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1381章 拜授

诡三国 第1381章 拜授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0 15:36:5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大雪不管多大,终究有雪化的一天。

下雪的时候很美。

化雪的时候却很丑。

大自然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在他身上寄生的人类,能给予美丽,也可以给予丑恶。

斐潜站在祭坛之下,正坐,并不去看吕布陈宫等人。

祭坛三层,以土木为基,以白石为栏,四周插了旌旗,并没有修建得不高,顶多也就是五六米的高度,但是已经足够居高临下,给予地面上的观礼人众一定的压迫感了。

生活要有仪式感,政治职场也是一样。

一个官员到任,是自己一个人来的,还是由上级部门派个人送来的,还是由有关部门组织上专人送到任的,亦或是特意召开大会在全员面前公开宣布的等等,每一种背后的意思都完全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

荀谌充当礼官,站在祭坛台阶之前,鼓吹和乐工围绕着祭坛而坐,钟鼓已经拜访到位,卫士站在四角,持斧钺长戟矗立。

昼漏辰时二刻。

负责记时的小吏紧张的看着漏壶中的浮箭缓缓的指向了预定的刻度,连忙抓起漏壶一侧的红色角旗,高高将其举起。

钟鸣。

几乎所有人都伴随着钟声一震,不由得挺直了身躯。

荀谌微微看了一眼斐潜,然后仰首高呼道:“进~~”

鼓声和钟声齐鸣,激扬四方。

谒者小跑到了斐潜身前,然后弯腰引领。

斐潜高冠长袖,双手拢在袖中,一步一顿,缓缓跟着谒者到了祭坛之前。谒者拜礼,退到一旁,斐潜一步一步的向祭坛之上走去。

鼓百下。

斐潜在鼓声当中走上了祭坛最上面的一层,然后站定。

鼓止。

荀谌双手高高举起,扬起大袖,像是扯出了两面旗帜一样,伴随着高呼而拜:“祭~~”

击鼓九通,鸣金九响。

斐潜也在钟鼓之声当中,朝着祭坛中间桌案上拜访的祭品和牌位大礼参拜。

祭坛四角卫士半跪。

吕布陈宫等人也一同跪拜,观礼的其余官吏也是如此,就连在远处看热闹的百姓也一同跪拜在地上,不顾地上化雪的泥泞。

汉人,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至于君王,多数时间都不需要跪拜。祭坛就是昭告天地之所,因此必然需要跪拜,否则就是对于天地不敬。

一时间天地皆静,唯有祭坛中央桌案之上的清香袅袅而升。

斐潜与青烟之中,合掌闭目默祷。

祷告完毕,斐潜站起身。

“献~~”礼官荀谌恰到好处的跟上。

斐潜接过一旁侍从递送过来的酒爵,然后高高的举起,然后敬献天地。

接着献三牲,最后献上鲜瓜果。幸好斐潜现在已经有了大棚,否则这些鲜瓜果就只能用干果来替代了……

然后整个献礼便算是结束了。

献礼完毕,便是祭文。

临时充当祭官的司马徽,手持祭文,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抑扬顿挫,慷慨激昂。

司马徽既然之前就表明了态度愿意参与进来,就不可能若即若离的搞什么清高架子,当斐潜说要做一个登坛拜授的仪式的时候,像宣读祭文这样露脸的事情,司马徽自然是愿意做的。

可以作为司马家进入征西集团的敲门砖,又显得地位崇高,毕竟宣读祭文的向来都是有身份的人,比如大儒什么的,司马徽虽然自认为学识也不错,但是毕竟距离众人公认的大儒还差了一些,所以可以往身上贴金的事情,总是不会嫌多的。

吕布在祭坛之下,跪坐在席上,或许是跪拜的时间长了些,又或是之前就没有休息好,忽然感到有些头晕,不得不用手在席子上撑了一下,才稳住了身形。

司马徽的祭文吕布都听着,但是一个字都没听进去,脑子里一直想着这几天的事情。

昨天晚上,吕布和陈宫谈了很久。

虽然陈宫也尽力了,但是一来留给吕布的时间短,二来吕布手头上也没有什么资源,所谓巧妇依旧难做无米炊,再加上并州刺史这个职位,的的确确是吕布等人急需的,诱惑力极大,因此只能是先低头认下,然后后续再想办法去腾挪……

