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四十四章 洪武的天,不一样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四十四章 洪武的天,不一样

簡繁轉換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20 13:30:4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四十四章洪武的天,不一样(第1/2页)

洪武十八年的年末,大明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地。

不开玩笑,现在真一片勃勃生机。

在老朱去其它朝代瞎溜达的时候,朱标开始真正掌权这个庞大的帝国。

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标是治国,而老朱是集权。

所以在朱元璋让朱标监国的这二十年时间里,他们时常会发生冲突。

本来如果朱标不死,老朱完成了高度集权,以后朱标治国,将会顺理成章,效果会更好。

但天不遂人愿,朱标死得早,以至于朱允炆上位,让朱棣带八百人起兵造反成功。

不过如今却有很大变化。

随着朱云峰和季赫的出现,为大明带来了后世政治理念以及先进科学技术。

朱标的治国思路也与时俱进,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王朝。

首先是农业革命。

新稻种加农药加化肥,粮食产量成倍提升。

而人口又不像粮食增长那么快,导致大明粮价低廉,社会上出现大量劳动力。

其次是工业革命。

朝廷在武安和迁安设立钢铁厂,建造火力发电厂,以电力通过电弧炉炼钢,大大提升了钢铁产出。

短短几年时间,社会上的生产力提升了不知道多少倍,钢铁制品也广泛出现在民间。

朱标又马上开始大搞基建项目,把多余的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修建水泥马路、水利大坝、铺设铁轨等等。

以朱云峰的感觉来看。

现在的大明其实有点像上世纪20年代的老美。

那个时候的老美趁着一战二战时期,孤悬海外,大发战争财,然后进行全国性的建设。

结果就是50-60年代的老美吃到了这股红利,成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了一个璀璨辉煌的时代。

如今的大明也是吃到了先发红利,通过现代强大的生产力积累,正在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乃至一个现代国家的转型。

可以预见的是,三五十年后,在大明的世界范围内,大明帝国将成为真正的世界文明摇篮,成为全球膜拜的太阳。

只不过与老美不同的是。

二战后国际秩序已经定下,美苏争霸又短暂平衡了原有的殖民体系。

因此以前的帝国主义殖民明抢的形式,转换成了资本主义吃人。

西方各国强盗披上了一层文明的外衣,好似衣冠楚楚起来。

强盗的事情偶尔有,但相比于一战二战前的满世界掠夺已经少了许多。

现在的大明则不同。

世界宛如一片还未开垦的土地,而得到现代文明灌注的大明国力已经对这片形成碾压的态势。

光大明拥有的枪炮就足够横扫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

因而眼下的大明在完成了早期的工业积累之后,是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还是走未曾设想的道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过对于朱云峰来说,他不太想插手,这不是他能决定的事。

反正既然老朱已经打算晚年与国家合作,那肯定就有他的想法,国家也会帮扶,又何必他来操心呢?

所以朱云峰现在的目标就是去看看其它世界的大明朝的情况,亦总归要见识见识。

至于朱标。

这段时间确实很累。

只是累归累,却非常充实。

此刻朱标正在奉天殿与内阁还有六部三司开会。

大明政治改革后也可以算是群相制度,或者内阁责任制度。

内阁的权力加大了,不过只有施政权,财政和军权全被分走,类似于宋朝,避免了明朝一直以来相权和皇权的争斗。

听说老朱回来后,朱标对诸多尚书和内阁学士说道:“父亲忽然召孤,本宫先回去。今天商议的事情大家记住了吗?关键是要落实,尽快进行。钱款拨了下去,就得马上动工。还有中间是否有猫腻,都察院必须核算得清清楚楚。最近两年也算是过了些太平日子,前些年父亲置锦衣卫的时候杀了多少人你们是知道的,若是事情没办妥,又不知道多少人得死。”

“臣等遵命。”

