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归义非唐 > 第460章 关西琐事(万字大章)

归义非唐 第460章 关西琐事(万字大章)

簡繁轉換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30 03:02:19 来源:源1

第460章关西琐事(万字大章)

「于阗(仲云)国使臣,参见汉王殿下,殿下千秋万岁……」

咸通十一年九月末梢,当关东大唐因为围剿黄巢受挫,天子李漼病情加剧的时候,关西的刘继隆却在长安含元殿接见了于阗与仲云的使臣。

两国使者长相不同,于阗国高鼻深目,仲云国则是圆脸塌鼻。

含元殿内,刘继隆坐在金台腰间,虽然没有坐在天子的位置上,但从下往上看,与天子也没有什麽区别。

殿内左右站着二百馀名在京七品以上官员,他们安静倾听着于阗丶仲云国使臣的奏表。

「平身。」

坐在位置上的刘继隆抬手示意,二人这时才缓缓起身,看清了刘继隆的面貌。

纵使早已打探过,他们却还是感到了惊叹,暗道中原圣人,果然是龙凤之姿,神人之表。

「你们两国的国书,吾已经看过了。」

刘继隆坐在主位上,面对两人说道:「朝廷重新恢复安西丶北庭两大都护府,为的就是庇护你们这些小国,使你们不受胡人侵害。」

「葛逻禄丶黠戛斯丶回鹘丶吐蕃等部,如今大多都被张使君驱逐,听闻疏勒被数万回鹘人侵占,但汝等不必担心。」

「吾已经敕令安西,待到来年入秋必然出兵,夷灭此部回鹘。」

「吐蕃那边,吾亦敕令没卢丹增,要求其约束土浑丶吐蕃诸部,不得侵扰汝等。」

「若还有胡人敢于侵扰汝等,吾自不会坐视不理,这点可以放心。」

刘继隆表明了态度,同时也向二人明说了自己可以影响吐蕃。

对于西域这些国家来说,中原虽然强盛,但那毕竟是百年以前的「传说」了。

近百年来,真正在统治并影响他们的,始终都是昔日强盛的吐蕃。

如今吐蕃虽然陷入内乱,但西迁的回鹘人又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们此前虽然知道河陇出了个圣人,但并不知道这位如此强大。

