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2698章大小矛盾仁义礼

诡三国 第2698章大小矛盾仁义礼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2 13:09:54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韦康认为自己很不错。

就像是熊孩子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一样。

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并非是熊孩子不清楚道理,也不是熊孩子不明白对错是非,而是熊孩子就喜欢在边缘试探,然后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所有人的底线,以此来抬高自身在家庭之中,以及在周边人群里面的地位。

这其实和一只狗在试图挑战家庭地位一样,如果一开始没能够有效的制止,那么这只狗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直至成为这个家庭的『领导者』。

实际上,大多数跑到社会上惹事的熊孩子,已经早早的在家庭之中通过『挑战』获得了『领导者』的位置,一群长辈围着熊孩子,以『不过是个孩子』豁免一次又一次的责任,导致熊孩子误以为他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也开始不满足于家里面所有人都围着他转悠,于是乎熊孩子就开始试图在社会上,在他所有能够接触到的人当中去惹事,就像是一只随处拉屎拉尿见人就吠叫的狗。

谁能跟一个孩子计较什么呢?

然后女拳来了,悄悄的在孩子前面又多加了一个『女』字……

咳咳。

但是熊孩子永远不清楚的一点,是社会上并不可能像是家庭里面一般的包容,在家里面就算是父母再凶再骂,依旧还是父母,而在社会上,并非所有人都是熊孩子的父母……

比如韦端之前有严令,禁止韦康偷偷跑回长安来,但是韦康这一次,依旧是偷偷跑回来了。

违反了父亲的命令,在韦康看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大不了再被骂一顿也就是了……

若是在麻烦一些,实在是不行,就被打一顿,也就差不多了。

再不成,就两顿?

至于嗣子什么的问题,虽然确实很可怕,但是韦康琢磨着,根本不可能。

虽然说韦端说过,如果韦康再出现什么过错,就撤销韦康嗣子的位置,但是这个嗣子不给韦康,又能给谁?难不成给家中那个残废?这不就成为了长安士族笑柄了么?韦康可以不要脸,但是他觉得他父亲是要脸的,所以不要脸的琢磨起要脸的来,总是能占到一些便宜。

更何况,韦康觉得他现在做的事情,是无比正确的!

谯并是不是好人?并不是,谯并不仅是纵容族人在川蜀胡作非为,并且在五方上帝道场之内也是骄横跋扈,甚至有传言说在道场之内未经正当途径,私自用刑打死了人。

那么这样的一个人,难道可以成为传经大典的代表么?若是传经大典完成了之后,才被发现揭露出来,岂不是丢了骠骑的颜面,自己急骠骑所急,想骠骑所想,主动的替骠骑分忧,这难道也有错么?

韦康翻看着那些由中间传话人递送过来的相关材料,很是满意。

但是满意归满意,要将谯并一棍子敲死,似乎依旧是缺一点意思。

有时候,法律法规这些,不管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是向下的,也就是用来规范底层的,至于中上层的封建官吏,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怎么适用。比如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吏,喝酒骑马撞到了普通行人,那么也会先给三天时间看看官吏能不能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那就什么事情都没有,解决不了的才归入律法当中去处理。

谯并的问题也是这样。

谯并有问题么?

有。

但是有问题的官吏多了去了……

封建王朝之中,又有几个官吏敢拍着胸脯大声说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没多吃一顿招待,没多拿一文钱好处?

而且在很多时候,因为民智未开,有一些事情和普通百姓讲道理讲不通。

比如修路开山,有个别的百姓说我这有坟。然后说给补贴,给一百,去迁坟。然后个别百姓就觉得既然肯给一百,那就可以给一千。于是反悔说要一千才行。然后说要商议,个别的百姓一听说可以商议,又觉得自家要得少了,既然一千可以商议,那么一万,十万,百万,千万,甚至上亿是不是也可以商议一下?

当然,同样也有一些官吏,觉得反正可能有个别百姓是讲不通了,所以连最开始那些能讲得通的也懒得讲了,上来就动用最强硬的手段。

时间紧,任务重,一层压一层,上级图省事了,下级自然更是省事么。

要是认真起来,这些封建王朝之中的官吏哪一个手上是干净的?