诸多内阁学士与各部尚书、三司主管纷纷应下。

这批人其实是洪武十三年置的,也就是钱唐、薛祥、邵质、宋讷、吴沉,吴伯宗、刘崧、韩宜可、偰斯、郑九成、徐铎、曾秉正等人。

到如今已经算是稳定了五年,与历史上六部尚书内阁学士一年半载,乃至几个月几天就换一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历史上老朱换来换去,想要的无非是相权不能影响到他的皇权。

但这无疑也会造成政治动荡。

并且内阁与六部也总揽了财政与施政权,等土木堡之后,甚至还能插手军权,以至于大明王朝中后期又陷入一个死循环。

即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相权和皇权争斗,万历天启这帮人摆烂的根源就在于此。

现在政治体系进行了变动,把相权分开,这样就导致文官之间只能内斗,很难影响到皇权,又必须依附于皇权,反而关系很牢靠。

只是这样也需要皇帝英明。

至少目前在朱标的领导下,大明的上层决策权力中心并没有出现分裂的迹象。

虽然每个内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或许有不同的意见,但多是对事不对人,也不拉帮结派,往往都是以事情对错来决定派系。

有的时候上午因为某件事几个人抱团发表观点,下午就可能因为另外一件事而站到对立的两方阵营当中。

往往某件事情争论不休,朱标就会站出来拍板做决定。

从目前的大明顶端政治生态来看,这种氛围还是不错,效率高,有能给出意见的人,有能拿主意的人,也有能拍板的人。

加上锦衣卫与都察院的下放加快了下面基层官府的办事效率,导致现在大明的国家决策还是稳步推进。

今天商议的就是在一些干旱地区修水渠的问题,现在大明不缺粮,但正是有钱有粮的时候就得搞建设,免得灾荒一来,才想起水渠还没修。

政策落实是个关键,朱标还是得亲自把控一下。

商谈完事情,朱标遣散朝臣,随即前往乾清宫。

等他到乾清宫的时候才发现大殿内人居然还挺多。

一个个穿着大明的官服,正襟危坐在两侧沙发上,但他却一个都不认识。

明朝的官服规定是很严格的,除了嘉靖八年改变过一次,但又很快改回来以外。

因而从老朱时期制定的一品至四品官服穿绯袍;五品至七品官服穿青袍;八品至九品官绿袍,并包括特定的服饰花纹延续到明末。

只是官服认识,人却不认识。

朱标迅速意识到跟以前一样,又是从明末带回来的官员,便进门先向坐在上面的老朱拱手道:“长子标参见父皇。”

“嗯。”

老朱也才刚坐下不久,让人给忠臣们上茶,便说道:“今天在谈什么国事吗?”

“是江西、浙江等一些偏远地区干旱的问题。”

朱标说道:“要建些水渠,另外就是在向东北移民的问题,改土归流改土归流,需要汉民族这个基本盘才能稳定人心,不然东北的满人不会乖乖听令。”

“唔”

老朱满意地点点头:“做得很好。”

下方陈士奇等人则一头雾水。

这洪武初年的大明,好像跟他们认知当中的不一样啊。

何况很多话都听不懂。

不过他们来得很谨慎,也不敢多问什么。

老朱随后说道:“坐吧,他们这些人你也应该猜到了,是大明末期的一些忠臣,这次带他们来朕的洪武大明看一看,了解了解。”

朱标就坐到了老朱右手边下方的沙发空位上,对面那张沙发就是朱云峰和季赫,这两张沙发基本上也就只有朱标、朱云峰、季赫和朱棣四个人才有资格坐。

至于马皇后。

跟老朱一起坐上面。

朱标坐下后,笑着对他们说道:“王朝末年的事情本宫也听说过了,刚开始的时候本宫与父皇一样心中悲痛。但其实仔细想想,纵观历史,千百年来,也没有王朝真的能长盛不衰。大明能有二百七十余年国祚已经不算少了,我们虽身处不同的时间长河之中,却也难以顾及彼此,因而以前也最多只是无力,可不能改变。不过如今父皇成仙做祖,能干预时间,就有了一切可能。本宫欢迎你们的到来,也会为大明王朝末世的时候出一份力气,尔等既然能够到这里来,就证明是大明的忠臣,对待忠臣,大明自不会吝啬,希望你们回去之后,能够帮助父皇稳定好江山,让大明盛世能够得以延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四章洪武的天,不一样(第2/2页)

