入关,他损失惨重。

在城墙上和明军拉锯战死伤了三四千人。

本来这只是小伤亡。

结果周安率领的部队赶到,几乎是残忍地屠杀了他在东罗城上的守军。

加上他沿途歼灭的两支千人小队和多铎的部队,林林总总,加起来多尔衮伤亡已经上万。

虽然大部分都是汉八旗和蒙古八旗,以及吴三桂、三顺王、一顺公、外藩蒙古、外藩朝鲜等从属军队伍。

但满清建奴的壮丁也伤亡了三千人左右。

这对于丁口本就比较少的满人来说,无异于是个重大打击,几乎是整个满清族群部落四十分之一的死伤,可谓伤筋动骨。

本来如果还有夺取山海关的机会,即便付出惨痛代价,也未尝不能继续。

然而他们好不容易夺下的东罗城都被抢走,甚至对方百余人还出城挑衅,下战书要求野外大战。

满清军队内部已经是士气低落,被打得都没有继续再战的勇气。

见此多尔衮再蠢也知道该撤兵了。

夜里时分,为了防止明军突袭,多尔衮分批次撤退,第一波在六月十八日,接着是昨日,再到今日,最后一批撤走。

他令吴三桂断后,自己率领主力跑回了宁远。

最后就是一场夺取山海关的大战,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

很快时间也慢慢来到了七月初。

小朱棣到了山海关后发现建奴逃跑了,让他很是遗憾。

不过老朱却不许他追。

还是那个问题,你轻骑出动暴打满清没问题。

然而人是要吃饭的,大批辎重粮草都在老朱那,子弹炮弹粮食各类物资。

深入东北无人机电池储备也是个问题,虽然是夏天,但小冰河时期的东北经常下暴雪,都没什么太阳。

因此老朱让他等自己把大批物资运达再说。

七月中旬,老朱终于到了北京。

崇祯朝乾清宫内。

朱云峰穿着他自己的那身亲王衮龙服,坐在原来崇祯坐的龙椅上。

下面是蒋德璟、方岳贡、范景文、邱瑜、倪元璐、孙传庭六名内阁大学士,及吏部尚书李遇知、刑部尚书孟兆祥、礼部尚书林欲楫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八十章老朱到北京(第2/2页)

其中范景文兼任工部尚书,倪元璐兼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王家彦在山海关。

因此目前大明高层就只有九个。

另外旁边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时明,王承恩作为秉笔太监本应该也在,但他去服侍崇祯去了。

“殿下,昨日又往陕西运了一批赈灾粮,虽然这次查抄出数千万两白银及大批粮草,但这毕竟犹如杀鸡取卵,长期没有进项,只能坐吃山空。”

“是啊殿下,现在太祖他老人家还在河道上,阻塞了河运额.陆路运粮的话会慢很多,也不知道今年江南漕运粮能否按时送到。”

“今天又要往山西运粮食,臣在想是不是先慢一些把山西的赈灾粮留在京城,不是说不给山西运粮,而是北京每日耗粮无数,臣就怕到时候城中粮草空虚。”

“这一点你们不用担心,太祖整饬了南方,将大量田地归还给百姓,今年南方的粮食收获必然会比往年多数倍。”

朱云峰听到诸多大臣们的诉求,笑着说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本身,大明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比我更清楚,南方地主豪绅侵占多少田亩,他们一不纳税,二不养民。大量只有少数田地的百姓要承担高额赋税,太祖他老人家把他们杀掉,把田地交给百姓,大家都纳税,哪怕今年减免了许多赋税,收上来的粮食也肯定比往年多,这一点你们清楚就行。”

方岳贡点点头道:“若是如此,那就安心了。”

“还是按照之前我做的布置吧,现在大明乱象太多,要做的是剔除顽疾,扫除弊病,但在此之前,还是以维持稳定为主。”

朱云峰说道:“赈灾的粮食我要确保发在每个灾民手里,要让当地官员做好分内之事,组织起百姓耕种养民。告诉他们,太祖他老人家来了,可不会像崇祯那样放任他们胡作非为。”

“是。”

众人应下。

正在此时,司礼监随堂太监兼东厂提督高宇顺进来,拱手说道:“殿下,太祖他老人家过了香河,马上就到通州了。”

朱云峰笑道:“那看来下午太祖就能到北京,你们去通知一下崇祯和太子,让他们准备去接驾。”

“是。”

对于朱云峰一个亲王犹如皇帝一样发号施令,众人都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因为现在朱云峰就是老朱钦定的吴王监国。

