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1457章 棋局

诡三国 第1457章 棋局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0 15:36:5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虽然吕布看穿了斐潜的小心思,但是吕布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应激反应,甚至到了后来斐潜告辞的时候还专门送了出来。

吕布最终没有当场表态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不过按照斐潜的感觉来说,吕布对于那个“上帝之鞭”的名号还是很在意的,至少在过程之中就不由自主的念叨了好几次。

像这样要长途跋涉,经年累月的事情,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毫无顾虑的,总就是要一些考虑缓冲的时间,所以斐潜也没有介意吕布的犹豫……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或许吕布顺着北匈奴的足迹一路向西,取得真经修得正佛,咳,反正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总比在华夏这块地盘上折腾来得更好一些吧?

当然,吕布的年龄也不小了,这样一走,或许也就是一辈子不可能再回华夏……

到了这一步,雒阳的那种时光,斐潜是不可能退得回去了,吕布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两个人之间必然是有了隔阂,只不过,谁和谁能没有隔阂呢?纵然多年的夫妻,也难免同床异梦,更何况有利益冲突的时候?

斐潜默默的回头看了一眼吕布的府邸,然后转过头,轻轻踢了一下马腹。

战马轻快的迈起步伐,向前而行。不管是在地理方向上,是向东还是向西,甚至是向南向北,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前行,就永远都是正前方!

斐潜要赶回平阳,原本定于春季的大考,因为袁绍战役的发动,一拖再拖,终于在战事尘埃落定的时候举办了……

人心就是如此,当斐潜和袁绍未能分出胜负的时候,就像是大风扬尘,喧嚣直上,甚至有一些人明显就有了一些观望和徘徊,直到了胜负已分的时候,才纷纷汇集而来,表示着自家的忠贞,宣扬着胜负早定看好征西等等的言论。

都是闹剧,这些人就是闹剧当中的小角色,虽然厌烦,大多时候可以无视这些家伙,但是又不可或缺,毕竟这些人也是征西这个政治集团的背景板的一部分。

四月,望日。

斐潜赶到了平阳。

大汉官吏习惯上,是有休沐制度的,而且采用的五日一休,甚至在大汉的某些地方公务员还采用每五日休两天的制度,并且有调休、补休等等,根据公务员离家距离远近不同而略微有所调整。

这不就是普通的双休制度么?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大汉的官吏们笑而不语。

其实最大差别是因为大汉官吏的休沐制下的休息时间,可以自由的调整,只需要上报给上司进行备案就可以了……

这意味着什么?

等于是在大汉的官吏,可以随时安排自己的“黄金周”,甚至是超级“黄金月”!

举个栗子来说,比如从正月十一到十五工作了五天,那么十六十七休假两天,属于正常操作;二月十六到三十工作十五天,按五休二的频率,应该休六天,后面就可以从三月初一休到了初六,这个属于稍微舒服一些的休假了;那么如果从三月初一一直持续工作到了五月十五,那么就代表着有长达三十天带薪休假时间……

因此在汉代,长时间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撒着欢玩一段时间的官员大有人在。

就比如在斐潜到了平阳守山学宫宣讲的时候,就有许多平阳左近的官吏,特意调整了休沐的时间,前来旁听。

此时的守山学宫之中,已经聚集起了学子近两千人,置经学博士十四人,额外的管理人员祭酒等八人,虽然规模上比起灵帝时雒阳太学三万之数,差距仍然很大,但是考虑到这里是并北,并且守山学宫这一年来也是风波不断,征西将军斐潜的名声也是这两年才渐渐传开的因素,这成果就已经是相当喜人的了。

更何况各地诸侯都不是傻子,嗯,除了脑壳坏掉的董卓之外,各地都在兴办学宫,除了并北有守山学宫之外,荆襄刘表修建了荆州太学,曹操在许昌办了兴都学宫,袁绍在邺城再兴稷下学宫,就连袁术都在寿春办了个太学……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能够摆脱当地诸侯的束缚,前来并北学宫的真的不算多,有当下的规模,其实已经算是令狐等人成绩斐然了。