比如比较直接和简单的方式,便是让皇帝刘协再正式确认册封一次。

具体操作上可以在吕布上任之后,以并州刺史的名义向朝廷进贡,如果皇帝刘协接纳了,并给予正式的回文,也就等于是可以脱离斐潜的序列,回归到朝堂的正统序列之中。

就像是刘备当上了徐州牧,然后紧巴巴的就以徐州牧的名义去上贡一样。

当然,这个计划简单归简单,但是之前吕布毕竟恶了刘协曹操,能不能最终实现,其实希望并不大……

也有另外的办法,只不过那些办法比起上一个办法来说,就比较上不得台面了,不能堂而皇之的公之于众。

祭坛下的吕布心思重重,而在祭坛之上的斐潜,看着司马徽,其实心中也在盘算着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跟吕布却没有多少的关系。说实在的,吕布到了今天这样局面,纵然将来吕布因为这个或是哪个原因反叛,斐潜也收获了名声,今天这个盛大的仪式将会成为所有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向四方传播,谁都会知道斐潜因为之前在雒阳的交情,给予了吕布超出标准的待遇……

既然吕布那个样子的家伙都能获取如此的地位,那么岂不是说明……

但是同样,这样的分封也会给斐潜带来一些弊端。

其实严格说起来,汉代的州牧州刺史制度,就是历史的倒退!华夏自古以来,只有统一的中央集权才会变强,甚至极强!

西方的封建制度其实不适合华夏,唯有集权……

但是现在也只能是暂时的妥协。

总之,事情总是如此,就像是冬雪,下的时候美丽梦幻,化的时候泥泞不堪,总不能说永远只要下雪不能化雪吧?

更何况更重要的是要收拢人才,推动儒家改制。

儒家改制并非斐潜的独创,早在王莽时期,就因为当时朝野上下矛盾尖锐,为了缓和这样的矛盾,王莽曾经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制,涉及了非常多的方面,在其中就有儒学的改良,但是很显然的是,王莽的改制触动了太多的利益,最终导致天下皆反,朝堂崩塌,所有的改变全部被打翻在地,甚至变本加厉。

这是一个摆在面前的教训,是血淋淋的教训,正所谓前人之事,后人之师。斐潜自然也担心自己会不会重蹈覆辙,会不会将来人头被砍下,拔了舌头之后做成标本置放在朝堂的武库当中……

风雪下来的时候声势浩大,无边无际,雪融的时候却润物无声,悄无声息。

斐潜举目四望,心中略有所动。

自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便是一统天下,当时选拔贤良多数以“设科射策”为主,儒生们为了获取功名,也不得不拘泥于“师法、家法”之道,儒学因此无法避免地走向僵化,形成了“徒为章句”的繁琐学风。

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学宫或是太学,都能像斐潜这样因地制宜的取用一些题目,很多时候考试就是一种形式和手段,为了在这样的考试当中获取更好的名次,自然就有相对应的诀窍和方法,就像是后世也伴随着考试产生了许多的高分低能的人一样。

为了凸显自己与普通学士的不同,许多儒家弟子开始就享受孔乙己一样卖弄钻研“回”字究竟有几种写法,同时为了证明自己发表出来的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儒学渐渐的因此由僵化并且进一步的神化,孔子就从人变成了不是人,成了圣人。

随之而来的就是儒家既无法以道德教化百姓,也无法帮助朝廷稳定社稷,天下乱象便渐显。

是不是在整个大汉的过程当中,就没有清醒的人呢?

