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八五八章 叩长安(五)

诡三国 第八五八章 叩长安(五)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0 15:36:5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这一条原本是宽阔上百步的道路,而且鼎盛时期甚至有人在专门的维护,道路中间铺有木板便利于驿站之间的快马传递。在秦朝精细的工匠制度之下,甚至是每一块木板之间的位置,都刚刚好是马匹四蹄落下的距离。

但是这样精细且伟大的工程,也伴随着秦朝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灰飞烟灭。

如今这一条秦朝直道,已经是被损毁的七七八八,还有的路口为了防御在恒帝、灵帝不断南下侵扰的胡人,不惜将其挖断,形成了深深的沟堑……

三辅之地的人现在太多了。

多到可怕的程度。

李儒当初将河南尹的人一股脑的全部赶到了三辅,还没开展开安抚安置工作,就猛地遭受到了剧烈的通货膨胀,导致很多措施一时之间全部熔断,让这些普通的民众彻底的沦为了难民。

长安这座古城,已经不再是庇护大汉子民的场所,而是成为了一个灾难的发生地,为了让朝野之中的达官贵人们不受到难民的印象,城门校尉加强了临检,没有长安的过所的人一律不得入长安城,使得许多从河南尹来的百姓流落到城外。

稍微机灵一些的,便趁着人少些的时候,就开始在山间搭建草棚,又或是在背风的阳面挖个地窝子,作为落脚的地方,然后才想着做些什么营生活下去,而那些后来的,长安周边但凡是好一些的地面都没有了,便只能被迫的越走越远,一部分从斜谷入了川,一部分往西北向河西走廊而去,另外一部分则是沿着秦直道一路北上……

“往北走!往北!”

“大伙儿都往北走!加把力气,再坚持一下,到了地头就好了!”

一大群衣衫褴褛的难民相互搀扶着,向北方蹒跚而行,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明天的太阳他们还能不能看到,只是听闻北面有个什么官,愿意收留他们,会给他们田地,会让他们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因此他们就相互结伴,拉扯着一路北上。

走着走着,几个年长体弱的人就有些体力不支了,踉跄的斜斜依着道路旁已经被剥光了树皮枯死了的树干坐下,笑着对着自己家人说道:“……你们往前,都往前走……我就歇一会,就歇一会就会赶上你们的……”

说完了就推着身边的半大小子,催促他赶快跟上难民的大部队,然后就这样笑着向他挥手,然后就这样盯着那个熟悉的身影慢慢的在视野当中消失,然后就这样缓缓的抬起头,看着已经没有了半点树叶的枯萎枝干,最后看了一眼大汉的天空,然后就这样的闭上了眼……

********************

“中郎!”徐庶听完了斐潜的话,不由得大吃了一惊,说道,“这……若真的这样做,要花费多少粮草啊!”

从雕阴开始,每隔五十里路建一个小营地,派遣三个什长率部驻守,就这样一直连到阴山去!这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啊!

不是不体恤百姓,也不是徐庶铁石心肠,而是斐潜这里才刚刚进行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一方面要补充兵卒,一方面还要持续生产,哪能将储备的粮草全部都填到这个坑里?

大汉之前也有朝廷实行赈灾什么的,也有下拨天量一般的粮草,但是那么大量的粮草,还是不够,况且就斐潜现在手中的粮草,又怎么够用?

那一次赈灾救助难民没有尸横遍野?

那一次流民没有作乱的贼人?

这些流民万一不受控制,半途作乱起来,那不就是引火烧身么?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斐潜却已经是考虑了很久了,这也是他之所以亲自来雕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包括徐庶在内,甚至是汉代绝大多数的人,对于难民的认知和处理这个问题上,就算斐潜也只是个半桶水的,但是依旧强上了许多。

“元直,何为流民?”

“管子四时曰,北政第五,‘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故而因灾亡于地者,称之流民。”徐庶回答道。

斐潜点点头,然后又问:“有汉以来,遇流民时,多半如何处置?”

徐庶略略想了一下,说道:“延熹九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冀豫立寨于界,收拢流民,多半遣返,亦多有入山为贼着……”

其实在汉代,流民问题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了,并且因为汉代的生产力还是比较的低下,一旦滚起雪球来十分的可怕,有时候相互影响,导致一整片区域生产生活结构完全被破坏,使得大规模的人口成为了流民。

而汉代的朝廷和地方性的各郡政府,对待流民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用郡兵来进行控制与安抚,好一点的就是入籍新地,中间一些的就是以工代赈,用修城池设郡县等措施来安置流民;而最差的就是不管不顾的强令其返回故乡……

因此每次发生流民的时候,人口的死亡、沦为奴婢、被收为兵、入居山林或者是最终变成山贼,则是大多数流民的结局。

“为何山贼多能活?而流民不能活?”斐潜忽然问道。

“这个……”徐庶没想到斐潜会突然问道这个问题,下意识的就说道,“山贼多行劫掠,这个,嗯……”话一说出来,徐庶就感觉到了有些不对,便皱起眉头,思索了起来。

斐潜也不催促,便是让徐庶自己去想。

贼兵是劫掠没有错,但是像方才徐庶所说的延熹九年青徐炎旱之事,都同样是干旱地区,到处都是没有了谷物粮食,就连当地许多士族都被迫流浪,进山为贼的人又去哪里劫掠?

吃人?

流民和山贼都一样,这种事情难免,都有做。不过面对同样的恶劣的环境,为何集群成为山贼的那些人,最终大都能够挣扎着活了下来,而那些流民却往往是百不存一?

“……流民无序,而山贼……有统领之人……”片刻之后,徐庶便得出了一个比较接近正确的答案。

斐潜点点头,说道:“除此之外,还需工具……授之以渔,方能长久……”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算是山贼,在没有劫掠的时候,还是有组织的进行着生活生产,并且会将剩余的部分物资逐渐的积攒下来,这样就能保证了大多数生命的延续。而对于流民而言,走一路吃一路,手里什么都没有,一旦有什么东西拿到手就恨不得全部吃下去,几泡屎尿一拉,然后就全没了,始终面对着饥饿。

所以对付流民,光靠收拢镇压,或者什么以工代赈,都是治标不治本,这样的处理方式都需要大量的粮草,也会带给聚集地极大的民政压力,而最省力的方式,则是在最初的安抚之后,立刻组织起流民恢复自救,疏散开来,重新建立起生产生活的模式,有了今天的吃的,还知道明天要去哪里去,去做什么就可以有吃的,人心自然就安定下来,这样也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秩序的建立和人员的存活。

从雕阴往阴山,沿途有洛水等河流,自然是有鱼有虾有贝类,周边的山丘之上也是大片的林子,野果鸟兽也肯定不缺。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抓不到活物,如今春时已至,万物生长,这一路原本人烟稀少,植物都是随意疯长,因此这些植物的芽苗也有不少可以采集食用,因此只要斐潜供应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告诉他们前进的目标,这些习惯了苦难的百姓,看见了未来的希望,自然就会挣扎着想尽办法去活下去。

而斐潜他们需要做的事情,仅仅就是最开始的时候拿出一些粮草来,安抚平定并且将他们从一盘散沙,重新组织成为生产的小队伍而已……

其实在历史上,斐潜知道,就算是没有他进行组织,长安的这些民众,为了躲避兵灾,逃去荆襄的,远逃西域的,南下巴蜀的,都有,甚至有的还到了交州,比起那种千山万水的跋涉,从雕阴到阴山这几百里路又能算得了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