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23章 敌人的手段太毒辣了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第823章 敌人的手段太毒辣了

簡繁轉換
作者:小鱼吃辣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23 14:54:37 来源:源1

大宝严肃的说道:“你详细的说一说。”

话筒里,金海的声音依旧那么沉稳,

“李华民,东瀛东京人氏,鬼子名叫松下平一郎,小道士叫伊藤泽野,他的家族在小鬼子那里非常显赫,而伊藤泽野是伊藤家族最纯正的血脉,

您别看他的个子只有一米三四,可是他的年龄已经37岁了,他是伊藤家族继承人之一,

根据我以前的了解,小鬼子对继承人,尤其是纯正的血脉非常重视,如果知道伊藤泽野被咱们给逮捕了,那么小鬼子肯定会派人来营救,

槐花落在李振国的肩头,他轻轻拂去,目光投向远处。院子里,王秀兰正在晾晒新收的棉被,阳光洒在她的银发上,泛着柔和的光。林淑芬坐在石凳上翻阅一本地方志,神情专注。

“老李,你瞧这上面说,榆社那边最近要修一座烈士纪念馆。”她忽然抬头说道,“说是要把赵明远的名字也刻上去。”

李振国闻言,微微一怔,随即点了点头:“好啊,他是该被记住的。”

王秀兰放下手中的活计,走过来坐下:“那你们要不要再去一趟?看看纪念馆怎么建的。”

“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李振国笑了笑,语气却带着几分遗憾,“不过,如果能有人替我去看看,我心里也踏实。”

林淑芬合上书本,认真地说:“我可以去,顺便采访一下当地的老人们,把他们的回忆整理出来。”

“那就辛苦你了。”李振国点头道。

……

几天后,林淑芬再次踏上前往山西的列车。这次同行的还有一位年轻的历史学者,名叫陈文博,是文化部派来协助资料整理的年轻人。他在大学里专攻近现代史,对那段历史充满兴趣。

火车缓缓驶出北京站,窗外的景色逐渐从高楼林立变为田野阡陌。陈文博望着窗外,忍不住感慨:“真是没想到,我能有机会亲身参与到这段历史的还原中。”

林淑芬笑着看了他一眼:“你还年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你能用你的笔,把真实的历史写下来。”

“我会的。”陈文博郑重地点头。

……

到达榆社后,他们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纪念馆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主体建筑依山而建,庄严肃穆。施工负责人是一位年过半百的本地人,听说他们是为赵明远而来,立刻热情地介绍起纪念馆的设计理念。

“我们想把这里建成一个教育基地,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些英雄的故事。”他说着,指着一块石碑,“这是专门给赵明远留的位置。”

林淑芬看着那块尚未刻字的石碑,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轻声问:“你们有没有找到他的亲人?”

负责人摇头:“找了很久,只听说他有个妹妹嫁到了外地,但具体在哪里没人知道。”

“也许……”陈文博忽然开口,“我们可以试着通过户籍系统查找。”

林淑芬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可行。”

于是,他们在县档案馆里翻查了几日,终于找到了一份模糊的迁移记录??赵明远的妹妹当年确实嫁到了邻省的一个小镇。

“既然来了,就顺道去看看吧。”林淑芬提议。

……

几日后,他们来到了那个偏僻的小镇。这里的街道狭窄,房屋老旧,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柴火的味道。经过多方打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姓赵的老人。

“您认识赵明远吗?”林淑芬试探性地问道。

老人一听这个名字,顿时激动起来:“那是我哥!他参军之后,就没再回来过……”

林淑芬心头一热:“您还记得他的事吗?”

“当然记得!”老人眼眶微红,“小时候家里穷,我哥为了供我读书,自己辍学去种地。后来他参军了,每年都会寄信回来。可是在1962年之后,信就断了……直到几年后,村里来人说他牺牲了。”

陈文博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您愿意去榆社看看吗?”林淑芬问,“那里要给他立碑了。”

老人沉默片刻,眼中泛起泪光:“我做梦都想回去看看他……可是我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

“没关系,我们会把照片带回来给您。”林淑芬温柔地说。

……

回到榆社后,林淑芬将这段经历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在一份历史杂志上。文章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读者留言表示感动,并希望能亲自去纪念馆悼念这位无名英雄。

