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3157章当危机遇到良机

诡三国 第3157章当危机遇到良机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0 15:36:5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斐潜为什么要推动货币制度?

很简单。

就是为了华夏能够走出去。

在大多数的封建王朝的轮回之中,绝大多数的挑者都是统一了华夏九十九座城池之后,就止步不前了。

当然这个九十九只是一个虚指。

斐潜作为穿越者,想要将原本停滞下来的扩张车轮再次推动起来,就需要找到一根足够有吸引力的『胡萝卜』。

这一根『胡萝卜』,就是贵金属。

即便是到了后世,贵重金属依旧是难以用人工合成,因为金银都是恒星死亡之后的产物。在宇宙大爆炸之中,超新星的残骸凝结到了地球之中,然后再由地壳运动,沿着岩浆开辟出来的通道达到地面地壳,然后再被人类所发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金银等贵重金属,先天上具备稀缺性,华夏早一天垄断,自然是早一天享受。

斐潜提出使用金银币,之所以没有被大汉土著所排斥,还需要感谢一位先驱者,王莽。

王莽在改制的过程当中,币制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是可惜王莽确实只剩下『莽』了,他连续变动了四次,最后搞出了一个『大泉五十』来,虽然说对于民间私铸的打击很严厉,可是众所周知的原因,让收了钱的裁判去判断球员有没有**?

王莽改币制的失败,导致大汉在那一段时间内,完全离开了铜本位,杂用各种布帛,金银来充当货币,所以大汉金银流通,其实有王莽的一份功劳。

其实说华夏是铜本位也不准确,因为华夏更多的是实用体制,什么实用便是用什么,而在这個过程当中朝堂往往和地方郡县博弈,各自掀底牌出老千,受害者却是普通的百姓。

而现在,斐潜几乎就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荀谌回到了自己的住所,脑袋之中依旧还在思索着,甚至因为企图理解一些超出他三观之外的信息,导致有些脑仁疼。

对于大汉当下的人来说,即便是荀谌这样算得上一流智慧的人,都对于斐潜的那些金融理论难以理解吃透。

荀谌坐到了桌案之前,似乎想要提笔写一些参会的总结,可是提起笔来的时候,却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

荀谌现在想起来,依旧会觉得身躯微微的颤栗。

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皇帝,或是丞相提及的世界。

是的,曹操失败了。

荀谌再一次的肯定这一点,甚至心中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清晰和肯定,因为荀谌觉得斐潜和曹操,完全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在西域叛乱的时候,又有谁想过西域的叛乱是已经做了很多的预案的?

又有谁能想到斐潜在西域平叛,表面上是针对吕布,却耍了一个回马枪,重点是那个鄯善国的条约?

这一击,就在枪头都送到了许县的咽喉之下,多半山东人依旧茫然,根本就不清楚危险在哪里,杀机究竟从何而出……

大汉攻伐外邦,实际上所获得的好处不多。

但是之前也不是没有先例……

比如夜郎国。

可惜当时攻克了夜郎之后,所获得的黄金都变成了赏赐物品……

嗯,就跟当年大破匈奴一样,牛羊赏下去了,然后就没了。

骠骑的货币流通之理论,简直就是精妙绝伦。

荀谌感慨着。

器物不使用,就是毫无价值。

钱币不流通,一样毫无意义。

所以,能用的器物才能称之为工具,能流通起来的金银,才能称之为货币。

对了,之前的那些黄金白银……

荀谌忽然想到了一个比较让其恐惧的事情,然后连忙打断了自己的联想,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赶紧转换了一个思索的方向。

是啊,就如骠骑所言,华夏之所以走不出去,那是因为华夏的山东守成之辈认为大漠之中,密林之内,戈壁之西没有价值,可是所谓没有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怎么来的呢?

能不能耕作。

一群目光只是盯在了耕田之上的人,就像是只是猜测皇宫里面的皇帝用金扁担挑粪一样,却根本想不到为什么不能用金扁担做成货币呢?

大漠有金。

南中有银。

西域金银都有……

这些地方,还是斐潜表示说当下已经查探到的,而天下还有多少金银产地是尚未找出来的?

金银稳定,便是经历千山万水,依旧是金银,不像是其他物品,会因为潮湿或是遇火而损坏,如此一来,从外域到华夏,金银就会成为最通用的物品。

如此一来华夏多余的产出,就有了销路……

荀谌之前以为,华夏的产品是短缺的,但是一直等他到了平阳,也了解了长安三辅之地的情况之后,才明白其实华夏在大多数的时候,都能做到产品是有存余的。

只不过『存余』,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谷贱伤农啊!』荀谌感慨着,然后再次重复了这一句话,这四个字,然后长长叹息着,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非要骠骑说破了,自己才能明白?

