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1844章 有策不可用

诡三国 第1844章 有策不可用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9:54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阳城。

夏侯惇终究是没胆量,也没有这个能力出城和斐潜在城外进行作战。

坚固的城墙多少能给人带来一些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或许就是当下唯一能够安慰夏侯惇的事情了。

阳城,刚好就是在阳城山和少室山这两条山脉的中间,又依靠着颍水而修建,也多少算是一等的城池,位置重要,能攻能守,几乎就等同于整个豫州颍川的西北大门。曹操特意安排夏侯惇在此驻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让别人在这里,曹操未必能放心。

夏侯惇不出来,并不意味着斐潜就能大大咧咧的绕城而过。毕竟部队规模不同,很多事情就不一样,朱张二人可以趁着夏侯等人的疏忽溜进去,而像是斐潜这么一大群,纵然是瞎子也是能根据声音震动等等察觉到异常。

虽然说斐潜也可以效仿来个四渡颍水什么的,但是那样未免太过麻烦了,当下或许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方式……

斐潜看着阳城,也看着阳城之上的写着『夏侯』字样的旗帜,然后笑着对李典说道:『李将军,某就不送了……』

李典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拱拱手说道:『多谢骠骑不杀之恩……后会……有期……』

斐潜装作没听出李典的画外音,挥了挥手。

李典也没有在多说一些什么,微微磕了一下马腹,战马嘶鸣一声,向前缓缓而行。

一方是横线排开,气宇轩昂的骑兵部队,另外一方则是严阵以待,持盾立戈的守城兵卒,而在双方中间的就是李典孤零零的一人一马,还有马蹄之下淡淡的烟尘,若是给配上写二胡啊,马头琴啊什么的背景音乐……

张晨在张辽身后低声问道:『将军,为什么主公在这个时候放了那家伙?』

张辽微微瞄了张晨一眼,然后低声说了一句:『攻心之策。』

『攻心之策?』张晨还不是很理解,但是张辽已经不再理会他了。

赵云立马位于斐潜的另外一侧,也似乎听到了张晨的低声嘀咕,微微看了一眼,然后就将目光放在了缓缓前行的李典身上。

就像是张晨时时刻刻都在试图解读骠骑将军举措的含义一眼,赵云其实也对于释放李典有他自己的认知。

阳城山寨必须要打,一方面是不打就不能打通整个的南下通道,另外一个方面是不打就不足以震慑颍川的这些曹军,就像是现在一眼,当斐潜挟持者攻克阳城山寨的威势而来的时候,夏侯惇也只能暂避锋芒,不敢出城迎战。倒不是夏侯段胆小,而是夏侯惇知道他手下的兵卒未必各个都是胆大的,若是再败一场,军心再次震动,那么必定难以收场,还是在城中相比较来说会稳妥一些。

阳城,对于骠骑将军来说,很显然就更倾向于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者说,用策。毕竟阳城在夏侯惇的统领之下,和一个山寨的防御力量自然天差地别,若是强攻,打应该还是能打下来,但是损失可能比较大。

若是不打,就这样什么都不做,掠城而过,又会让城中的夏侯惇以为斐潜不过如此而已,进而不管是袭击斐潜后翼,抑或是拦截围堵,都是会让斐潜难受,也是斐潜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让李典前往阳城,表面上似乎是完成了对于李典的允诺,但是实际上……

所谓无知者无畏,知道得越多,便是越发的胆小。小股部队自然是隐秘最好,但是既然大张旗鼓的来了,又何必遮掩?斐潜没有放出什么十万铁骑会猎许县的话语来,已经算是非常保守和谨慎的了。

斐潜不怕夏侯惇了解自己的军队情况,相反,斐潜也想知道,夏侯惇在这样的局面下,会如何应对。

有意思的是,作为李典,想要活下来,或者说想要更好的活下去,又会怎么做呢?

李典是打输了一场,失去了雒阳。没有错,这是李典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如果说别人却打赢了骠骑,那么……

如果说其他人也输了,李典的罪名似乎就没有那么严重……

法不责众么。

赵云略有所思。

莫非骠骑将军也是想到了此处,故而什么都没有和李典说,就这样放了李典?骠骑又是怎么判断出李典不会急于一时愤怒或是什么其他情绪,而做出愚蠢的举动?