直到张淮深收复龟兹丶焉耆二镇,他们前往拜见张淮深,这才从张淮深口中得知了刘继隆的强大。

原本他们以为时张淮深自吹自擂,结果他们一路东进,这才发现张淮深不仅没有吹捧,反而有些「贬低」。

张淮深不清楚关陇的情况,所以说的有些保守。

正因如此,当于阗丶仲云使者来到长安后,他们顿时便被焕然一新的长安城给吸引了。

长安的人口,自然不能比较以前,哪怕是如今关中已然太平两年之久,但城内人口也不过三十二万之数。

就人口来看,确实不如以前繁华,但长安城内民舍丶街道丶坊墙重修之后,焕然一新。

曾经的那种颓势,早已被扫入废墟之中,取而代之的是种新的面貌。

不过对于于阗丶仲云二国的西域使者来说,平常五万人口都难以见到的城池,如今来到中原,动辄数万乃至十几万人口的城池,自然让他们感到震撼。

「殿下千秋,臣代于阗(仲云),感谢您的隆恩……」

两名使者恭恭敬敬的行礼,接着继续说道:「如果天朝能在国中驻军庇护,我们便不用担心胡人侵扰了。」

不出意外,早已习惯了被大唐丶吐蕃轮番驻军的两国,果然向刘继隆提出了驻军的请求。

不等刘继隆开口,两名使者继续向刘继隆恭敬作揖:「臣已经带来了下国图籍,请殿下阅览……」

二人话音落下,便有两名从七品官员端着木盘走向金台,接着由张延晖转呈到了刘继隆面前案上。

刘继隆倒是没想到两国准备如此充足,当下拿起两国图籍翻阅起来。

依照唐初玄奘西行时的记载,于阗古国有城十八座,胜兵万人,都城周**里,其境内伽蓝百馀所,僧徒五千馀人。

单从这些来看,于阗地区的人口便不少,而仲云国小民寡,胜兵不过二千,百姓数量更为稀少。

如今两国献上图籍,刘继隆可以直接通过图籍来判断两国大体实力。

只是略微翻阅,刘继隆便清楚知道了两国的情况。

于阗国经历吐蕃入寇,盘剥等近百年时间,如今人口仅有五万七千馀,国中常备兵不过三千,城池依旧十八座,耕地不过三十二万六千馀亩,耕牛一万二千馀头,羊十馀万。

仲云国的环境比起于阗还要更为恶劣,人口不过一万八千馀,国中兵卒不过千馀人,城池四座,耕地四万九千馀亩,百姓主要以放牧为生,有耕牛三千馀,牧群十馀万。

于阗国每年的赋税折色在二万七千贯左右,仲云则是折色后在九千贯左右。

就两国这赋税,想要保护国家,基本只能把赋税投入到军备中去,且兵卒战力低下,三千人还打不过几百入寇的土浑部落。

正是因为战力不行,所以他们才会想着让刘继隆派驻兵马。

毕竟按照过往的传统,大唐派驻兵马,安西都护府自己会承担军饷,而小国只需要负责口粮就行。

对于这个传统,刘继隆自然也不会打破,毕竟就土浑这些臭鱼烂虾,倒也不用太多兵马就能抵御。

「此前朝廷与吐蕃,分别派驻多少兵马于仲云丶于阗?」

刘继隆询问二国使臣,二人见状便以于阗使臣为主,先行回答:「昔年朝廷在于阗派驻兵二千馀人。」

「仲云则是八百人左右。」仲云使臣回答着。

两国使臣的回答,令含元殿内不少大臣都开始骚动了起来。

他们虽然没有开口,但却在用眼神交流,并且大部分人都觉得这点驻军并不算多。

不过对于熟悉河西丶西域情况的归义军老臣们来说,他们可是十分清楚在丝绸之路南道驻兵近三千耗费有多大的。

不提别的,汉军之中为何会渐渐开始产生逃卒?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疆域扩大,兵卒距离家乡越来越远,许多兵卒思乡而不到期限,不得退伍,所以才会出现逃卒。

原本在陇右时,每个月若是操训后休整两日,那完全可以快马赶回家里休息,见见亲人。

可随着汉军疆域变大,许多兵卒又需要换防,莫说休息几日,就是休息半个月丶一个月都没办法赶回家里。

这种情况,便是在交通发达后世都不少见,更别提车马落后的这个时代了。

对于许多出生在中原的官员来说,他们根本不清楚西域有多广袤。

不提别的,近三千戍兵应该从何处调遣?

哪怕是从最近的沙州调遣,从沙州到于阗最西边的距离都足有两千馀里。

马不停蹄的情况下,普通兵卒往返所需时间就不少于两个月,一年到头都回不了一次家。

若是从陇西丶关中地区派遣戍兵,距离则更为遥远,往返时间需要大半年。

路途如此遥远,派遣戍兵困难不说,戍兵思乡难以处理,若是缩短戍边时间,那则代表增加戍兵成本。

历史上庞勋之流为什麽造反,说白来就是原本说好戍期三年,结果三年又三年。

之所以三年又三年,主要就是戍兵来往戍边在路途中耗费极大。

重新募兵并派遣戍兵的消耗,都足够发放本来戍兵的军饷和犒赏了。

除非朝廷能一直保障自己很有钱,能将兵卒戍期缩短,不然徵发戍兵,始终要面对逃卒问题。

哪怕历史给出了卫所兵和建设兵团两种答案,但实际上两者的逃兵也并不少。

明代卫所制迁徙百万江南军户前往北方丶西南之地,结果不到五十年时间,便逃亡过半。

要知道明初卫所兵待遇还是很不错的,不仅有卫学,每月还有月粮和盐酒,外出还有行粮,根本不是晚明那种叫花子式卫所兵能比的。

单拿卫学来说,卫学制度直接让普通军户每年占据三成科举进士名额,成就了不少军户。

结果待遇如此,却依旧挡不住卫所兵逃亡,而建设兵团比卫所制度更先进,但依旧挡不住逃卒。

说到底,思乡之情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哪怕给足钱粮,也无法弥补这些东西。

逃卒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但降低逃卒的办法是有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殿上的于阗丶仲云两国使臣说道:「汝等舟车劳顿,暂且下去休息吧。」

