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15章 行军干粮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5章 行军干粮

簡繁轉換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1 21:38:4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季夏的傍晚,微风轻拂,摇动着无极院中的古树,沙沙作响,落日染出一片灿烂晚霞,金色的余晖洒满大地。

叫了一天知了的蝉也终于渐渐停歇,田间的白鹭、野鸭也开始飞回鸟巢。

罗三扛着锄头从桥上走来,

“你稻田的水我都帮你放好了,田埂上螃蟹洞黄鳝洞也堵好了,这田水可以管好些天,我回头交待兰香姐弟三个,抓紧把田里的草再耘一遍,把那些稗草给拔了······”

无极院里廊下,

罗三的裤脚还高高卷着,身上点点泥巴。

“明天我就走了,麻烦你帮我照看他们姐弟三个,你就让他们自己做饭吃,娃都懂事了······”

“三叔,你跟我那么客气做啥,田里的事你也不用挂心,我想好了,明个去雇个人来临时帮忙打理稻田,至于塬上二十亩桑田,冯家堡的冯六郎家说愿包了今年的桑叶,他家不仅养春蚕秋蚕也养夏蚕,缺桑叶。”

二十亩桑叶,今年还能采半年,说好秋收后给二匹绢、十二两绵。

反正李逸一个人也养不了蚕,这桑叶也闲着。

“雇人又得不少粮呢。”罗三道,雇个青壮的长工,乡里惯例是一年十二石粮,麦粟各半,还得管春冬两季衣,还要管吃,其实不便宜。

“郭二郎说到长安城外灾民里雇一个,五六斗粮一个月都有人愿意抢着做。我寻思着,先雇一个看看。”

罗三也知道李逸不会种地,“其实用不着雇长工,雇个长工相当于十亩地白种了。你可以就在咱村或隔壁的郭庄、冯家堡雇人临时帮工,现在不是农忙的时候,田里活也轻松,放放水除除草这些,捎带着做就行,一个月一二斗粮就行了。”

“等秋收的时候,忙不过来,可以请人做日工,按天计。”

李逸没放太大心思在田里,他现在都很少去看自己的庄稼。

“三叔,我给你做点干粮吧,”

“不用,明个到了县里后,会管饭的。”

李逸坚持要给罗三做些干粮带上,罗三说明天就要出门了,现在再做麦饭也来不及了。

此时一般干粮就是麦饭。

把脱壳的小麦先蒸熟,然后再晒干,吃的时候水泡一下就能吃了。简单点的,不需要多复杂,先蒸后晒,晒个一两天干了就行。

而豪华点的会在里面加上坚果或是蜜汁,还会加盐等。

更有能储藏更久更便携的麦饭,取小麦一石,蒸熟晒干,然后再蒸再晒,如此反复十次,最后得到二斗干麦饭,食用时每次取一合,就能果腹。

这种十蒸十晒的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坏。

大唐府兵出征,就要求自备麦饭九斗。

一般百姓去服丁役或出远门,也会提前备好些麦饭做干粮,罗三没备,是家里现在缺粮,先前已经断粮了,还是李逸借了他一石小米,他打算饿着肚子去长安,粮食都留给三个孩子。

李逸打算给罗三做点干粮,甚至给这次村里四丁四中都做点路上吃。

锅盔、光饼、棋子、麦饭、炒粉、炒米等记忆里的行军粮,他最后觉得还是炒米比较方便,时间上也来的及。

不过炒米最好是用硬糜子,糜子分软硬两种,做炒米用硬糜子,也叫黄米。而做糕点、酿酒则用软糜子,也称黍米,大黄米,软黄米。

糜子跟粟一样耐旱,但产量更低,价格也便宜。

李逸先到隔壁郭庄,找郭二郎买了一石硬糜子。

“你要吃粮,应当买大米、小麦,小米也比这硬糜子好吃,”郭二郎笑着提醒李逸。

“我用黄米做点干粮。”

聊了几句后,李逸便把一石硬糜子挑回家了,这硬糜子确实便宜,比软糜子还便宜点,价格更比不上小米和小麦,跟黄豆一个价。

一石才一千八。

罗三看到李逸挑回来一石黄米做干粮,还挺疑惑,大家一般都是用麦饭做干粮。

硬糜子米跟小米很像,但颗粒比小米大不少,颜色暗黄偏棕。

“这个要怎么弄?”

