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1599章 三处着手点

诡三国 第1599章 三处着手点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0 15:36:5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一句俏皮话,或许在后世当中是很多人少年时代的记忆。回过头想想,将小学换算成为童生,中学换算成秀才,大学堪称举人,然后研究生算是进士……

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违和感。

考试的内容变化了,但是格局么……

后来才觉得有些不对劲,不能听那些所谓的教育砖家忽悠,开始强调专科专业专能,但积攒几十年下来,甚至是从封建王朝千年遗传下来的惯性,又哪里是一时半会能改动的?

没看见依旧有高考考了十几年的?

虽然说对于个人来说,完成梦想怎么做都可以,但是从客观角度资源的立场来看,这么做其实是在浪费人生的资源,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将这个劲头用在某一项事业上,成功之前的一万个小时,恐怕早就满足了。

算不算一种浪费?

后来的封建王朝为什么要科举?

一个是科举的确能够打破门阀和世家的控制,让更多的寒门和黔首能够进入皇权的视线当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科举也同时维护着儒家的地位,因此孔子的地位才越推越高,甚至有什么“人死为大”这样的普遍社会道德公理出来,是应该尊重死者,但是同样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不能因为某人生死与否,就改变这样的标准,忽略原先的对错。

孔子死了吧?

所以孔子身上全是优点,缺点么,为死者避讳一下也就没了……

客观最为重要。

世界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强大到可以依靠意念便能修整地球的程度,很多事情依旧要依靠更多的人,更多的具备一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人来共同完成。

而农学士和工学士,便是斐潜在这个方向上踏出的第一步。

科举是不错,但是可科举的副作用也非常的大,既然是后世的灵魂,为何还要选一个明知道结果不怎样的路来走?为什么不能走出一条新路?

农耕民族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农耕。

但是问题是,在儒家体系之下,愿意站在上面唱高调大声吆喝的人很多,而真正愿意弯下腰来进稻田当中人很少。毕竟死读书,读死书更容易获取想要的那些功名利禄,而弯腰刨地能获取多少利益?

工学也是如此。

工具改良,科技提升重要不重要,很重要,但是封建王朝当中的这些掌权儒家子弟依旧是该吆喝的时候绝对不含糊,但是一旦触犯到其利益的时候,该一把火烧了的,依旧一把火烧了眨都不眨眼。

因此,农业和工业的权柄,能交给一门心思只想着当官的儒家么?

显然不可以。

那么农学士和工学士,就是斐潜整体社会体制改良计划当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着手点了。

枣祇和庞统沉默着,似乎也在思索着斐潜提出的相关话题的可操作性,半响之后枣祇说道:“若是收取学费,会不会让贫寒之士更难以由此而进?”

斐潜点了点头说道:“子敬考虑的有道理……农工之学,原本之意确实是为了让寒门以及黔首有一条路子,但是并不能因为如此,就将这两条路变成了应该给他们的福利……嗯,就是免费且应该给他们的东西……我们应该奖励勤奋且有天赋的人,而不能简单的鼓励一味的勤奋却依旧什么都不会的人……”

后世什么范进中举的丑剧,绝对不能再次重演。死读书就能获取功名利禄,死背书便可登堂拜相,会害死多少人?在汉代,这个时间点上的知识很繁杂么?农学工学有像后世那么细微深刻么?三年时间如果还不能学会,只能证明两件事情,要么学的时候不用心,要么实在是没这个天赋,那就不要在这个上面浪费时间了。

战场之上是靠生死搏杀出来的道路,学海之中不也应该如此么?

想要改变贫穷,改变原有的阶级形态,难道是可以等着旁人的赏赐,然后心安理得的吃着贫困粮吃一辈子么?

“收费,是给与一种压力,五千钱,或许是一个贫寒之家一辈子都难以还清的债务,但是不这样做不行……”斐潜说道,“但是太轻易得到的,一般都不会有多少珍惜……这是人性……而且我们也给与了第一年能免费的机会……”

“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斐潜轻轻叹息道,“我们的对手依旧遍布整个天下,所以我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办法,去照顾到这些人……武是一条路,农工又是一条路,我们开辟了道路,但是总不能连走都要推着他们,替着他们来一步步的做吧?我们只能带上愿意和我们一起走的,能跟上我们一起的人……至于其他……”

庞统和枣祇都沉默了下来。

对于广大贫苦寒困的民众来说,有这样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代价就是可能要背上一辈子难以还清的债务,五千铜元或许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不算是什么,但是对于那些没有什么收入的贫困家庭来说,确实是如同天文一般的数字,就算是在后世,在华夏很多山区之中,也依旧有大量的家庭别说拿出五千,就连一千都未必能够凑得出来。

因此一年五千,两年一万,三年就要翻倍成为三万得学费,不得不说在汉代几乎等于是要一个贫困之人堵上一生才能偿还得债务……

人都是那什么出来的,在这样压力之下成长起来的农学士工学士,别的不说,性格多少是比较坚韧的,也具备一定的才能,如此才能和庞大的旧有利益集团去抗衡。

“那么学宫之处……”庞统忽然说道,“农工如此,然而这经书之学,却不好也这么改啊……”

“那就不改!”斐潜似笑非笑的说道,“这样一来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了,反正又和他们没关系,我这是全新的路子,又不占据他们的名额,他们愿意学农工的,我们也不拒绝,这样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

庞统挑了挑眉毛,说道:“不改经学?主公,呵呵,这一招可是够狠啊……”

斐潜大笑着说道:“懂的人自然懂,不懂得么,就让他不懂好了……”世间就是这样,要是给不懂的人解释,这些人还嫌烦。

“这件事,就让杜伯侯去办……”斐潜说道,“子敬呢,你倒是要准备准备,过一段时间我准备在青龙寺开个集会,到时候需要展示一些农学工学的实物……此事颇为重要,切切不可大意……”

“青龙寺?”枣祇疑惑的问道。

一旁的庞统稍微解释了一下,枣祇旋即明白了,当下就拱手说道:“请主公放心,定然不负主公之望!”