「驻兵之事,吾与群臣商议过后,十日内必定会给汝等答覆。」

两国使臣闻言,当即恭敬作揖:「下臣告退,上千秋万岁……」

面对他们有些僭越的唱诵,刘继隆并未纠正,只是颔首看着他们起身退出含元殿,随后才将目光放到了群臣身上。

随着两国使臣离开,殿内便有不少人开始了谏言。

「殿下,我朝廷正值鼎盛,理应恢复旧疆。」

「向于阗驻扎兵马之事,理应同意。」

「陛下,臣附议……」

礼部的陆龟蒙站了出来,唱表作揖,而后引出十馀名官员附议。

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是六七品的官员,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却很少。

这主要原因是五品及以上官员,基本都是河陇出身的老人,他们比这些中原出身的官员,更了解西北的贫瘠和苦寒。

正如当下,陆龟蒙等人唱表之声落下后,熟悉关陇的高淮便起身作揖道:

「陛下,臣以为西北苦寒,而西域苦寒更甚。」

「两千八百戍兵看似不多,但从何处徵调,又该戍边多久,军饷又该如何定调,这些都是问题。」

「眼下中原动荡,朝廷理应将重心靠向关东,而非西域。」

「陛下,臣附议。」马懿果断表态支持高淮,继而引起了数十名河陇官员的支持。

陆龟蒙他们显然不服,刘继隆见状看向张延晖。

「汝等出身无非是河陇丶关中丶关东丶江南,未曾去过西域,不如问问真正去过西域的人。」

刘继隆的话,将众人目光吸引到了张延晖身上。

张延晖感受着百官目光,不免有些紧张,但在刘继隆鼓励的眼神下,张延晖还是硬着头皮起身说道:

「西域绝非河陇及中原能比,单说每月春夏之际,遮天蔽日的沙尘席卷而来,城内凭空多出三寸黄沙,这种情况,又有几位大臣见过?」

「于阗丶仲云皆位于西域南侧,南边是昆仑山脉,北边是沙漠大碛,西边是苦寒葱岭,仅能依靠昆仑山融化的雪水来耕种。」

「虽说两国有近四十万亩耕地,但西域不比关陇,更比不上中原。」

「四十万亩耕地,恐怕连三十万石粮食都无法保障,所以当地百姓只能食牲畜奶酪来搭配粮食充饥。」

「西域乾燥,乾燥比之长安更甚,一个橘子放在长安,时间长了会**,但在西域却会成为乾果。」

「莫说中原的诸位,便是自小生长于沙州的许多兵卒在前往西州丶龟兹等地戍边后,都极易感到乾燥而口鼻流血。」

「且西域东西长三千里,南北长两千里,距离足够前往殿内任意大臣的家乡,绰绰有馀。」

「如此距离,光从长安前往于阗都需要三个月时间,往返便需要半年。」

「戍期太短,朝廷耗费太高,戍期太长,则兵卒思乡情切,难免逃亡。」

张延晖说到此处,不由看向刘继隆,恭敬作揖道:

「殿下,臣以为,可发孤身青壮前往龟兹丶焉耆定居,再从当地徵募青壮为兵卒,派驻于阗丶仲云。」

张延晖所说的,已经初步触摸到了卫所制和建设兵团制,但还远远不够。

「陛下,若是如此,恐怕三五年不能成!」

陆龟蒙等官员主动开口,张延晖也没有否认,而是点头道:

「确实非三五年不能成,但若是成了,日后西域便不缺汉卒。」

「相比较从关中发兵戍边,由龟兹丶焉耆等处发兵戍边,无疑更近。」

「兵卒即便思乡,大不了告休两三个月,放其回家好好休息,总比兵卒逃亡返回关中要好。」

张延晖年纪虽小,但却凭着自己对西域的了解,将陆龟蒙等人说的哑口无言。

毕竟他们确实不了解西域,他们对西域的了解,都只是书本上,而张延晖是真的去过西域。

耳听再多,也不如眼见为实。

看他们争论差不多了,刘继隆也开口说道:「我朝自国初开始,虽开疆拓土,东包三韩,西抵大碛,南濒南海,北至大漠,但终究只是羁縻。」

「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皆因汉家多居中原而寡四边。」

「吾深思熟虑,决定重启折冲府,以折冲府来戍边地方。」

刘继隆所说的折冲府,其实也是归义军一开始的采取的制度。

不过随着土地均分得差不多后,不管是刘继隆还是张淮深,他们都选择了重新改变制度。

如今刘继隆要重启折冲府制度,实际上就是为了实施一套类似卫所制的屯田戍边制度。

面对群臣,刘继隆将早已准备好的腹稿说出:「国初,折冲府分上丶中丶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丶长史丶兵曹参军各一人。」

「府以下官职及编制,想必诸位都了解,吾便不细说了。」

「如今吾重提折冲府,为的便是移民戍边,开垦屯田。」

「吾决意,以五十户为一队,每户出一人为屯兵,屯兵每月领月粮一石,钱五百,发屯田五十亩,十税一。」

「以三队为一旅,设旅帅丶旅副;以三旅为一团,设校尉丶兵曹;以三团为一府,置别将丶长史丶兵曹参军。」

「每府设官学一所,供屯兵子弟免费读书,然纸笔由各户自出,可参与科举。」

「此外,每府从屯兵中选出四百战兵,战兵每月多发五百钱,出征设行粮,每日发行粮五升。」

「眼下暂设龟兹丶于阗两处折冲府,徵募孤身男子前往当地,挑选军中年四十五上者担任折冲府官员。」

刘继隆所谓的折冲府制度,实际上就是加强版的卫所制。

明初的卫所制虽然很不错,但对卫所兵卒的负担还是有些沉重,福利还是略微有所不足。

刘继隆减轻了屯兵的负担,加强了福利。

按照这套制度来说,一名屯兵拥有五十亩屯田,每年交税过后产出在三十五石左右,算上军饷就是六贯钱丶四十七石粮,待遇绝对算得上丰厚。

刘继隆虽然在关西五道搞了推举制的官学,但这毕竟是为了培养平民官吏来取代世家豪强的教育垄断。

等人数差不多后,这种高昂的官学就得停罢,转变为免学费,百姓自己提供纸笔砚墨的普及官学制度。

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而折冲府的官学,只要是屯兵子弟就能就读,这对当下的百姓来说,还是有很大诱惑的。

「陛下,折冲府如此优待兵卒,恐怕都督府治下战兵埋怨……」

有人开口,刘继隆循声看去,结果发现开口之人竟然是闲赋家中许久的马成。

马成如今领着正二品的上柱国的俸禄,但并没有实职,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刘继隆在用他警示那些拉帮结派的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年纪太大了。

马成如今六十有五,加上他领兵打仗和治理地方的能力确实不行,所以刘继隆只能让他领个虚职,保全他富贵。

马成显然不太甘心做个虚职官员,如今试图表现,但明显人老之后有些糊涂,表现错了地方。

马懿也知道自家阿耶有些老糊涂了,所以不等刘继隆开口,他便主动驳斥了自家父亲。

「陛下,臣以为上柱国此话不妥……」

马懿突然站出来,这让马成有些错愕,但马懿接下来的话便让马成知道了自己的不妥。

「臣以为,折冲府既然要设置在边塞苦寒之地,那军饷和待遇高些也无妨。」

「战兵若有非议,可自行选择调离战兵一职。」

「此外,军中老卒不少,四十以上的老卒足有近万人,倒不如趁此机会,让老卒们自行选择调离战兵,可酌情拔擢一级或两级。」

马懿这番话,看似驳斥了老卒们的面子,但实际上却在为老卒考虑。

战兵的要求在十八岁到四十五岁,而许多老卒都超过了四十岁,距离退役也就几年时间。

如果能够调任折冲府,担任屯军军团,说不定还能继续干几年。

他的话,赢得了不少关陇官员的支持,高进达也附议道:

「陛下,臣以为,屯兵所遭遇的敌军,无非就是土浑丶吐蕃及回鹘等疲弱之徒,可酌情将年龄上调。」

「臣以为,屯卒可上调至五十岁。」

「陛下,臣附议……」

高进达话音落下,数十名河陇官员纷纷表示支持,毕竟四十岁以上的老卒,基本都是河陇出身的,说不定就是他们曾经的部下。

能为部下谋福利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刘继隆也清楚他们的小心思,但他也乐见于此,毕竟老卒虽然身体机能下降了,但眼见还在。

只要不到老糊涂的时候,有他们带着折冲府的屯军训练,无疑能更好的保护边塞之地。

「既然如此,那便依汝二人所言,重新拟个章程,把这些增入其中吧。」

刘继隆很乐意将边塞之地的利益交给这些老卒,毕竟交给他们,总比豪强侵占要好得多。

这些屯军在当地利益越深,汉人在当地扎根也就越稳。

这麽想着,刘继隆又补充道:「屯军中的战兵,依旧要接受都督府丶都护府调度。」

「安西都护府治下,分设西州都督府丶龟兹都督府丶疏勒(喀什)都督府丶于阗都督府及焉耆都督府。」

「北庭都护府治下,分设庭州都督府丶碎叶都督府丶昆陵(伊犁)都督府。」

「虽说这其中还有不少地方尚未收复,但只要朝廷上下一心,收复这些地方只是时间问题。」

「敕令张淮深丶张淮溶寻觅适合折冲府屯垦之驻地,绘制图籍,献于朝廷。」

刘继隆前世虽然去过新疆,但千年时间沧海桑田,后世许多戈壁沙漠的地方,在如今都还是草肥水美的地方。

所以设置折冲府屯垦实边的这件事,还是得张淮深和张淮溶实地考察才行。

这麽说着,刘继隆也就把折冲府和于阗驻兵的事情给定调了。

先将龟兹和焉耆发展起来,等到当地汉人数量足够多了,再募兵前往于阗丶仲云驻兵。

藉助折冲府这件事,刘继隆也能将手伸入河西丶安西丶北庭内部,慢慢的从沙州豪强手中和平接过治理权。

这般想着,刘继隆目光看向了高进达,询问道:「眼下已经是月末,五道赋税粮册可曾送抵朝廷?」

「回殿下,已然送抵。」

高进达不假思索说着,同时看向含元殿门口。

与此同时,含元殿门口开始走入户部的几名官员,托着摆放粮册的木盘走入殿内。

当文册被张延晖转呈到刘继隆面前,刘继隆自然不可能大张旗鼓的将五道钱粮情况念出来,而是默默翻阅。

大旱对关内道和京畿道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尤其是本就比较缺少水源的关内道。

虽说兴修水利,恢复了不少土地生产,但关内道今年的田赋不过八十八万石,按照田赋反推关内道粮食产量,得出的结论是关内道的粮食根本不够关内道百姓吃,缺口最少二百万石。

刘继隆微微皱眉,继续看向其它四道情况。

陇右道产粮十分稳定,但由于刘继隆降低税率为三成,所以今年田赋在三百二十万石。

陇右的粮食是绝对足够陇右百姓吃的,所以刘继隆主动开口道:「陇右官粮转运一百万石进入长安,馀下官粮尽数运往关内道。」

「臣领敕令……」高进达不紧不慢应下,刘继隆也继续翻看着其馀三道的粮册。

京畿道税收三百四十万石,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部分州县合计为一百二十万石,剑南道四百八十万石。

