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2560章国富民强小奥秘

诡三国 第2560章国富民强小奥秘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0 15:36:5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就在卢洪领悟了所谓『官』的不传奥义的时候,在川蜀之中的诸葛亮,也在脱胎换骨一般的成长起来,或者说,叫做『变态发育』。

斐潜将诸葛亮放在了川蜀。

川蜀是历史上的猪哥施展拳脚,甚至是称雄一方的场所,也是猪哥从内政人员成长为一个典型的『丞相』的地方。

历史上的猪哥,并不像是演义当中那样,似乎一出场就是完全体,放火喷水,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其实真实的猪哥,应该更偏向于内政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是通过和猪哥的勾兑,拉拢了一大批的荆襄人士的天使投资,推动了刘氏企业运作的IPO项目,最终成功上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时刘备所图谋的,并不仅仅是像他所言的『鱼和水』的快乐,而是有没有开挂的关系。

或许刘备在和猪哥抵足而眠的时候,就会快乐的高呼,不愧是丢了那么多夫人……嗯,应该等了二十年挂壁才到账……

这个外挂。

就叫做『钱』。

有钱,才有了兵卒,也才有了副总裁关老二的水军,在刘备陆军丢盔卸甲之时,还能保存了一部分的实力,也成为了和东吴谈判的几枚筹码。

很多人瞧不起钱财,可是治国理政,又离不开钱财。

历史上的猪哥,一直到了川蜀之后,才开始学习经济知识,结果就吃了一个大亏。

华夏常常称川蜀是小华夏,叫做川中锦绣河山,其实并不无道理。

川蜀之中,有平原,有雪山,有丘陵,也有河流,几乎是所有的地形,都可以在川蜀之中找到,而且川蜀四面都是山,和华夏四周的环境也非常相似。

诸葛亮很聪明,这一点谁都不否认,但是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容易钻一些牛角尖,并且一旦钻进去,就是很难再出来。

斐潜担心诸葛亮会钻一些牛角尖,所以他特意让诸葛亮到了曾经钻过牛角尖的徐庶身边……

因为斐潜不希望诸葛亮走上历史上的那条老路。

诸葛亮原来在历史上,确实发育得不错,但也就仅仅是不错而已。

历史上在蜀汉后期,执掌政权的一直是诸葛亮丞相府集团,而很明显的是在蜀汉后期,蜀汉的人才跟不上了,或许可以用所谓人口基数来作为解释,但也不可否认的是,蜀汉后期的出现的人才问题,也显然是诸葛亮丞相府执政产生出来的问题。

因为川蜀之中,其实并不是没有人。

诸葛亮虽然为后世贡献出了辨别人才的方法,条条框框的很是像个样子,然而很遗憾的是诸葛亮也没能跳出斧利不能修身的限制……

蜀汉后期人才问题,和猪哥脱不开干系的。

当刘备进益州的时候,刘璋麾下有大量人才投奔刘备,并且在蜀汉前期的战斗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这些人才原本就是在川蜀的,但是刘璋却始终用不好,以至于自己处于暗弱地位,这究竟是人才的错,还是刘璋的问题?

然后,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全面掌权,蜀汉后期就越来越没人了,还不得不外请,这又是谁的问题?

比如姜维。

姜维么,其实说起来就是个寒门。

而且若是说得更不好听一些,陇西一带可是多羌胡血统,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姜维其实就是诸葛亮带盐人,呃,错了,带囊人。

寒门子弟,和自己周边的任何派别都没有关系,是不是大佬最喜欢用的?

就像是大何谁,背锅好人选,用上两三年,若是不行,再换一个呗,也不费劲。

是不是有点这个味道?