嗯……

骠骑将军于这方寸之间的微妙变化,着实令人叹服。

赵云默默的垂下了眼帘,似乎准备闭目养神一样。

阵前。

李典走得不快,似乎每一步都如同背负了千斤。到了一箭之地的时候,李典缓缓的仰头望向了城头,找到了夏侯惇的身影,拉住了缰绳,然后下了马,沉声说道:『待罪之人见过夏侯将军!』

夏侯惇皱着眉头,沉吟了半响,摆摆手,吩咐手下说道:『放下吊桥,且吊上城来!』

李典将战马掉头,然后一巴掌拍在了战马的屁股上,战马吃痛,撒开了四蹄往回就跑,而李典则是缓缓的过了吊桥,然后坐入了竹筐之中,在吱吱呀呀的拉扯和磨擦声当中,登上了阳城。

『李曼成,欲为说客乎?』夏侯惇大马金刀的坐着,语气之中颇有不善。

李典垂首道:『今为罪人,何有说客?』

夏侯惇停顿了片刻,然后抛掉了这个问题,也没有说李典是否有罪,也没有说要将李典如何处置,而是直接问道:『骠骑人马几何?』

李典也没有纠结,几乎是立刻回答道:『近万之数。』李典也不可能完全清楚斐潜到底带了多少人来,只不过凭借着他自己的统领兵马的经验,大致估算了一个数字,虽然也还是大体上的,但是至少也给夏侯惇一个判断的基础数据了。

『皆为骑兵?』夏侯惇又追问道。

李典点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说道:『名为骑兵,然……实为悍卒也,长短器械,兵甲齐备,变化多端……』

夏侯惇抓在自己膝盖上的手不由得用力了一些,『细细说来!』

李典说道:『骠骑之兵,上马可驰骋,下马能结阵,立营、哨戒、采集、渔猎亦无所不不通……另有重甲长戟,利于野战突阵,无往而不利也……』

夏侯惇身躯前倾,『如此说来……骠骑之下,果无辅兵?』

『然。』李典点头称是。

『这……』虽然夏侯惇不是第一次听闻这个事情了,但是在李典口中再一次得到了确认,依旧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一些什么好。

大汉兵制依旧是有鄙视链条的,正兵鄙视辅兵,辅兵鄙视役夫,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了,所以在夏侯惇的观念之中,甚至在很多大汉将领的理念里面,没有辅兵抑或是民夫劳役,这仗还能打么?

就像是夏侯惇当下,阳城之中若是上上下下都算上,至少也有二万五千人左右,但是其中有一半左右其实是民夫劳役,而剩下的一半之中又有一半左右是辅兵,最后那些才是经过训练,装备齐全的正卒,而且还因为夏侯惇这里也算是前线,所以正卒的比例比较高一些,若是一般的郡国之中,正卒往往只有几百,能过千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当然,天下也不是只有斐潜这里才有完全脱产的职业军人,就像是夏侯惇手下,也有一千两百左右的完全脱产的兵卒,其实就是夏侯惇的私兵,根本不从事任何的职业和劳动,每天要么就是厮杀,要么就是在准备厮杀,但是这样的脱产兵卒,所有的消耗都是要将主来承担的,一天两天或许感觉不到什么,可是长年累月下来,不说其他光吃喝就是一个庞大到了一般将领所无法接受的数字。

就像是后世走亲戚赶上疫情的,光额外多了七八口人,就能将原本那个好客的主人给吃哭了……

所以李典所描述的情况,就像是骠骑将军养了这么多的个人私兵!

这简直不可思议!

骠骑将军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更可怕的是,骠骑将军还将这些在一定意义上算是他个人的私兵,分给他手下将领去统领,这……简直就是完全突破了夏侯惇等人的想象。对于统领兵马的将领来说,若是『借』个歌姬小姐姐什么的,简直就不用二话,哈哈大笑挥手表示拿去就是,若是借几匹战马,咬咬牙,看在面子上也就送了,而如果说要『借』其手下兵马一用,多半立刻就翻脸了……

扪心自问,若是叫夏侯惇将自己养的私兵分出去给手下,夏侯惇也是断然不愿意的,可问题是骠骑将军偏偏就这么做了!