重新篆刻“熹平石经”的工作已经在开展,斐潜回来平阳之后,曾经偷偷换了常服,溜达到了在守山学宫之下的石经碑林去看了看,便多少有些为不能收门票而暗中唏嘘惋惜……

若是真能保存到后世,搞不好还会成立一个什么博物馆之类的,然后周一例行休息,周二三四五还要预约参观,没有预约统统赶回去什么的……

斐潜有些不靠谱的想着,跟着学宫大祭酒令狐邵缓缓的走进了守山大殿。

令狐邵,现在颇有些像是后世大学的校长,不算正儿八经的政坛人物,但是又有一些政坛上面的身份,就算是见了县长令君,秩禄虽有高下,但是地位并没有相差太多,颇有些清流领袖的感觉。

好好先生司马徽早早就在大殿当中,见到了斐潜前来,从席子上站了起来,拱手行礼。大殿之内的学子也纷纷向斐潜行礼。斐潜也还了一礼,然后从容走上了中央的高台。

说是高台,其实就是两三阶的木台而已,在台后方有一个屏风,作为隔断,然后在屏风的前面是桌案和蒲席,就是来授课宣讲的人坐的。这一切的装饰都和平日里一样,并没有因为今日是斐潜宣讲而有什么多少的变化,毕竟众人来大殿,主要还是听讲,而不是看某个人摆谱……

见斐潜坐定,在一旁的侍讲司马懿直立正坐,拿起击子,敲了一下小磬,“叮”的一声脆响之下,在大殿内的学子也纷纷端正坐姿,正冠顺袍,肃容以待。

今天斐潜宣讲,那么侍讲的人选,也是特别遴选了一下,后来便让近期表现比较优秀的司马懿来担当了。侍讲就是助手,得帮忙维持课堂秩序、端茶递水、收拾教案什么的,要是天气热,说不定还得帮忙打扇。

虽然算得上是一个伺候人的工作,但是侍讲一般来说都有机会露个脸,刷一波声望,所以司马懿能成为侍讲,其实也多依仗了司马徽的老脸,再加上司马懿这一次大比之中也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才有机会在众学子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他走上仕途当中的一个小小的履历。

大汉官吏,基本上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流程,就像是木匠的孩子懂得锯木头,桶匠的孩子懂得刨木片一样,作为知识垄断阶层,一边读书学经,一边依附官场,充当一些比如门客或是书佐之类的小吏,来增加政治经验,也就是大多数士族子弟的必经之路。

司马懿见众人渐渐安静下来,便转向了斐潜,再行了一礼,也就是表示斐潜可以正式开始宣讲了……

斐潜微微点点头,然后从袖子里面掏出一卷书卷,“啪”的一声轻响,放在了桌案之上。

政府要推广无纸化办公,呃,错了,是无木竹办公,当然首先就要推广纸张的运用,而在汉代,纸张这种东西,还在大多数人心中属于高大上的东西,属于只能用一次的高级消费品,不像是木牍和竹简一样,还能削一削重复利用,所以纵然是斐潜已经在平阳这里建立了造纸作坊,但是依旧没有能够完全的铺开销售,更不用说学子们大规模的使用了。

推动无木竹办公的效果不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些已经担任官职的人大多数已经习惯了木牍和竹简,而且纸张对于这些人来说是高级礼品,不是普通的消费品,因此斐潜想要让无木竹办公在将来能够顺利展开,对于年轻一代人的潜移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乎,斐潜特意在宣讲的时候,带了一本城中书坊的印刷书本放到了桌案上,而不是像之前宣讲的人那样,捧着两三卷的竹简,哗啦啦啦的摊开。

斐潜很随意的讲书本翻开,然后又很随意的用手抹了一下,压了压,让书本能够平稳的躺在桌案上。

“今日言孝。《孝经》有云,孝,乃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大汉立国之初,便注重孝道,甚至还有个专有的名词叫做举孝廉,由此可见“孝”这个事情是一个大汉当下普遍的公知,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块基石,绕不开,也不可贸然的去折腾撬动。