也不是。

想到需要去改良儒学的,还有很多人,而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扬雄和刘向、刘歆父子。

扬雄认为改良儒学,首先要向先秦儒家之外的其他诸子学习,尤其是把道家学说的长处加以吸收,极力要求恢复儒家正统学说。这个办法等于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否定了今文经学,所以没人理睬。刘向、刘歆父子于是换了个办法,致力于复兴先秦诸子学,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从诸子学说中吸收长处改良今文经学,继而推出了一个试图推翻今文经学的古文经学。

这些人都跟着王莽一同烟消云散了。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一点是损害了当时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和地方富豪的利益。

老一辈的儒家大佬,基本上来说思想上都偏向于古文经,但是又不得不用着今文经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习今文经学的人太多,已经推行了两三百年,已经成为了太多人的饭碗,所以纵然有所不满,但是要斩断今文经学,却并非一件易事。

如今的局面和王莽当时十分的相似,皇权沦落,朝堂之中各自攻伐,各地诸侯自以为政,边疆也不是太平安康,处处都有烽烟战火,复古是不可能的,因为古代的制度也不可能会适合当下的环境,尊今也是不行,因为现行的制度很多已经僵化和滞后……

斐潜望着四周,目光所及之内,是一个个小小的人儿。这些是平阳的普通百姓,看热闹的百姓。绝大时候,这些百姓都是看热闹的,他们看不懂,也看不清在政治层面上的利益交换,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利益交换,最终承担者却是这些茫然的看热闹的百姓。

“授~~”

祭文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念完了,司马徽退到一旁喘着大气,呼哧呼哧的连斐潜都能听着见,长时间抑扬顿挫的高声宣读,对于年长者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钟鼓之声大起,颇有金石杀伐之音。

斐潜的思路被打断了,他接过代表着并州刺史的节杖,高高的举起。一旁的侍从跪拜在地,将装有印绶的漆盘托举至头顶。

金钟一击,余音缭绕当中,荀谌高呼道:“拜~~”

吕布站起身,在谒者带领之下,走上了第一层的祭坛,然后行简单的拜礼。结束之后再行至第二层,再拜,最终一步一步的走到了斐潜的身前。

“咚咚咚……”

在吕布行进的时候,鼓击三通,在吕布登上最后一节台阶的时候截然而止,然后沉寂三息之后,钟鼓齐鸣,雄壮激昂,大有简朴壮丽之美。

祭坛下方列队的十二名的贯甲的舞者在祭坛之前,开始伴随着钟鼓之声,跳起了大武之舞。大武之舞共分六段,斐潜现在只选了其中之三,一个是领军出阵,一个是激烈搏杀,另外一个则是凯旋而归三个片段。

斐潜位居列侯,自然有资格享用钟乐,但是在人数上不能超过皇室,也就是不能超过三十六人,当然,皇家真正摆谱的时候,往往都不是三十六,甚至三百六十都有可能。

在武舞结束之际,号鼓齐鸣,然后又同时间停止,天地之间只听闻祭坛之上的旗幡在风中猎猎飞舞的声响。

斐潜双手平举着节杖,微笑着看着吕布。

吕布低着头,似乎有那么一刻的犹豫,但最终还是单膝半跪,从斐潜手中接过了节杖,然后站起身,旋即有侍从将绶带和鞶囊挂在了吕布腰间。

吕布转过身去,面向祭坛之下,顿时鼓乐之声再起,伴随着祭坛之下的百姓的欢呼声,仿佛惊天动地一般。乐工奋力的奏响了整个环节最后的一个乐章,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传承了三四百年的大风歌的曲调刚刚起来,包括见礼的平阳官吏,以及平头百姓都不由得跟随着唱了起来,这个歌声,展现了整个大汉王朝豪迈,也见证了大汉王朝的兴衰。

男子雄厚,女子婉转,老者沧桑,幼童稚嫩,一同齐声而歌,虽然短短只有三句,但是在反复三叠吟唱之下,在钟鼓金玉之声的伴奏之下,却有一股磅礴气势冲天而起!

吕布听着听着,也是忍不住热泪盈眶,纵声长啸,放声参与合唱之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斐潜走上前,站在了吕布的身侧,伸手一指:“兄长且记住这一刻……这些百姓的欢呼,不是为了你我的官职大小,而是为了……猛士守四方!庇护百姓可欢颜!”

“!”

吕布猛然转头,却看见斐潜温和的笑容,在阳光之下,似乎有些刺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