“挺简单的,”

先淘洗去除杂质,然后浸泡,

李逸喊来兰香帮他烧火,锅里水烧到八分开,把浸泡好的黄米下锅煮。

“大火。”

罗三他们都好奇的看着李逸,兰香下午还见过他把白豆腐油炸成了金黄的豆腐泡,不知道他现在又要做什么。

水烧开后,李逸揭开锅盖,上下翻动均勺,又盖上盖。

“兰香,小火。”

小米焖上六七分钟后,再揭盖上下翻动,这样连续翻动三四次后,便可以出锅了。

此时的黄米米粒鼓胀发圆,带着些透明,却又还没开嘴。炒米中的一个关键,就是煮的时候不能破嘴,水和黄米的比例也得适宜,黄米煮好了水也干了。

“太阳都下山了,这煮好的黄米,也没法晒啊,天这么热,一晚上就都馊了,”罗三担忧的道。

“咱不用太阳晒,用锅炒,咱这干粮就叫炒米。”

炒米不能直接在锅里炒,得跟炒花生一样用砂子炒。

院里就有盖房时剩下的砂子,铲来一些,先过筛。

先往锅里倒进五碗砂子,待砂子烧红,再往里倒入三碗晾干的黄米饭,

看到这幕罗三都忍不住想要制止它,

这往饭里掺砂,还怎么吃啊。

李逸则很认真的开始炒米,大气冒过,米粒啪啦啪啦的爆起来,赶紧把米连砂子一起倒在筛子上,

筛掉砂子,只剩炒米,将砂子重新入锅加热,再加入新的黄米,如此反复,

一锅锅的黄米便在热砂中炒好。

“这就做好了?”

经过煮、炒两道工序,此时的黄米金黄,香味十足,但李逸却笑着说还不能做干粮吃,

“还得用石碓去壳嘞,”

罗三主动请缨,村里就有脚踏的石碓,是村里共用的。

用石碓舂壳,再用簸箕去大糠,细筛过细糠,就成了方便携带和食用的干粮炒米了。

吃的时候用水一泡就行,热水冷水都能泡发食用。

李逸回家,就一人冲泡一碗,一把炒米,加上点盐,再舀点猪油,再撒点葱花,齐活。

“哎呀,真香。”

“尝尝。”

老话说的好,暖穿皮子,饱吃糜子。炒米的含水量极低,干燥耐存储,且方便易携带,吃的时候也方便。

就算没水,干吃也一样能够充饥。

相比起麦饭来,无疑胜上几分,麦饭口感差不说,还得煮,直接干吃是极难下咽的,凉水也泡不开。尤其是那种十蒸十晒的麦饭,得提前用开水泡开,然后再煮,否则跟一粒粒铁一样嚼都嚼不动。

罗三端起来吹着热气,慢慢的尝试,发现清香爽口,十分酥脆。

就是那水,加了盐和油后,也成了美味的汤。

狗剩和石头两小屁孩,更是不怕烫的稀里呼噜的吃着,连连喊真香。兰香就吃的秀气的多,但小丫头也是十分喜欢。

“干嚼也好吃嘞。”

李逸喝完一碗,抓了一把慢慢嚼着,越嚼越香。

罗三也是感叹连连,“想不到这硬糜子还能做成这么好吃的干粮。”

炒米好吃也不算复杂,经过蒸炒碾三道工序就成了,吃的时候泡也行,干嚼也行,都是方便又好吃。

“三叔你们明天,每人带上一斗,我给炒好的炒米里拌上点盐,吃起来方便。”

罗三连忙摇头,这硬黄米虽说便宜,可一斗现在也要一百八十个钱,这又煮又炒又碾还费大半天功夫。

“不行不行,”