与此同时,李振国在北京家中听闻此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来,赵明远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轻声道。

王秀兰在他身旁坐下,握住他的手:“你这一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李振国淡淡一笑,“有些事,不说出来,就会被遗忘。我不想让那些真正付出的人,连名字都被埋没。”

……

几个月后,纪念馆正式落成。揭幕仪式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齐聚于此,有退伍老兵、有学生、有记者,还有无数普通市民。

林淑芬作为代表致辞:“赵明远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他用生命守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不仅纪念他一个人,更是纪念所有像他一样默默奉献、却从未被铭记的英雄。”

话音落下,全场肃然。

陈文博站在人群中,手中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这一刻。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

……

回到北京后,林淑芬将纪念馆的照片和相关资料送给了李振国。他接过照片,久久凝视着赵明远的名字,眼角湿润。

“兄弟,你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他低声说道。

王秀兰站在他身边,轻声安慰:“你做得很好,真的很好。”

夜色渐深,南锣鼓巷的灯火映照在窗棂上,暖意融融。槐花依旧盛开,香气扑鼻,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李振国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听着风声穿过树梢,如同当年战场上的号角。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风起时,落叶归根;岁月流转,初心未改。

(全文完)

春日的南锣鼓巷,阳光透过老槐树洒在院子里,斑驳的光影映照在李振国苍老却依旧坚毅的脸上。他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轻轻翻开,目光落在那句“1958年,南锣鼓巷,重生之始”上,嘴角微微上扬。

王秀兰端着一杯热茶走来,轻声道:“又在翻这本老本子了?”

李振国抬头看了她一眼,接过茶杯,轻声道:“是啊,有时候看着它,总觉得一切都还在昨天。”

王秀兰在他身旁坐下,握住他的手:“你这一辈子,走得不容易。”

“可我活得踏实。”李振国笑了笑,“没做亏心事,也没辜负任何人。”

就在这时,院门被推开,林淑芬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意:“老李,我又给你带了点好吃的。”

“又是酱肘子?”李振国笑着问。

“这次不是。”林淑芬将布包打开,露出一碟金黄酥脆的槐花饼,“是我特意让老家那边做的,用的是今年的新槐花。”

李振国接过一块,轻轻咬了一口,点头道:“味道不错,比市面上卖的好吃多了。”

林淑芬在他对面坐下,神色忽然变得认真:“老李,有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什么事?”李振国放下槐花饼,看着她。

“出版社那边想请你亲自去一趟,给这本书做个签售会。”林淑芬说,“读者反响很好,他们希望能见到你本人。”

李振国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搞这些做什么?”

“你不明白。”林淑芬摇头,“很多人读完你的故事后,都被打动了。他们说,你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见证者,他们想听听你亲口讲述那段历史。”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开口:“如果真要我去,那就讲真实的历史吧。不美化,也不回避。”

林淑芬点头:“我会安排的。”

……

几天后,签售会在一家老书店举行。书店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历史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李振国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坐在书店中央的一张木桌前,面前放着一本《南锣鼓巷的记忆》。陆续有读者前来,有人激动地握着他的手,有人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位传奇人物。

一位中年男子走到他面前,递上一本书:“李老,我是您的忠实读者。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那段岁月是这样的。”

李振国接过书,点点头,在扉页上写下一句:“历史不该被遗忘。”

男子眼中闪过一丝感动,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

接下来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有的甚至从外地赶来。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每个人都带着敬意而来,带着感悟而去。

王秀兰站在一旁,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心中既欣慰又心疼。她知道,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那段历史传递下去。

签售会结束后,林淑芬送李振国回家。路上,他望着窗外的景色,轻声说道:“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

林淑芬笑了笑:“因为你讲的是真实的、有温度的历史。”

回到南锣鼓巷,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一抹橙红。李振国坐在院子里,手中依旧拿着那本书,目光深邃。

王秀兰走过来,为他披上一件外套:“别着凉了。”

“秀兰,”李振国轻声说,“你说,我这一生,值得吗?”

王秀兰握住他的手,坚定地说:“当然值得。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影响了无数人。”

李振国笑了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

风起,槐花飘落,如同当年战场上的雪。

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而新的篇章,正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书写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