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武帝寄奴 > 第065章 檄告天下

武帝寄奴 第065章 檄告天下

簡繁轉換
作者:逍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9 10:52:3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刘迈没有料到昨天因功而封侯,今天就要因过而问罪。刘迈颓唐地说:“罪臣之所以不报,乃并非负皇恩,而是为保全自家兄弟。罪臣既不愿负陛下,亦不愿负兄弟。一时糊涂于忠与义之间之取舍。所以以前才向陛下请旨到竟陵赴任,以求置身于两难之外。望陛下恕罪!”

“哼!汝为朝廷命官,当一心为国,岂能因私情而废事?自古以来忠义不能两全之事多如牛毛。为臣者不事君、为子者不事父、为妻着不事夫,此为大逆。汝为我朝重臣,乃是我由荆州提拨而至建康之人,竟敢率先谋反。来人!”

到了此时,刘迈已无心辩驳。于是他被桓玄当庭腰斩,以警示朝臣。

刘迈便是这样尚未等到起义之期就以身询义了。

我听了刘毅的叙述,感叹说:“伯群兄一向以不怕死而闻名士林,这一次怎会变得这般惊惧?”

刘毅听了这话,又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才哽咽着说:“兄长害怕的并非他自己身死,而是我之死。他的惴惴,也并非为他自己,而是为我啊。他得罪桓玄岂止一两回?如果要恐惧的话,彼时便应当恐惧了。

他之所以向桓玄举报,是他错以为桓玄早已知道京口北府要起义的事,只是希望能以功代过,为我留下条生路。就像王导的故事一般。王导待罪宫阙,不是为了救兄长王敦,而是救其他的族人;我兄长待罪建康宫,为的却是救我。”

王导扶助先皇在江南重建大晋国后。他的族兄王敦凭借资历与人望在荆州发动叛乱,准备与朝廷平分天下。王导率族人长跪于朝廷,以向朝廷表忠。朝廷平定了王敦之乱后,并没有加罪于王导,反而继续重用他。

如果说连王导当年都为族兄反叛而惴惴不安,那么刘迈为兄弟刘毅起义而惴惴不安,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刘迈并不是一个懦夫。他的不畏死,是有名的。

刘迈曾经是殷仲堪的中兵参军。当年殷仲堪坐镇江陵的时候,桓玄在南郡。作为部属的桓玄,常到江陵来拜访殷仲堪。桓玄武艺超群,有一天在仲堪面前.戏马舞槊,全无礼仪。最后竟然拿手中的槊照着殷仲堪的面门虚刺。

刘迈那时候也在场,见到桓玄这样嚣张,义愤填膺,挺身护在殷仲堪之前说:“善武者,气与器当合二为一。阁下的槊舞得虽不错,只是全无气可言。”

桓玄自负武艺天下少有敌手,哪里受得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的讥讽。只是殷仲堪面前,他也不便发怒,含恨而去了。

殷仲堪知道桓玄受此大辱,肯定会加害刘迈,于是就安排刘迈逃走。果然,当夜桓玄就指使刺客刺杀刘迈。刘迈因及时逃脱而幸免于难。

桓玄日后得志,从而平步青云,取代殷仲堪而坐镇荆州。刘迈却没有因此而逃离荆州,反而堂而皇之地到桓玄府上去道贺。桓玄见这个曾经饥讽自己的刘迈竟敢上门送死,便说:“此前未曾葬身于刺客刃下,乃你命大。我几忘却此事,你反来受死?”

刘迈说:“将军正乃用人之际,我知必不会死,所以才敢登门。”

“你怎知我不会杀你?”

“齐桓公未杀射钩之管仲,晋文公未杀斩祛之勃鞮。假若桓公也未杀我,岂非可成就第三段千古佳话?”

东周时期,齐国的两位公子争权,管仲保的是公子纠。为了担心公子小白争权而拿箭射小白。最后公子小白凭机智幸免一死。小白当上国君之后,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卿。小白也成为了春秋第一霸齐桓公。

同样是在东周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国内发生叛乱而逃命的过程中,差点儿被勇士勃鞮杀死。重耳历经磨难回到晋国后,赦免了勃鞮的罪。而这个重耳也成为了春秋的另一霸晋文公。

刘迈把自己比作管仲和勃鞮,无非是希望桓玄也能重用他,以成就想当大晋国霸主的志向。这正合桓玄之意。

桓玄碰到这样的人也无可奈何。一则是因刘迈说得有道理,二则他刚刚平定荆州,正是收买人心之时。杀一刘迈会阻了人才入荆州之路,重用刘迈倒显得他宽宏大量。况且刘迈也是一个颇具才能的人。于是,桓玄任命他作刑狱参军。

现在想想,这位数度拂桓玄之逆鳞的人,却最终还是死于桓玄手下。岂非可叹!

