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22章 以后你就是我的二徒弟,叫秦墨

这把大宝给气得简直是七窍生烟,合着这货这么半天就在想这个问题?他咬牙切齿的问薛葵,

“小犊子,你爷爷今年六十多了,我一根手指就能收拾得了他,我还用得着你帮?你这小脑袋瓜子里一天天想的是啥呀?”

薛葵一把抢过小哑巴转身就跑,边跑边喊,

“这把你给吹的,还一根手指就能收拾我爷爷,我看看你哪根手指敢收拾我爷爷?我爷爷都给你撅折了!”

大宝是哭笑不得,他跺了跺脚追过去,

“你把孩子给我放下,你别吓坏了她,那......

李振国的身体虽然恢复了不少,但终究是年岁不饶人。他不再频繁出门,也不再参与军区的档案整理工作。每天的生活变得简单而规律:早上起来打一套太极,然后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喝茶,偶尔翻一翻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回忆过往。

王秀兰看着他日渐安逸的生活,心里既欣慰又有些不安。她知道,丈夫这一生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如今终于能安静下来,可她也隐隐觉得,他的心似乎还牵挂着什么。

这天午后,阳光透过槐树枝叶洒在石桌上,林淑芬提着一个竹篮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意:“老李,我给你带了点新鲜的槐花糕,刚蒸好的。”

李振国笑着接过篮子:“你倒是有心,还记得我喜欢吃这个。”

“你这人啊,一辈子都不讲究吃穿,就爱这一口槐花香。”林淑芬在他对面坐下,看着他吃了几口,忽然说道,“前两天我去出版社那边,他们已经把你的故事整理得差不多了。”

李振国闻言停下手中的动作,目光落在她身上:“写好了?”

“基本完成了。”林淑芬点点头,“不过有几个细节还需要你亲自确认一下。”

“哦?”李振国微微挑眉,“说来听听。”

林淑芬从包里拿出一份手稿,翻开一页:“关于1962年那次任务,你提到当时有一个战友牺牲了,但名字没写清楚。我们查了很久,也没找到确切的信息。”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眼神有些深远:“那个人叫赵明远,是我的副官。那时候我们在边境执行一次秘密任务,敌情突变,他为了掩护我和另外几个同志撤离,一个人留下来断后……后来就再也没回来。”

“他的家人呢?有没有留下什么线索?”林淑芬追问。

“没有。”李振国摇了摇头,“那时候战事紧急,很多信息都没来得及记录。而且赵明远是个孤儿,参军的时候连个亲人也没有。”

林淑芬叹了口气:“如果能找到他的亲属,或者哪怕只是找到他的墓地,也能给这段历史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李振国点点头:“你说得对。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只是这些年一直没能抽身去查。”

林淑芬看着他,认真地说:“要不这样,我去找人帮忙查一查,说不定能有点线索。”

“你有办法?”李振国问。

“我在文化部认识几个做地方志研究的朋友,或许能帮上忙。”林淑芬笑了笑,“你就安心养病,这事交给我。”

李振国沉思片刻,缓缓点头:“那就辛苦你了。”

……

几天后,林淑芬果然带来了好消息。她通过朋友找到了一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军区档案残卷,里面有一段关于赵明远的记载??他是山西榆社人,父母早亡,参军前一直在村子里务农。档案中还提到,赵明远牺牲后,部队曾派人回乡调查,但由于战乱,村里早已无人记得具体细节。

“我觉得应该去一趟榆社。”林淑芬对李振国说,“也许能在当地找到一些线索。”

李振国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好,我去。”

王秀兰一听这话,立刻皱起眉头:“你这身子还没完全恢复,怎么能长途奔波?”

“秀兰,”李振国握住她的手,“这是我欠他的。如果这辈子不去看看,我心里始终有个结。”

王秀兰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最终叹了口气:“那我陪你去。”

……

几天后,一行三人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列车。火车穿过山峦与田野,窗外风景如画,车厢内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惆怅。

到达榆社后,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赵明远的老家??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青砖灰瓦的房子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一位年迈的老人接待了他们,听说是来找赵明远的消息,神情顿时激动起来:“赵明远?那是我们村里的英雄!可惜啊,他走得太早了。”

“您还记得他吗?”林淑芬问。

“当然记得!”老人连连点头,“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胆子大,敢闯。后来参军去了边疆,村里人都说他以后肯定能成大事。”

李振国听着这些话,心中五味杂陈。他轻声问道:“他家里还有人吗?”

