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22章 孙恩之死

武帝寄奴 第022章 孙恩之死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迁入将军府虽然让家人的生活更加舒适,但是所带来的唯一不足就是自此家人就与外人断了往来。这个府第并非加官进爵带来的唯一好处,另一个好处就是俸禄有了极大的提升。不仅维持家用没有问题,我还将一部分俸禄分派给了军曹录事官等在吴郡、句章、海盐等地牺牲的将士的家人。

这些事最初让刘道规去办。但后来道规觉得这些事繁琐,有些不胜其烦,于是我委托给了虞丘进。

虽然已是初春,可是京口依然刮着寒风。军营外除了巡逻的士兵外,并无旁人。虽然走得有些热了,但是风灌进衣内还是觉得寒气袭人,我用手紧了紧领口。刚跨入军营,迎头碰到参军徐羡之。

同我一样,徐羡之也是北府旧将。我任孙无终司马的时候跟他并不太熟。调到刘牢之军中之后,我和他都担任参军,渐渐的也熟悉起来。他和我一样,平时话不多。不过,和我不一样的是常常在众人无语时,他却是语出惊人。

徐羡之见到我,寒暄之后告诉我:“德舆将军,今日有喜。”

“哦?今日何喜之有?”

“孙恩已亡!”他说。

“什么?孙恩已亡?他何时死的?战死的?”这个消息对我而言的确是个大好消息,但是又确实有一些意外。

这两年来,晋国的重患并不是北方的胡虏,而正是这个源自晋国内部的贼人。原本以为桓玄秉政之后,因为要全力对付内部反对势力而无暇顾及海中的贼人,恰恰能给孙恩以可乘之机。没料想孙恩却在这个时候死掉了,帝国的隐患便这样轻易的消除了。

虽然作为孙恩的宿敌,我心里觉得非常畅快。不过,也隐隐有一丝忧虑。这丝隐忧在于:还有何人能够制衡桓玄呢?

“将军且去中军听抚军大将军的战报吧。”徐羡之说了这话,脸上才露出一些喜色来。

我和徐羡之一起到达中军府时,府中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家看起来神色都很好。显然是都听到了孙恩死亡的消息。

“德舆、宗文,来得正好。快坐。”桓修等侍卫给我们俩人泡上茶之后接着说,“方才我已将战报念予众人听了,德舆,你先看看战报。”说完他把战报递到我手上。

桓修在我看战报的时候,向我解释道:“据朝中消息,孙恩被击溃之后逃入海中。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便投海自尽。”

“这是何时的消息?”

“孙恩自尽应是数月前之事。此前朝中也曾听过些许传闻,但未得以确证。几天前方证实此事。贼人先前曾封锁消息,但最终贼人还是将消息公布了出来。与此同时,贼人头目卢循还上表给皇上。卢循你曾见过?”

“嗯。在战场上见过数次。乃孙恩手下大将,亦是孙恩之妹夫。”我回答。

“确实。孙恩之余部目前便由卢循统管。卢循所上的表文上说,原本就曾有归顺之心,只是碍于孙恩之残暴,不得已而从之。如今上表请降,只请恩准一个条件,即是:须得自己管理治下,请朝廷无需干涉。”

“缓兵之计而已。”我脱口而出。

这话一说我又有些后悔。这段时间本就在韬光养晦,希望给桓玄、桓修留下一个只知道打仗邀战功、只知道拿着俸禄享受天伦之乐的普通将领的形象。机敏只宜表现在战事上,不宜表现在政事上。

“德舆果然见解犀利。对卢循而言,自然是缓兵之计;对我等而言,莫非不为缓兵之计。丞相亦知卢循乃是借一地以养精蓄锐而已。朝廷已决定答应其请求,任其为永嘉太守。一则希望用官职奉禄感化贼首;另则国家不幸中道没落,实在不愿再生战事。丞相本乃好德之人,能不兴战事则尽量避免之。丞相确实用心良苦。”

桓修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本来是权衡利弊所做的无奈之举,经他一说,倒为桓玄平空赢得了好德的美名。难怪在桓玄的众多亲戚中,桓修能得以重用。

“承祖将军言之有理。我等自愧弗如。”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奉承话。

“哪里哪里,我只是复述一下朝廷之旨意罢了。”他喝了一口茶说:“不过,德舆你可知孙恩临死前说了些什么?”

“哦?他说什么?”

“既生恩,何生裕。”桓修笑眯眯地望着我说。

“此为何意?”虽然我非常清楚这个意思,但是还是故意问了一句。

“既生了孙恩,老天为何又生了裕?这个‘裕’非指旁人,说的乃是刘裕刘德舆。哈哈。”桓修朗声而笑。

“实在令我羞愧难当。破孙恩只是谢琰将军、刘牢之之功,我刘裕彼时乃小将一员,位列帐下都督、校尉以供驱驰而已。孙恩此说,只是笑言辞罢了。”我虽然这样说,但是觉得很不自在。

虽然能被一个临终的人这样评价是一件颇为自得之事,但是倘若桓玄、桓修因此而对我心存戒心或猜忌之心,岂非坏事?

“阁下可谓善于韬光养晦。”桓修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说了这么一句。

我听桓修说破了我目前的想法,顿时大惊,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

桓修呵呵笑着说:“丞相而今亦在韬光养晦。晋国以北始终乃丞相眼中之大患。他曾数次上表以求北伐,而又常为朝廷所抑。毕竟皇上英明,知道我朝兵虽精而将不良。如今能如德舆这般将才者,寥寥而已。丹徒一役,以数百敌贼数万,倘若德舆不忠,皇上必受蒙尘之难。

战时,乃一勇猛虎将;平时,乃一温和将军。懂韬晦者,方为大臣、大将啊!”

听桓修是这样解释“韬光养晦”的,我忙接口说:“实乃折煞我。丞相治理荆、广、江三州,不数年而三州大治。麾下谋臣、战将云集。一战而殷、杨覆没,再战而元显、牢之自溃。所谓文武双全、功高盖世,此非谓丞相乎?我刘裕承丞相、承祖将军、孙无终将军等庇护,区区之功,如何能与晋国其他将领相比?”

“哈哈。德舆无需过谦。”看起来桓修的心情的确很好,而不是做给我看的,“此事暂且不提,议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