徐羡之也深有感触:“如此一个大义凛然不畏死之人,若说是因为起义之事而恐惧,的确不可思议。如今听了希乐之陈述,我倒以为他有更深层之意图。诸位试想,伯群兄这样做,无论结果如何,对希乐均是有利而无害。

因为,桓玄也许会因为信任伯群兄而赦免他的兄弟;如果不能如此,至少伯群兄亦能以自己的死来警示兄弟,让希乐设法自保。只不过,他的兄弟此番是一心要灭桓玄,虽身死而不辞的。”

众人听了频频点头称是。认为徐羡之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刘迈也许可以留下活命来劝刘毅自保,但刘毅定然不会听从;而死却可以增强劝谏的效果。只可惜这更增强了刘毅起义的决心。况且,刘迈并不是主动而死,是被动而死的。他的死不仅起不了任何作用,反而会令人对他的勇气与忠诚产生怀疑。善始而不能善终,便是刘迈之不幸。

我拍拍刘毅的肩说:“希乐,我等一同杀进建康,为伯群兄报仇!”

刘毅站起来,说:“德舆兄,此非家事,而是舍身取义之国事,虽悲而无憾。攻取建康之事,请早些筹划!不杀入建康,取桓玄小儿之命,誓不为人!”

“好兄弟!”

刘毅又说:“我入城时,听闻刁弘带兵来过?”

我点头:“正准备商议派人去夺了丹徒营。”

刘毅说:“不必旁人,我去即可。”

“你待如何夺营?”

“刁弘既然从京口刚刚回营,必然料不到我军即刻夺营,防卫不会齐备。此为夜间,乃是偷袭之良机。况且,对丹徒营而言,刚刚失守京口,正是人心惶惶之时,虽说有两、三千兵力,能战者也不过一半。”

“嗯。”我对刘毅的分析也很认同,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你需要多少兵力?”

“无需太多,四百即可。”

“好。给你配四百人,即刻便可以出发。此外,另拨二百人由蒯恩率领为后援。希乐得胜,则全力突击;希乐不利,则掩护全军撤退。切不可冒然鏖战。道恩?”

“将军,我在这里!您说的话已经听到了。一定遵令!”

刘毅和蒯恩领命正要出门,何无忌进来对我们说:“希乐兄带来的战檄已看过,请各位也过过目。”

这份战檄最初是何无忌拟的。经过孟昶一修饰,读了更是令人激情彭湃,确实是一篇好文。我和徐羡之、檀凭之等一起看完,对何无忌说:“写得极好!速将战檄发出,令天下皆知桓玄之恶,与我等一同讨贼!”

我们的战檄交给了弓箭营的将领,让他们第二天清晨就派箭手乘快马把战檄射进瓜洲、吴郡、会稽、建康等城池,以及沪渎垒和其它城、寨、军营:

“夫治乱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圣明。自我大晋,阳九屡构。隆安以来,难结皇室。忠臣碎于虎口,贞良弊于豺狼。逆臣桓玄,陵虐人鬼,阻兵荆郢,肆暴都邑。天未亡难,凶力繁兴,逾年之间,遂倾皇祚

仰观天文,俯察人事,此而能久,孰有可亡!凡在有心,谁不扼腕。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启处者也。是故夕寐宵兴,援奖忠烈,潜构崎岖,险过履虎。辅国将军刘毅、广武将军何无忌、镇北主簿孟昶、兗州主簿魏咏之、宁远将军刘道规、龙骧将军刘籓、振威将军檀凭之等,忠烈断金,精贯白日,荷戈奋袂,志在毕命

裕辞不获已,遂总军要。庶上凭祖宗之灵,下罄义夫之力,翦馘逋逆,荡清京辇。公侯诸君,或世树忠贞,或身荷爵宠,而并俯眉猾竖,自效莫由,顾瞻周道,宁不吊乎!今日之举,良其会也。裕以虚薄,才非古人,接势于已替之机,受任于既颓之运。丹诚未宣,感慨愤跃,望霄汉以永怀,眄山川以增厉。授檄之日,神驰贼廷”

瓜洲,自古以来便是大江沿岸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之一,也是建康以东最大的渡口。数十年前中原遭受胡虏涂炭时,大部分汉人便是由瓜洲渡江南下的。而渡江的人中,约有一半人就在南岸定居了下来。因此,南岸的京口经过数十年,一跃而成为仅次于建康的大都市,与江陵、吴郡、会稽并称于世。

对于这个瓜洲城,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个城便是我和许多工匠、士兵们一同修缮过的。不过,那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