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2526章风力水力畜力

诡三国 第2526章风力水力畜力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9:54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在黄承彦做出来的工学院的新模型当中,大体上还是按照汉代的建筑风格,四方平整,雍容大气。

工学院,自然就是培养工学士,但是这一次,更多的是想要培养工人。

在任何一个试图取代旧阶级的新统治阶级,都会把自己阶级的利益包装成为全体的利益,斐潜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不能说这就是错了,不能包装,而是要看具体有没有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生产力的空间。

马大胡子并非能决定一切,斐潜同样也不可能决定一切,只能是种下种子。

很明显,汉代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人口占据多数,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完全不管农业去搞工业是违背生产力的,推行什么工人阶级也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斐潜很清楚,但是他修建新的工学院,和什么阶级无关,因为不管是农业还是工业,在汉代都是被统治的,只不过是工业人口其特性决定了更容易比农业人口获取更多的知识量。

更相对集中,更容易达成专业化,就像是斐潜在军队当中推行的普及教育。

简单来说,当下推动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更容易开拓民智,也更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

发展,辩证。

初生之美好。

整体上来看,黄承彦涉及的这个工程学院,大体上是由四进院落组成,第一进是一个广阔的教场,用来集会或是宣讲而用,在正中供奉的是先师祠,不出意外的就是鲁班鲁大师,两侧还有夸耀鲁班功勋的楹联,由细小的木片贴在红漆的柱子上

斐潜点了点此处,再加一个罢。

黄承彦脱口而出,墨子?

斐潜点了点头。

黄承彦说道:我早也有想过,但就是担心添加了,便是会惹来非议

鲁班不搞政治,所以鲁班受欢迎,墨子么,就不受欢迎。

斐潜沉吟了一下,说道:不可以偏盖全,墨子当受此位。

黄承彦目光微动,点头应是。

在整个大教场的两侧,是一模一样相互堆成的两个院落,围绕着中间的回廊通道,便是一长串的教舍,粉底黛瓦,还用了一些细枝做成的假树间隔而开。

斐潜还特意错开了一些角度,掀开了这些教舍的房顶,看到里面基本和之前的教舍差不多,是没有黑板的坐席模式

这里也改一下罢斐潜点了点教舍,学员处设胡桌,胡凳,教员之处添加讲台,背椅,黑板

就是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教室,但是多了给老师准备的靠背椅。有准备一个靠背椅,老师不坐那是老师自己的事情,但若是没有,在大汉当下,老师是不可能站着给学生授课的,学生也不敢逍遥自在的坐着听老师站着讲。

胡凳胡桌?黄承彦多少还是有些顾虑,会不会

无妨。斐潜知道黄承彦在顾虑什么,不是说全数都改,改一半采用胡凳胡桌的教舍,用来传授工学之术,而坐席之教舍,依旧是经学之道岳父大人你想想,工匠之学,授课工匠是不是要常常起身,具体看看这些学徒仿效制作得如何?是不是经常要来回巡视?若是坐席,踩来踩去更添不雅,木屑土灰什么的,也是不便于清理。除此之外,起身坐下也不免徒增繁琐,还不如采用胡凳胡桌,授课之后也好清扫。

这倒也是。黄承彦思考了一下,点头称是,主公所虑甚是。

斐潜所说的这些麻烦之处,在之前的工学院当中确实都有遇到。一般讲授经学文化课,坐席矮案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动手实际操作的时候,坐席模式的教舍往往都有些麻烦。

学生不得不都跪坐,坐席桌案不方便不称手,还容易使一些木屑和砂石落在坐席上,然后要清理编制的坐席,很是费事。

清扫不干净的话,下节课说不得某个人的菊花什么的就会被扎

若是改成胡凳胡桌木地板,那么扫一下就完事了,自然更加方便干净。

当然更为深层的东西,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改变认知

这一点就没有必要和老黄说了。

斐潜也微微颔首,将教舍模型的屋顶重新盖回去。

现在只是改一半,到时候若是推行的好了,影响大了,说不定就要求全数都改成胡桌胡凳模式的教舍了。

大汉沿用坐席制度,只不过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而已。毕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木匠,铁钉铜钉什么的在一定时间内还是等同于钱财,而木匠专业一些的榫卯结构,也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搞得定的。

所以幕天而坐,以石当席,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谁不想让自己腿脚舒服些,菊花好过点?