屁股位置不同,观测角度也不同。

所以韦康如果说要依靠这些材料证据,未必能够达成韦康他所想要达成的效果。

韦康想要让谯并倒台,并且是要在授经大典之前,非常快的垮塌下去,而不是仅仅绊倒了事。

只有这样,韦康才有机会成为新的一任的宗教首领……

韦康放下了手中的那些证据,然后闭眼盘算起来。

若是谯并倒下,那么在五方上帝道场之内,上上下下都会被牵扯,先不说那些和谯并牵扯较深的副职,在道场之内那些能站出来弥补大典因此而产生的空缺,恐怕就没有多少了。

而在长安三辅之中,能在谯并倒下之后接过道德经大旗的,又能有多少?

其实通晓道德经的人也有不少,但是要么年岁太大了,要么职位已经很高了,所以韦康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机会!

自己和那些人比较起来,自然最大的优势在于自己年轻。

毕竟,谁会跟一个小孩过不去呢?

韦康嘿嘿的笑了起来,就像是期待恶作剧即将能成功的一个熊孩子。

所以,韦康想要让谯并倒下的时候恰到好处,那就应该在这些材料之上,加一把火。

所谓民不举官不究,那么现在问题就是,怎么找到这个民,以及怎样恰到好处的举上那么一举……

……( ̄_, ̄)……

没了张屠夫,难道就要吃带毛猪么?

还是可以找陈屠夫的么。

即便是陈屠夫是个兼职的……

张时见势不妙,跑了,韦康就根据张时留下来的线索,偷偷找到了陈铭,就是那个被谯并刁难的道长。

陈铭被谯并刁难的事情么,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毕竟古往今来这种事情很多,多到了甚至有些习以为常。

在谯并心中,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什么『刁难』,而是宣告地盘的主权,就像是虎豹,或是狗子翘着腿撒尿,所以谯并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且也是很多作为领导者常用的方式。选择一个年长一些的,上有老下有小的搞一搞,然后通过打压对方提高自己。

毕竟陈铭要是忍不了,就滚么。

谯并也没有让陈铭一辈子都待在五方上帝道场的意思,还是很大度的给了陈铭有选择的权利。即便是谯并清楚陈铭当了这么久的道士,已经不太懂得其他的生存方法了,这个所谓的退出的选择,其实约等于没有。

因此,谯并觉得陈铭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忍耐。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陈铭没有反抗,默默的承受着。

可是谯并并不清楚的是,沉默的时候并不代表者认同,不说话也不代表着同意,只不过他作为五方上帝道场的领导者,已经习惯认为别人不说话就是默许和认可了。

韦康找上了陈铭,陈铭也很是意动,但陈铭依旧有疑虑,他认为韦康扳不倒谯并,所以他也不肯站出来指证,但是韦康则是胸有成竹一般,轻描澹写的让陈铭回去等待,说转机就即将出现了……

陈铭将信将疑,但是对于他来说,如果真的韦康能够搬倒谯并,他并不在意追打一下落水狗,跳起来给谯并踹上一脚,然后再砸上几块石头。

似乎一切都在平静当中……

在另外一边,谯并本人虽说知晓了一部分家族之事后,嗯,确实只有一部分,到现在为止,谯并依旧以为他家族里面的事情还没有爆发,还存有侥幸的心态。或许正是这种侥幸的心态影响之下,谯并甚至表现得比平日里面还要更加的勤勉,这些日子以来不辞辛苦、不惜心力,为授经大典之事尽心尽力、事事参谋,恨不能将所有的事项都办得妥妥当当的。

在这些事情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从《道德经》里面寻找出合适的句子,变成恰当的仪式……

这其实有些麻烦。

谯并觉得麻烦的原因,是因为老子的核心观念和推崇礼仪的孔子派系,是有些矛盾的。

要以『大典』这样的隆重礼仪来授精,呸,授经,其实确实有些与老子的原本之意相违背。

华夏最早,几近于开挂的。

很多人以为乌托邦的社会理想是西方的思潮,但是实际上老子的思想之中很早就提出了这一点。老子认为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所有人都『上德』。所谓上德自然是没有什么私欲,一切都为了公众,为了所有的人。这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就和乌托邦非常相似了。

所以,很有意思的就是,其实华夏在诸子百家之时,有很多思想都已经萌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华夏当时就像是开了挂一样,提前站在了有着无数岔道的路口……

以至于当时的统治阶层有了太多的选择,结果产生了各种选择综合征。

老子的路太难,孔子的路太硬,墨子的路太穷……

挑挑拣拣一番,七国瞄着自己,也瞄着旁人,然后试探的走各自的路。

有系统,有外挂,终究还是要人去用不是么?