众人慌忙站起身,陈士奇激动说道:“还请殿下放心,臣等愿效死命,为太祖陛下再创一次江山。”

“请殿下放心。”

其余人亦是忙不迭说道:“臣等愿效死命,为太祖陛下再创一次江山。”

明末的臣子跑到明初来为太祖效力。

这幅画面谁看了不别扭?

不过想到这些都是大明的忠臣,就合情合理了。

毕竟大明沐浴皇恩已经是二百余年,老朱的恩泽连绵,有那么多忠臣也很正常。

老朱就说道:“云峰,小季。”

“陛下。”

朱云峰和季赫忙站起身说道:“臣在。”

“秦良玉留下,其余人人,云峰和小季你带他们去城里逛一逛,看看朕如今的大明朝如何了。”

“是。”

“标儿。”

“父皇。”

“你带秦良玉去后宫见见你母后,这般奇女子,你母亲肯定也会喜欢。”

“是。”

朱标诧异地看了眼站在那的老太太。

没想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良玉?

不过仔细想想,自己好像也大名鼎鼎,倒也没什么名人效应。

“走吧。”

朱云峰和季赫就站起身,对陈士奇他们招招手道:“带你们出宫瞧瞧。”

“臣等告退。”

众人很有规矩地拱手,倒退着出了殿门。

来到广场上,朱云峰和季赫坐上了奔驰大G,两台,一人一台,招呼着众人上车。

陈士奇等人互相对视,他们哪见过这个?

不过车门打开了,一个个便也小心翼翼地钻进去,老老实实坐在了后排。

朱云峰开的这辆载着陈士奇,刘之勃,卢安世三个人。

另外王扬基,堵胤锡和马乾则坐季赫那辆。

见他们没敢进副驾驶,朱云峰笑了笑道:“坐稳了,发车了。”

说罢一脚油门。

“轰!”

大G直接一个转向,向着月华门的方向驶去。

三人猝不及防,吓了一跳。

陈士奇大叫道:“这是什么,这是什么?怎么会动?”

“别惊讶,这是仙器。”

朱云峰说道:“这可比马跑得快多了,相当于500多匹马的力量。”

马力当然不是指一匹马的力量,而是衡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但朱云峰一个艺术文科生哪懂这个,直接胡吹道:“它的力量可以拉动城墙,人挡在它面前,直接一头创死。”

“太厉害了,吴王殿下,快收了神通吧。”

刘之勃惊恐万分。

朱云峰一边打方向,从月华门出去,往北顺着宫中甬道向北顺贞门方向驶去,乐道:“怕什么,它是我控制的,你们看宫女太监侍卫,他们都不怕。”