现在自然没有必要一定要跟着老习惯走了。

供奉墨子,是打破一些习惯。

改动教舍,也是同样打破一些习惯。

而这样的习惯,更多的像是一个圈子,一种禁锢。

一点点来。

在左右两个教舍大院之后,绕往后方,便是办公区域和教职员工的宿舍。同时还有各种小规模的实践工房

一边是木,金,陶土。

另外一边则是丝,布,纺织。

冶金等需要用火的,自然是在另外之处。

此类工房,还是放置于外吧斐潜指着那些工房说道,虽说院内设工房,往来方便,但是多有隐患。明火好防,但是烛火难御这些,除了伙房柴房等等,空余之处就修建个小些的庭院池亭什么的,也便于平日教授博士聚会休闲

这一点改动,黄承彦到没有迟疑,便是点头应下,然后还表示要代替那些教授博士大工匠感谢斐潜的安排。毕竟如此一来,后院几乎就是舒适之地了,待遇指数直线上升。

斐潜摆摆手,然后就将模型放到了一旁,询问起黄承彦关于一些器械的改进的事情来。

斐潜来找黄承彦,其实来看这个新工学院的模型倒是次要的,种子也是随手布置的,主要还是为了机器。

其中最为紧要的,就是针对于棉花的机器。

棉花的产量在逐渐的扩大,这就使得斐潜必须有相应的机器来增加生产的效率。原先或许可以抽调其他纺织的人力,但是抽调多了,就自然会影响到其他织物的生产。

这是一个矛盾,斐潜必须解决的矛盾。

华夏有麻,大汉当下大多数的布,不是棉布,而是麻布。

麻不等于绵,不能通用。

绵也同样不等于丝。

但是又有相同之处,就是这些原材料,都不是直接可以用的,都需要处理,然后变成线,最后才能成为成品。

丝绸和麻布的原料是蚕茧和亚麻,但不能直接就用,蚕茧要经过缫丝,才能变成用来纺绸的生丝;而亚麻也需要浸泡破碎,捻在一起纺成线或纱,这样才能用来织成布。而缫丝需要缫丝机,纺纱则是要纺纱机。

同样,要将棉花经过杆、弹等工序处理过之后,变成纱线来的机器,就是纺棉机。

斐潜知道,后世有一种纺纱机,是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车,可同时纺三根纱,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

可是遗憾的是,斐潜只是知道其名字,并不知晓其工艺。

虽然说黄承彦和黄道婆都姓黄,但是并不能一样。就像是都姓马,一个是马某,一个是马某某,关注度立刻天差地别一样。

现在摆在斐潜面前的,就是各种织物的器械模型。

从丝绸到棉花,都有。

只不过属于棉花行列的器械,相对来说比较少。

棉花对于大汉来说是新生事物,从零开始培训学徒到老手,显然不现实也不经济,所斐潜需要扩大棉花棉布的生产,就必须抽调其他织物的工匠或是老手,也就是当下斐潜必然的选择。

同样的,其他织物产业虽然说纺织原理相近,转移到棉花方面上会省一些事。但是其他织物产业之中,想要培养出一个老手,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所以,这就是当下的困境。

