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1297章 恒产和恒心

诡三国 第1297章 恒产和恒心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9:54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大帐之内,似乎安静下来了不少。

杜远和赵云都偷偷瞄着思索着的斐潜。

片刻之后,斐潜忽然笑了笑,打破了沉寂说道:“子龙以为如何?”

“……”赵云拱手说道,“主公,云初闻此事,不明就里,岂能置喙?”

依旧是这么谨慎的人。

斐潜点点头,并没要赵云一定说些什么的意思,而是转向看向了杜远,微微笑着说道:“文正之意,某已知矣……文正历来勤勉,北屈、平阳,离石,皆是如此……”斐潜微微的笑着,对于杜宇维护征西集团利益这样的态度表示赞赏。

不过赞赏归于赞赏,有些事情斐潜他现在也还不能说,总不能当下就跟杜远解释一下小冰河时期,说一说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剩下十几年二十年就快到来了?

纵观华夏的历史,天候不出大的变化的情况之下,外部的游牧民族只能一时猖狂,唯独几次小冰河时期,导致气候反常,寒冷线大幅度南移,最终迫使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内忧加上外患,终究使得华夏农耕王朝被游牧民族推翻。

华夏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斐潜说道:“西河浊乱,习俗已久。今若急捕法网,不相饶借,多有倾于鲜卑者,其民多愚,未知好歹,恐相追随,则人流物散,何以为续?于民而言,若有恒产,方有恒心,故遣子敬授之,以增其恒产也……其利避害,乃人之常情,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民有恒产,方有恒心……”杜远皱着眉头,喃喃的重复了一下,片刻之后有些恍然拱手说道,“西河之地,正是如此!民无恒产,便生离心!主公之言,金玉之声,远自当谨记……今惑已解,远职责所在,不敢久离,特向主公告辞……”

杜远认为斐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西河胡汉杂居很长时间了,很多汉人渐渐跟胡人一样处在半流浪的状态之下,这样自然不利于政治民生上的稳定,所以派遣枣祗传授农桑技术,让这些西河的民众能够稳定下来,不再跟着那些当地豪帅瞎胡闹。

心念一通,杜远一方面觉得自己跟不上斐潜的思维,有些惭愧,便有些想要多做一些,来多理解一些斐潜的政策的思想,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一地太守确实不能离开治所太长时间,否则家里反了估计都不知道……

所以杜远也没有耽搁,便向斐潜告辞,准备返回西河。

斐潜点点头,说道:“如此也好,待某阴山事了,再来寻文正叨扰一杯,观西河风景就是……”

杜远笑道:“属下定然扫榻相迎!”

斐潜站起,将杜远送到了大帐口,然后和杜远告别。待杜远走后,回头一看,却见到赵云若有所思的模样,不由得问道:“子龙所思何事?”

赵云恭敬的拱了拱手,带动胳膊上的铁甲叮叮作响,说道:“主公,方才‘恒产恒心’一言……莫非出自孟子?”

赵云看着斐潜的身影,心中多少有些感概,对于赵云来说,斐潜能说出让老百姓有恒产的理念,则是让赵云很是心动,毕竟当年赵云度过那些流亡的日子,实在是记忆犹新,因此斐潜问及的时候,也忍不住想要探讨一下,不再隐藏自身的想法。

斐潜一边向大帐内走着,一边示意赵云跟上来,说道:“……子龙最近读过孟子?”

孟子在其言论著作有几次谈及恒产和恒心之间的关系,“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斐潜和杜远所说的,并非完全是搪塞之词,也不完全像是杜远说猜测的仅仅是起一个稳固地方的方法,还有更为深远的考虑。

首先,毕竟土地问题,不仅仅是在封建社会,甚至在后世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向外扩张可以解决一部分,但是在国内依旧无法避免兼并,就算是斐潜当下推行的爵田制度,也只是在能暂缓,并不能根治。

其次,而且爵田制度,推行的阻力也是不小,所以斐潜也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政治理论,一个圣人之言来作为外衣,那么孔子孟子不分家的这个“恒心恒产”,或许可以拿来用上一用?