大力发展,或者说全力发展农耕的后果是什么?

就是『谷贱伤农』。

当然,荀谌所不了解的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可以长时间的剥削剩余价值的权柄,会下意识的抑制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封建王朝到了一定时期之后,嘴上喊着农桑为本,但是实际上一点都不会重视农桑技术的持续研究和提升一样。

历朝历代,哪一个是研究农业技术,然后当上了大司农的?

除了斐潜这里,便是再无旁人。

斐潜勾勒出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当国家稳定下来,水利设施生产技术的提升,必然会导致农产品的产出超过了总需求,导致单价的下降,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士族乡绅会利用各种手段,使得自耕农破产。

这几乎是无解的,因为这就像是官僚必定**一样,当权柄在手的时候,人性当中的贪婪必定会一次次的诱惑着,最终沦陷。所以耕田即便是再多,也不能转变华夏土地兼并的结果。

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出去。

而引诱走出去的策略,就是金银。

农产品有保质期。

金银没有。

一旦华夏的财富价值观从土地转移到了金银上,这种被激发出来的**,将会使得华夏人越过崇山峻岭,渡过大江大河,穿过茂密森林,在原本的土地不够,家族众多的挤压之下,自然而然的对外扩张。

就比如像是荀谌自己一样。

当年被家族排挤的他,还不是一样选择了往外走?

荀谌仰头而望,虽然当下是在夜间了,可是荀谌眼中却有了更多的光明……

在荀谌眼中,未来似乎有一点清晰了起来。

……

……

汉中,南郑。

斐潜的超前谋划在推进,而曹军却依旧盯着地盘……

一封八百里加急的信报,摆放在李典的桌案上。

李典来来回回的看了两三遍之后,将其递给了常林,『曹军恐有进军汉中之意。』

在常林之下,还坐着马恒和马忠。

二马原本都在川蜀,后来徐晃入川之后,汉中不免有些空虚,于是调到了汉中之地,加强汉中的力量。马恒和马忠原本在川蜀之中只能算是中下层的管理人员,现在到了汉中之后便是隐隐的成为了李典的左右手,也算是一种晋升。

李典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心中泛起了波澜。

他既有些期待和曹军交战,又有些担忧和无奈。

早些年李典投降的时候,他是不甘心的,后来斐潜找曹操要回了李典的家眷族人之后,这才算是安下心来。但是李典安心,不代表李典的族人都心甘情愿,毕竟李典族人在山东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忽然一下子要么只能在关中河东定居,重新置办产业耕作土地,要么就要跟着去阴山,难免会有点嘀嘀咕咕。

不过,随着李典地位的稳固,权柄的水涨船高,这些李典族人又是一改之前的埋怨,变成了骠骑大将军的信徒……

骠骑就是好啊!

当年曹贼口口声声说重视,结果呢?不过就是个小偏将!

现在骠骑给的多实惠!

哎吖吖,真香!

李典族人喊着,要永远支持拥护骠骑,要高举……咳咳,反正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浑然忘记了之前他们刚到了关中北地的时候,还在嘀咕腹诽骠骑,咒骂李典的无能,竟然被骠骑抓了,害得他们要背井离乡……然后现在喊着关中就是他们的家乡!

所以李典族人的态度改变,也同样反过来影响到了李典。

可是真的要面对之前的『上司』……

这隐隐约约的刺激感,究竟是从何而来?

常林看完了,没有马上说话,而是递给了下首的马恒。

马恒赶紧接过情报,打开一看,正是从关中紧急发来的关于曹军在武关动向的情况,最为主要的就是说到了曹操在潼关的攻势受挫,以及骠骑回旋的消息。

『主公回来了啊……』马恒看完之后,明显轻松来了不少,『曹军此番攻武关,原来是声东击西啊……如此看来,曹军急于与我们一战,这消息非常重要……』

李典点了点头说道:『汉中之地南通川蜀,西连陇右,北进关中,实乃衢地也。若是曹军取汉中,倒是盘活局面,可袭北,可进川,可断陇右……』

马忠闻言便是笑道:『曹贼真是计算得太好了!』

赵云在幽北算是一种围魏救赵的话,那么曹仁当下在武关就是另外一个角度的『围魏救赵』。

一来用武关吸引注意力,尽可能的牵扯关中的守军,另外一方面则是窥视汉中。如果真的能够攻克汉中的话,那么曹军的整个架构就盘活了,而骠骑则是被切断了南北之间的联系,再加上江东军进攻川蜀,若是连锁反应之下,说不得真就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如果说骠骑大军来对付曹仁,曹仁就化实为虚,然后撤回荆州,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但是也等同于调动了骠骑的主力,刺探了斐潜的虚实。