因为在秦汉,大部分的纺纱缫丝等工序即便是有机械的参与,也很多是需要手工去完成的,和后世那种按一个电钮什么都不用管了的完全不同。

除非能够改进其他织物产业的器械,亦或是发明一种适应棉花的机器。

就拿发展得比较不错的缫丝来说,当下最为先进的缫丝机器,就是手摇缫车。

机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重复的稳定性。

最开始的时候,缫车最初大概只是简单的h型木头架子,只是单纯的用来缠绕而已。

后来在战国时期,改进成辘轳式的缫丝軖。缫丝軖就基本上有手摇缫车的雏形了。大体上是用竹制成,四角或六角,用短辐交互连接,中贯以轴,使用时放在缫釜上面,用时直接拔动使之不断回转,将缫釜中引出的丝条,直接缠绕在軖框上。

秦汉以后,成形的手摇缫车才出现。

这是一套在后世看来非常简陋的器械,甚至可以说很不方便的模式,可是即便是如此,也在大汉当下算是最为先进的生产工具。由灶、釜、軖、眼、勾等部件组成的简单解构,使得丝线的产出在不断的重复当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得到相对来说比较优良的丝线,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或许是某些地区条件落后,或许是官府对于手工行业的漫不经心,在秦汉之间发明出来的手摇缫车,甚至一直到了明代的时候,还有部分地方在使用,让人一方面佩服其生命力,另外一方面也确实让人感慨华夏的科技进展,是在是令人无语。

这个手摇缫车,虽然简单,但是无法单人使用。简单来说,就是大部分人是无法一手画方一手画圆的,并且一直重复不出错。

一般来说需要两个人才能保证一辆手摇缫车可以的有序生产,否则除非像是老顽童或是小龙女那样的,才可以一手做出抽丝的动作,一手画圈做出缠绕的动作

斐潜看着手摇缫车的模型,左右翻转着,然后微微叹了口气,说道:此等便是当下之弊也。一人之力,终究有限。即便是终其一生,自采而集,自丝而线,自经而成,环节皆为纯熟无比,又可得几匹?新工学院,这新之一字,便当从此而生。

黄承彦点头。

或许在众多的老一辈的学者当中,只有黄承彦比较能够明白斐潜一些举措的含义。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多方面的,既要有经书方面的东西,也要有兵甲武器,甚至是铁钉丝线。

当下斐潜的属地,尤其是关中三辅的经济强盛,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产品比其他的地区要多,而这个多的基础,就是斐潜采用了大量机器,并且不断的要求工匠去改进,创新,使用,使得在同样的人力,甚至是更少的人力的条件下,产出了更多的物品。

曹操,荀彧,还有一些山东之人绞尽脑汁也难以明白为什么斐潜能有那么多的钱财,然后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一块地,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很简单,在后世,这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剪刀差。

工业和农业的差价,是很大的。

山东之人死盯着粮草庄禾等农产品,企图以小农经济机经书传家万万年,而斐潜一开始就在注重发展工业、商业,并且斐潜非常明确的清楚农业是基础,也只能是基础,并非是一个社会的全部。

就像是人更喜欢坐席子椅子,而不喜欢菊花天天贴着冰冷的石头一样,有条件了,人们都会选择更好一些的。

棉布棉被棉袍,在小冰河时期,无疑就是最为低廉,并且舒适的席子或是椅子。

可是再加大这方面的人力,就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产量。

尤其是丝绸。

丝绸在西域,尤其是在胡商那边,简直就是等价于黄金一般。

同理,麻布虽然说胡商不喜欢,但是麻布几乎是所有行业都需要的东西,尤其是军中使用得更多,也不能随意裁减。

因此在当下,只能是从机械入手。

你那些大工匠没什么想法?斐潜放下了手摇缫车模型,问黄承彦道。

黄承彦苦笑道:有倒是有一些,不过不怎么实用

说来听听。斐潜一边看起其他的器械来,一边说道。

黄承彦说道:最开始的时候有人想要说利用水力的结果,这里泥沙大,轴承经常被泥卡住主公你知道的,这和锻打的那些器械不一样

斐潜默默的点点头。

水力锯和水力锻打,都不是一直锯和一直锻打的,都是要用的时候才会水轮放下去,一方面是机器应力未必能持续承受,另外一方面不管是锯件还是铁料,都不是连续的,空锯和空打都很伤。

