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2601章取经,缺乏真经

诡三国 第2601章取经,缺乏真经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0 15:36:5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长安,骠骑大将军府。

『这就是快马送来的信报……』一名护卫将手中的情报奉上。

斐潜接过,打开,然后上下看了看,点了点头。

光有谯并去摸底,只是一方面的信息,斐潜还需要另外方面的信息进行补充,而这个另外的信息来源,就是来自于西宁的杨阜。

这一封情报,就是从西宁那边送来的细节补充。

取经人行动不快,一路缓缓从陇右到陇西,而斐潜这方面就可以派出信鸽和西宁方面取得了联系,先获取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然后让杨阜继续派人去雪区调查后学的一些问题。

首先,确实了是『有』取经人。

冒充使节诈骗这个事情么,其实在华夏历史上也不算是什么稀罕事。

明代最多。

为什么明代最多?因为明代禁海,可偏偏有个挎号(进贡除外),所以自然就有一大帮子人专门做这个生意,还将明代皇帝骗的团团转,写了什么狮子赋,原本是想要炫耀一番的,结果噼里啪啦自己扇自己的嘴巴子。

当然,不仅是华夏古代有,外国也有,有胡建的海商冒充官吏去南海的,有阿拉伯人冒充华夏特使去地中海行骗的,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不要以为古代人就不懂得用信息不对称搞事情……

取经人,确实是从雪区而来。

杨阜在信件之中描述了相关的调查,表示有迹可循,不是那种几个人在帐篷里面一琢磨,然后就出现了什么『外邦使者』。

至于这个取经者的详细身份,以及在雪区当中的地位如何,还需要进一步具体核实。

因为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斐潜需要这个取经人,但也不是说只需要他『取经』的这一个身份……

斐潜看完了情报,将情报递给一旁的庞统,示意庞统也看一下。

庞统经过这两天的调整,也渐渐的恢复了过来,并且决定在忙完了春天这前面的一些事情之后,抽一个时间,最好赶在仲夏之前,毕竟仲夏相对来说事项较少一点,然后他就可以快马走武关道去一趟宛城。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庞统他现在每天都需要减肥锻炼……

武关这条路并不是很好走,走马还可以,甚至有地方还必须下马步行,想要舒舒服服的坐车,就肯定不行的。所以庞统首先至少要减掉一两个下巴,要不然就不知道是他先累死,还是马匹先累死了。

不过锻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然搞成了肌肉消融,那在大汉可是真没得救了。

眼前么,还是先要处理一下取经人的事项。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士元在思考,斐潜就微笑。

五方上帝,也是上帝。

骠骑将军,也是甲方。

宗教先天上是有侵蚀思想的功能,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怎么用才能用好,如今就摆在了骠骑面前,也摆在了所有参与到这个取经人事件当中的中上层的官吏面前。

大多数的官吏,是不会信奉什么宗教的。同时也很有意思的是,一旦官吏开始信奉宗教了,在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就做不好什么官吏了。

所以,斐潜不愿意在华夏境内大力推行宗教。

尤其是当领导者,掌权者信奉宗教的时候,往往也就是其政权开始覆灭的征兆。历史上已经有很多皇帝亲身验证了这一点,并且一旦掌权者信奉,或是痴迷于宗教的时候,也同样会引起中低层的官吏大规模的借机会贪腐敛财……

华夏这些官吏的德行,大体上都算是有传统的,没有利益的,便是光打雷不下雨,转发转发再转发,学习学习再学习就完事了,而一旦有利益的,便是听到风就是雨,官吏贩卖人口的罪行也可以推脱给上令和流程,而百姓门口砍棵树都能罚得其倾家荡产。

所以斐潜对于五方上帝教的所谓什么真人,一概都不提及。只不过是处于整体战略的考虑,才没有下文呵斥谯并等人的这种拍马屁的行为。

道教是一种工具,儒教也同样是一种工具,如果说将工具当成了自己的本命,也就自然是本末倒置了。

『黄巾,五斗,道经虽良,用者非善。』斐潜缓缓的说道,『蛊惑生死,虚言天国,最终不过是一小撮野心之辈……如今思之,当引以为戒……』

『所谓杜撰经文,自是不可用之……』庞统默默点头,过了片刻之后说道,『就是这「真经」……究竟是该给什么?』

在陇西的谯并,说斐潜已经定了什么真经,实际上是说谎了,他只是为了敷衍韦康而已。

实际上斐潜对于这个问题,依旧很是头疼。

这是一个很大,也很难的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黄巾,五斗,在历史上很多封建王朝之中的宗教,最终都走向了愚民,以蛊惑,欺瞒,诈骗等等手段,摄取钱财,三七分账,贿赂官员,形成地方性,甚至是地域性的那啥啥……

其实这些穿着宗教外衣行骗的家伙,不是官吏看不清楚,也不是上位者完全都被蒙蔽,而是有时候上位者也不怎么愿意下位者去思考,更不想要推开压在民智上的那些石头。

真要是民众都开始思考了,那路灯可不够用了啊!