崇祯无能。

太祖在路上。

太宗去打建奴。

朱云峰作为吴王当仁不让地得坐在这个位置上。

此刻老朱过来了,朱云峰算是松了口气,但又舔了舔嘴唇,有些食髓知味。

以前没当过皇帝,对皇帝也不怎么感兴趣,特别是看到老朱累得跟个狗一样,每天就睡4个小时,朱云峰就对皇权敬而远之。

可现在当了二十多天的监国亲王,整个北京城的生杀大权,无论是官员百姓,还是各路权贵,趴在他身下瑟瑟发抖。

这种感觉还挺不错。

很快。

下午时分。

崇文门外的运河上,遮天蔽日一般徐徐浮现无数艘船只。

两岸上仪仗队高举牌子,气势恢宏地开路。

若是从高空俯瞰的话,就会看到从运河往南方向,连绵至少二十余里,河上漂浮着船队,岸上是车队。

从这阵仗来看,老朱像是把整个江南今年的漕运赋税都给搬来了一样。

事实上也是如此。

光军队就近十万,包括左良玉、吕大器、何腾蛟等部众,接着民夫、辅兵加在一起,拢共超过三十万人,浩浩荡荡,一眼看不到头。

崇文门外,这次甚至都没法人山人海,因为城内锦衣卫和京营士兵把百姓给隔开,不允许他们靠近。

倒不是不让百姓瞻仰太祖风采,而是人实在太多了,如果放开限制的话,整个运河两岸以及崇文门附近得拥挤过来上百万人,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此刻朱云峰率领着满朝文武,以及崇祯皇帝、太子朱慈烺和张皇后周皇后等人已经在码头处等着。

最前头的御船徐徐停下,两鬓斑白,头发也灰白相间,却难掩其雄武的老朱穿着大明洪武年间的龙袍缓缓下船,目光犹如猛虎般扫视全场。

“太祖皇帝驾到!”

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随老朱到了北京,客串了一把司礼监掌印太监,手拿浮尘,大声吆喝。

“臣蒋德璟、方岳贡、范景文、邱瑜、倪元璐、孙传庭参见太祖,太祖万岁万岁万万岁。”

满朝文武,纷纷下跪磕头。

朱云峰则拱拱手说道:“孙儿朱云峰参见太祖。”

唯有崇祯一家有些不知所措,张皇后、周皇后以及太子朱慈烺也跪了下来,崇祯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起身吧。”

老朱双手背负在身后,走到前面看着朱云峰笑道:“云峰,听说你在北京当皇帝啊。”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道:“不是你让我监国的吗?”

“现在如何了?”

老朱又问。

朱云峰就把这些天处理的政务简单说了一下,然后道:“基本上就是这样了。”

“嗯,做得不错。没有急,也没有躁,欲速则不达,就这样挺好。”

老朱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这皇帝你干得很好,要不要继续干一段时间啊。”

“真的吗?”

朱云峰乐道:“哎呀,老祖宗,你可是害苦了朕呀,朕怎么可能想当皇帝呢?”

老朱也给逗乐了,笑道:“你还是这么不正经。”

说罢他目光扫向站在一旁犹如喽啰的崇祯,皱眉道:“你就是崇祯?”

崇祯勉强拱拱手道:“朕是。”

“朕朕朕,狗脚朕。”

老朱上去就是一拳打在他眼眶上,将他打倒在地,然后踹了两脚,呵斥道:“祖宗把江山交在你手里,看看你做得什么样。人家云峰后世人,没做过皇帝都知道该如何步步清除弊端,知道该怎么维护大明稳定,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却多次出尔反尔,刚愎自用,将责任推卸给臣子,就你这样哪个大臣敢真心实意为你办事?”

崇祯被殴打,颜面尽失,怒意上涨,犹自叫嚣道:“是是是,都是朕的错。这天下乱成这样是朕的错,到处都是贪官污吏,收不上税也是朕的错。那些藩王有那么多地,朝廷每年还要给予他们俸禄养着他们,江南士绅满朝文武尽拖后腿也是朕的错。”

老朱一愣,然后蹲下来附身看着他,说道:“你倒也知道问题在哪,但你能解决吗?有的时候该动刀还得动刀,这当官的有什么不好杀的,杀光了杀净了也还是有的是人做官,你杀不了他们,铲不除他们,那就是你的错,宰了江南士绅,收了田地有钱有粮,大不了再削一次藩就是了。你是皇帝,咱大明的皇帝,朕的子孙,亡国自缢都不怕,怕什么屠尽江南百万兵呢?”

崇祯怔了怔,最后也只能说道:“祖宗教训的是,孙儿知错了。”

“晚了,晚了,去凤阳守陵吧。”

老朱站起身,看向旁边的太子朱慈烺,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说道:“这段时间,让太子跟在我身边,你做皇帝不行,教儿子更不行。”

说着一挥手,文武百官分开道路,老朱犹如巡视自己领地的雄狮一般,进入了北京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