斐潜前一世也看过不少穿越网文,很多主角穿越到古代以后,为了扭转传统的思想,争取把中国扯上近代化的道路,开口就跟古人讲些什么自由、民主的大道理,还竟然真能把古人给唬得一愣一愣的,每当瞧到这种桥段,斐潜便只能笑笑……

人的思想是因社会环境而生的,也是受社会环境所制约的,超前者肯定会有,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和社会主流相一致的。

在整个封建社会还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还残留农奴和奴隶阶层的时候,大谈民主和自由,还能让一帮上层社会利益既得者纷纷认同,这怕不是个笑话?

当然,也不是完全只能随波逐流,绝对不可超前,问题是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跨越太大必然扯到蛋,还可能扯烂了蛋。所以斐潜建立了学宫之后,一直都没有试图在这些经学博士面前去扯什么大道理,直到他现在携着大胜袁绍的声势而来,具备了一定的声望和势力,可以代表着相当数量的利益集团发言的时候,才坐在了守山学宫的大殿之中,而且,就算是这样的情况下,在斐潜试图做一些思想启蒙的时候,依旧扯了孝经作为幌子,遮掩藏在下面的私货……

稍微引用了一些孝经的言语,斐潜就打住了,抬头环视了一周,然后转了话题,不继续讲解经文的意思,因为孝经原本就是这些学子基础的必学之一,过多的强调和重复的解释,并不能引起这些人的关注。

“某于荆襄游学之时,幸得庞德公授业解惑,明经文之理,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今天子蒙尘,中原板荡,便如家老承难,族尊蒙冤也。穷于经学,老于章句,固然可喜,然学生少年,便应学以致用,芟夷大难,兴邦安国,故今日亦不教汝等寻章摘句,而要教汝等天下之大义!”

“何为大义?”斐潜再次环视一周,看到绝大多数学子都在专心聆听,就连一旁的令狐邵和司马徽也都连连点头,便微微颌首示意,接着往下说道,“大汉立国,便以孝治天下,以为国本。孝,为德之本,为义之端,乃人兽之别也。人之初生,为亲所养,故知爱亲,此即为孝。是故,子曰,‘夫孝,始于事亲。’孟子乃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忠者爱君,皆始之于孝。孝经之意,便是令人先明孝意,然而知行爱亲,而后爱于家,及爱于族,爱于国君,爱于天下也!”

“孝,因爱而生,因教而知,因行而明,子不教,则不知孝意,不行孝,乃不明忠义。故而常有孝于亲,且未必即爱于族,及于君,至于国,故而必先教而后行也……”斐潜侃侃而谈,声音铿锵有力,“故而少年必先明孝,后行之,如此族方安,国方定,天下方平!”

“言国之强盛,需言国士老少。国士老,常思既往,故生留恋,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不言进,抱残守缺,越发举步维艰;国士少,常思将来,故生希望,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勇开拓,豪壮而取,越发国力强横。”

斐潜见铺垫差不多了,便改头换面,开始大量的掺私货……

“故而国士不可不老,不老则失持重,易失其国,如前秦一世而斩也,国士亦不可不少,不少则失进取,易失其邦,如周公王室渐衰也。”斐潜渐渐提起了声音,滚滚声响在大殿当中回荡,“今吾等渐老,而尔等仍少!故今日国之责任,在于吾辈,明日国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诸位少年。今日吾辈马踏阴山,明日汝等少年便可放牧天下!天下之大,四海八荒,便于尔念,皆于尔心!汝等心之念想,便是大汉之疆!”

斐潜讲完,大殿当中一片沉寂,似乎还有些余音在空中回荡。斐潜眨巴两下眼睛,心中正开始有些忐忑的时候,忽然喝彩和拍掌声在众学子当中猛然爆发了出来,许多学子激动的不能自己,涕泪横流依旧拼命喝采,死命鼓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