故而相比较让民众开智这件事来说,封建王朝的这上位者,更喜欢使用宗教去麻痹。

道教,佛教,儒教。

没错,儒教到了后期,也成为了类似于宗教。神神叨叨的各种礼法和规矩,不就是和其他宗教一样的清规戒律么?到了最后,儒教也无法摆脱唯心的困扰,到了王明阳之处,『心即理』,还有鼓吹什么生而知之的,除了斐潜这样的怪胎之外,又有什么人可以生下来就知晓古今未来的?是不是也就跟佛教的『心中佛』及其的相似了?

后世之中,有一些的人不喜欢绕来绕去,喜欢直来直去的,不管是被捅还是捅别人,一刀下去就要见到血最好,然后看到古代,亦或是其他什么时候绕来绕去的事情,就觉得很不开心,就烦躁起来,觉得浪费时间,可是这些人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他们会变得急躁,焦虑,喜欢简单直接的东西,不喜欢动脑筋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是从小时候一生下来就是如此么?那个曾经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追问为什么的小人儿,又是在什么时候被击溃,被粉碎,消失不见了?

还是那句老话,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更愿意接受哪一种人,有贼心的,还是有贼胆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封建王朝之中,就是培养这些喜欢简化,不喜欢思考,也对于外界世界没有好奇心的民众,但是随之整体社会的思潮也渐渐的退化,使得华夏举步维艰,闭关锁国。

所以,斐潜更想要的是使用宗教的教化效用,而不是宗教的另外一个作用,麻痹作用。

阶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阶级还能流动,那么整体社会就还会具备一定的活性。

有了剩余价值之后,就必然的产生了阶层,在社会动荡的时候,任何人都有机会打破阶层鸿沟,但是在相对稳定的阶段,就不是所谓通过『简单的努力』就能跨越阶层的了。

『简单的努力』顶多就只能保持原有的阶级不会跌落,而想要突破原有的阶级,达到更高的层次,不仅是需要『超额的努力』,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毕竟这个世界,并不是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没有回报,越努力,自然便是越痛苦,

于是宗教的麻痹性……嗯,或者叫做『**乐』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不同的时代,只是不同的**而已,但其作用的依旧是一样的,所对应的那些群体,也是一样的。

斐潜思索着,这就像是儒教一样,儒本身没什么错,搞成教……

毕竟当下在大多数的民众都没办法接受教育的年代,宗教的天然汇集作用,可以代替一部分的知识启蒙,当然,只是一小部分。虽然说在这一小部分里面,还包括了被宗教歪曲的知识,可是对于那些一出生就被蒙上双眼堵上双耳的古代民众来说,却是黑暗之中的一点光,支撑着他们能够活下去。

所以,不能一味的否决,也不能一味的纵容。

要用好,就必须要有制度。

要有制度,就需要有道家真经作为凭依。

斐潜缓缓的说道,『虽说五方上帝乃虚之,然这教众……皆为实也。既然为实,当有规范……真经之中,当有其意也……』

『当下难处,便是如此。临时编辑,显然不妥,届时若是经文之间生了纰漏,还要后续添补……』庞统看了一眼斐潜,『可否用……嗯,某的意思是,先用其他经文顶替一二……只不过如此一来,总觉得……似乎有些不甚妥当,可是我又想不出究竟是何处不妥……』

『顶替?』斐潜皱眉,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个方法似乎有些问题。

穿越者也不是万能的。

虽然斐潜懂得不少,那是因为托了后世信息丰富的福,再加上办公室职员,成天聊天打屁,自然也多少练就了些本事。还别说,斐潜这级别真还不算是什么,不信去到京都随便找个出租车,坐上去只要问一句,那师傅都说一天国际国内各种政治时事都不带重复的……

办公室职员,统筹计划,人事安排,拆东墙补西墙,原本干这种顶替的事情,都是平常了,可是斐潜当下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就这么顶替,似乎不是很好。

虽说当下在道经上面,确实是还有个大窟窿。

相当大的窟窿。

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佛教没这个问题,当然,现在佛教还不兴盛。

后朝那些佛教子弟拿的经文么,都是外来货,叽咕叽咕一通念,懂了吗?俺嘛泥来哄,听懂了么?都听不懂就好办了,呃,错了,是不懂我教你啊,看看,这是一本某某真经,这还有一本也是真经,这边还有一本真经当中的真经……

所以佛教的经典是不愁的。

另外一边的儒家子弟么,那个德行,大家都懂。

这本是我师父的,这本是我师父亲戚的,这本是我师父亲戚的朋友的,还有那一本也是,都是我家的!