“没了。”老人摇头,“他爹娘走得早,还有一个妹妹,后来嫁到外县去了,几十年没音讯了。”

李振国沉默良久,最后站起身,朝村口的方向走去。那里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上面刻着几个模糊的名字,其中一个正是“赵明远”。

他站在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喃喃道:“兄弟,我来看你了。”

王秀兰和林淑芬站在他身后,默默注视着这一切。风轻轻吹过,带来远处山林的气息,也仿佛带走了岁月的尘埃。

……

回到北京后,李振国将这段经历告诉了出版社的人。最终,这本书定名为《南锣鼓巷的记忆》,正式出版发行。书中不仅记录了李振国的一生,也讲述了许多像赵明远一样的无名英雄的故事。

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读者纷纷留言,表示被书中真实的历史和人性光辉所打动。

一天傍晚,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本新出版的书,轻轻翻阅。王秀兰端着茶走过来,坐到他身边:“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李振国合上书,笑道,“至少,我没有辜负那段岁月。”

王秀兰看着他,眼中满是温柔:“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你就像那棵老槐树一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无论风雨,始终屹立不倒。”

李振国笑了笑,握紧她的手:“有你在身边,我就踏实。”

夜色渐深,院中静谧无声。槐花依旧盛开,香气扑鼻。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风起时,落叶归根;岁月流转,初心未改。

春日的南锣鼓巷,阳光透过老槐树洒在院子里,斑驳的光影映照在李振国苍老却依旧坚毅的脸上。他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轻轻翻开,目光落在那句“1958年,南锣鼓巷,重生之始”上,嘴角微微上扬。

王秀兰端着一杯热茶走来,轻声道:“又在翻这本老本子了?”

李振国抬头看了她一眼,接过茶杯,轻声道:“是啊,有时候看着它,总觉得一切都还在昨天。”

王秀兰在他身旁坐下,握住他的手:“你这一辈子,走得不容易。”

“可我活得踏实。”李振国笑了笑,“没做亏心事,也没辜负任何人。”

就在这时,院门被推开,林淑芬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意:“老李,我又给你带了点好吃的。”

“又是酱肘子?”李振国笑着问。

“这次不是。”林淑芬将布包打开,露出一碟金黄酥脆的槐花饼,“是我特意让老家那边做的,用的是今年的新槐花。”

李振国接过一块,轻轻咬了一口,点头道:“味道不错,比市面上卖的好吃多了。”

林淑芬在他对面坐下,神色忽然变得认真:“老李,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什么事?”李振国放下槐花饼,看着她。

“出版社那边想请你亲自去一趟,给这本书做个签售会。”林淑芬说,“读者反响很好,他们希望能见到你本人。”

李振国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搞这些做什么?”

“你不明白。”林淑芬摇头,“很多人读完你的故事后,都被打动了。他们说,你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见证者,他们想听听你亲口讲述那段历史。”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如果真要我去,那就讲真实的历史吧。不美化,也不回避。”

林淑芬点头:“我会安排的。”

……

几天后,签售会在一家老书店举行。书店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历史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李振国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坐在书店中央的一张木桌前,面前放着一本《南锣鼓巷的记忆》。陆续有读者前来,有人激动地握着他的手,有人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位传奇人物。

一位中年男子走到他面前,递上一本书:“李老,我是您的忠实读者。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那段岁月是这样的。”

李振国接过书,点点头,在扉页上写下一句:“历史不该被遗忘。”

男子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

接下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有的甚至从外地赶来。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每个人都带着敬意而来,带着感悟而去。

王秀兰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心疼。她知道,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那段历史传递下去。

……

签售会结束后,林淑芬送李振国回家。路上,他望着窗外的景色,轻声说道:“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

林淑芬笑了笑:“因为你讲的是真实的、有温度的历史。”

回到南锣鼓巷,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一抹橙红。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中依旧拿着那本书,目光深邃。

王秀兰走过来,为他披上一件外套:“别着凉了。”

“秀兰,”李振国轻声说,“你说,我这一生,值得吗?”

王秀兰握住他的手,坚定地说:“当然值得。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影响了无数人。”

李振国笑了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

风起,槐花飘落,如同当年战场上的雪。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