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64章 你们是巡逻呀,还是抢劫?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第864章 你们是巡逻呀,还是抢劫?

簡繁轉換
作者:小鱼吃辣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08 15:15:06 来源:源1

“换粮食?”大宝一愣,仔细一想也对,现在是有钱未必能买来粮食,他低声问道,

“那你想换多少粮食唉?”

这个卖货的犯愁了,他想了想说道,

“不瞒先生说,我妻子难产大出血,好不容易才救过来,现在没有吃食,怕是熬不过两个月,所以我想换点细粮。”

“细粮?没问题,你也换多少?”

卖货的战战兢兢伸出了两根手指,他的意思是换二十斤白面,给媳妇蒲了疙瘩汤吃,

大宝点点头,低声说道,

“二百斤?倒是也不贵,你拿了东西跟......

林淑芬站在“记忆之屋”的展厅中央,望着新布置的展区。这一次的主题是“战地通讯员的日常”。展柜中陈列着几本泛黄的笔记本,一本是朝鲜老通讯员金哲勋父亲的日记,另一本来自越南的一位年轻女通讯员,还有一本则是柬埔寨战地记录员的随笔。这些文字记录的不只是战争的残酷,还有他们在战火中坚持信念、记录真相的心路历程。

展厅的一角,布置成一个简陋的战地办公桌。桌上放着一支老式钢笔、一盏煤油灯,以及几页手写的报道稿。林淑芬特意将这些物品摆在这里,她希望参观者能感受到,那些战地通讯员在战火中坚持写作的艰难。

“他们不是战士,但他们用文字与敌人对抗。”她在展签上写道,“他们的笔,是历史的武器。”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站在展柜前,神情专注。他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林淑芬走过去,轻声问道:“你在写什么?”

年轻人抬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在写一篇关于战地通讯员的论文。您的展览让我意识到,他们不只是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守护者。”

林淑芬笑了笑:“是的,他们用生命记录真相,而我们的责任,是让这些真相被更多人知道。”

年轻人点点头,继续认真地记录着。林淑芬看着他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她知道,这些年轻人中,有些人将来可能会成为历史学者、记者,甚至纪录片导演。他们或许会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讲述这些故事。

离开展区后,她走进研究中心的档案室。这里存放着她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从朝鲜、越南、老挝等地带回的资料。她轻轻打开一个木箱,取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是她在老挝收集到的一位老通讯员的日记,记录了他在战争最后一年的经历。

她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

“今天,我又失去了一个朋友。他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饥饿。战争不仅摧毁了房屋,也摧毁了粮食。我们每天都在挣扎求生,但我知道,我必须继续记录。因为如果我不写,就没人会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

林淑芬合上笔记本,眼眶有些湿润。她将它小心地放回箱子,叮嘱助手在她离开期间妥善保管这些资料。她知道,这些文字,不只是她个人的研究成果,更是整个时代的见证。

几天后,她接到了一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对方希望她能参与一个关于“战争记忆与和平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她在研究中心的会议上说道,“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战地通讯员的价值,也能推动‘亚洲战地记忆计划’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支持。林淑芬开始着手准备演讲稿。她决定以“战地通讯员的遗产”为主题,讲述他们在战争中如何坚守真相,又如何在和平年代被遗忘。

“他们的文字,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责任。”她在演讲稿中写道,“他们的声音,不该被埋没。”

出发前,她特意去了趟北京大学。她曾经在这里求学,如今重返校园,心中百感交集。她走进一间历史系的课堂,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战地通讯员的讲座。

“你们知道吗?”她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战争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枪,没有权,但他们用笔,记录下了最真实的历史。”

学生们听得入神,有人举手提问:“林老师,您觉得战地通讯员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

林淑芬想了想,回答道:“他们的精神,是一种坚守真相的勇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真相,往往比谎言更脆弱。”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围上来,向她请教关于战地记录者的问题。她一一耐心解答,心中充满欣慰。

回到北京后,她继续推进“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下一阶段。这一次,她将目标定在了缅甸与泰国,希望收集更多关于东南亚战争时期的战地通讯员资料。

