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诡三国 > 第3238章医国奇方留后用

诡三国 第3238章医国奇方留后用

簡繁轉換
作者:马月猴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1 21:29:06 来源:源1

最快更新诡三国 !

王蒙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

只见眼前的土沟之中,沿着土坡褶皱的方向一直绵延过去,密密麻麻的建了一溜的棚屋。这些棚屋之内,也是挤着满满当当的人,一眼瞅过去的时候,有密集症的人说不得当场发病身亡。

当人一多,无形当中的压力就直线上升。

『往前走!』

站在土坡上的骠骑兵卒的嗓门已经嘶哑了,可是依旧略带一些疲惫的喊着,指引着王蒙所在的队列向前。

在土坡之处,有几名神情明显萎靡,但是强撑着的小吏走了过来,然后见缝插针的将王蒙等人分散到了各个的棚屋之中。

王蒙看见在各个棚屋的柱子上,钉着木牌,上面标着『正』字,显然是用来计数的。而根据木牌上面的正字来看,大多数的棚屋都是有三十多人了。

就像是王蒙分配到的这个棚屋一样。

抱着行李的王蒙,在外围男子让出来的一小块地面上坐下,正想朝着旁边人打听点什么的时候,一个穿着一身号牌的半大小子挎着个竹篮子从远处过来了。

当然这也和运城盆地也并不算是多大,很多难民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也有关。

若是人人都能拿着炊饼,这么多人,要吃多少粮草去?

王蒙自以为窥探到了骠骑的谋略虚实,便是呵呵笑了笑,应了一声,立马吃了起来,甚至还因为吃得太急,险些咬到了自己舌头,惹来旁边善意的哄笑。

虽然这食物的外表有些发黑,但无疑是足够果腹的好东西。

王蒙的目光微动。他低下头,看了看手里的炊饼,捏了一下。

王蒙不由得一愣,

没人抢,并不是意味着这些人是多么好的品格,而是代表着在此地,已经建立起了最为基础的秩序!

人是复杂的生物。

什么?

医师?

王蒙有些懵。

如果没有团队庇护,个人获得了食物,也很快就会被哄抢……

当一个人完全陷入混沌之中,将理智彻底交给了疯狂蹂躏的时候,再多的秩序规则,对其而言也没有什么用。

给流民食物的,王蒙不是没见过,毕竟流民首先最缺乏的就是食物,只要有食物就自然能够安定下来,但像是当下还派医师给流民治病的,那可就是王蒙从小到大第一次见到了……

王蒙几乎呆住了。

在逃难的路途上,别说有这么一个炊饼,就算是小半个,都有可能搭上些人命!

没错。

那刚好!

王蒙表面上也是附和的点头,但是实际上在心中则是冷笑。

但这是流民啊!

一开头的调子拔得太高,后面想要唱好就更不容易。

『听这意思……』王蒙问道,『每天两顿?都是这?』

王蒙连连点头,喝了一口,将食物顺下去之后,『这……这炊饼真扎实啊……』

人心都是不容易满足的,到时候如果骠骑供应不起这么多粮食,到时候必然有人会不满……

因为对于山东百姓的了解,王蒙心中琢磨着骠骑肯定会在粮草短缺之后,出现很多问题,于是他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急着跳出来,反正等到那些贪便宜的家伙自己蹦跶的时候,再稍微挑拨几句也就是了,不是省心省力并且没有多少危险么?

王蒙正在琢磨的时候,忽然看见有几个人,由小吏带着,到了一个棚屋之前。

『嗯呐,可不是么。』长者叹息了一声,有些忧虑,『这馍馍虽好,可是……嗨……万一那啥,还不如一碗稀粥得好……』

很结实。

一旁的青年人好心摸出了一个竹筒,递了过去,『慢点吃,小心噎到,给,水。』

可现在,就这么白给了?

王蒙下意识的接过了送到面前的炊饼,然后呆呆看着那个半大孩子一个棚屋一个棚屋的走过去,篮子里面的炊饼在很快的减少……

『可不是咋地,』旁边的长者也是有些唏嘘的说道,『这么好的馍,寻常时日哪里舍得吃?还一日两餐都是这馍,说实话,这吃着都心里不踏实……』

当这些难民将手中的炊饼当成是应得的时候,再突然降低标准,加上有心人的鼓吹,必定就会引发骚动,稍有不慎,就是一场弥天之灾!

啊哈!