…………………………………………

就在斐潜和庞统枣祇研讨关于施政策略的时候,伏典和荀攸也在各自都在考虑着找斐潜的讨钱策略,俗称打抽丰。

这个事情原本应该是荀攸来做的,至少是由他来首先开这个口,但是因为之前在祭坛之上伏典的行为,导致了荀攸忽然觉察到了这其中必定还有汉帝刘协的授意,所以在没有搞清楚之前,荀攸并不打算先做什么动作……

事情就这样耽搁下来。

长安城中繁华如锦,街道两旁的商铺高悬商幡,就连夜晚也是不惜用了最好的灯油,几乎是通宵达旦的做着生意。

这些日子因为斐潜升为骠骑将军,整个长安城都处于欢庆时间之内,狂欢和热闹虽然已经不像是起初那两天那么的狂热,但是这个热闹的劲头依旧没有完全退去。

城中街道上人头涌涌,不光是士族子弟,就连普通民众也在欢庆。

骠骑将军斐潜的一些直辖商铺之中,特意为了庆祝此事,做出了一些让利优惠的活动,比如像是书坊之中买一送一的,甚至还有什么送红包抽大奖的,更是让一些人忍不住将手剁了又剁,最终捧着一堆原本自己没有打算买的东西……

在长安东西两市临近之处的酒楼酒肆,更是没日没夜的,吃酒的,宴客的,联络情感的,品尝美食的,基本上每天都将位置填塞得满满的,就连表演胡舞的,表演杂耍的,都是找了两三波,才不至于被别家比了下去,让客人吃的满意,玩得尽兴。

荀攸慢悠悠得在街道当中闲逛着。

荀攸是颍川荀氏的旁支,比寒门么,好一些,但是也相对有限。当别人可以推三阻四,然后借着举孝廉举茂才举这个举那个的,然后三番五次不去上任来博取更大的名声更好的职位,而荀攸却只能乖乖的一次到胃,咳咳,到位。

荀攸的父亲荀彝,任州从事之职,也就是六百石顶天,没等到升上去的时候,便过世了。而荀攸的祖父荀昙是广陵太守,在荀攸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也去世了,也就是说,在荀攸十三岁之后,便没有了任何官面上的支撑。

因此在中平六年之时,大将军何进刚刚开始秉政的时候,下令征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别的人可以拒绝不去,但是荀攸却只能乖乖的到洛阳,拜黄门侍郎,正式涉足政坛。

秦汉之时,宫门多油漆成黄色,故称黄门。而这个黄门么,原本是给宦官的,所以宦官之中黄门居多……

在东汉的时候,这个职位才被拿出来,也给非宦官的人员担任,称之为给事黄门侍郎,六百石,和一般的太守之下的从事差不多的俸禄,不特定人数。

具体做什么事情呢?

《后汉书·百官志三》:“黄门侍郎,六百石。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座。”这个中外,不是古今中外,而是指宫中和外庭。

说白了,就是公司前台。

毕竟荀攸人长的不错,相貌端正,仪表堂堂。

而不能跟公司老总搭上话的前台,都是属于渣渣,三个月换两个都是属于正常操作,属于流动性极大的岗位……

所以荀攸自然想尽办法和汉帝搭上了关系,也就成为了荀氏当中不多的,站在皇帝这一条线上的人员,久而久之,荀攸也从其中找到了属于他的定位。

颍川荀氏,现在基本上来说就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以荀彧为首的绝大部分,在曹操之下,另外一个点则是之前被隐匿不谈的荀谌,现在也重新被提及了起来,也渐渐的在一些人的考量当中,而最差的,便是荀攸他自己,至今为止,只有他一个。

因为没有人看好汉帝刘协,所以荀攸则是留在汉帝身边的一个备胎之下的千斤顶的摇杆……

这一次荀攸来长安,除了明面上的代表和皇室刘协的任务,实际上还兼任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负责荀彧的吩咐,替曹老板寻求一些支持,另外一个则是带来了荀氏的信息,想要和长期于并北的荀谌正式的对接上。

三处着手点,三处下注,反正哪一方活了,颍川荀氏都不亏。

不过到了长安之后,荀攸心中却慢慢的生出了许多的问题,越看便越是心惊。他虽然不清楚具体过程是怎样操作的,但是却亲眼看见了关中繁华,甚至比当年董卓败坏之前还要更昌盛,这不能不让荀攸感到深深的忧虑。

骠骑将军斐潜竟然能做到如此的地步!

怪不得在关中推行的爵田制度没有什么人敢翻腾……

当然荀攸长期待在许县,他也不知道当年长安左近的时候翻腾一波的被庞统贾诩徐庶三个人坑了的事情,荀攸只看到了当下关中士族乖乖如鹌鹑,不管是韦端还是杜畿,都是安安分分的,言及骠骑更是毕恭毕敬的样子,简直就是狗腿当中的标杆。

不过,在并北和关中顺利推行的爵田制,未必能够在山东施行啊!

山东山西,届时何如?

荀攸微微笑着,看着街道尽头之处,在骠骑府衙之上飘扬的三色旗……

“啊呀,荀侍中,可是让小的好找……”正在荀攸思索着的时候,一名伏典的护卫走了过来,朝着荀攸行礼道,“主上正寻荀侍中,有事相商……”

哦?

这一边,伏典终于是忍不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