夏侯惇和李典两个人都沉默着,一时无言。

大汉王朝或是之后的一些封建王朝采用正兵辅兵的制度,并不是不知道这种制度的弊端,也不是不愿意改革,而是因为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双重制约,导致无法推行。

所有人都知道,人的体力和耐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冷兵器战争时期更是如此,一场战斗的胜败,往往是双方兵卒体力和意志上的比拼,所以在没有办法保证所有人吃饱有力气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战斗力较强的,经过一定训练懂得听指挥的正兵的体力和耐力,让这些正兵的体力耐力都用在刀刃上,也就成为了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举措,所以用来解脱正兵,减轻其负担的辅兵,甚至辅兵之下的劳役民夫,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但是这个结构存在的前提是什么?

除了生产力不足之外,重要的就是是后勤补给的缺失了,这就又往往会涉及到了政治的层面,一方面兵卒得不到充足的补给,另外一方面当地官员世家大户,又趁着战争,大肆捞取好处,这种问题就算是到了后世明清之时,依旧存在。

斐潜之下,因为牛羊猪等肉食比曹军充裕得很多,因此大部分的兵卒都能够有比曹军要来的更为充沛的体力,在加上斐潜治下,百业兴盛,让一个百姓安心的从事生产,明显会比将其抓来当劳役民夫要产出更多的价值,所以很自然就弥补了后勤上面的对于这些兵卒的额外补贴,所以实际上斐潜付出的,并没有夏侯惇等人想象当中的那么多。毕竟辅兵和劳役就算是吃的少给的少,人数一多加起来也同样消耗不少。

夏侯惇沉吟了许久,忽然眼中一亮,挺直了身躯,『某得矣!终知骠骑要害于何处了!』

李典却摇了摇头说道:『若是夏侯将军之策,乃以多凌少……恐是难成……』

夏侯惇瞪着眼,本能的想要问一句为什么,可是忽然想到了一些什么,不由得有些颓然,微微叹息了一声,摇了摇头。

夏侯惇也算是通兵法之人,李典自然也是不差,所以他们都能想到,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对付精兵怎么办?

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已经给出了答案。

以下驷对上驷,消耗其兵力,自然而然就拖胜了。

没有错,精兵最大的问题就是补充困难,经不起大规模的消耗,若是单单从策略的角度,夏侯惇想到的这个办法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问题是并不是在策略上,而是在人心上。

和骠骑将军的精兵对抗,傻子都知道最初的上阵的,为的就是消耗的这些人马,基本上就等于是白给了,然后要等到将斐潜手下的精兵消耗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有获胜的希望,可是最关键的是最初的这些消耗人员,谁来承担?

曹操一个人能承担么?

显然不可能。

朝廷能承担么?

当下的朝廷也就是个笑话。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由士族世家来分摊,可问题是冀州豫州兖州,又有哪一个或是那一些士族世家,愿意无所畏惧的贡献出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然后冒着未来会颗粒无收的风险来承担这些?

归根结底,或许就剩两家,曹家,夏侯家。

而仅仅凭借曹家和夏侯家能拖得赢骠骑将军么?

很显然,不可能。而且就算是曹家夏侯家之中,也依旧有人会不同意,生怕打垮了曹家夏侯家之后,便宜了其他的士族世家。

世界上,聪明人总是很多的,而这些聪明人一般都不愿意吃亏,甚至不愿意去做出什么行动,而只愿意嘴上批判一下,高唱着君子动口不动手,表示着自己的居高临下。如今曹操辖地之内的世家士族,会有人愿意承担这些损失么?

没有。

所以办法有,却没有办法用。就像是当年战国之时,六国都知道只要齐心协力,秦国自然就不足为惧,怎么搞就怎么搞,但是问题就是齐心不起来。

夏侯惇想明白了这个,所以他不由得叹息了一声。

这很骠骑。

所有的事情都似乎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却发现实际上很难。那么现在,计将何出?夏侯惇盯了几眼李典,然后又将目光移向了城外,然后忽然另外的一个想法跳上了心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