见到王蒙盯着手里的炊饼,却迟迟没有吃,左看看右看看的样子,一旁的人似乎是误会了什么,便是嘀咕说道:『怎么了?怕什么旁人来抢?吃吧!我们之前来的时候,都拿了,没人要抢你的!』

当然,抢着吃也不是不行,但是多半会被揍,若是被揍得狠了,说不得当场就会被打死。所以只要在难民堆里面待过,都清楚一个潜规则,如果自己找到食物的时候没人发现,那么吃多少都算是自己的,但是如果旁边还有人,私藏食物可是『重罪』。

炊饼之中虽然麦麸很多,看起来很黑,但是绝对是正经好粮食,不是那种**霉变的去做的。

听了那小吏的叫喊声,不远处的那个棚屋里面的流民忙不迭的让出了空间。

『没人抢你的,娃你就吃罢!』在棚屋口的年长者也说道。

流民,不应该像是草芥一样,熬得过去就活,熬不过去就死么?

医师给这些流民看病?

是我疯了,还是这里疯了?

虽然小吏的脸色很难看,摆着一张似乎谁都欠他千百钱的臭脸,同样那医师也很简陋,也没有什么长时间的诊断,进了棚屋不久之后便是又出来了,从药箱里面不知道捣鼓出了什么粉末来,调和了一碗药汁让病人喝下之后便是又急急走了,根本谈不上什么悉心治疗……

可这不仅仅是一个棚屋,也不仅仅是这三十余人,这么快就将难民安抚下来,让这些人重新回归到了秩序的规则下,这骠骑军,真的就是……

下意识抱团,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人大多数是群居性动物。难民之中,尤其是刚刚进入一个小团体里面,往往都是需要上缴一些东西,最常见的就是食物,以获取这个小团队对其的某种程度上的『庇护』。

『新来的?给,拿好。』

这是拿粮草在稳定人心?

一双不算是干净,但是也谈不上多脏的手伸到了王蒙的面前。

『前面的都让开些!给医师让个道!』

一些年轻的人或许听不明长者的意思,但是王蒙心中清楚。

治病,随便摸一下就是要几千钱,普通百姓都没有钱去看病,更不用说是流民了!

那该不会是什么游方道士,烧符水的那种罢?

王蒙不知道心中泛起的是什么滋味。他也不是没生病过,但是生病的时候只能是硬挺,全靠自愈,根本没闲钱去看什么病,甚至还要拖着身躯去劳作,否则一天下来便是没饭吃。他这么多年都没有医师给他看过病,这……

这流民何德何能就能有医师来看病?!

绝对是假医师!

蒙人的!

一定是的!

然而,在第二天的晚上,不知道是因为医师的药效对症,还是因为流民的抗药性实在是太低,亦或是原本就是草芥的生命力极强,在隔壁棚屋里面传出的欢呼声,让王蒙的下巴掉了下来,久久的合不上去……

……

……

平阳之侧,桃山之巅。

守山学宫之中,明堂高台之上。

斐潜坐在高台上,仰头,面色略带一些缅怀之色。

在在明堂之中,不仅有河东这些时日前来平阳押注斐潜的河东士族子弟,也有原本就在平阳桃山的学宫子弟,博士,祭酒。

比如种劼,令狐慧等。

这些人,基本上就是存在于河东之地的所谓『清流』了。

所谓『清流』,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也不能算是多坏,甚至可以说是洗涤人心的仁德之士。

而东汉,或许就是这『清流』的源头了。

东汉末年,太学生郭泰、贾彪和大臣李膺、陈蕃等人联合,批评朝政,暴露宦官集团的罪恶,被称为『清流』。后来这种自发的就集合起来,汉代有,唐代也有,宋代,明代也有,清朝在末年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的政治流派。

但是,所谓清流也延伸出了三个词,『清议,清谈,空谈』,后人很多时候将其混淆,但实际上并不相等。

清议,最早出现在汉末。当时的清流者,通过议论时事,品评人物,对政治施加影响。在当时黑暗的政治现实下,清议具有一定激浊扬清的作用,但也有士族子弟借此沽名钓誉。

而清谈则是盛行于魏晋时期,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也被称之为『清言』。迫于政治环境的高气压和社会氛围的诡谲,当时的士族名流,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专谈老庄、周易,以虚幻度日。

而空谈么,则是特指很多东西,都停留在理论、传播在口头,并没有被实践,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了政治派别之间的口水战,造成了国家的内斗和空耗,结果出现了覆亡败落的恶果……

汉代的这些清流,大体上还没有到宋明的那么坏,所以斐潜还是想要用一下的。

至少,在汉代的这些清流,多少还有在就事论事,在谈论批判具体的事情律法,根据某人的言行来品论,而不像是宋末明末的时候,干脆就只是朋党,不谈实际正确与否,也不管实际人品如何,纯粹的站队不同就要一律打倒。

