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33章 人之初性本善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33章 人之初性本善

簡繁轉換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1-21 21:38:4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午后,

李逸邀请老师董秀才和一众宾朋前往无极小学,

今天是无极小学开学第一堂课,李逸特意设为公开课,不仅邀请了董秀才等宾朋旁听,村里乡亲们也可以来旁听。

原本他打算避开酷暑,等八月天凉开学的,但发现董秀才的冯家堡私塾并没有寒暑假,其它的学校也没有寒暑假,只有农忙的时候有的放假。

无极小学堂第一批学生,招了六十个。

罗家堡的孩童招了三十来个,基本都来了,另外从旁边的郭庄、高家堡、三家村也招了二十多个。

因名额有限,隔壁几个村子都差点打起来,而同是兴盛里的韦堡、碾庄、冯家堡的村民们因没在这次招生范围内,还很不乐意。

东厢的中屋厅堂,成了教室,这么多学生也没有分班。

教室里甚至都还没有门、窗,也没有桌、椅,条件是极为简陋的,一群学生们今天上午就来了,在无极院疯玩了半天,中午就吃上了第一顿学堂的免费饭。

小米饭,青菜豆腐渣,加一个放了猪油煮的小杂鱼汤。

孩童们狼吞虎咽吃的极为满足。

李逸拿起铁棍敲响了廊下悬挂的铁块,叮叮叮的清脆声音传出,

“进课堂上课了,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

没有课桌椅,那大家就直接坐在地上。

东厢厅堂里一下子挤满了孩童,这群孩子小的五岁,大的十二岁了,还有十来个女娃娃。

孩子们目光里满是兴奋、好奇,嬉戏玩闹,交头接耳。

这些都是穷人的孩子,大半还穿着开裆裤,有好多打着赤膊,几乎都没穿鞋,都很瘦很黑,就没有一个白白胖胖的。

李逸邀请董秀才、孙伏伽、王乡长等一些有身份的人进了教室,每人一个蒲团,跪坐旁听。

其余的乡党们,限于教室场地,只能在外面廊下旁听,而村民们更只能在后面围观旁听了。

“肃静!”

李逸走到讲台,这是昨天临时弄的,特意用打院墙剩下的胡基在厅堂北面垒高了一块地,然后摆了一张几案。

后面墙上挂了块板子,这就成了临时的讲台。

嗡嗡声很快停止,这群孩子们还是挺听话的。

“今天无极小学堂正式开学了,这是第一堂课,也是公开课。首先我要问一下大家,为何要读书?”

下面立马嘈杂起来,七嘴八舌。

李逸轻敲了几下讲桌,

“肃静,以后课堂上要发言,先举手,老师点名了才可以站起来发言。”

“罗石头,你说。”

九岁的小石头赶紧站起来,或许是在这么多人面前,激动的脸色胀红,一时却结巴着说不出话来。

“别急,慢慢说。”

小石头好一会才平复了些,“我,我,三娘说读书识字能让我开眼,不做睁眼瞎。”

“很好,请坐,同学们为罗石头同学的积极发言鼓掌。”

李逸带头鼓掌,孩童们也就跟着呱唧呱唧,掌声如雷,小石头脸更红了,但又有几分得意,骄傲的昂着脑袋。

“读书使人明智,书就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智慧之门,书也是一剂良药,善读者能够治愚。

读书可以使人聪明,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大家要把握机会,好好读书。”

一番开场后,

李逸拿出准备好的一叠A4纸,上面写着毛笔大字,他用米粒往身后板子上贴,一张纸上写了六个大字,李逸一口气贴了十二张。

孩童们好奇的看着那些洁白的纸桌上,一个个大字,眼神清澈而纯洁,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而在教室里旁听的董秀才、孙伏伽等人,看着这些字却都目露惊讶。

自古以来的孩童启蒙书很多,从秦国丞相李斯编的《仓颉书》,到后来《爰历篇》、《博学篇》,合称三仓,再到汉朝流传下来的《急就篇》,再到南北朝的《开蒙要训》,以及后来启蒙书巅峰的《千字文》,