有光明正大的施政纲领,总好过毫无跟脚的杀戮和混沌不清的方向吧?

要不然怎么体现出后世人的优越性?

斐潜在这个方面上,至少还是懂一些的。

当然,孟子的这个恒产理论,其实也是有问题的……

赵云点了点头说道:“云略读过……”

斐潜在中间坐下,然后指了指一旁的坐席,说道:“无需拘束,坐,那么子龙可知何为恒产?”

赵云思索了一下,说道:“授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墙下树桑,蚕筐衣裳,禽彘牛羊,皆为恒产也……”

斐潜点了点头,看来赵云还真算是有读过,不过还不算是读得非常精确,生产生活资料确实是恒产,但这只是恒产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这个恒产的制度。

斐潜说道:“若百亩之田皆为恒产,为何百姓多有苦亡?”

“这个……”赵云沉默了片刻,说道,“此乃乡野贪腐官吏,无良士族,残暴豪强作为,借青黄之时,苦痛之机,强取豪夺,故而……”

斐潜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那流民无田可作,饥寒交迫,子龙以为应如何?”

“查不法之人,罚不仁之田,授以流民。”赵云铿锵有力的说道,在他心中也确实是这样想的。

斐潜不由得笑了,这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的赵子龙版本?“若士族豪右无有不法,所言所行皆合国家律法,平日里也多施善事,修桥铺路,宽抚鳏寡……子龙又当如何?”

赵云愣了一下,旋即说道:“若如此,当做甄别,善余之家自然可保,行恶之人便于伏法。”

“甄别?从何甄别?家族之中,若仅一二之人,倒也好说,若是家族千人百人,总有善恶之别,加之大汉律法,亲孝为先,纵然有罪,亦多为不报者……”斐潜缓缓的说道,“若不绳之以法,则律法何用?若因亲亲相隐而罪之,则至大汉以孝为尊为何地?”

“这个……”赵云动了动嘴唇,似乎想说可以只抓这些家族里面的坏人,又或是想说让这些家族自己动手清理,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有说,因为赵云也知道,这个明显是不现实的。

而且这样的方案对于官吏来说要求过高了,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地方官吏是做不到的,又不是自家的地盘。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能造福自家一两代,也是可以接受。

“先秦之时,律法森严,平授耕田,惩戒恶族,为何各地皆反?光武之前,新朝王田,均分地亩,为何风云突变,烽烟再起?”斐潜望着帐外,缓缓的说道,“文帝时期,《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一时鸿文,亦有平均耕地,增民恒产之意,天下皆赞,为何最终腰斩东市?七国之错乎?晁公之错乎?”

赵云默然无言,良久才说道:“那么主公,当有何策?”

“天下之法,皆无定数,彼时之良策,今日之毒药,当以时俱进……”斐潜忽然笑了笑说道,“不可拘泥于一时也,亦无可法万世之策。”

赵云瞪着眼,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

倒不是斐潜有意忽悠赵云,只不过这个土地问题,当下确实是有些难处理。

打土豪分田地?

别逗了。

一个制度要使用,是需要社会具备一定条件的,而汉代完全没有这个条件,更何况打了土豪,也未必真的分了田地。

土地这一件事情,就算是到了后世依旧没有办法妥善的去解决他,斐潜又能有什么办法立刻就能在汉代可以实施一个可以传承千秋万代的方法?

其实在孟子的恒产论的体系当中,孟子也没有让百姓拥有自己的田产的意思,而是想要恢复春秋战国时期的井田制度。

井田制,土地是国有的,只是把土地分给直接生产者固定地占有和使用而已。

孟子所维护的,是希望统治者要保证小农经济的百姓一定的生产资料而已,并非真的要让百姓有“恒产”,在孟子看来,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稳定,没有固定产业的人思想不稳定,这些思想不稳定的人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土地这个玩意,从当华夏统治阶级意识到了其可以重复获取产出之后,便立刻将其收进了后宫,从来不允许普通老百姓染指半分。但问题是,如果完全从百姓手中剥离了土地,难免就生出不少事情来……