若说汉代清流还能做些好事,那么等到宋末明末的清流,基本上干的都不是人事了。

当下斐潜特意在和曹操正面展开冲突之前,请这些所谓『清流』人士到场,目的自然是指向了这一场战斗的政治正确性。

众人前来,也是明白这一点,而且对于大多数的在场的人来说,或多或少的都准备好了应该如何维护斐潜接下来的战争『正义性』……

战争是人类权力的极端对抗形式,战争的立场和政治密不可分。

而华夏古代战争的模式,明显有更多的文明色彩。

虽然表现在外的就是单一的『仁德大义』,但是实际上蕴含的内容有很多。

这并不是儒家所决定的,而是华夏的历史发展和环境所需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是华夏的需要,才让儒家提供了学说。

这一点非常重要。

谁主,谁从,谁是主导者,谁是追随者,如果不确定下来,打完仗一结算,好么,为了他人做嫁衣裳……

斐潜显然不会为了所谓『仁德』或是什么『大义』的虚名去打,而且他也不愿意让自己的战争被这些『仁德大义』所限制。

斐潜沉思的时候,自然没人敢去打搅,即便是众人在台下枯坐,也不敢胡乱出声。

清流要用,但是怎么用才能用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像是后世自媒体,显然对于执政官吏有监督舆论作用,但是怎么用才能更好,而不是随意泛滥自生自灭,显然是一个考验执政者能力的问题。

华夏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山川大河分割成各种天然封闭的地区。

就算是不谈关中三百里秦川八关闭锁,就看从雪域高原向东耸立的山脉,在层层叠嶂之下,形成了川蜀盆地这个富饶的鱼米之乡,然后从北进要翻山越岭走栈道,从东走要乘船逆行,溯江而上。晋地的表里河山,南越的河谷丘陵、交趾的沿海河口、云贵的高原台地,在复杂地理的环绕下,华夏自古就是构建出了一块又一块的闭塞之地。

华夏各地,自春秋战国开始,各国各郡各县,可谓是习俗各异,如果单纯靠暴力征伐,远不足以保持长久统一。故而,需要的是在政治制度上的想象力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不断更新,军事力量只能作为保证和辅助,而不能成为绝对的单一。

在许久之后,斐潜才环视一周,缓缓开口。

『丁口者,国之本也。』

『丁,赋税也。自汉立邦,丁者纳其赋税,故为之重。』

『自古以来,圣贤帝王,莫不重此。赋税之所得,国家之基石,衣食所系,兵甲所出。故治国者,必审丁赋之数,量入为出,以养天下。』

『口之一字,又是如何?』

『众人皆知,若欲国泰民安,必须正其口,使之生得其所,活其所需。口多则丁众,口寡则势微。故善于政者,不仅重于丁赋,更重口养。此乃治国安邦之要也。』

斐潜说着,然后笑了笑,『然,知之当行之也。』

人口问题,显然是古今中外所有社会,都会面临的问题。

『春秋而战国,孔子悲鸣曰,苛政猛如虎,礼崩而国丧!』

斐潜笑得更加灿烂,『敢问诸位,可知孔子悲鸣之后,可有良政以存于世?某知孔子有为政以德之论,然可有类管商之行于民制乎?丁口之论,当之何如?』

没错,孔子的《论语》之中,就有专门一个篇章是说『为政』的,但是这个篇章么……

比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就是『为政』篇内的,然后这句话跟『德政』二字有什么关联么?

大概是『老夫走过的路吃过的盐』,类似如此巴拉巴拉,所以你们这些小年轻就要听老夫这『知天命』的……

不得不说,孔子对于执政者需要『仁德』,是有非常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的,也是整个儒家所存的根基,换句话说,就是儒家的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执政者『仁德』的进行治理国家。

嗯,这仅仅是孔子认为的,儒家存在的意义,以及相应的合格的执政者。

因为历史上也已经展现得非常清楚了,孔子的理想化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是国君还是儒家子弟,确实也有可称之为『仁德』之人,可绝大多数都和『仁德』没什么关系,只是披着一层外衣在行龌龊之事而已。

后世一些理论之中,也常常将一个朝代的兴衰归咎于封建帝制,社会**,土地兼并等等。这也确实有些道理,但是这些个结论往往是过于简化,以至于在其中有很多东西都被缺失了,被掩盖了。

比方说为什么在封建王朝开始的时候,建国之初的君王和大臣,明明出身都是下层阶层,也不见得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可偏偏就能开邦建国了,而那些朝代之末的皇帝,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了很多经文,可偏偏最后不是所谓的庸庸无碌之徒,就是荒淫残暴之辈?

这论点要是真成立的话,简直不仅是在扇儒家的脸,更是在孔圣的神像上拉屎啊!

没系统的学习儒家的人开国了,然后那从小学到大的饱学之士却亡国了……

关键是儒家子弟还将这一套说辞奉为经典。

很明显,帝王能力的随机性和现实的规律性之间,是相矛盾的。

斐潜的这个言论,明显就让这些人有些不适应。

『敢问诸位,所谓「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当如何解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