李逸好说歹说,他都不肯,李逸虽说是村长,可服役这事跟他也没啥有关系,昨天他还请大家吃了一顿饭了,哪里还能又要他送干粮。

正说着,

三娘来了,

是来喊他去她家吃饭的,她带回去的油豆腐泡着实把家里都惊到了,而听三娘说她跟李逸要合伙在桥头摆难卖豆浆,还要做油豆腐、腐竹等到寺庙去院,

卖了半辈子豆腐的罗二都感觉很惊讶,凭直觉罗二觉得这油豆腐不一般,有搞头。

可又担心会失败,再加上女儿十六岁了,早到了嫁人的年纪,之前因为母亲生病,三娘想多照顾母亲几年,一直拖着没嫁人。

现在跟李逸去合伙做生意,就怕影响三娘名声,罗二心里头倒是希望这两人能凑一对,可上次他主动提出过,人家拒绝了。

三娘叫罗三一家也一起去吃饭,推推拉拉一会,众人一同前往桥南岸稻地渠边的草棚。

三娘一家仍还住在这边草棚,

随着李逸已经搬回北岸,现在罗家堡村民,也都打算重新搬回来,尤其是那些窑洞没塌,或损坏不大的人家。

“豆浆已经磨好了,吃完饭就可以煮浆做腐竹了。”三娘兴奋的道。

“好。”李逸很平淡回答道,相比起来,腐竹其实算的上最没技术含量的豆制品了,比油豆腐泡简单多了。

三娘家的晚饭,其实挺简单的。

一盆豆腐渣野菜糊糊,罗二家常见菜,卖不完的豆腐渣就自己吃。

今天还添了个菜,就是油豆腐,一个大陶锅里煮着油豆腐,放了点葱和野菜,还有一些河里捞的小鱼小虾。

咕嘟咕嘟的煮着,很香。

两个菜,十几个人吃,第一次吃到油豆腐的众人,都是赞不绝口,一人就分到两三个,小口小口的吃,慢慢的咀嚼品味。

油豆腐煮的时间久,已经很软,还浸满了鱼虾汤汁,挺鲜甜。

而油豆腐里的油,煮开在汤里,也为这锅汤增添了味道。

李逸也觉得还不错,虽然油豆腐有更多好吃的做法,但人饿的时候,这已经是美味了。

饭后,

三娘迫不及待的就拉着李逸到耳边做豆腐的草棚去,还马上把门顶上。

罗二他们一家虽然很想看这腐竹是怎么做的,但最后也都没有进来看。

腐竹这东西很简单,就是隔了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说白了就是焖煮,捞皮,晒烤。

一锅豆浆可以反复的焖烧起皮,直到用尽。

一斤干黄豆,纯手工无添加,大概能得半斤腐竹。

制出来的腐竹,也是有等级的,颜色越淡的越好,比较限制腐竹生产的是晒这关,夏天天气好,一到两天就晒好了,要是阴雨,或是春冬季,可能就得用火烘烤了。

两人忙活半天终于全都挑完,

看着挂了一竹竿又一竹竿的浆皮,三娘激动不已,这些腐竹每片长**寸,“这就成了吗?”

“晚上没太阳,这些得用火烘烤了,火侯得把握好,要不会有烘烤气、焦糊味。做好的上品,得是通体光滑,色泽金黄,质地透亮,耐煮易烂却又烂而不糊,嫩滑松脆而又有弹性。”

“那赶紧烘烤吧,”三娘迫不及待的想见到成品。

本来李逸说捞几条试一下就行,根本用不着晚上做这么多,等白天时做,直接太阳晒省时省力。

“一斗黄豆能做成多少腐竹?”

李逸想了想,“一斤黄豆大概能出八两左右干腐竹,一斗豆子七斤左右,大概能得三斤半腐竹。”

比起一斤豆子出一斤半油豆腐,一斤干豆子只能出半斤腐竹,产量看着要低许多,但油豆腐一斤得要五两油,腐竹却少了这项大成本。

腐竹最大的成本是豆子,一斤腐竹豆子成本五十二钱。

“这腐竹卖多少一斤合适?”

李逸想了想,如果油豆腐一斤本钱六十七,卖一百五,那腐竹卖一百五肯定利润更多。

“可以先试着跟油豆腐一样价,一百五一斤。”

“这么贵?”

“咱们也没打算卖给一般百姓,这独一份的腐竹,物以稀为贵,专供寺院,以后到长安卖给贵族高官之家,肯定不能卖便宜了。”

“你相信不,卖的贵反而会比卖的便宜好卖!”李逸笑道。

三娘不懂,怎么贵的还更好卖。

“油豆腐、腐竹售卖的事,交给我来做就好,”李逸挺有信心,他已经锁定了目标客户,肥头大耳的京畿数百寺庙里的万千和尚们,这群人也是如今社会最有钱的一个群体了,既是大地主,也经营诸多工商产业,还借粮放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