原本儒家只有五经,后来就悄悄的变成了六经,一转头,嚯,变成九经了,再一眨眼,就成了十三经!要不是后人看着脸色发白,那么多经文,再加上一大帮子的注,再衍生出如小山一般的解,实在是读不下去,也背不了了,说不得儒家子弟都想要搞出个什么四十二经来。

相比较之下,道家的子弟,则是蛮可怜的。

斐潜一想到这个,就忍不住叹息,之前那些黄老,大汉开国的那些大老,都去干啥了?

张良呢?站出来,说你呢,就算你自己编的故事,也要做得全须全尾啊,搞个《素书》就完事了?谁看得懂,就连那些天天喊水,就喜欢干巴巴掉渣的读者都看不懂,还怎么能推广?还有那个什么《黄石公三略》,真是太客气了,才三略?这才三略?!

而且这《素书》和《三略》也搞得太有针对性了一些,使得皇帝一看,这要是聪明人看去了,那还得了?于是大手一挥,都星星星了事,变得让后面的人就算是想要搜个盗版的,都找不到全文了……

至于后世的《素书》么,那就是呵呵了,毕竟假托上古之人所书,这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有人这么玩了。

斐潜挠了挠头,觉得有点烦恼,都是斐潜之前和左慈谯并等人乱侃一顿惹的祸。谁都以为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然而实际上斐潜根本就没想好……

之前斐潜和左慈谯并等人谈论的是什么,是道经的基本教义。

讨论这些,并不难,难的是具体经文。

比如什么是『道』,老子噶啦啦说一顿,只有五千字。

若是还觉得老子这五千字看起来还水,那就再简单一些,是以追求『道』为信仰目标,以『道』为修炼方法,以『道』为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和谐、天下太平,以『道』最终达成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

斐潜和左慈讨论的,就是这个,也就仅仅是这个。

左慈原先是做什么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甚至连自己信奉什么也没有说头。修炼的方式也很混乱,又是辟谷,又是金丹,又是吞云吐雾采日月精华什么的,要达成什么目标也是说不上来,结果碰上斐潜了,从头到尾捋了一遍,顿时就将斐潜封为同道之人……

嗯,这个词,算了,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至于斐潜和谯并等人议论确定了五方上帝,主要的是确定了『道』的起源。

毕竟原始道教之中讲述,表示道教在天地未分之时就有了,是起于渺渺浩劫之先,经过五太,既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五个阶段之后,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进而开天辟地而出。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化为草木……

等等,老君?

这不是盘古的工作么?

然后原始道教那些家伙吭哧半天,正义凌然的表示说盘古就是老君所化,后来老君还化成了轩辕,化黄帝,春秋之时化老子……

至于老君有八十一化身,那就要到了西晋末年之时了,当时道教徒王浮与贵族出身的僧人帛远展开辩论,但屡辩屡输。无奈之下,伪造出了《老子化胡经》,宣称老子西行转生为释迦佛。而佛教徒也不甘示弱,以牙还牙,声称老子其实为佛之弟子,双方随即开始各现『大化』,什么都化了。

斐潜没那么摆烂,他当时就提出原始道教之中具体神像和道教神灵体系的混乱,不利于宗教的发展,老君化得越多,体系就越是繁杂,甚至相互之间出现了各种矛盾。而越是简单的,信仰便越是纯正,因此在综合考量之下,提出了五方上帝教,一方面是和原始道教的一些基础相结合,另外一方面则是简单,易行。

老君八十一化身,那么复杂的过程,那么多的繁杂化身,真要说起来,是指望着在封建王朝之中哪一个阶层能记住?没错,只有认识字,并且掌握了一定知识量的士族子弟才能看得懂,并且明白这八十一化身的各个来龙去脉,亦或是了解其故事情节。

可是这就等同于道家在一开始的时候,目标定位就错了,要收纳这种士族子弟的信徒,其实就是在和儒家抢人头,又怎么可能抢得过先手就布置了许久的儒家?

像是原先传道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可直呼五方上帝之名,这简直就是棒槌才想出来的主意,斐潜要的是堂堂正正的教派,又不是什么私底下隐秘邪教,多半是被迫害习惯了,随时准备跑路的那种人才能搞出这样的模式。

因为没有规范传教的要点,也没有找到具体目标,所以道家在华夏后期发展不好,甚至连佛家都干不过,根子就在这里。佛教传入华夏之后,一看往上走不通,立刻掉头向下,然后搞出了一套心证顿悟的模板来,甚至连经义都丢了,只要一句话,『与我佛有缘』就成了……

如此问题,斐潜一一纠正,也就没来得及涉及到了道家真经的方面了。

如今,斐潜搞出了五方上帝教的新体系之后,道教发展就迅速扩展了起来,不管是道教本身的传道,还是说普通民众的信道,都比原本的模式,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

也就引来了雪区的取经人,可是尴尬的问题就在这里,取经人来了,但是没经文可以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