而且还有猪队友。

明明这里大杀特杀,那边则是大宋特宋……

就像是谯并,在很辛苦的从道德经里面寻找出和当下相符合的礼仪规范,又从诗经和论语当中去印证其正确性,但是家里面的猪队友在他不断努力的时候,已经开始送人头了。

而在长安,谯并还在憋着一口气努力推塔。

要将道德经和上古之礼联合起来制定出『授经大典』,有两座塔是要推倒的,一座是老子的,一座是孔子的。

在老子的《道德经》当中,对于『礼』是比较贬低的,和孔子儒家推崇『礼』,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这或许是因为《道德经》讲的是道德,而孔子更多的讲『仁礼』的原因。

孔子认为在『道、德、仁、义、礼』当中,最重要的是『礼乐制度』与『礼乐观念』。孔子也在这两个方面上,做了最多的努力,也成为了代表他的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

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是从周王朝之中,从部落的父系文化当中传承演变而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

随着周人进入奴隶制社会,周礼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渐澹化,而等级制的内容不断强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一贯的,即血缘关系的纽带不断,家族组织与社会政治组织合一。武王灭商之后,周成为『天下共主』。为了统治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对周礼进行一番改革,这被称之为『制礼作乐』,并且随着周王朝的推广,使华夏社会在殷周之际,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所以『礼』是错的么?

并不是,至少不是以简单的对错来区分的。

老子表示不要礼,因为礼是向下的,而是要讲上德。

孔子则是表示上下都要礼,而且还要有规矩。

儒家之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

尊尊首先是尊君。

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对于『礼』,后续又有增补,逐渐成为了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由其制定推广的种礼制、礼法,也就是法律制度。

因为私有制社会的统治阶级有高高在上首先只顾自己阶级的利益,所以制定的礼数法律,首先是保护私有制和王权统治的。所以对广大劳动群众而言,常常是有害的,当然对于想破坏和推翻这种礼法的贵族阶层的人们也有一些约束力。

不可否认,『礼』也有一些调节民事纠纷的内容和规范,并且是利用国家暴力机关来推行实施的,但社会上的各种阶级阶层的人,为了私利而竞争,自然都会企图利用这种礼数或者避开这种礼法,出现违犯礼法的大大小小无穷无尽的事件。

老子则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所以,老子是不喜欢『礼』的,他更喜欢『道德』。

上道,上德。

上善若水么。

仁义礼,皆为下。

道,相对来说是『追求』,是最佳理想,德,则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理念。

老子的道路,就是『道德』。

老子认为,在上古有上德,人们就能够自觉作有利于社会的事,后来社会名义上进步了,人也联盟多了,生产力也发达多了,却大声喊叫人们必须有仁爱心。

喊多了,就没人听了。

所以就『攘臂而扔之』了。

这两个似乎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就像是矛盾双方一样顶在一处,然后使得夹在中间的谯并很是痛苦。如果完全不管,随便搞一搞,比如做一个祭坛,插上四方旗帜什么的,那么要谯并做什么?找一个工匠来,说不得祭坛台阶地面都做得比谯并更平直。

谯并是要找到支撑大典理论,就像是青龙寺大论一样,有一个高度,而这个高度才能保证他不会再大典当中失去话语权,轻易的被人顶替掉。

不得不说,谯并也并非是完全没有能力的,在他冥思苦想了数日之后,他忽然大笑起来,因为谯并忽然看到了一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得矣!』谯并手舞足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乃互通是也!本用之意也!道德仁义礼,其实本如一!』

谯并大笑,然后招呼着,要人加急去做两条长幡,就是写『道德仁义礼,其实本如一』这十个字,然后作为整个授经大典的核心要素。

谯并有能力,但是并不代表着他品性就一定很好。

就像是老子和孔子的话一样,正是因为不足,所以才特别需求。

这就像是矛盾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冲突。

谯并也是如此,他天天说要良善,要修德,要供奉五方上帝,修得今生善果,结果他自己屁股底下却不干净。总有些事情,看似十分复杂,但若是下定了决心,再按部就班的实施下去,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困难,成败的关键,就看是没有具体实施的勇气和实力了。

谯并的家族内部的事情,其实就像是老子的道德和孔子的仁礼一样,不管是选择哪一种,其实都有机会改变谯氏家族的命运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谯并什么都没有选。

虽然谯并在台上表示『道德仁义礼,其实本如一』,但是在实际当中,他既没有选道德,也没有选仁义礼。

他最终选了『利益』。

就在谯并即将要完成整个授经大典前的准备工作的时候,这一天,在长安城内大理寺前,忽然来了一些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