『那么……』马忠说道,『既然如此,便是撤回前哨,坚壁清野,和曹军决一死战!』

李典听马忠此言,先点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

一旁的马恒说道:『属下倒是觉得,不宜撤回前哨……』

『为什么?』马忠问道。

『若是我们现在就撤回前哨,不就是告诉曹子孝我们知道了他的计划么?』马恒说道,『而且撤回前哨,也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于战线的控制,只能被动的等待曹军来袭……』

马忠思索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有道理,可这么一来,岂不是坐看曹仁在武关耀武扬威?』

常林这时候才缓缓的说道,『既是不能撤,不妨试探的打一下?』

李典捋须的手顿了顿,『愿闻其详。』

常林拱拱手说到,『我们现在布置在上庸一带的兵卒,是一部三曲,原本主要是防御上庸地域氐人,以及申氏……属下是这么想着的,申氏原先就有些不清不楚,现在如果曹军要来,定然是会和曹军勾连一气,如果我们假做是要去援救武关,侧袭荆襄,那么曹军必然会有所应变……未变之时,不知其变,然变数若显,则为定数矣,届时就可以加以针对……』

马恒拍了拍手说道:『长史之言甚是!只要我们一动,申氏必然将消息暗送曹军,到时候曹子孝肯定会带着人马偷偷从武关道上撤下来,企图截断我们的后路,然后进军汉中。』

马忠振奋,『好!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反过来伏击曹军!』

李典起身,走到了一旁的汉中图舆上观看起来。

确实,上庸一带,就是当下汉中局势的关键点。

李典琢磨了片刻,便是下令道:『传令,让上庸驻军加强戒备……多派斥候打探,绝不可松懈大意。』

不管曹军是不是真的要来进攻汉中,该有的斥候侦测是不能少的,而且这么做也是符合正常的应对策略,不会提前暴露作战意图。

毕竟武关声势那么大,汉中不做任何动作,反而会显现得很不正常。

李典下达了命令之后,沉默少许,轻轻叹息了一声,『现在就看曹子孝怎么选了……』

……

……

之前上庸申氏破坏了李典在汉中的示范耕田,确实给李典添了堵,但是反过来却被李典利用。

张辽在汉中的时候,是以威镇之,但是威不能持久,时间一长,必生怨恨,所以李典在接手汉中之后,就开始转变方向,以阴山教化南匈奴为模版,缓和和汉中周边少数民族,主要是和氐人之间的关系。

申氏挑唆氐人烧毁了示范田,自以为得计,可是申氏没想到李典就能忍着,没有直接动粗兴兵……

很多事情,急不如缓的道理就是如此。

如果说李典当时不管不顾直接兴兵,一方面是氐人大多数都在山中,进攻并不容易,同时收获也很少,另外一方面则是死人不会说话,反而会让活人更加怨恨,加深了汉人和氐人之间的裂痕。可是李典聪明就在这里,他雷声大雨点小,让氐人自己搞氐人,既没有付出多少代价,却让氐人相互之间产生了怀疑,并且开始分裂。

于是汉中一带的氐人,被李典成功的切割成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在汉中之北,也就是被申氏等人鼓动的那一部分人,而另外一部分在南郑,偏于汉中之南的氐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无辜,也就自然而然的和李典的关系更为密切起来。

想到辛辛苦苦一番谋划,却被李典拿走不谢……

申氏兄弟每每想到此事,就觉得一口气堵在心口,怎么都不会顺畅。

虽然说李典没有出军攻打上庸,也没有放出话来要将上庸申氏如何如何,但是申氏兄弟心中都清楚,咬人的狗……嗯,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若是李典真的咋咋呼呼,如同武夫一般暴跳如雷,申氏反而不怕,但是现在李典就像是悬挂在他们头上的铡刀,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来通算?

申氏为了防备李典,也就会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做得更多,也就会显露得更多,到时候想要找一些保护色都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典在汉中逐渐的稳固,和氐人相互之间的交易往来密切之后,就算是申氏想要挑拨,也不可能像是李典刚刚抵达汉中之时的那么容易了。

申氏虽然表面上装作纯良,但不管是从实际的土地利益考量,还是从当下的局面取舍,他们都不太可能走回头路了,所以只能是咬着牙一条道走到黑,一方面偷偷的将申氏子弟先一步润到山东去,转移部分的资产,另外一方面也是试图和曹军勾连,妄想着可以扭转乾坤。

其实这种心态,就像是贪官污吏一样,知道自己已经错了,可是就下不了狠心回头,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万一呢?这种侥幸心理支撑着申氏,如果自己投了,岂不是自己不打自招?岂不是傻子?

于是,当申氏兄弟发现曹仁在武关有大动作的时候,二人不惊反喜,觉得他们的好机会终于是来临了,但是世间万事往往如此,危机和良机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