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 > 第869章 这几个人真是惹到了不该惹的人

等大宝来到市局治安处,李大顺已经组织人审讯完了,他见大宝进来,嘿嘿笑着站了起来,伸出两个手指勾了勾,

大宝笑着骂道:“德行!”从口袋里拿出一盒特供烟扔给李大顺,李大顺一看乐的嘴都合不拢了,这烟光听别人说过没见过,到底是小衙内,真阔气!

李大顺小心翼翼的把烟放到抽屉里锁好,然后拿起桌子上一沓材料递给大宝,

“怎么样大宝?口供都问完了,事实也很清楚,”

大宝接过来随便翻了翻说道,

“谢谢啦,老李。”

李大......

林淑芬的悉尼之行,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成为“亚洲战地记忆计划”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节点。研讨会结束后,她与悉尼大学的几位历史学者和新闻学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对“记忆之屋”的模式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在澳洲设立一个类似的战地记忆档案中心,专门收集和整理澳籍战地通讯员的资料。

林淑芬欣然接受邀请,并与团队一同前往墨尔本、阿德莱德等地考察潜在的合作地点。在一次参观澳军战争纪念馆的过程中,她意外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档案,其中记录了二战期间澳大利亚战地通讯员在东南亚战区的活动轨迹,甚至包括他们与当地通讯员合作的经历。

“这是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林淑芬翻阅着泛黄的照片和手稿,心中涌起一阵激动,“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也许能为‘亚洲战地记忆计划’增添一个全新的视角。”

她立即联系了北京的团队,安排专人前来协助整理和翻译资料。同时,她还联系了几位曾在越南战争中服役的澳大利亚老通讯员,希望他们能接受采访,留下口述历史。

其中一位名叫约翰?布莱尔的老记者,在接到邀请后犹豫了许久,最终答应了采访请求。他在采访中讲述了自己在越南战场上的经历,尤其是他与一位越南本地通讯员并肩作战的故事。

“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在战场上,我们只有一个身份??记录者。”约翰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他后来在一次轰炸中失踪了,但我一直记得他的话:‘如果没有人记录真相,那么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林淑芬听完后久久无语,她轻轻握住约翰的手:“我们会记住他,也会记住你们所有人。”

采访结束后,她将这段口述历史整理成文,并决定在悉尼的展览中设立一个特别展区,名为“跨越国界的记录者”,专门展示不同国家通讯员之间的合作与友谊。

展览在悉尼开幕后,反响热烈。许多澳大利亚观众在留言墙上写下感言,其中一位年轻人写道:“我从未想过,我的祖父也曾是一名战地通讯员。谢谢你们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林淑芬看到这句话,眼眶微微湿润。她知道,这正是她一直坚持的意义所在??让那些被遗忘的人重新被看见,让那些沉默的声音重新被听见。

回到北京后,她开始着手筹备下一阶段的巡展计划。这一次,她决定将展览带到曼谷、吉隆坡和新加坡,进一步拓展“亚洲战地记忆计划”的地理边界和文化深度。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她收到了一封来自越南的电子邮件。发信人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自称是越南战争期间的战地通讯员,手中保存着大量当年的采访笔记和照片。

“我知道你们在寻找被遗忘的声音。”信中写道,“我也曾是那个声音的一部分。我希望我的资料能为你们的展览增添一些真实的历史。”

林淑芬立刻回信,并安排团队前往河内与这位老人会面。老人名叫阮文高,曾在越南战争期间多次深入前线,记录士兵和平民的生活状况。他的文字朴实却充满力量,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的深刻影响。

“我不是英雄,”阮文高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只是个记录者。但我知道,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林淑芬将这些资料带回北京,并亲自策划了一个新的展区,名为“战火中的普通人”。这个展区通过战地通讯员的视角,展示了战争中普通士兵、妇女、儿童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人性光辉。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思考如何将“亚洲战地记忆计划”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一个线上档案馆,让全球观众都能随时访问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

她联系了几位在数字档案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和工程师,共同开发一个名为“记忆云”的线上平台。平台不仅提供高清扫描的战地通讯员手稿、照片和录音资料,还设有互动地图,展示通讯员在不同战区的活动轨迹。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保存历史,而是让历史‘活’起来。”林淑芬在一次项目会议上说道,“通过这个平台,每个人都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平台上线后,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许多战地通讯员的后代通过平台找到了自己亲人的资料,甚至有人在平台上发现了从未见过的家族历史。

一位来自菲律宾的用户留言写道:“我父亲曾在朝鲜战争中担任通讯员,但去世得早,我们几乎不知道他的故事。直到在‘记忆云’上看到他的照片和手稿,我才真正理解了他的选择和坚持。”

林淑芬看到这条留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正是她一直在追寻的目标??让历史不再只是冰冷的档案,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记忆。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筹备一本新的书籍,名为《战地之外:通讯员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将聚焦战地通讯员的心理状态、战后生活以及他们如何面对战争留下的创伤。

在写作过程中,她采访了多位老通讯员,听他们讲述自己在战争中经历的恐惧、孤独、愤怒与救赎。她将这些真实而深刻的故事整理成文,并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探讨战争对个体心理的长期影响。

“战地通讯员不只是记录者,他们也是战争的亲历者。”她在书中写道,“他们的文字,不仅是对战争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心灵的探索。”

书籍出版后,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将其列为研究战争创伤与心理恢复的重要参考书。而林淑芬本人,也受邀前往多所大学讲授关于战地通讯员心理健康的课程。

在一次讲座中,一位年轻的学生提问:“林老师,您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还能像战地通讯员那样,坚守真相吗?”