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军事才能么,并不像是三国演义当中那么闪耀,他也有很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遥控,好听一些,就是锦囊妙计,不好听的么,就是控制欲太强,喜欢微操。

在刘备死后,有人是反对诸葛亮军政一把抓的,但是这个人不久后就暴毙了。当然话说回来,诸葛亮是被架到了那个位置上,不进则退,政治高层上面的玩意,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有时候退一步就是万劫不复。为了保证荆襄派的利益,猪哥也只能下狠手。

猪哥一掀桌,当然就没人陪他玩了。

这样的问题,历史类似的也有很多,比如为什么刘邦、刘备、朱元璋等人,在起兵之初遇到的几个人都是当时最牛的人才,是巧合么?为什么刘邦的很多发小都能够带兵打仗,而且都很牛逼,而他们之前有吹鼓手、卖席子的、卖狗肉的、赶马车的?为什么形如刘备就能遇到很多的人才,全国那么多的人才都恰好聚在那一片吗?为何朱元璋怎么就有那么多的大将,是一种巧合还是必然?

其实并不是,而是人站得高了之后,就忘记了脚下的地。

斐潜就担心诸葛亮会演变成为历史上的模式,所以特意让诸葛到川蜀来。

毕竟当下诸葛亮的身上,担子没有像是历史上的那么重,所以诸葛亮可以得到比较充裕的时间去发育,去变化。

成都。

府衙大堂。

徐庶坐在上首,周边坐着的,是董和,法正,彭羕,爨习,孟琰,吕凯,狐笃,当然还有坐在下首的诸葛亮。

至于一般的官吏,还没有资格参会。

什么?甘宁?甘宁现在拜为折冲将军,正在巴东镇守呢。

在府衙大堂内的这些人,有年长的,有年轻的,有地方豪强,有部落头人,有乡野贤才,有文化名人,各个层面的人都有。

『幼宰兄。学宫重建如何了?』徐庶问道。

徐庶跟董和客气,是董和年岁大,然而董和不能因为自己年岁大就托大,反而是相当恭敬的还礼,回答道:『各项修缮都已经完成,春季便可招生。』

在一旁的爨习问道:『敢问使君,这羌氐賨人之辈……学宫可纳否?』

孟琰有些紧张的看着徐庶。

学宫修葺扩大之前,徐庶确实是说过学宫的招生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汉人,而且也会对于一些愿意求学的羌人氐人賨人之类的部落年轻人敞开大门,然而随后不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叛乱么,虽然说那些叛乱的大部分都是川北和川西的少数部落,但是如果徐庶因为叛乱之事,拒绝了这些少数部落子弟参学,旁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一般的平头百姓,或许还不觉得读书有什么必要。

对于这些普通百姓来说,确实温饱才是第一位的,但是一旦度过了温饱线,在想要往上,没有知识是万万不成的。

同时对于有一些部落关系的爨习,孟琰等人来说,这能不能让部落贵人子弟进学宫,就意味着将来川蜀之中有没有自己这一方的后备力量……

所幸的是,徐庶并没有改变什么主意,点头表示之前说过的话,并没有改变。

爨习,孟琰等人显然呼了一口气。

徐庶微微颔首。

坐下首位置的诸葛亮目光在爨习,孟琰的脸上略过,然后又重新低垂了下去,就像是从始至终注意力都仅仅是在记录上而已。

随后很多事情也就顺畅了起来,包括关于配合徐晃修建军事道路和山寨的议案,以及扩宽南中到交趾一带的道路的议题……

最后,便是商议,即将在冬末春初举办的川蜀学宫的第一次大规模考试。

对于这一次的川蜀春考,诸葛亮原本以为众人会有很多的意见,或是什么杂七杂八的想法,但很有意思的是,众人根本没有对于春考有太多的提案,反倒是依旧对于在春考之后的学宫重开,议论纷纷。

这让诸葛亮有些意外,但是仔细想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随着春考将近,川蜀周边赶来的学子,或是为了扬名,或是为了展露才华,或是为了印证学问,经常会在相聚之处摆擂与人文斗,文章、六艺、诗词、对联,胜负相争之间,总有一番热闹。