纺织行业却不一样,线是需要连续的,断了就意味着很多事情要重头做,所以一开起来就不能半途随意停下来

后来有人说用风力的,黄承彦叹了一口气,这风力比水力还不靠谱就算是不论风力忽大忽小,就光这风向风箱么,还不如直接用人呢再后来,有人想用畜力的结果也是不行,骡驴用来拉磨么,没轻没重的倒也无所谓,但是用来拉线

黄承彦苦笑道:所以绕了一大圈,又回来了,只能用人力

斐潜也沉默了下来。

虽然说没有亲眼所见,但是斐潜听闻黄承彦讲了这么一圈,也知道在这个过程当中经过了多少次的希望和失望,若不是斐潜的坚持,以及黄承彦作为大考工的科研费用的兜底,像是这样的工艺器械的改进,一个普通的工匠能进行几次?

后世纺织,是用电力的,稳定,方便,快捷的能源驱动纺织机,人休息机器不休息的三班倒。

在电力之前,是蒸汽,水的沸点大体固定,也就自然可以有效控制

可问题是,斐潜当下,既没有电力,也做不到蒸汽机。电力就不提了,蒸汽机也是需要材料学、冶金技术、制造工艺等都达标之后,才能解锁的东西,不是说有了煤炭、水和钢铁之后,鼠标点击一下然后就自动合成的。

所以,兜兜转转一圈回来之后,还是没半点进展?

那么怎么办?培养更多的学徒工,这是应有之举,学徒啊,没个三五年都是难以出师的,其中或许有一些是师傅有意藏一手,但是更多的其个人能力限制,就像是在后世也有大批的厂工是根本不想继续深造发展的。

这就很麻烦。

斐潜皱着眉,思索着。

斐潜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将这个问题看的太容易了一些。

这毕竟难免。对于斐潜来说,后世那种大机械大工厂的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多少会影响到斐潜,让他不小心就形成错觉,现在就是要做出弥补和修正了

斐潜目光在桌案上的各式机械模型上来回巡视着。

肯定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斐潜相信这一点,只不过是他一时间没能找出来而已。

斐潜闭上眼,回想在他脑海里面的各种碎片,忽然之间有一个画面跳跃了出来,然后一闪而过。

斐潜追寻着,然后转回头,又将最先拿起的那个手摇缫车仔细看了起来,翻来翻去看了许久,忽然之间抓住了之前一闪而过的那个碎片,这个若是改成脚踏的方式

脚踏?!黄承彦先是喃喃重复了一声,旋即便是拍手道,脚踏!对啊,脚踏!我怎么没想到?!脚踏,哈哈,脚踏!

手摇缫车的弊病,或者说是短处,就是要两人配合,一人从蚕茧的锅釜当中抽丝连续在线头上,另外一人则是手动转缫车使得丝线可以缠绕在缫车之上,若是两个人配合不默契,快了慢了就都会导致丝线出问题。

而现在若是改成了脚踏,只是缫车转动模式的一个小改变,那么纺织工一个人自己就可以控制速度,抽丝顺畅的时候踩快一些,有些问题的时候就慢下来,双手可以解放出来专门接丝,这不仅仅是解放了双手,还释放了一倍的劳动力!

人呢!去叫大工来!哈哈!脚踏,脚踏!黄承彦一手拿过了斐潜手中的手摇缫车,风风火火的冲出了陈列室,在回廊之中便是大呼小叫的招呼着工匠,立刻根据斐潜的设想进行改进,甚至都将斐潜扔在了一旁。

斐潜愣了半响,然后看着黄承彦等全情投入,甚至为了一些什么问题便是大声争吵起来的这么一群人,不由得微笑了起来。

这个世界,就是在这样的人手里,然后在一点点的改进之中,变得更强,也变得更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