除田赋外,五道的盐铁酒茶矿等官营和商税等税收则是折色为一百七十四万贯,锦缎绢绵布三百六十七万匹。

合计最后,五道及山南东道部分州县的田赋为一千三百四十八万石,商税杂项折色在四百万贯左右。

尽管比不了天宝年间二百多万贯税收,二千五百万石田赋和二千五百万匹锦缎绢绵布,但却肯定比如今大唐的关东朝廷富裕多了。

这些粮食,不少都需要用来平抑粮价,贩卖的同时为朝廷筹措现钱。

如今汉军每年军费在五百四十万贯左右,朝廷官吏支出在二百五十万贯,官学支出在八十万贯左右,工部修葺水利每年支出八十万贯,军器监开支在三十万贯左右。

除去这些支出后,今年应该还能结馀五六十万贯。

今年的结馀,加上去年的结馀,国库中能动用的钱粮折色在三百万贯左右,不过现钱应该只有几十万,馀下的都是以粮食的形式,存储在各地官仓中。

「只要明年不再爆发什麽灾情,时局若变,则大军尽可东进。」

刘继隆缓缓合上文册,接着看向殿上群臣:「近年来,旱灾洪涝蝗灾兵灾不断。」

「我军治下虽没有遭遇兵灾,但旱灾洪涝与蝗灾却遭遇不少,不得不防。」

「传令各州县,时刻关注河渠水位,保障堰堤有水,今年入冬后多多检查河道,防止蝗虫藉助滩涂产卵,继而出现蝗灾。」

刘继隆是真的被这些天灾搞的头疼不已,但他除了预防,其它也做不了什麽。

这些天灾本就会出现,有的可以通过人为干扰来杜绝,但有的却不行。

他刘继隆再厉害,总不可能让老天年年保佑他风调雨顺,然后把灾情都转移到关东去吧。

「臣领敕令……」

百官纷纷躬身唱礼,而刘继隆见状也站起身来,转身对着金台上那空荡荡的椅子作揖:「上千万岁……」

唱礼结束,百官依照入班次序离开含元殿,刘继隆也返回了汉王府。

原本以为没什麽事,但等他回到汉王府后不久,便见罗隐找上了他。

「殿下,临州传来消息,王式丶郑畋丶周宝等人愿意归顺朝廷。」

「想通了?还是在耍什麽手段?」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刘继隆第一反应就是戒备,毕竟唐廷在这些唐臣心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王式他们突然愿意归降,肯定是有所图谋。

「恐怕是听说殿下与朝廷和解,而朝廷迟迟未曾提及他们,故此有些着急。」

罗隐恭恭敬敬说着,同时补充道:「北司的杨公庆愿意出钱十万贯来赎买自己。」

「杨公庆?」刘继隆想起了他,不由神色一动,对罗隐询问道:

「汝以为,吾是否要招抚他们,释放杨公庆?」

罗隐闻言,心中不由得有些激动,但依旧佯装沉稳,小心谏言道:

「臣以为,王式丶郑畋等人皆有大才,周宝虽然跋扈,但也可供殿下驱使。」

「杨公庆是北司神策军副使,臣听闻北司自西门季玄病故后,右神策军中尉高悬,想来不是齐元简等人没有安排,而是他们的安排,不能让左神策军和北司几个家族满意。」

「若是殿下能释放杨公庆,以杨公庆背后家族对北司的影响,他必然能坐上右神策军中尉。」

罗隐隐晦看了眼刘继隆,眼见刘继隆没有打断自己的意思,他壮着胆子继续说道:

「唐主多日不曾上朝,想必是身体出了些问题。」

「若是殿下信任,臣愿意带领杨公庆游览关中,说服他依仗殿下。」

让被俘的杨公庆放下间隙,依仗刘继隆,不得不说罗隐的想法很大胆。

「你有几成把握?」

刘继隆询问罗隐,而他则是胸有成竹道:「只要殿下愿意扶持杨公庆,臣最少有八成把握。」

「何解?」刘继隆好奇询问,罗隐便为他解释了起来。

晚唐背景下,北司中的许多家族实际上十分在意交好藩镇,必要时候引其为外援。

譬如杨玄阶丶杨复恭丶杨复光所代表的左神策军杨氏家族便与河中丶河阳丶忠武丶宣武等镇交好,不少都将都受过他们家族恩惠。

杨公庆代表的右神策军杨氏家族虽然不如左杨,但也十分依仗藩镇。

不过右杨家族主要交好关中丶西川藩镇,而今这些藩镇都被刘继隆灭了个乾净,所以杨公庆也没有太多筹码。

所以只要刘继隆同意扶持杨公庆,杨公庆就能带着依仗返回洛阳。

凭藉刘继隆帮持的这一背景,他坐上右神策军中尉位置,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毕竟一个刘继隆,几乎能顶得上河朔三镇或河淮诸镇了。

刘继隆听后,确实也想在北司中扶持个自己人,以免日后洛阳混乱,自己插不进手。

「此事便交给你办,不过吾只能给你半个月的时间,关东局势变化,需杨公庆提早返回洛阳。」

「是……」

眼见自己得到刘继隆准许,罗隐尽力按耐住心中激动,朝刘继作揖后退出汉王府。

在他离开后,刘继隆开始潜心处理政务,而罗隐离开汉王府后,当即便去寻找了高进达。

高进达得知刘继隆意思后,便立马令人释放王式等人,并派兵马护送他们从临州赶赴长安。

十天时间一晃而过,原本刘继隆以为可以平安无事面见郑畋丶王式等人的时候,关东却传来了军碟。

黄巢在合肥大败王铎,唐军两次进攻合肥的行动被挫败,高骈挥师北上,攻破舒州,尚让退往庐州。

「官军还有多少兵马?」

十月初,汉王府内刘继隆询问眼前赵英,赵英沉声道:「据朝廷来人传禀,前线应该不少于七万兵马。」

「七万……」

刘继隆沉吟,他大概粗算了下,黄巢还有四万多兵马,而朝廷有兵七万。

不过七万之中,有两万多是高骈的兵马,高骈如果不想被朝廷收拾,恐怕不会立马出兵庐州。

如此一来,那便是四万对五万,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想到这里,刘继隆正准备对赵英说点什麽,这时罗隐的身影出现在了堂外。

「殿下,王式几人正在堂外,是否召其入内?」

不过十天时间,王式他们便赶到了长安,速度倒是不慢。

「召他们入内吧。」

刘继隆示意,罗隐闻言作揖退了出去,而刘继隆则是看向赵英:

「盯紧淮南战场,但更要注意洛阳的变化。」

「是!」赵英应下,继而转身走出正堂。

在他离开的同时,罗隐也带着王式丶郑畋丶杨公庆和周宝走入了院内,来到了中堂门外。

「进来吧。」

刘继隆坐在主位,开口示意众人走入堂内。

除罗隐外,王式几人脸色都有些尴尬,略微局促。

毕竟被刘继隆击败圈禁了快两年,几人原本的锐气也渐渐被磨了个七七八八。

王式是想通了,毕竟他如今已经六十岁,加上刘继隆与朝廷和解,而且他长子王涉也被俘,倒也不用怕朝廷对他如何。

大不了他归顺刘继隆后,不再献策便是。

「参见汉王殿下……」

王式带头开口,郑畋与杨公庆丶周宝三人只能硬着头皮唱礼。

刘继隆见状颔首,高兴举起茶杯道:「吾已令庖厨准备晚宴,稍后便与诸位共饮,眼下先以茶代酒,恭贺三位解开心结。」

话音落下,他又看向杨公庆,轻笑道:「吾与朝廷误会已经解除,本要早早释放杨副使,无奈有人从中作梗,这才拖延到了现在。」

刘继隆故意说出这话,不等杨公庆询问便爽朗道:「好在东边如今安定不少,杨副使也可以返回洛阳,继续为圣人效力了。」

杨公庆原本还只是觉得有些尴尬,但在听了刘继隆这番话后,他立马就想到了亓元实丶杨玄阶等人。

若说他被留在关西谁最开心的话,那无疑就是这两人了。

「殿下隆恩,某定不忘怀。」

杨公庆举起茶杯,痛快饮下。

刘继隆笑着看向郑畋与周宝,二人则是依旧有些尴尬。

周宝是尴尬自己当初把刘继隆骂得体无完肤,担心日后刘继隆会给自己穿小鞋。

郑畋则是根本不想归降刘继隆,只是为了脱困才假意归降。

只要他有返回洛阳的机会,他绝不会放过机会,必须返回洛阳,报效朝廷。

「二位无须介怀以前的事情,吾记性不好,早已忘记以前的事情了。」

刘继隆递给了二人台阶,毕竟郑畋是个不错的大才,而周宝虽然莽撞,但也不失为斗将。

对于他们,刘继隆还是想着尽量收服,哪怕无法收服也没事,反正天下始终将为他所得,日后他们依旧还是要投效自己。

「殿下胸怀无量,某不及也……」

郑畋恭敬举杯赞颂,周宝也连忙附和:「某亦是觉得如此!」

见几人都表了态度,刘继隆放下茶杯道:「吾乃河西布衣,本想为朝廷戍边,奈何朝廷污浊,小人多谗言,恐难长久。」

「某知诸位所想,故此向诸位保证,绝不对朝廷用兵。」

「今兵部缺乏尚书,请王使相暂代之。」

「丰州缺乏果毅者,吾想以王涉担任丰州都尉,统帅兵马防备胡人。」

刘继隆向众人表态,同时授予了王式和他长子王涉官职。

王式闻言作揖:「殿下有请,某何敢拒绝。」

见王式应下,刘继隆满意颔首,接着看向周宝与郑畋:「礼部缺乏尚书,想以郑使君为之。」

「西川缺乏骁将,想以周将军充会川城镇守使,可否?」

礼部尚书与会川城镇守都督,两个官职都不算低,前者无需多言,后者也是从三品的官职,对于周宝一个降将来说,能够节制三个都尉上万兵力,已经算是重用了。

郑畋还没有反应,周宝便连忙作揖:「末将定不辱命,以报殿下恩情!」

见周宝表态,郑畋也看向刘继隆:「某定为殿下梳治礼部,威传诸邦……」

「好!」眼见三人应下官职,刘继隆看向罗隐:「传膳吧。」

「是……」

罗隐应下,接着吩咐门口的兵卒传膳,同时在宴席间与杨公庆推杯换盏。

杨公庆自然不是愚笨之人,他清楚自己能依仗的外援都没了,就这样灰溜溜回到洛阳,肯定得不到支持。

但若是能取得刘继隆的支持,那他便有把握拿下右神策军中尉的官职,成为四贵之一。

晚宴结束不久,罗隐为刘继隆送客。

等到他返回正堂时,当即胸有成竹的对刘继隆作揖:

「殿下,事情已经办妥了,可随时送杨公庆返回洛阳。」

「好……」刘继隆用热绢擦了擦额头,接着说道:

「洛阳那边情况复杂,你持鱼符令安破胡调三百兵马护送杨公庆前往洛阳。」

「抵达洛阳后,以此三百兵马重开进奏院,告诉杨公庆,这三百兵马可听从他调遣。」

既然选择了要扶持杨公庆,那至少不能让他势头落下。

三百人看似不多,但足够收拾一千多类似神策军那样的酒囊饭袋了。

「是!」罗隐恭敬应下,刘继隆也吩咐道:

「日后与杨公庆的联系,便交由你操办吧……」

话音落下,他取出鱼符递给罗隐,罗隐双手接过鱼符,恭敬作揖后离开王府。

在他走出王府,坐上回家的马车时,他不免拿着刘继隆交给自己的鱼符看了又看,眼神闪烁。

「今遇明主,相位岂远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