研究中心的“记忆之屋”也迎来了新的展览主题??“沉默的呐喊:战地通讯员的影像与声音”。这次展览不仅展出了文字资料,还有录音带、照片、战地笔记的复刻本,以及部分通讯员的遗物。

参观者络绎不绝,留言墙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感言。有人写道:“战争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无数个体的苦难。”也有人写道:“他们的文字,让我重新思考历史的意义。”

林淑芬站在展厅中央,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欣慰。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遗忘与铭记。

她轻声说道:“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

林淑芬的行程安排得异常紧凑。从北京到日内瓦,她带着团队精心整理的资料和演讲稿,踏上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研讨会的旅程。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以独立学者的身份站在国际讲台上,内心既激动又忐忑。

飞机降落在日内瓦机场时,已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映照出金色的波光。林淑芬站在机场大厅,望着窗外的日内瓦湖,心中浮现出那些战地通讯员们在硝烟中奋笔疾书的画面。她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一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研讨会的第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学者、和平教育专家、记者齐聚一堂。林淑芬的演讲被安排在第二天上午,她利用这一天时间认真聆听其他学者的发言,同时也在观察与会者的反应。

她的演讲题目是《战地通讯员的遗产:在和平年代重述战争的真相》。她从金哲勋父亲的日记讲起,讲述了那些在战火中坚持记录真相的人们,如何用文字对抗遗忘,如何用生命守护历史。

“他们的文字,不只是新闻报道,而是时代的见证。”她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些战地通讯员的精神??一种不被权力左右、不被利益诱惑的真相守护精神。”

台下掌声雷动。一位来自法国的历史学家在问答环节提问:“林女士,您认为在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战地通讯员的遗产?”

林淑芬答道:“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战地记忆数据库,将他们的文字、影像、录音数字化,让它们得以永久保存。同时,我们也要推动教育系统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让年轻一代理解战争的代价,珍惜和平的可贵。”

她的回答赢得了一致好评。会后,许多学者主动与她交流,表示愿意加入“亚洲战地记忆计划”,共同推动这一项目的国际化。

研讨会结束后,林淑芬在日内瓦多待了几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商讨合作事宜。她还参观了日内瓦的和平博物馆,与那里的策展人探讨如何将“记忆之屋”的展览理念推广到欧洲。

回到北京后,她立即召开团队会议,分享此行的成果。团队成员们士气高涨,纷纷表示愿意为“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下一阶段努力工作。

林淑芬决定将缅甸作为下一站。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缅甸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多次军事冲突,许多战地通讯员在动荡中记录下不为人知的历史。她联系了仰光的一位历史学者吴敏登,对方表示愿意协助她收集相关资料。

两个月后,林淑芬带领团队前往缅甸。仰光的街道上弥漫着热带的湿热,空气中夹杂着香料与木头燃烧的气味。她与吴敏登一同走访了多个村庄,采访了多位年迈的战地通讯员或他们的家属。

在一次采访中,她见到了一位名叫素敏的老人。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战地通讯员的助手,如今已是八旬高龄。他拿出一叠泛黄的手稿,交给林淑芬。

“这是我师傅留下的。”素敏用略显颤抖的声音说,“他死在一次轰炸中,但他的文字,还活着。”

林淑芬接过手稿,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是一篇关于缅甸内战初期的报道,字迹工整,语言朴实,却充满了力量。

“我们会好好保存这些文字。”她郑重地说道,“它们不该被遗忘。”

回到北京后,她将这些资料整理归档,并计划在“记忆之屋”中设立一个“东南亚战地记忆”专区。她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忽视的历史。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撰写一本关于战地通讯员的专著,书名定为《沉默的呐喊:战地通讯员与真相的守护者》。她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记录他们的故事,也能唤起人们对真相与和平的思考。

某天深夜,林淑芬坐在书桌前,翻阅着素敏提供的手稿。窗外的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她想起那些曾在战火中奋笔疾书的人们,心中充满敬意。

“你们的文字,不会被遗忘。”她轻声说道,“我会继续讲述你们的故事,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因为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