林淑芬微微一笑,目光坚定:“能。只要我们愿意。”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真相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种选择。选择在噪音中倾听,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遗忘中坚持记忆。战地通讯员的精神,不只是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每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人。”

讲座结束后,那位学生主动找到林淑芬,希望加入“记忆云”项目,参与资料整理工作。林淑芬欣然同意,并安排他前往北京实习。

夜幕降临,林淑芬独自坐在“记忆之屋”的办公室中,窗外的灯光映照在玻璃上,仿佛无数未曾熄灭的记忆之光。她翻开一本笔记本,那是李明远留下的信件,依旧静静地躺在其中。

“你们的文字,不会被遗忘。”她轻声说道,“我会继续讲述你们的故事,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林淑芬的思绪仍停留在悉尼的研讨会上,那场关于战争记忆与媒体责任的讨论,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她意识到,战地通讯员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当代媒体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如何守护真相,成为她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回到北京后,她召集团队成员开会,讨论“亚洲战地记忆计划”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会议室内,墙上贴满了不同国家战地通讯员的照片和资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静而庄严的氛围。

“我们已经走过了东京、首尔、台北、悉尼,接下来,我们要去曼谷、吉隆坡、新加坡。”林淑芬站在白板前,用笔圈出东南亚的地图,“那里也有许多被遗忘的声音,也有许多未曾被讲述的故事。”

小李翻阅着手中的资料,皱眉说道:“林老师,我们在整理资料时发现,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的战地通讯员资料非常稀缺,很多资料在战争中遗失,甚至有些通讯员的身份至今都无法确认。”

林淑芬点了点头,目光坚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去。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历史遗忘。”

她随即安排团队分头联系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学者、档案馆和战地通讯员后代,希望收集更多线索。同时,她也开始着手策划一个名为“被遗忘的战地之声”的特别展览,专门展示那些身份不明、资料不全、甚至从未被正式记录的战地通讯员的故事。

与此同时,她收到了一封来自越南的电子邮件。发信人自称是越南战争期间一位战地通讯员的孙子,手中保存着祖父的日记和照片,希望她能亲自前往河内,亲自查看这些资料。

林淑芬没有犹豫,立刻安排行程。她知道,每一份未曾公开的资料,都可能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在河内,她见到了那位通讯员的孙子??一位年近三十的青年,名叫阮文勇。他将一箱泛黄的笔记本和照片交给林淑芬,并讲述了祖父的故事。

“我祖父名叫阮文忠,曾在越南战争期间多次前往前线,记录士兵和平民的生活状况。他的文字很少出现在公开报道中,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美化战争,也不迎合政治。”

林淑芬翻阅着那些笔记本,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责任感。她发现,阮文忠不仅记录了战场上的残酷,还详细描述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影响,甚至记录了他与其他国家通讯员的交流。

“他曾经写过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阮文勇低声说道,“他说:‘如果没有人记录真相,那么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林淑芬合上笔记本,眼眶微红。她郑重地对阮文勇说道:“我们会让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回到北京后,她立即将这些资料整理归档,并决定在即将推出的“被遗忘的战地之声”展览中设立一个专门的展区,展示阮文忠的手稿、照片和口述资料。

与此同时,她开始思考如何让“亚洲战地记忆计划”更具互动性。她提出建立一个线上平台,名为“记忆云”,不仅展示战地通讯员的资料,还允许用户上传自己家族中战地通讯员的故事和照片,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战争记忆档案库。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保存历史,而是让历史‘活’起来。”她在一次项目会议上说道,“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团队成员纷纷响应,开始着手开发平台。林淑芬则亲自参与内容策划,希望确保平台既能承载厚重的历史,又能以现代的方式呈现。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她意外发现了一本旧笔记本,封面已经破损,内页却保存完好。翻开第一页,是一行熟悉而坚定的字迹:

“亲爱的林女士,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不在人世。但请你相信,我始终在记录真相。我曾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也亲历了被遗忘的痛苦。我希望我的文字能有人继承,能有人继续讲述那些未被讲述的故事。

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落款日期是十年前,署名是李明远??那位曾在越南战争中失踪的战地通讯员。

林淑芬的手微微颤抖,她将笔记本轻轻合上,心中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也明白,正是这些未曾被遗忘的声音,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