只不过热闹多了,事情也就多了。

川中的自诩为正宗,川东的很不服气,再加上还有些边缘地带的学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和不公的待遇,三言两语之下,也常常会从文会演变成为武行,给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除了这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闹腾之外,川蜀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很平静的。

在这段日子里,百姓们忙着为生计而奔波,商人们忙着赚更多的银钱,清流们忙着为民请命,野心家们忙着用各种谋划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似乎都很和睦。

若说这两个月来,在川蜀政坛上最忙的人,怕就是诸葛亮了。

在此之前,诸葛亮虽然是身为骠骑大将军的从事,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理政的经验,再加上年龄也比较轻,一开始到了川蜀的时候,上上下下都对于诸葛亮并不是很认同。

只不过在氐人賨人内乱之中,诸葛亮开始展露头角,也取得了不小的战绩,成功的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才使得川蜀之中的这些官吏,对于诸葛亮有了相应的尊敬。

但是有了能力,不代表就能有相应的位置。

萝卜坑就那么一些。

因此徐庶安排诸葛亮到了学宫,担任监工。

在汉灵帝至刘璋时期,川蜀的学宫停停复复,一直都没有规范的运作,特别是在刘璋的短暂执政的时间内,几乎都是放任自由的,以至于学宫几乎成为了野鸡大学一般的存在,在学宫内的学子,嗯,就暂且叫学子罢,不仅是没有将心思放在学习上,更是公然聚赌召姬,然后学宫的博士也不管。

至于当时学宫的考试,基本上就是给钱就能过。

毕竟在刘焉那个时候,学宫就是面子工程。为了修复学宫,为了争抢进度,当时学宫大肆征调百姓,所谓『全凭自愿』一词成了空谈,民间自是一阵怨声载道。

而且刘焉修复学宫之时,为了讨好刘焉,负责的官吏皆是大动干戈,有雕梁画栋过度装修的,有移植树木修建假山额外营造的,反正诸般花费,远远超过了原本的计划,预算一加再加三加,直至刘璋接手的时候,都依旧还有不少亏空……

后来斐潜来了。

斐潜开除了那些虚名的博士,驱逐了那些堕落的学子。当然斐潜当时只是表示说学宫遭受了兵灾,需要关闭修整一段时间,在装修期间之内,就自然不能对外营业罢?

而现在,在川蜀第一次大规模的考试之后,学宫的重新对外招生,也自然是提上了议程。

徐庶点点头,表示他记住了众人的建议和想法,但是还需要综合考虑一下,随即让诸葛亮汇报了一些学宫修复的具体情况,并且表示说等到下一次会议,再来商议学宫的一些具体的事项,然后就散会了。

会议结束,诸葛亮却在众人走了之后留了下来。

『看明白了?』徐庶问道。

『有些明白,有些还不明白。』诸葛亮说道。

『需要我解释一下么?』徐庶又问。

诸葛亮微微皱眉,思索了一下说道:『我想再想想……若是想不通,再来请教……』

『善。』徐庶点了点头,然后微微向后示意了一下,『对了,我后院之中的书,你大部分都看了罢?』

那些书,包含四书五经,也有很多是杂书,都是徐庶自己的手抄本,手抄之后,又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许多理解,基本上等同于是徐庶从鹿山之下带出来的『财富』。

诸葛亮点头。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徐庶当下可以算是诸葛亮的半个老师。

『那些书啊……』徐庶缓缓的说道,『有一些,是我在鹿山之下就开始记的,和主公,士元一起商量过,后来也有数度的修整,另外有一些,则是在进了川蜀之后写的,注解什么的也有些断断续续……』