有一句话流传得还是很广的,饱暖思**,这句还有下半句,饥寒起盗心。人是不能穷的,穷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偷窃更是小事。况且,就一般人而言,因饥而偷些食物什么的,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罪过。

因此华夏统治者创造性的发挥智慧,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割开来,形成典型的封建社会的最基础的设置,天子拥有天下的田地,但是将使用权转派给封臣,然后封臣再将其授予农夫百姓耕作,平常老百姓所在市场上交易的,并非这个土地本身,而是这个土地的使用权……

然后这样的方式方法,甚至延续到了后世。

“若民无恒产,必然生乱,此事某亦知之,天下士族多以经学传家,又岂能不知?”赵云皱着眉头,显然很是不解,“若知之,为何不为之?若不为之,如此经学又有和用?”

“正所谓知易行难啊……”斐潜也是点点头,感叹了一声。

别说汉代,就算是后世也是如此。

房地产绑架地方经济,拖垮实业发展,吞噬百姓积累的财富,难道大家都不清楚?

斐潜到了汉朝之后在睡梦当中,有时候还会梦见到了还房贷的节点的时候,结果卡里没有钱还不上款项的场景,急醒之后坐在床榻之上,也不由得感叹后世的房贷给予他的压力是多么的惊人。

当然,在后世,也有不少人叫嚣着不要买房,说着房奴的这个那个不好,不如租房云云……

然而仔细看看,那些叫别买房的都是些什么人?

这些唱着高调的人,他们的家庭背景、账户余额和社交圈子给了他们就算住一辈子酒店也不会没有安全感的底气,他们需要担心个人落户问题吗?

需要担心孩子的入学问题吗?

需要担心置办大件的话搬家累成狗吗?

需要担心被房东以各种魔幻的理由扫地出门,陪着一堆死沉的家具站在路口不知道去哪里过夜,明明自己规规矩矩按照合同办事,却因为每天还要上班,每个月还要等发钱,支付不起最低的维权成本,而选择打落牙齿和血吞吗?

所以这些无需考虑各种问题的人,才会觉得后世华夏人,争破头掏空了口袋,也要当房奴的行为简直就是沙壁当中的煞笔。

普通的老百姓不都是傻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better和best这两个选项,大多数人甚至连good这个选项也没有,只能在bad、worse和worst之间反复权衡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已。

所以斐潜便只能在不多的选择之间权衡利弊,选择吞没那些无主的,逃亡和反抗的士族豪右土地,以此来分发给流民、百姓、以及那些跟着斐潜一起拼搏的兵卒和士族子弟。

严格上来说,斐潜当下的重新建立军功、爵田等等制度,对于土地所有权这一项,对于“恒产”这两个字实质上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么?

很遗憾,并没有。

但是在现在这个阶段,建立一个相比较合理的,比现阶段更加改良一些的土地转让制度,让百姓可以表面上拥有“恒产”更长一些的时间,必然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后续的经济发展。

因此就算是明知道实际上是假的恒产,依旧可以像后世的“恒产”一样,给予老百姓一定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的稳定。

“恒产”必须要有。

也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至少相对来说稳定一些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政治结构体系,否则依旧会走入战乱的轮回。

更何况现阶段努力增加一些农牧业的产出,也有助于华夏之人在小冰河时期可以挨过更长的时间,不至于像历史上那么的悲惨,因此现阶段充分的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推动农桑技术的传播,也就成为了斐潜整个计划当中的一个环节。

而且对于阴山的胡人来说,有恒产方有恒心的理论,其实也是适用的……

“天下之事,有知易行难者,亦有知难行易者,唯独恒产之事,知其难,行其亦难……”斐潜笑笑,说道,“民需恒产,乃有恒心,天下方可定。吾辈之人,只能是借鉴前事之师,纵然遍地荆棘,亦需砥力前行而已……子龙可愿助某一臂之力?”

“主公之愿,便是云之所向!”赵云离席而拜,声音朗朗。

斐潜连忙上前,将赵云扶起,拍了怕赵云的肩膀,赞赏宽慰几句之后,然后说道:“汉人恒产,胡人亦是……某有一策,子龙不妨领一只前军,去高奴左近,因势利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