这些蒙书大多是四字一句,将一些常用字编排,让识字的同时,了解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到如今,千字文是启蒙必读书,据说这本书是南朝梁武帝,让周兴嗣为自己儿子编写一本识字读本,周接到旨意,只用了一晚时间就写成了这篇千字文。

本来大家以为李逸今天第一堂课,可能也会教千字文,但他贴在板上的大字却并不是四言一句的千字文,反而都是三言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颜之推,有义方。教三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董秀才虽坐在后面,但眼神还挺好,把纸上大字看的清清楚楚。

他默念字句,越念越惊讶,他以前绝没见过。

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顺口、易记,跟千字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曾经国子监生,考过秀才的老先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不凡。

三言一句,四句一组,这板上的十二句,明显就是三组一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很明显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开私塾教书育人多年的董秀才,越念越兴奋。

而在隋朝就考中进士的孙伏伽,那是真正靠读书改变了命运的人,他对那一张张纸上的大字,也是越看越惊叹。

浅显易懂,但蕴含深刻。

他对纸上的那大字,也很欣赏,铁划银钩,瘦劲有神,这书法相当了得。

李逸贴好,转头望向大家。

他今天第一堂课,没选千字文,而是选了三字经。

选这个也是有一番思考,千字文是南朝梁时编写的,但三字经却是要到宋朝时才有,三字经也是千多字,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

虽然到唐朝后有些内容要改,但删改掉也不影响什么。比如那句颜之推有义方教三子俱名扬,原文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俱名扬,窦燕山指的是五代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考中了科举。

李逸把窦禹钧改成了南北朝名儒颜之推,也没问题,颜之推开皇年间才去世,他儿子颜思鲁孙子颜师古,如今还是相当有名的文人。颜思鲁是秦王府记室参军,颜师古是李世民王府文学。

选择三字经,最主要原因,就是李逸办学也是为了刷声望,他写瘦筋体也是要刷声望,所以现在办学掏出三字经,还是要刷声望。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三字经,我先读一遍,然后讲解意思,然后大家跟着朗诵,”

“无逸,”

董秀才有些激动的站起来。

“先生。”

“这十二句三字经是你所作?”

李逸厚着脸皮道:“这是我根据我师傅李真人以前教育我的故事编成的,”

“只有这十二句吗?”董秀才又问。

“不止,暂时编了三百多句,三言一句,四句一组,这十二句是第一篇。”

董秀才激动不已,“好好好,你先继续讲课。”

李逸高声朗诵三字经,跟唱歌一样。唱完一遍,他开始讲其中的意思,小孩子们听的懵懵懂懂,但没关系,传统私塾启蒙教育,都是先摇头晃脑的背诵,

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嘛。

这第一篇十二句里,其实也是讲了两个故事的,比如孟母三迁,还有颜之推教子有方。

“你们知道谁是孟母吗?”李逸问。

下面六十个孩子没一个知道的,他们连孔子是谁都不知道,更别说孟子孟母了。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先贤,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幼时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依靠织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起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经常有送葬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孟子就跟着学吹喇叭,引的一群孩子整天跟着玩吹喇叭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孩童的教育,见状就搬家到城里。

新家在屠宰场旁边,孟子每天到屠宰场看杀猪宰羊,孟子看在眼里学在心上,没多久居然能帮着杀猪宰羊了。孟母见状又把家搬到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上,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跟着摇头晃脑一起读书,老师非常喜欢聪明的孟子,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

但他还是很贪玩,经常逃学,孟母生气的把织布的梭子折断了,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是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成功,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认识到错误,于是回到学堂,慢慢变的知书达礼,后来,孟子果然没辜负母亲的希望,成为了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儒家大师,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也是我们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的含义。”

孩童们虽然不知谁是孟子,但听李逸讲这孟母三迁的故意,却听的津津有味。

罗二的大孙子说吹喇叭挺好的,每次给人吹喇叭送葬有吃有喝,还有一块白布和工钱。石头则说学屠夫杀猪宰羊好,给人杀猪主人会给猪下水做报酬,屠夫有吃不完的猪下水。

李逸没打断他们,让这群孩童先自由讨论了十来分钟,然后才让他们肃静。

“现在,你们跟着我一句句诵读,”

无极院里,

顿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书声盖过了夏天的蝉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