宫中甬道两侧都有侍卫站岗,偶尔也有宫女太监路过,看到奔驰驶来,都从容地让到两侧,太监鞠躬弯腰,宫女微微下蹲,各自行礼。

皇宫谁不知道,这两辆大G可是吴王殿下与楚国公的坐骑。

以前他俩一个骑摩托车,一个骑电动车,在宫内宫外跟两个该溜子一样到处溜达。

刚开始还以为他俩横行霸道,久而久之大家才明白人家就正常行驶,也从不横冲直撞,便见到二人出行都会礼让。

两辆汽车过交泰殿乾清宫以及后花园,到了顺贞门口。

这里是皇宫北门,出顺贞门后就是玄武门,朱云峰和季赫熟门熟路地出来,外面已经是全是水泥马路。

相比于当年的荒凉,北门外已经繁华了起来。新修起来的楼房纵横交错,居然还是水泥楼房,像我们后世六七十年代兴建的那种六七层的老楼。

不过古代建筑风格不同,后世的老楼四四方方,而古代则颇为有艺术气质,虽是钢筋水泥构造,外面还有浮雕、木雕、飞檐、斗拱之类,相当于水泥与木材结合,看起来十分美观。

并且街道上人来人往,很多地方竖起了电线杆,家家户户通电,街道上也有路灯,正是午后,虽然是冬天大雪纷飞的季节,却热闹非凡,摊贩们的吆喝声音不绝于耳。

朱云峰降低了开车速度,见他出来,不少摊贩拥挤过来,喊道:“殿下,这段时间上哪去了,也不来小店瞧瞧,新鲜的馄饨要不要来一碗。”

“不了不了,待会还得回宫里吃。”

“殿下,上次跟您说的那事儿,您瞧瞧,二八的黄花大闺女,保证漂漂亮亮水灵灵的。”

有媒婆凑过来扒拉窗户喊道。

朱云峰翻起了白眼道:“二八的黄花大闺女?像话吗?陛下要为我赐婚的,到时候惹了陛下不高兴,先砍了你的脑袋。”

媒婆缩了缩脖子走了。

周围也有熟的摊贩笑嘻嘻地冲车子喊着,朱云峰和季赫也都笑着打招呼。

他俩的王府和国公府就在西华门外,离北门不算远,有的时候也会过来走街串巷溜达溜达,都在街头混了七八年了,自然该熟的早就熟悉。

还有不懂事的孩子想过来,但被大人死死拉住。

开玩笑。

吴王殿下和楚国公确实平易近人,可再怎么样身份有别,孩子们可以不懂事,可大人们得懂,不然不远处跟在车辆后面骑马的锦衣卫们难道是摆设吗?

看着二人身份高贵,却混迹于民间,陈士奇忍不住说道:“殿下,下官想问一句。”

“你说。”

朱云峰慢慢开着车,小心翼翼地从人流如海的街道上穿行。

“殿下似乎在市井中颇有声誉,只是尊卑有别,以殿下的身份,为何要与那些民众混迹在一起呢?”

“你这话说的,太祖他老人家还要过饭呢。什么尊卑有别,你有点子腐儒作派呀。”

“额下官”

陈士奇哑然。

“我想起来了,看过你的资料,你确实是个腐儒来着。”

朱云峰一心一意在开车,转头看了眼陈士奇,然后想起看的资料,恍然大悟道:“别那么死脑筋,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崇祯身份多高贵啊,那还不是被泥腿子李自成逼得煤山上吊?要了解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为百姓去做事,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百姓才不会造反,国家才会稳定。当官的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啊,怎么傻乎乎的?”

“下官知错了。”

陈士奇被骂得不敢吭声。

他自然知道这些道理,但知道归知道,大道理谁不会讲。

可现实生活中哪个官员面对百姓不是颐指气使,多年来他都习惯这样了,陡然遇到个身份尊贵还能如此亲和的王爷,还真让他感觉到陌生。

“当官就得为民做主,你这心态不行,得改改。要不是你殉国了,换了在洪武朝遇到我,肯定给骂死,甚至官都别想当。”

朱云峰指着远处高楼道:“看到没有,这高楼大厦,一砖一石,都是百姓们建起来的。太祖他老人家最是爱护百姓了,好好在这边看看,多学学吧。回了那边,把风气改一改,说不好大明还能延续几百年。”

陈士奇三人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

这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与史书记载的洪武朝截然不同,但却充满了处处生机勃勃,到处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里的百姓跟他们所处的崇祯朝百姓,完全是两个模样,两个面孔。

即便是冬日。

洪武的天,都仿佛是蓝色,满是普照的阳光。跟崇祯朝那冬天常常阴恻恻的天空,有着很大区别。

原来光明,真的可以驱散黑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