诸葛亮拱手向徐庶致谢,『多些元直兄倾心指导……』

『这么说有些过了,相互切磋罢……』徐庶摆摆手说道,『这也有主公的意思……』

『主公之意?』诸葛亮问道。

徐庶看了诸葛亮一眼,『那你觉得主公为何让你来川蜀,而不是去其他地方?河东,亦或是北地?』

诸葛亮不能答。

『之前主公让我来川蜀,我还略有不解……后来才明白,主公这是煞费苦心……』徐庶转过头看着诸葛亮,『主公让你前来,多半也是要让我将这些年来的收获与你分享……你与我,有诸多相似之处……』

『这些年来,我觉得收获最大的,便是在鹿山之下,坐而论道的那些时日,而记忆最深的,却是当年成为逃犯,被官府四处抓捕,东躲西藏的苦楚……』徐庶说着,然后微微闭上了眼睛,就像是在回忆着当年的情景,『主公之路,和前人不同,也和当下的那些儒生不一样……这些年大汉上下,朝堂之争,我之前还多有愤慨,认为是奸人作乱,蠹虫为恶,才使得民生苦痛,百姓受难……』

『但是现在么,我倒是觉得并非是先有奸人,才有国难……』徐庶睁开了眼,眼中露出了些许的精光,『而是这奸人,时时刻刻都有,人人皆是!』

诸葛亮沉默了许久,方缓缓的点头,『元直兄所言甚是。』

历史上诸葛亮对于徐庶的下场很是感慨,认为徐庶去当任一个小县城的县令,是明珠蒙尘,但是如今,更早和骠骑大将军搭伙吃饭的徐庶,明显已经磨砺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锋刃,和诸葛亮这种刚刚开始打磨的,自然拉开了一些差距。

徐庶所言的这种思维变化,其实就像是小孩认识世界不足的时候,便是以为好人是好人,坏人是坏人,到了长大了才发现好人未必都是好人,坏人也不一定都是坏人一样,奸臣和忠臣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非黑即白的。

不管是春秋战国,还是大汉这起起伏伏三四百年间,似乎到了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便是出现了奸人作乱祸国,然后这些人成为了被人唾骂的对象,似乎没有了这些奸人,王朝就能持续,民众就能安稳,但真是这样么?

就像是董卓。

即便是没有董卓,难不成大汉就不会乱了?

『因此,主公说过,「国富民强」四字,你可知晓其中之意?』

诸葛亮沉吟着,然后苦笑了一下,『主公深谋,亮实难窥全豹也。』

『世人以为,「国富民强」只是一词,殊不知这其中奥妙……』徐庶缓缓的说道,『也是如今我才算是渐渐明了……』

『人多愚昧。』徐庶说着,『圣贤著述,也是为了去除这些愚昧。时下之辈,只顾一人,不顾一家,只顾一家,不顾一国,无他,乃私欲尔。圣贤之法,清心寡欲者有之,严令苛责者有之,求之于内者有之,假于外物者亦有之,然……呵呵……』

『还不如主公这四字直白,透彻!』

徐庶说得斩钉截铁,

『在这世间,但凡是人,皆有私欲,私欲膨胀,其人便被蒙蔽,看不到他所为对错。』徐庶仰头,似乎在回忆着什么,『便如当年我行侠义,便以为快意恩仇才是正道,结果呢?我倒是快意了,我……我母亲却被牵连……呼……』

『存天理,灭人欲……』徐庶笑了两声,『是不成的,欲也有好坏,要是人都没有了**,还能叫人么?不如行尸走肉!便如方才学宫之议,若不是我答应了让那些部落之人一同入学,这些部落会愿意配合我们修整道路,开辟商途么?』

『这世间为何如此,何以要如此,』徐庶继续说道,『主公给出的这四字,便是答案。若无国富,何来民强?或者说若无国强,何来民富也成,可若是反过来看呢?』

诸葛亮心中一跳,『如今大汉便是……民强,国不富?』

『民是什么,国又是什么?』徐庶笑了笑,说道,『孔明若是能知晓其中之意,便是可以回长安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